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和环县两个剖面选取若干黄土和古土壤样品,分为三种粒级(>45μm、2-45μm、<2μm),挑出>45μm粒级中的根状结核与蜗牛壳化石碎片,分别测定δ^13C和δ^18O值。结果显示,两个剖面不同粒级组分的δ^13C和δ^18O值表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洛川剖面的根状结核和蜗牛壳与分粒级样品中的<2μm粒级中碳酸盐的δ^13C和δ^18O值最为接近,处于相同的区域内;而>45μm粒级中的δ^13C和δ^18O值与其他样品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可以认为黄土-古土壤中<2μm粒级中所含的碳酸盐可代表成镶碳酸盐,其蕴涵的地球化学信息可用以重建成壤时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
湖相碳酸盐氧碳同位素的相关性与生油古湖泊类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山东东营盆地和南海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生油层中的湖相碳酸盐氧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前者δ^18O多为负值,δ^13C基本为正值,两者之间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大于0.8,而后者δ^18O和δ^13C均为负值,两者不相关。通过与现代湖粕碳酸盐氧碳同位素特征的比较,得出东营盆地早第三纪生油湖泊为封闭型咸水或半咸水湖,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生油湖泊为开放型淡水湖,这一结论与两盆地生油层的沉积学和古生物学证据相一致,说明利用湖相碳酸盐氧,碳同位素的特征及其相关性可以判断生油古湖泊的类型。δ  相似文献   

3.
吉林西部盐碱化土壤碳酸盐的碳稳定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吉林西部盐碱化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酸盐碳稳定同位素作了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盐碱地土壤碳酸盐的δ13C值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本区土壤盐碱化的进程。盐碱化土地在0~50 cm的深度范围内,土壤碳酸盐的δ13C值变化规律为:0~30 cm深度内,土壤碳酸盐的δ13C值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30~50 cm范围内,如果有盐积层或碱积层的存在,则土壤碳酸盐的δ13C值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桂中晚二叠世合山组碳酸盐岩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年代效应”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合山组煤系的碳酸盐岩形成于海相环境,校正后的δ~13C在0.07~4.75‰之间,z值>120,且Z值的梯度变化与沉积环境基本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碳酸盐岩形成时介质古温度为12~37℃,且大多在19—29℃,说明晚二叠世该区属温暖或炎热的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5.
距今近2万a来的古气候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的方法途径也越来越丰富,利用沉积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δ^18O、δ^13C值来反演古气候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利用古堰塞湖沉积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对岷江上游叠溪古气候演化特征的初步研究表明,在距今约22000-9000年(约22KaBP-9KaBP)间该区古气候可分为7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古气候特征分别为:①约22kaBP-20kaBP,气候为冷干;②约20kaBP-17kaBP,气候为冷湿;③约17kaBP-14kaBP,气候为热干;④约14kaBP-13kaBP,气候为冷湿;⑤约13kaBP-11kaBP,气候为热偏干;⑥约11kaBP-10kaBP,气候为热干;⑦约10kaBP-9kaBP,气候为冷湿。  相似文献   

6.
罗布泊是欧亚大陆腹地塔里木盆地东端的典型内陆干盐湖,中更新世以来在其北部尤其罗北凹地发育了巨厚的蒸发岩沉积是对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的积极响应。通过对罗北凹地第一口深钻LDK01孔蒸发岩系中203个样品的自生碳酸盐含量、碳氧同位素测试与分析,讨论了罗布泊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δ~(18) O和δ13 C协同正向演化,但在蒸发作用强烈的干旱封闭湖泊中,流域降蒸比(P/E)的变化对湖泊水体δ~(18) O影响最为显著;(2)δ~(18) O和δ13 C周期性波动震荡特征,反映干湿交替的环境以及周缘水体对罗北凹地的补给;(3)罗布泊湖盆干旱加剧演化可能并非只受全球变化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原隆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稳定碳同位素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国安 《第四纪研究》2003,23(5):471-484
文章对陆相沉积物、湖沼相沉积物以及脊椎动物牙齿中的δ13C研究作了系统的综述,特别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有机质δ13C与碳酸盐δ13C变化趋势相反的原因是CO2与碳酸盐交换平衡时的分馏系数在古土壤堆积时和黄土发育时不一致造成的;陆相沉积物的有机质δ13C较碳酸盐δ13C能更加直接地反映沉积时地表植被状况,陆相沉积物的碳酸盐δ13C在古生态中的应用还有待于对它的形成机制和形成过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国黄土高原末次冰期的气候不利于C4的生长.文章强调古环境、古生态研究应该从现代过程入手,了解现代植物δ13C与气候参数的关系以及现代C4植物的分布规律.同时还认为分子化石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这一新研究手段将会给第四纪研究带来更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黄土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碳酸盐,其中次生碳酸盐记录了成壤时期的气候和环境,可以用来重建古气候.测试了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东北部乐都、中国东北和新疆巴音布鲁克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结果显示高原东北部这两个时期的δ18O值分别为-1.38‰和-5.58‰,比该地区现代季风气候条件下次生碳酸盐δ18O理论值分别高5.74‰和1.54‰.温度的差异不足以导致次生碳酸盐δ18O值如此幅度的变化.同时,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乐都地区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比同时期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等东亚季风区明显偏正约2.0‰~6.2‰,但其与新疆等西风区次生碳酸盐的δ18O相近.这些不同时期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的分布特征及空间差异,可能反映东亚夏季风夹带的水汽可能不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降水最重要的来源,而西风降水和(或)局部水汽蒸发循环对该地区的降水可能有重要贡献.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早期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有效湿度增加而导致的.有限的数据表明不同气候带(青藏高原东北部、东亚季风区和西风带)的黄土中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存在明显差异,它所代表的气候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要素之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分解、合成、迁移和累积等过程都留有气候变迁的记录。近几年来,土壤碳酸盐(特别是成壤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已被用作反演古气候、古植被演替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原理在于土壤碳酸盐与成壤环境之间达到同位素平衡。但要求土壤碳酸盐形成后未受后期的成岩作用改造,  相似文献   

