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人工增雨机制和“播云温度窗”概念,分析了红河地区增雨作业可播撒区高度的年变化值,对现行增雨作业火箭和云体可播区高度进行分析,得出:人工增雨不仅仅是对云体发射几枚增雨火箭弹就可以达到增加降雨,而是要根据作业时间、地点、天气条件、云体可播区高度和选择适合的增雨火箭等进行科学分析,并充分利用现代天气预测方法和大气探测手段,实施有效的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2.
提出人工增雨机制和“播云温度窗”概念,分析了红河地区增雨作业可播撒区高度的年变化值,对现行增雨作业火箭和云体可播区高度进行分析,得出:人工增雨不仅仅是对云体发射几枚增雨火箭弹就可以达到增加降雨,而是要根据作业时间、地点、天气条件、云体可播区高度和选择适合的增雨火箭等进行科学分析,并充分利用现代天气预测方法和大气探测手段,实施有效的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3.
山东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决策系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由11个子系统组成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决策系统中,利用在人工增雨作业前能得到的探空、雷达和云的宏观物理量等资料,确定可播区的空间分布和播云时间。运用产生降水的指标性物理量分布、卫星云图降水概率分布和模式的降水预报等综合确定作业区的地理位置。决策系统还包括航线设计和效益估算。该系统使得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指挥决策系统化,可减少盲目作业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冷云人工增雨催化区的探空判据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以琳  刘文  王广河 《气象学报》2002,60(1):116-121
为解决冷云人工增雨催化前没有微物理资料确定人工增雨潜力区的问题,文中利用加密探空资料,根据发生贝吉龙过程的条件,分析了适宜冰晶增长的区域和冷云可播区,提出了冷云人工催化的宏观判据。适宜冰晶增长的区域先于降水在高层出现,降水开始时在-1℃层以上存在深厚的冰水转化区,这一区域自高空向下随天气系统自西向东传播。文中还构造了增雨潜力系数和结束冷云催化的判据。降水过程后期根据可播区、准饱和层的分布判断是否继续进行冷云催化。该宏观判据易于在人工增雨作业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人工增雨作业前缺少微物理资料确定人工增雨潜力区的问题,文章利用欧洲细网格资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和飞机探测资料,根据人工增雨前所需具备的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可播区条件,分析了层状云切变线型降水人工增雨潜力区的宏观判据。结果表明:欧洲细网格模式预报大气可降水量、低云量、比湿最大值、气柱总含水量和850 hPa比湿与降水的演变趋势一致,大气可降水量预报平均值为43.0 mm,气柱总含水量预报平均值为33.0 kg·m-2,850 hPa比湿预报平均值在6.4 g·kg~(-1)时,有利于人工增雨作业的实施;模式探空资料反映的湿层(相对湿度≥80%)高度与厚度、e-Ei反映的冰水转化区与T-T_d反映的准饱和湿层的垂直分布,可确定人工增雨作业的合适时间与最佳播撒高度;欧洲模式预报对判定人工增雨潜力区和降水过程有良好的指示意义,与地基微波辐射计和飞机的探测结果较为一致,模式预报产品与观测资料结合为判定人工增雨作业潜力区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6.
利用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系统,对2012年5月23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一次飞机人工增雨过程进行了催化效果数值模拟试验,给出了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平均增雨率、催化影响范围等结果。结果表明: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对该降水天气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模式所模拟的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同时,对于此次增雨作业,催化作业产生的增雨效应主要出现在催化之后的5h内,在此之外,催化效果逐步消失。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常规气象资料和地面降水资料等,对2013年5月8日山东泰安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作业天气条件和作业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天气背景条件是否有利于开展增雨作业,采用催化前后作业云与对比云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依据雷达回波参量的变化来分析判断催化作业效果和催化时机的途径,并配合地面降雨量来佐以说明。结果表明:1)本次增雨作业有良好的天气形势、水汽及动力条件。2)播云作业产生了一定的正效果,且在作业后12 min即开始显现。作业后作业云雷达回波参量值明显增大,对比云增大率远小于作业云;作业云回波顶高、回波体积、最大反射率因子、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降水通量对对比云的正偏离也明显增大,增大率分别为200.0%、288.2%、29.4%、65.0%以上和384.8%。3)作业后地面影响区雨量增幅较大,增雨效果持续3 h,小时雨量明显高于对比区的。4)最佳增雨作业时机应比原作业时间提前12 min。5)将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分析和常规天气分析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人工增雨作业及其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冬季层状云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百色市2004年至2007年冬季8次天气过程的22次层状云或层积混合云增雨作业个例分析,推断冬季对层状云或层积混合云进行增雨作业的环流背景、增雨潜力、催化可播高度和作业时机,得出百色市冬季对层状云或层积混合云开展增雨作业,只要存在有利的天气条件和持续长的时间,在降水云系的发展旺盛时期通过火箭将A gI焰剂播撒在-5℃~-10℃可播高度区域内,可收到良好的增雨作业效果结论。  相似文献   

9.
抗旱型火箭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蒋年冲  吴林林  曾光平 《气象》2006,32(8):54-58
为了在人工增雨作业中及时进行效果评估,利用2005年江淮地区人工增雨试验基地的资料,采用区域雨量对比分析、地面增雨效果的回归分析和增雨效果的物理检验方法,对2005年6月9日、8月3日两次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增雨作业都取得了较好的正效果;相对增雨在120%~140%。  相似文献   

10.
根据高空环流形势和地面降水资料,对2002年9月27日秦皇岛市石河水库上游实施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和检验。增雨作业影响区5个雨量点平均雨量108.4 mm,其中最大达160.2 mm(非影响区雨量33 mm)。此次增雨作业使石河水库洪水总量达803×104m3,为水库增加260×104元经济效益。对作业后1 h作业影响区和非影响区雨量进行秩和检验,结果表明作业影响区和非影响降水差异明显,人工增雨效果显著。文中对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方法和时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