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长江口及浙江近海夏季叶绿素a和ATP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1984年8月在长江口及浙江近海所测的叶绿素a和ATP的含量有着相似的分布趋势,高值区分布于长江口外侧和鱼山列岛附近的沿岸上升流区。这是由于此二区营养盐和有机质较丰富,有利于浮游植物和异养微生物的繁殖生长的缘故,其来源,前者主要归因于长江陆源的携带,后者主要为台湾暖流深层水涌升的携带。从叶绿素a和ATP垂直分布曲线比较可见,除表层水体含有较高比例的异养微生物外,其他层次中对ATP的贡献主要是浮游植物。本文还较详细地叙述了ATP的采样和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日本以南海域调查资料,对表层叶绿素a含量(SC)、真光层内叶绿素a积分值(IC)及初级生产力(PP)之间的相关关系作检验。研究表明:在高生产力海域SC、IC和PP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SC可以作为水域中浮游植物现存量及其生产状况的指标。在低生产力海域SC、IC和PP三者之间均不相关。文章分析了SC、IC和PP三者相关性差异的原因,指出用SC作为浮游植物现存量及其生产力指标时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4.
2006 年 6 月 16 日和 20 日对长江口进行了叶绿素 a 浓度的现场周日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叶绿素 a 浓度表层周日波动比中、底层明显,呈现出半日周期(~ 11 h)的变化,高潮时浓度达到峰值,低潮时浓度出现谷值.叶绿素 a 浓度的周日变化主要与海域特定的水动力条件(如潮汐、再悬浮作用和温盐跃层)密切相关,与各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浊度、总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周日波动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水库中12个围隔两次取样的叶绿素a浓度(单位:μg/L)、化学耗氧量(单位:mg·O_2/L)和塞克透明度(单位:m)的实验数据分析,求得如下回归方程: (1)[Chla]=17.60·[SD]~(-1·86) r=-0.87 (2)[Chla]=-28.85+7.32·[COD] r=0.89 (3)[COD]=6.88·[SD]~(-0·68) r=0.91本文还对这些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邻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重要指标,其分布反映出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丰度及其变化规律.初级生产力反映了水域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碳的能力,是海洋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域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是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海域,也是生物海洋学研究过程的重要区域.长江口是陆源物质输入东海的主要场所,径流把大量的悬浮泥沙和丰富的溶解营养盐带入海洋,造成了长江口邻近海域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成为了诸多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提出该海域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调查区西部最高,>0.8mg/m~3,出现了两个高值区:中部是0.4~0.8mg/m~3;东部和最南部最低,<0.4mg/m~3。此分布同水团密切相关。调查区内叶绿素—a变化范围是0.2~18.7mg/m~3。在垂直分布上,叶绿素—a同跃层密切相关,呈现出三种分布类型。在不同的断面或同一断面上,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叶绿素—a含量在断面上显示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叶绿素—a含量分布还与黑潮次表层水涌升有关。  相似文献   

9.
于2013年3月和8月研究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并对环境因子和长江冲淡水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在丰水期较高,平均值为5.18μg/L,最高值达32.05μg/L,现场海水出现变色现象;与同期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发现该海域叶绿素a浓度呈现出波动增长趋势。丰水期与枯水期叶绿素a的相对高值区均位于冲淡水的中部,122.5°E~123°E之间;丰水期在调查海域出现溶解氧低值区与低氧区,最低值仅为0.64 mg/L;发现低氧区出现位置北移、面积扩大和溶解氧最低值下降的趋势。底层溶解氧低值区分布与表层叶绿素高值区大致吻合,表明低氧现象与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现存量密切相关,在跃层存在的水体中表层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易造成底层低氧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三峡截流后长江口秋季TSM、POC和PN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4年11—12月长江口56个站位的悬浮体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区悬浮体总量(TSM)、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质量浓度的平面分布特征,探讨该区TSM及颗粒有机质的物质来源和三峡截流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底层TSM与POC、PN质量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并都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说明了长江悬浮颗粒物入海后主要沿东南方向输运。POC、PN质量分数与POC、PN的质量浓度不同,它们与TSM质量浓度对数有负相关关系。由于河口区底质再悬浮作用显著,TSM和POC、PN质量浓度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特点。长江口悬浮体主要来自长江径流和底质沉积物的再悬浮。与三峡截流前数据的对比表明,截流对目前长江口区的TSM和POC尚未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7年8月于长江口南支4个站位进行了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的定点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调查站位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垂直变化不大,分层不明显,表中底层平均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29.86%之间,且整个潮汛期的变化基本上不具规律性,少数营养盐(如亚硝酸盐和铵盐)呈现出半日周期的变化,即高潮时浓度达到谷值,低潮时浓度出现峰值;位于长江口南支水域南部S2和S4站位的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在整个潮汛期的平均值都小于北部的S1和S3站位,且S1站位的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在大小潮之间平均值差异不明显,而S2站位的硅酸盐和硝酸盐大潮时平均值要高于小潮,磷酸盐则相反,此外,S4站位的叶绿素a平均值都大于其他3个站位;4个连续测站的表层叶绿素a浓度与营养盐(NO2--N、PO34--P、SiO23--Si、NO3--N、NH4+-N)相关系数低(-0.6584~0.5494),叶绿素a浓度与营养盐的周日波动相关性不明显;观测区域硅酸盐、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和铵盐的平均通量分别是238.62、1.36、84.10、1.031、0.55kg.s-1。  相似文献   

12.
