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绿岛模式"研究--一个循环农业企业案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玲  林琳 《地理科学》2006,26(1):107-110
指出潮州市绿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先后实施“果林开发”战略、“种养结合”战略和“旅游带动”战略,经历了“绿岛名、优、稀水果产业基地”、“绿岛猪—沼—果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绿岛循环农业生产基地”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绿岛模式”。认为“绿岛模式”是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的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循环农业生产系统,在形态上表现为以生态农业旅游区为载体的循环农业生产基地,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农业企业模式,属于先进的现代农业企业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任务。根据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从投入、产出、社会发展3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年、2018年东北地区40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与阶段划分。结果表明:① 从空间格局看,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沿东北-西南轴线地区较高,轴线东西两侧地区较低”的空间格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及环渤海地区为高值集聚区;② 从发展速度看,东北地区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有所提高,北部地区发展速度整体大于南部;③ 从所处阶段看,2018年处在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的地市占比达86%,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处在由“初步实现”向“基本实现”的转变阶段;④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3个分维度指标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⑤ 不同地区应针对发展优势及资源禀赋,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俄罗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但其发展长期落后于世界其他农业大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经济危机中,农业生产全面下滑。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俄罗斯农业出现了转机,相关农业指标呈现出可喜的增长势头。从宏观视角看,俄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仍然不高;但从微观角度看,由于土地私有化的推行,俄罗斯的农业生产组织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部门结构和生产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布也更趋于专业化。俄罗斯农业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及其对农业发展潜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业转型升级是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国际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本文以两个不同乡村转型道路的典型县域(工业化转型的巩义市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鄢陵县)为例,利用区位熵、结构变化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在乡镇尺度深入分析新世纪以来乡村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乡村农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景观再造。主要结论为:①基于市场需求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乡村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农产品提质增效倒逼耕地利用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并引致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再造。未来中国农业的转型方向将是规模化大宗农业与专业化精细农业并存;②无论是乡镇的非农化转型还是农业现代化转型,均可带来乡镇耕地的规模化、专业化利用以及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并引致乡村的进一步转型。工业转型县农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农业现代化转型县以粮食和特色农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并形成了特色专业村或产业集群;③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更加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匹配,空间配置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农业现代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是中国“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地理学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分析及类型研究,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稳步推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 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以“胡焕庸线”为界,划分为“东西两侧”,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同时其在“东西两侧”整体上也表现出距“胡焕庸线”距离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在空间上呈现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的分异形态;② 从局部层面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东部、西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③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4 个分维度指标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因此,如何打破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与路径依赖,将是各级政府与地理学者应关注的现实难题与科学问题;④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可划分为5 大类型区,不同类型区应明确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业地域格局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伴随着这些要素的长期变化而产生时空演化和区域分异,由此奠定了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战略,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的时空转变及其动态特征,建立了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地域功能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和定性评判综合手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区划原则和方法,制定了全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该方案包括15个农业一级区、53个农业二级区,并与1981年农业综合区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地域功能、格局动态和发展趋向,为新时期加快各地区现代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公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的第四个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文件。前三个“一号文件”的主题分别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此次主题是发展现代农业,与前三个“一号文件”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每个“一号文件”提出的目标与要求.都不是在一年之内就能实现的,具有长期性。  相似文献   

8.
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农业投入水平5个方面选择18个指标构成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对中原经济区28个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评价指标中,农业生产效率权重最大;28个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排在前3名的阜阳市、鹤壁市、徐州市的综合得分高于排在后3名的晋城市、淮北市、长治市综合得分的2倍;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只有阜阳、鹤壁、徐州、新乡、郑州、济源的综合得分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9.
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蔡建明  杨振山 《地理研究》2008,27(2):362-374
都市农业是跳出农业、农村框架,从城乡统筹发展观看农业的新型理念。本文对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以及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其不同的发展特征、组织形式、生产特点、营销与物流、功能作用和扶植政策进行了梳理。从城市进程和社会发展角度,认为都市农业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施方式。结合我国发展现状,都市农业的着力点在大城市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要有所不同;功能体现城市近、中、远郊区的需要;建设中需要鼓励发展都市农业企业和农业协会;加深产业现代化和专业化;疏通物流渠道;在城市规划、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经营形式和科技推广等政策上需要给予支持和规范。  相似文献   

10.
农业包括五大生产部门.农、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的生产劳动对象.一般来说.互不相同,各有特点。但农业中有些部门的劳动对象不是固定的。例如:猪、鸡、鸭等在“中国的农业”这一章中前后共出现过三次,归属就不相同。第一次是在“农业分解图”中,把养猪、鸡等作为副业;第二次课本中这样叙述:我国农耕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农物秸秆、加工副产品和部分粮食.饲养  相似文献   

11.
论西藏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是我国的高寒农业区,也是世界农业地理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区域。本文分析了西藏农业生产条件,并从西藏农业生产特点出发,通过西藏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以探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中经济管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在对其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国际比较基础之上,从农业生产现代化、物质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生活现代化、农业环境保护5个方面,构建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0年以来的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垦区在作物单产、农机装备水平、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有机作物种植占比等方面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在经营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差距较大。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稳步提高,以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业生活现代化的快速演进为主,其次是物质装备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环境保护水平有所下降,其中各子系统有不同演变特点。因此提出黑龙江垦区尚处于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攻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一、化繁为简,提炼知识。在教学中可将冗长的文字叙述和繁杂的地理事象,用知识结构、信息块、纲要图表、数字浓缩等予以简化概括。如高中地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一节,长达8页约8000多字,我在讲完这节课后简化为:一个基础(战略重点的首位)、两个转化(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措施)、三个途径(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四个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五个条件(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六个问题(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发展现代农业是应对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粮食安全与资源安全双重挑战的有效方式,同时农业养分管理与调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课题。现代农业养分管理与调控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策略,是和谐农业资源与农业生物关系的综合管理策略过程,其目的是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本研究针对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人多地少的严峻情况、农业土壤养分过量累积而利用率较低的劣势以及农业生产增肥不增产的复杂难题,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养分管理与调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陈秧分  刘玉  李裕瑞 《地理研究》2019,38(3):632-642
中国农业竞争力偏弱,农业发展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本文引入“要素-结构-功能”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与产业兴旺的理论基础,解析了中国农业发展特征、影响因素与兴旺路径。结果表明:① 农业乡村已由特别强调农产品生产与社会稳定,转向兼顾产品供应、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诸多功能。农业的多功能属性,支撑了中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广阔的发展空间。② 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分工、通过产品差异化以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强政府支持以化解市场失灵、促进“人”“地”“业”协调耦合,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理论选项。③ 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间接利益相关者的获得感要强于农民群体,同时还面临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等瓶颈问题。④ 考虑农业的多功能属性与现实问题,建议切实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建立农业要素功能显化增殖机制与“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协同性与联动性,推动中国农业发展与产业兴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农业资源、生产基础的优势明显,在我国国民经济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具重要地位。根据现阶段农业的主要问题和入世(WTO)后农业环境的变化,21世纪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是: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推进名、特、优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生态及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持续生产能力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19.
<正>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要求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来抓。在这种形势下,国有林场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性并探索其空间相关性,通过判断相对滞后类型发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结果显示:(1)2010—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为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高和高水平等级小范围集聚在沿海地区,其余地区则均为中低和低水平等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高值与低值集聚区对立趋势增强。(3)耦合协调等级优劣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级高低呈同向相关。初级协调及以上类型中上海、天津、北京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山东、浙江、福建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江苏、广东则较均衡发展;其他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及以下类型,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双低”且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