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基于"地方感"、"期望理论"两个基本理论,从旅游核心社区居民地方感、旅游发展期望、旅游发展获益感知、旅游发展成本感知以及旅游发展支持度五个结构变量Ⅲ发,通过引入旅游发展期望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居民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内部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以世界遗产地几寨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三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定量分析,校验理论模型中各结构因子、结构因子与其所含维度之间影响路径及其系数,定量测度了居民的旅游发展期望在居民地方感与旅游发展正反影响感知关联中的中介效用和影响机制,及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潜在影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居民地方感对居民旅游发展正反影响感知的作用存在差异,地方感对获益感知的作用远大于成本感知.②居民从旅游发展中感知获益有助于他们对当地旅游发展持更积极态度.而成本感知则会产生消极影响.③居民旅游发展期望中介效用的存在性和有效性,居民地方感通过发展期望,强化了对旅游发展影响感知及旅游支持度作用.④发展期望在居民旅游发展正反影响感知两结构模型中的中介效用存在强弱,在感知获益子结构模型的中介作用强于感知成本子模型.  相似文献   

2.
论文从旅游者环境意识、感知质量、旅游感知利得、旅游感知利失、旅游环境友好度5个结构变量出发,通过引入感知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环境意识对旅游环境行为友好度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并以青海湖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三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定量分析,校验理论框架中各结构因子、结构因子与其所含维度之间的影响路径及其系数,定量测度旅游者感知质量在环境意识与旅游感知价值关联中的中介效用和影响机制,及对旅游环境行为的潜在影响模式。结果表明:(1)环境意识对旅游者在旅游中的感知利益得失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环境意识对感知利得的作用大于对感知利失的作用。(2)旅游者的感知利得有助于环境友好行为的产生,感知利失会对旅游环境行为友好度产生消极影响。(3)感知质量的中介效用存在且有效,旅游者环境意识通过感知质量,强化了对旅游感知价值及环境友好行为的作用。(4)感知质量分别在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结构模型中的中介效用存在强弱,在感知利得结构模型的中介作用强于感知利失模型。  相似文献   

3.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包括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等内容。以1995年-2005年期间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发表的有关旅游影响研究的76篇论文为样本,从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特点等方面对国外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可以看出国外旅游影响研究非常注重模型的构建、运用和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并且对欠发达地区较为关注,但在旅游的环境影响以及对旅游影响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4.
牛亚菲  宋涛    刘春凤  陈田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2):225-231
本文在旅游景区的层次上,以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范围——旅游经济影响域为视角进行研究和空间尺度推绎,探索在空间尺度上评估旅游景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了旅游景区经济影响域的概念和关键指标界定,并分析了典型案例北京郊区经济辐射特点显著的景区——八达岭长城旅游区的辐射影响范围。在对八达岭周边的岔道、石佛寺等案例区域实施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获取了旅游就业、旅游收入和居民感知要素的旅游经济指标的实测值。然后运用旅游区位商模型、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总体趋势分析,从而分别测算出基于就业、收入和感知的八达岭景区旅游经济影响域的空间结构,最终通过要素叠加法刻画出旅游经济影响域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旅游空间"经济地租"是衡量旅游空间消费效用(对于旅游者)或资本积累强度(对于资本)的重要指标。以香格里拉二日游为例,通过对旅游者在目的地消费行为的全面参与式观察调查,对旅游目的地经济地租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中国旅游生产空间体系存在明显失衡的经济地租结构;购物、游览空间经济地租明显过高;住宿、餐饮及旅行空间经济地租过低,变异程度达2.48。其中,高额经济地租的产生源于利益集团的勾结或资源垄断;而过低经济地租的形成除受竞争和基础设施条件影响外,管理水平低、缺乏技术创新是主要原因。失衡的经济地租结构将对目的地旅游发展形成结构性制约,降低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整体消费效用水平,阻碍目的地的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和生产者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6.
王莉琴  石培华  张一楠 《地理科学》2023,(10):1815-1824
运用核密度分析、GWR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量化模型,探究16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理。研究表明:(1)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长江、黄河为中心,呈“一核多片区-双廊道”空间分布格局。(2)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的地类型结构呈局部聚集和非均衡态势,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中原和成渝等城市群,以核心景区带动型、历史文化遗产型所占比例为最高和最低。(3)旅游吸引物、服务与设施、经济与政策、自然地理基础、市场与交通区位等因素协同作用构成其空间分布的驱动机理,各因素存在局部促进或抑制效用。(4)各类型示范区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各异,因子两两交互显著提升其空间解释力,表现为非线性和双因子增强效应,资源向心力、市场牵引力、经济推动力、交通通达力、服务集成力和环境舒适度构建其空间分布的动力六维模型。  相似文献   

