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地球科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宏观和微观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伴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地球科学正向超宏观和超微观的两个方向发展:行星地球科学和纳米地球科学.纳米地球科学指以纳米科学与地球科学为依托,以纳米技术与地学工具为手段,以地球物质为研究对象,对地球各圈层中纳米微粒和孔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地学现象和过程中纳米尺度信息以及成因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从本期起本刊将设立《科学人生》栏目,不定期刊出不同阶段地球科学工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以及学科史中的科学家故事等,以与广大会员分享在科学征程上的艰辛和取得发现的欣喜。本期首发的是由我国著名资深矿物学家叶大年先生撰写的"我的科学生涯(一)"。叶大年先生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我会副理事长,侯德封奖评委等职,他还最早与欧阳自远先生一起提议创立侯德封奖(本刊将另文刊发相关史实)。多年来,他为我国地球科学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发展壮大、为青年地学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1991年,年仅52岁的他,以开拓结构光性矿物学新领域等优异科学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他一直在矿物学及地球科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我的科学生涯"一文生动反映了从一个被取消资格的高考生到院士的人生历程,无疑它将激励广大年轻学子和青年地学工作者在前进道路上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献身精神和勇于攀登的无畏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3.
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已有数百年历史,而地球科学真正在中国扎根则刚满一个世纪。期间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进步,民族独立,文明昌盛,科学传播前赴后继,奋斗献身,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追求,照亮了多少代后人前进的路。这应是值得我们无比珍惜,认真学习,整理和继承的历史遗产。"以史为鉴",在迎接两个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我们多么需要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重振我们民族精神,启迪国人智慧,增强创新之路上的自信心。为此本刊特开辟《科海钩沉》栏目,热烈希望广大地学工作者积极参与这一栏目的写作,传播和讨论,凡与"地学百年"有关并具教育和启示意义的选题,无论主题大小或文字多少,形式不拘,均欢迎来稿。衷心希望这一栏目能成为学会联系、沟通广大会员及同行的又一个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4.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3):414-414,438,456
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的遗著《解析构造学》,2004年11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63页,885千字。解析构造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杏垣先生在总结自己和研究集体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之后,在他的领导下,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研究岗位上做了许多工作,既丰富和完善了解析构造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使解析构造学在我国学术界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解析构造学的形成与发展,构造解析的原则与方法,中国前寒武纪构造、大陆伸展构造、重力作用与构造运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基本样式与地壳构造演化,地学断面研究、中国地震活动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贵州地质》2017,34(4):223-224
<正>2017年12月5日,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三十二届年会在贵州省铜仁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地学界、旅游界的学者专家和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者们汇集在古老而壮美的梵净山麓,共商新时代中国地学旅游发展大计。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人民对旅游、对科学普及、科学素质提升需求的激增巳成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主要矛盾。而地学旅游是以地学景观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地球科学、历史文化信息为内涵,以寓教于游、提高游客科学素质、满足游客身心愉悦为宗  相似文献   

6.
《地球学报》2017,38(2):129-129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值此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100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恪守建馆宗旨、不断精进学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希望你们以建馆百年为新起点,不忘初  相似文献   

7.
<正>"地球系列科普读物"编委会策划的其中一书《地球与环境》,2012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林景星和施倪承编著含33万字、740余幅插图的科普书,是目前难得一见的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阐释了地球的发生、发展和成长史,用通俗的文字、简明的插图勾画了地学科技界几百年对地球探索所获的地学成果。这些成果,深远的影响了200年来地球上人类快速迈进现代化。现代化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质量在迅速提高,同时也明显极大影响了美丽的蓝色星球的演变。第四纪,地球经历太多的重大改变。如,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新构造造山运动与地质风化作用联合  相似文献   