通过SeaWiFS和MODIS卫星数据获得1997—2012年长江口区域年均、月均叶绿素a浓度,结合长江入海水沙资料,研究长江口叶绿素a浓度变化与长江来水来沙的关系及对三峡建坝的响应。结果显示,研究区在年均与月均尺度上,长江口叶绿素a浓度与长江径流量均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判定系数分别为0.72和0.89),而与输沙关系较差,说明径流携带溶解态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贡献大于泥沙颗粒吸附的颗粒态营养盐贡献;三峡建坝后,研究区年均叶绿素a浓度出现下降趋势,月均叶绿素a浓度变化显示,原本的春、夏季峰值出现了一个月左右的滞后期,分析主要与建坝后较多枯水年份导致的春旱和三峡防洪前的排水以及夏季对洪峰的拦截有关;虽然蓄洪排枯增加了枯水月份径流量,但由于枯水月大多温度低、透光性差,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蓄洪排枯对枯水月份叶绿素影响不大,洪水季由于削峰导致叶绿素浓度较大坝建成前降低,因此,三峡大坝建成后研究区总体年际叶绿素a浓度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3.
镉对石莼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表明 ,用含不同浓度镉 (0、5、10、15、2 0、2 5、30× 10 -6)的海水培养石莼 1~ 8d,石莼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绿素含量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5× 10 -6的镉培养 3d,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 ;培养时间越长 ,下降幅度越大。低浓度的镉 (5~ 10× 10 -6)对呼吸有促进作用 ,出现了“伤呼吸”;高浓度的镉 (>10× 10 -6)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 ,培养 5d后石莼开始死亡。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枯季悬沙粒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和2004年枯季在长江口采集水样并作水文观测,对所获水样进行过滤和粒度分析,以计算悬沙浓度和悬沙粒度分布。结果表明,2003年11月小潮期间,悬沙中值粒径与悬沙浓度存在着显著的指数关系,在大潮期间没有显著关系;在2004年2月小湖期间,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但在大潮期间存在着显著的指数关系。枯季水体悬沙以粉砂组份为主,并且随着向口外的推移,细颗粒组份逐渐增加,但在拦门沙最大浑浊带附近,由于絮凝作用,沉积物粒度变幅较大,可产生粒径粗化的现象。小潮期间,砂含量较低,但与悬沙浓度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大潮期间,悬沙粒径粗化,但砂含量与悬沙浓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上述分布趋势与沉积物来源、当地的水动力条件和絮凝作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海水相对透明度与叶绿素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前言近百年来,海中的光一直是生物学家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光电技术的落后,海洋光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近代,由于激光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海洋光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海水光学参数与生物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即生-光态新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并得到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表面更新理论给出气体交换速率k与海面附近的海水湍动能耗散率呈1/4次方关系,而波浪能量耗散率Dt与湍动能耗散率密切相关。本文利用两种海浪谱耗散模型——Hasselmann模型和Phillips模型,结合深水浮标海浪频谱的观测数据计算了波浪能量耗散率。以前人给出的k与海面上10m高度处的风速U10关系式的平均值为标准,采用最小二乘的方法得到了k与Dt的经验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SWAN和WAVEWATCHIII海浪数值模式计算了理想深水情况下的波浪能量耗散率,探讨了由海浪模式计算的波浪能量耗散率与气体交换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SWAN模式相比,WAVEWATCHIII海浪数值模式结果与实际观测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7年夏季(7月)的调查结果,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叶绿素a的分布与上升流存在的密切关系。在调查海区,高叶绿素a含量均处于福建沿岸低温、高盐的上升流区。其垂直分布的最大值在10—20m层之间,与上升流锋层的位置相吻合。文中还讨论了该海区沿岸上升流的中心位置及上升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15年3月和7月的现场调查数据,选取水温、盐度、总氮(TN)、总磷(TP)、溶解氧和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特征吸收系数aCDOM(355)、aCDOM(455)作为输入变量,叶绿素a浓度作为输出变量,应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算法建立模型并预测长江口邻近海域叶绿素a的浓度。结果表明,SVR构建的叶绿素a预测模型得到的预测值和实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分别达到0.886和0.840,均方误差MSE分别为0.024 0和0.041 8,能够较为准确预测叶绿素a浓度,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南黄海海域的调查资料,探讨了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和真光层内叶绿素a积分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表层叶绿素a是否可以作为海洋中浮游植物蕴藏量的指标加以验证。验证的具体方法是分析表层叶绿素a(SC);真光层内叶绿素a积分值(IC)和初级生产力(PP)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在叶绿素a含量高且变化梯度大的高生产力海域,SC、IC和PP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SC可以作为某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及其生产力的指标;而在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低且分布均匀的海域,SC、IC和PP之间不相关。故指出利用SC作为某海域浮游植物蕴藏量和初级生产力指标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