7.
崔丹  李沅曦  吴殿廷 《地理学报》2022,77(6):1391-1410
揭示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丰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理论,也可为京津冀地区旅游协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初步构建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时空演化研究框架及多因素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核密度曲线、双变量局域自相关等方法,从旅游空间的规模、等级和形态变化等方面考察京津冀地区2001—2019年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过程,并基于面板多元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从双核心逐渐转为多核心,旅游区域中心城市和部分旅游节点城市逐步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初见成效。② 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化过程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高速增长下的双核心极化缓解阶段;中速增长下的双核心向多核心转变阶段;快速增长下的多核心形成阶段。③ 影响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人均GDP、星级饭店的数量、到北京/天津高速公路距离、旅游发展政策和旅游大事件等,其中人均GDP对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④ 影响核心枢纽城市、旅游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旅游经济增长因素有一定差异,星级饭店数量、旅游大事件和PM2.5浓度对核心枢纽城市和旅游区域中心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有较大影响,城市道路面积、到北京/天津高速公路距离、旅游发展政策、旅游大事件、年末实有出租车数量、PM2.5浓度等则是影响旅游节点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AHP和模糊数学的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有着丰富的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资源,在深入分析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处理问卷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客观评价。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深入开发特色优势体育旅游资源;重点突破,发展健身休闲参与型体育旅游产业;合理布局,培育一些吸引力强的体育旅游产品;统筹安排,促进河南体育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磨万铁路建设为背景,运用ArcGIS网络分析技术,针对研究区旅游经济系统和交通系统的特点,构建了交通通达性指数模型和旅游经济联系潜力模型。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交通条件变化对区域通达性时空格局演化的意义,并通过旅游经济联系潜力空间变化率探讨了旅游和交通耦合协调性,进一步分析了由高铁引起的日常可达性变化对旅游等时圈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磨万铁路建设能改善研究区交通和旅游的综合区位条件,且对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潜力具有明显时空压缩作用,虽然旅游发展水平格局依然存在极化现象,但空间差异却在不断减小。总之,高铁的开通从整体上促进了高铁沿线旅游经济带的形成,加速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将对老挝旅游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模型、旅游交通优势度模型、旅游经济重力度量模型辅以空间插值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基尼系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资源、交通、经济等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合理的旅游发展格局。结果显示:山东半岛城市群在资源、交通、经济方面均呈现不均衡的状态,综合计算各市旅游发展水平,运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三级旅游节点和四级旅游发展轴线,构建一核多轴、放射发展的旅游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1.
蒋依依  王仰麟  彭建  杨磊  张源 《地理研究》2006,25(6):1134-1142
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由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和购物五个子系统组成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将旅游生态足迹和当地居民生态足迹结合以综合评价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系统将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划分为5种状态。将该方法应用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结果表明:①旅游生态足迹和当地居民生态足迹均小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两者所构成的区域总生态足迹也处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说明旅游区社会经济发展处在可持续发展状态;②在旅游生态足迹各子系统所表征的旅游活动中,交通和购物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③旅游活动和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基于ESDA方法与空间计量模型的旅游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冬梅  姜磊 《热带地理》2012,32(5):561-567
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发现,中国省域之间的旅游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聚集状态。进一步建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空间滞后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结果表明,旅游总收入模型和国内收入模型的参数ρ显著为正,说明邻近区域之间旅游收入空间联系十分密切,且国内旅游的溢出效应大于总体旅游的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是总体旅游、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上层设施、人力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在统计上十分显著,是总体旅游和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入境旅游模型则整体拟合较差。  相似文献   

