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克敏 《地震研究》1992,15(4):426-432
本文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出发,探讨了地震学中与假说或理论相悖的“反例”现象,认为,在地震学“概念的延伸扩张”以及从假说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中,“反例”的启发与检验,发挥了积极的能动作用;辩证考察“反例”给出“Ⅰ 类反例与 Ⅰ 类否定”、“Ⅱ类反例与Ⅱ类否定”概念,对纷繁复杂的地震学“反例”进行了原则分类;本文还就数学、科学方法对地震学“反例”的识别意义作了一定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曲克敏 《中国地震》1994,10(4):397-404
地震学模式经过历史建构后,并没有终结我们对种类繁多、特性各异的地震的认识。本文从“建构”与“重新建构”的辩证关系入手,以地震学模式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为讨论基础,结合地震学长久的经验和理论发展,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地震学模式的重新建构:从“个体模式”到“群体模式”、“统一模式──多元模式──新的统一模式”、从“经验模式”到“理论模式”、同一问题的多元模式解以及模式重建的两种主要方式。文章同时还归纳总结了“建构”与“重新建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的科学体系由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科学工程三部分组成。现代地震学同样需要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和科学工程,其中,最后一个体系即相当于实时地震学。实时地震学调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强调地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对社会与公众的服务,是地震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实时地震学需要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更需要建立地震速报系统、地震趋势分析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和地震救灾系统这样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九五”期间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为发展中国数字地震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发挥这一新的观测系统的效益,是跨世纪中国地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国家数字地震建设项目的实际,讨论了“十五”期间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震学定量预报指标的一种报取方法:对比筛选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翠英  蒋海昆 《地震》1994,(4):14-22
鉴于目前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指标的缺乏和预报工作的急需,尝试使用“对比筛选法”进行地震学定量预报指标的提取试验。较之以往作法的进展在于:1.同时使用“有震”和“无震”两类样本对比筛选;2.对不同地区的地震学参数进行了归一化处理。这样做的显著优点是:1.可以较有地提取“有震异常”和“正常变化”指标;2.提取的异常和预报指标具有定量化和普适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为了促进基础地震学研究、适应地震予报的需要,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与本刊编辑部商定联合出版这期专刊,刊登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于今年5月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地震震级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绝大部分论文和报  相似文献   

7.
完好的理论会产生好的名称。天文学家有自己的“黑洞”理论,地震学家有“环形圈”和“空区”理论。1971年,拉蒙特地质观象台的地震学家赛克斯(L.Sykes)描绘了阿拉斯加大地震的余震区的轮廓。继苏联和日本一些地震学者提供的线索之后,他制定出了最近地震活动中的空区,这些空区几十年来未发生破裂,但他提出,不久  相似文献   

8.
软地震学     
一门崭新的综合科学——软地震学,正在迅速成长.“地震社会学”的创立是软地震学研究的开端.然而软地震学还应该包括对地震科学本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层次的战略问题的综合研究.软地震学具有其他软科学分支所不能取代的特殊的重要性.本文试图讨论这门新兴科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震动态》2013,(11):30-31
2013年9月12-16日,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地震学与地球深部研究”学术交流会在四川省西昌市召开。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在临汾中心台举办的山西局测震分析研讨班上,应邀就地震学进展尤其是地震学应用的一些问题作个发言。不少同行对目前地学界搞得相当“热火”的所谓“地震层析成象”问题,很感兴趣。编辑部也转来一些信件。都在问:什么是“层析成象”?  相似文献   

11.
鉴于目前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指标的缺乏和预报工作的急需,尝试使用“对比筛选法(简称CSM方法)”进行地震学定量预报指标的提取试验。较之以往作法的进展在于:1.同时使用“有震”和“无震”两类样本对比筛选;2.对不同地区的地震学参数进行了归一化处理。这样做的显著优点是:1.可以较有效地提取“有震异常”和“正常变化”指标;2.提取的异常和预报指标具有定量化和普适性特点。 试验研究使用大华北地震区资料,研究对象取中强地震。经内符和外推检验,证明该方法提取的异常和预报指标有效性和实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承担了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八五”地震科技信息研究规划:国外非线性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专题,现已完成1994年度计划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果。基于这些成果,本文作者编写了“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专辑”,较系统地介绍了前苏联及俄罗斯有关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前苏联及俄罗斯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计划,研究进展及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陆远忠 《地震》1992,(4):77-78
刘文龙与笔者已在“地震学预报方法深入攻关的建议”(国际地震动态,1990,9)一文中,较全面地提出了今后几年值得深入研究的预报地震的地震学方法的某些课题。本文仅就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如何推进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定量化方面,发表一些浅见。 1.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基础是来自地震事件的记录,包括地震目录、地震波记录和地震波的传播。它  相似文献   

14.
地幔的地震学层析成像层析成像(tomography)一词的含义是把立体的内部结构分成断面使其图像化(tomo源于希腊语,意为“切断、切开”)。其原理开发于1930年,并在医疗界作为CT(计算机辅助层析X射线照相技术)普遍应用。“地震学的层析成像”问世...  相似文献   

15.
我们易于把余震看成在科学和社会方面均不重要的多余物。新闻媒介常这样向地震学家发问:“这只是一次余震吗?”“只是”两字意味着余震几乎不被关心。地震学家自己也常忽略那些紧跟着大地震之后发生的事件的重要性。即使是足够大的余震,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今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地震学方法是首选且必不可少的方法.据粗略统计,目前用于我国地震预报的地震学参数有上百个之多.参数繁多,虽可任意选用,但也带来许多麻烦.“多多益善”,工作量太大,“择优录用”,难以确定哪些更好.在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实用化攻关和“八...  相似文献   

17.
为了尽早把我国的地震数据库建立起来,更有效地开展地震信息服务工作,促进基础地震学和应用地震学中与国民经济有重大工业关系的一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编辑部出版了一套“地震学磁观测与研究丛书”,现已出版六个分册:①现代代震台网观测技术,每册定价5.60元;②计算机高级语言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定价5.60元③缩微技术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④地震学中的射线方法;⑤震相与地球内部结构;⑥震级与震源程序参数测定,定价3.75元.  相似文献   

18.
陈宇卫  凌学书 《地震》2000,20(4):91-96
试图通过分析安徽中西部地区1970年以来出现的16次群体性地震学异常,寻找“有异常无地震”的力源,研究结果表明“有异常无地震”的现象与华东及附近海域的中强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该区发生ML≥5.0以上地震时,安徽中西部地区出现群体性地震学异常。这一现象表明,安徽中西部地区是华东及附近海域不均匀应力场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应力集中点,也是地震学异常的敏感区,深入研究它与震中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识别  相似文献   

19.
震相分析是地震科学的心脏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引言傅承义教授在40年前说过一句名言:“震相分析是地震科学的心脏”。我理解:震相分析是微观地震学的核心工作,是提取数据的主要手段,震相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关于震相分析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论:属于技术性工作还是科学研究以及“震相”定义。我认为震相分析工作是科学研究,并非单纯技术。震相如同地震学的“眼睛”,画龙必须点睛,否则,地震学这条“龙”既不能启动更不能腾飞;又如同人的脸面表情,欲知震源心底事,全在震相不言中。实际上,我国对于震相的利用率并不高。1 科学和技术既明确界定又互相依存科学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地震局于1984年3月2~7日在昆明市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地震学研究新成果交流会”概况。这次会议共有20多个单位的80多人出席,并收到学术论文89篇,其中在会上交流了71篇。从学术报告反映的结果来看,近二年来地震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