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剂型维生素C对中国对虾的营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剂型维生素C对中国对虾生长及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重率以维生素C磷酸酯镁和维生素C硫酸酯钾为最好,其次为多聚磷酸酯,结晶维生素C最差,分别较对照组增重14.7%、11.4%、8.9%及2.7%;存活率以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为最佳,其他剂型的维生素C的存活率皆相差不大。不同剂型维生素C在对虾组织中以游离态维生素C和磷酸酯形式存在,其在肝胰脏中的含量大于在肌肉中的含量。在肝胰脏中的含量以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组为最多,较结晶维生素C及对照组分别多42.59及93.17μg/g湿重;在肌肉中的含量以维生素C硫酸酯组为最多,较结晶维生素C及对照组多41.56及4.9.55μg/g湿重。 相似文献
2.
LAPP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生长、缺氧耐受力及免疫抵抗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实验研究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LAPP)添加在对虾饲料中,对中国对虾的生长、缺氧耐受力及免疫抵抗力的影响;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对虾饲料中LAPP的最适添加量为400mg/100g饲料;本文还提出饲料中的LAPP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缺氧耐受力,在溶氧超过3.1mg/kg海水的情况下,效果显著,在降低到2.3mg/kg海水时,作用减弱;用副溶血弧菌(Vibroparahaemolyticus)注射入虾体内,12小时内记录发现,饲料中不含LAPP的一组中国对虾,死亡率高于其它组,并且,LAPP含量最高的一组,死亡率明显低,死亡时间也出现较晚,这证明LAPP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免疫抵抗力;本实验用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细胞的吞噬百分率作指标,研究对虾细胞的吞噬作用,发现饲料中不含LAPP的对虾的吞噬百分率较低,随着饲料中LAPP浓度的提高,对虾血细胞的吞噬百分率逐渐升高,说明中国对虾细胞的吞噬作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3.
4.
用酪蛋白作为蛋白源、制成含肌醇及含氯化胆碱的饲料,对中国对虾进行饲喂试验,通过存活率等指标探讨了中国对虾对肌醇和氯化胆碱的营养需要。结果表明,含肌醇0.4%的饲料饲喂的对虾,有三项指标均为最佳,其中蜕壳率随饲料中肌醇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用含氯化胆碱0.4%和0.6%的饲料饲喂的对虾,存活率都为最高,增重率、增长率及蜕壳率以含氯化胆碱0.4%的饲料饲喂的对虾最高,体内含量随饲料中氯化胆碱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在本实验条件下,中国对虾饲料中肌醇和氯化胆碱的适宜添加量均为0.4%。还讨论了肌醇及氯化胆碱的缺乏与对虾死亡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维生素D对中国对虾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1990年7-9月用不同维生素D水平的饵料饲喂中国对虾,研究饵料中维生素D的适宜添加量及对对虾的营养作用。结果表明,每百克饵料中添加6000U维生素D,其体长增长率和增重率最大,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最好,饵料系数最低;VD对对虾存活率无明显影响;投喂适量的维生素D时,有助于钙,磷在虾体中的吸收,虾壳中的沉积,虾壳的硬化。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属于广盐、广温性虾类,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海区,产于山东、河北、辽宁及天津近海。中国对虾具有体大、壳薄和生长快等特点,是中国目前养殖最广泛、产量较高的对虾品种,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深受欢迎。作者旨在总结中国对虾亲虾在培育过程中的营养需求以及幼体的营养需求,为中国对虾的人工繁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首次报道从越冬期中国对虾病虾上分离鉴定出4种镰刀菌:腐皮镰刀菌(Fusarium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测定了其生长速度,并对孢子萌发进行了观察。通过注射、创伤、菌浴三种方法进行人工感染,得到与自然病虾相同的症状,又能重新分离出同样的镰刀菌。其中尖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首次从患病的对虾上分离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血细胞超微结构、分类及计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中国对虾循环血细胞的超微结构、分类和计数。血细胞分成三类:(1)透明细胞,不含电子致密颗粒;(2)小颗粒细胞,含小的电子致密颗粒;(3)大颗粒细胞,含大的电子致密颗粒。循环血细胞总量平均值为10320个细胞/mm~3。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等分别占循环血细胞总量的25.32%、61.79%和12.89%。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消化系统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对中国对虾消化道和中肠腺的发生进行了研究。完整的中肠管形成于N3期,它是由幼虫腹面的内胚层板向背中线上卷合拢而形成。在Z1期消化道完全贯通。至M1期,胃分化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中肠前盲囊和中肠后盲囊也在此期出现,同时胃磨的雏形发生,但完整的胃磨形成于P期。另外,中肠腺始于N4-5期中肠前端突出的两对中肠腺盲囊。第一对中肠腺盲囊于M3期退化消失,而第二对中肠腺盲囊则发育为成体的中肠腺。中肠腺小管由4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胚性细胞、吸收细胞、纤维细胞和泡状细胞)所组成 相似文献
14.
提出1、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镰刀菌病在鳃、甲壳和附肢上的症状;2、在肌肉、中肠腺等组织器官形成的病灶;3、切片的染色观察。指出镰刀菌寄生在鳃组织破坏虾的呼吸功能,是镰刀菌病引起中国对虾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O''''SBECK)第一触角化学感受器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虾第一触角由三个触角节和内、外两触鞭构成,化感刚毛着生于外鞭基部片状隆起的腹面,成横排排列,每环节两排。化感刚毛壁薄、中空、末端开孔通外界。第一触角外鞭神经有分支分布于化感器,支配化感刚毛的是多神经元组成的感觉细胞丛,其神经元细胞体集中处成纺锤状,树突轴突集中成索状,皆由围鞘包被。树突集合体从管孔穿入化感刚毛腔,轴突与外鞭神经连接。内鞭基部约33节具羽状刚毛,徒腹面覆盖化感刚毛,具保护化感刚毛作用。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