13.
王秀伟  李晓军   《地理学报》2022,77(4):900-917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对优化乡村旅游供给、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了中国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规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矢量缓冲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了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① 乡村旅游重点村总体呈“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省际空间密度分层特征明显,“双核心—环核群—带状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突出。②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域间呈冷点分散、热点集中的空间分异格局。③ 6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核密度呈一高五低、分异鲜明的类型特征。④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交通配套、景区资源、政策环境五大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客源市场距离及交通通达距离是负向影响因素。⑤ 各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各异,与村落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朱翠兰  侯志强 《热带地理》2013,33(4):489-495
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口碑(IWOM)逐渐成为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有效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以网络口碑的形式获取或者传递旅游信息。本研究通过搜索厦门旅游网络口碑案例,对其进行文本和相关属性分析,并将文本分析内容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归类整理,得出影响厦门旅游形象感知相关因子的权重和厦门市旅游形象概况。结果显示,整体形象感知因素在网络口碑中感知较为明显,整体满意度、景区满意度和餐饮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因子中所占比重较高。通过网络口碑实现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其时效性较强、覆盖面较广、信息获取便捷、保存时间较长、影响效应大。网络口碑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适时调整政策和管理力度,旅游经营者调整经营策略和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区域旅游生态效率实证分析——以海南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基于旅游碳足迹、生态效率、旅游经济效应等理论,构建了旅游生态效率模型,在定量计算海南省2012年旅游生态效率值的基础上,对旅游生态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成因机制分析。主要结论有:海南省2012年旅游交通生态效率为0.898元/kg,旅游住宿生态效率为7.13元/kg,旅游活动生态效率为16.32元/kg,旅游综合生态效率为1.787元/kg,旅游活动和旅游住宿的生态效率值大于旅游交通生态效率值。在出行距离既定的情况下,优化旅游生态效率的措施在于: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延长平均停留时间、增加平均参与活动频次,即“短距离、长停留、高消费”的市场模式有利于优化旅游生态效率,反之,“长距离、短停留、低消费”的市场模式则拉低了旅游生态效率值。海南省旅游者外部交通平均距离较大、乘坐飞机旅游者比例较高、旅游收入统计值低于实际值等原因叠加起来使其旅游生态效率水平略次于部分旅游地。  相似文献   

16.
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驱动因素——以广西阳朔县为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汪侠  甄峰  吴小根  张洪  刘泽华 《地理研究》2010,29(5):841-851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假设模型,对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的关键驱动因素(居民期望、居民社区归属感、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正面旅游影响感知、负面旅游影响感知)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居民期望、居民社区归属感、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正面旅游影响感知、负面旅游影响感知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5个重要驱动因素。(2)居民社区归属感、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正面旅游影响感知等变量与居民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居民期望、负面旅游影响感知则与居民满意度呈负相关。(3)在5个驱动因素中,正面旅游影响感知对居民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最大,而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对居民满意度的总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7.
谢大伟  张诺 《干旱区地理》2018,41(4):844-850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战略机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促进新疆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战略优势,国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及新疆生态旅游业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内在动力和战略优势。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新疆发展生态旅游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分析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助推新疆旅游产业发展中,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旅游区薄弱的基础设施难以有效对接和链接,影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的作用和效果,而竞合机制的缺失更是影响丝绸之路沿线旅游景区的高度合作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文章认为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农牧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并利用新疆交通大建设的机遇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网。同时,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提高新疆旅游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龙江智  李恒云 《地理研究》2012,31(1):155-168
以往学术文献主要探讨旅游消费行为的局部特征,而本文旨在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对旅游消费模式进行整体性探究,试图发现中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的普遍规律。本研究于2010年1月至3月对全国15个城镇的2500名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藉由前期质性研究提取的核心变量提炼出我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基本模式。研究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参加国内旅游的消费模式有三种,分别为积极主动型、中间型和消极被动型;(2)这三种基本国内旅游消费模式在其旅游消费行为方面存在显著的分异现象和规律;(3)这三种基本旅游消费模式的旅游者在人口统计特征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4)旅游动机、旅游涉入、目的地选择因素的重视程度、对各类景观的兴趣程度等具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态效率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而生态效率概念和评价体系构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基于超Slacks-BasedMeasure模型,评价了2005–2016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性,并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5–2016年各省份生态效率在研究时段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伴有波峰变化,但各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及其变化幅度的差异较为显著。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明显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2)通过变异系数测算表明各省份生态效率差异在逐渐缩小,但空间分布仍不均衡。从区域内差异看,西部省份区域内差异均值最高,其次为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区域差异最小。(3)通过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工业结构、对外开放度、城镇化、技术创新和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产生积极影响,能源消费、交通对其产生消极影响,而在不同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呈现不同作用力。据此,提出各地区提升生态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为缩小绿色发展差距及加快促进区域绿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凤龙  黄震方  方叶林 《地理研究》2013,32(8):1565-1576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的增强是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发展阶段、消费特征及其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9 年以前,旅游消费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人均消费水平较低;1999-2003 年,消费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3 年以后,旅游消费发展主要因出游人次增加而带来的规模扩张,人均消费增长迟缓。② 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消费水平以滞后性消费为主,交通、住宿、餐饮和游览等消费比重持续下降,消费结构变动程度较强,消费层次较低,消费产品结构不合理。③ 农村居民收入、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不确定性是影响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消费习惯与旅游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居民收入的积极效应更强;消费不确定性与旅游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是影响旅游消费的消极因素;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示范效应不显著,但城乡旅游交流日益密切,其示范效应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