8.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基础测绘、灾害监测、资源勘探、地表圈层耦合作用和航空航天等方面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重力场观测技术的不断革新,重力测量以及相应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的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重力场专题报告(包括42个口头报告和10个张贴报告)就是这些成果的集中展示.基于年会重力场专题报告内容,综述了我国近年来在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学技术司共同发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承办的“青藏高原地球科学战略研讨会”于2005年5月7—8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回顾和展望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站在地球系统科学的高度,以固体地球动力学为重点,总结和探讨我们已经解决了哪些科学问题,还有哪些科学问题没有解决,面临着未来的发展又需要解决哪些科学问题,旨在推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为实现中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做出贡献,为提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大陆动力学与造山带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人类社会和我国发展的新需求和当代地学的新发展,就我国大陆动力学造山带研究的学术思路、起点、科学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与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面对地学 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制定地学前沿领域研究战略,面向全球,从我国大陆地质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特色,突出中国大陆动力学关键科学问题,建立持续研究基地,重点解剖,重点突破。以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突破口、源头创新,参与国际地学发展与竞争,进入世界地学先进行列,为我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而努力,作为中国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雍自权 《地质科学》2008,43(1):207-208
罗志立教授,1927年11月生于四川苍溪县,195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48年入学)。曾先后在石油部西北石油管理局和四川石油管理局工作;1980年调到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工作(现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今年适逢他献身石油地质事业60周年,又喜逢80华诞,特此撰文祝贺。  相似文献   

12.
徐红燕 《地质科学》2008,43(4):826-827
丁文江(1887.4.13-1936.1.5),字在君,笔名宗淹,江苏泰兴人,出身于缙绅家庭,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突出的文化名人。抱着“读书救国”的愿望,他于1902年东渡日本,后转赴英国求学,1911年暮春于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及地质学双学士后归国,决心以科技兴国。  相似文献   

13.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8,43(2):320-320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和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家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1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等著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首发式与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隆重召开。会议由以李德生先生在京学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教授为主任,陈蟒蛟、刘友元、张兴、何登发等其余在京学生为委员的组委会发起组织。  相似文献   

15.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4,39(1):138-138
为纪念孙肇才先生从事石油地质工作50周年,以“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为书名的孙肇才石油地质论文集2003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精选了孙先生的论著24篇,分“基础地质”(3篇)、“中国含油气盆地综述”(3篇)、“典型含油气盆地分析”(10篇)和“在中外咨询会议上的发言”(8篇)4部分。书末附有孙先生学术论著和报告目录。全书共332页,约53万字。书中论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格局、成因机制、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6.
苏、浙、皖地区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部近东西延伸的扬子板块形成于距今800Ma 前。自震旦纪开始,在其东缘苏、浙、皖地区形成了两个呈北东东向展布的并在其东端相联的裂陷槽。其沉积厚度达万米。沉积演化晚期形成了复理石与磨拉石。复理石堆积于晚奥陶世,此时裂陷槽为两个向东开口的海湾,碎屑物来自盆地南北两侧的扬子古陆。磨拉石堆积的时代从晚奥陶世末到中泥盆世,碎屑物  相似文献   

17.
赵永红 《地质科学》1993,28(2):186-186
科学的发展是从思维开始的。有了新思维才能去进行新探索,得出新认识、新发现和新观点,再上升为新理论。新理论促进了新技术,并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有可能促使一门新学科产生,乃至在科学园地中开辟出一个新领域,促进科学的新发展。“新天地”向广大读者介绍自然科学中的新动向、新探索、新观点、新问题,进行难题的征答与解答。这些内容也许是不成熟、不完善或是有争议的问题,也许与地质科学本身无关。读者或许会在本栏目中获得新灵感,从而导致新思维的诞生——这正是本栏目所希望的。  相似文献   

18.
《地质科学》1985,(4):313-319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一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了授予瑞士许靖华教授名誉教授证书仪式。仪式由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顾以健主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代表中国科学院授予许靖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证书。这是中国科学院在地学领域授予的第一个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19.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和发展,对大洋地区构造活动、地热及地壳-上地幔结构之间的关系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在大陆地区,由于其构造发展历史的复杂性,对这种关系的认识还远没有大洋区那样系统和清晰。但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各种地球物理资料的大量积累已为进行这种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