10.
湖泊沉积物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已经大量地应用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本文综述了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指标的主要啦制因素、指标的环境指示意义,举例说明了碳氧同位素指标在古气候研究上的应用,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展望了在古气候应用上的前景,认为氧同位素是定量古气候参数的最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Carbon and Oxygen stable isotopes in carbonates have long been the important geochemical tracers. Studies on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paleoclimatic processes, the paleoceanic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nd the geological processes as well. Researches of more than four decades in the field, especially from the early 1980s on, during which the analysis of the isotopes in fossil brachiopods and early diagenetic cements has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knowledge, achieved appreciable progress. However, problems still remained with how to explain the data that already existed on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arbonates, on which there is a dichotomy between those who advocate that the data represent the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sotopes and those who argue that the data have been altered diagenetically; with how to select the samples of carbonate for analysis of the isotopic ratios, which has a set of criteria, namely, the microstructure, the Cathodoluminescence and trace elements, for tests of the sample preservations; with whether the fossil brachiopods′shells have vital effects on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n which there is a tendency toward the existence in recent years; with to what exten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variations of the fossil affect their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ratios and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early diagenetic cement as analyzing samples. Along with the problem raising,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ethods on, and new developing trends toward, the problem-solvings, as well as the up-to-date advances of studies on each problem.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蜗牛化石壳体碳酸盐(文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指示意义,对采集于河南荥阳邙山末次冰期黄土剖面上部中的粉华蜗牛(Cathaica pulveratrix)化石壳体碳酸盐进行了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同时还对全岩有机物质(SOM)碳同位素组成以及全岩磁化率和粒度等气候替代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剖面中反映蜗牛食物碳同位素组成的壳体δ13CSSA的变化,与反映古植被碳同位素组成的全岩有机物质碳同位素组成(δ13CSOM)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壳体13C相对于SOM的富集程度(Δδ13CSSA-SOM)的变化与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末次冰期东亚夏季风强度演化同步一致;   壳体δ18OSSA的变化不但与黄土磁化率、粒度等气候替代指标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样也与末次冰期东亚夏季风强度演化同步一致。这些特征,一方面说明受季风环流控制的气候温湿程度变化左右蜗牛夏季活动的几率和食物的类型,干冷气候条件下,相对温湿夏季成为蜗牛活动主要时期,相对富集13C苔藓、菌类和植物可能是蜗牛的主要食物;   另一方面暗示蜗牛化石壳体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能够指示气候温湿程度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下庄矿田是华南重要的热液铀矿产区,区内控矿条件复杂。研究选取下庄矿田部分矿床内热液碳酸盐样品并测定其C,O同位素组成:测定矿田北部的1δ3CPDB为-7.6‰~-8.4‰,1δ8CSMOW为12.1‰~13.2‰,而矿田南部测波动范围较大1δ3CPDB则为-3.1‰~-8.5‰,δOSMOW为10.4‰~14.1‰。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中矿化剂ΣCO2主要来源于中新生代与区域深大断裂有关的幔源脱气作用,同时伴有壳源有机碳来源;成矿同时期伴随的强烈流体脱气(CO2)作用对矿质沉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对西南地区的19个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岩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其“年代效应”的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在兴文、贵阳、金沙、南桐、重庆一线以西的地区,Z值<120,δ13C值明显低于此线以东的地区,但与Schopf给出的淡水石灰岩的δ13C范围相比偏高,说明为海陆过渡相沉积;而此线以东的地区Z值>120,δ18O、δ13C均说明为海相沉积,与以前的沉积环境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碳酸盐岩形成时的介质古温度为14.8-50.9℃,且大多在23-31℃,说明当时该区为温暖-炎热的气候,与古地磁资料显示的当时该区处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河东煤田晚古生代层序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分析了河东煤田上石炭统(C2)-下二叠统下部(P11)45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在层序中的分布特征,探讨了碳氧同位素应用于层序划分及对比、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及晚古生代地层沉积相研究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碳氧同位素在C2及P11的三级层序中的分布特征是不相同的,从TST到HST,在C2的三级层序中,δ13C及δ18O不断变重;在P11的三级层序中,δ13C不断变轻,而δ18O不断变重。这种规律在P11每个三级层序中均相似,垂向上显示出韵律性。横向上,δ13C及Z值总体具有由北向南升高的趋势。碳氧同位素在层序中的分布是受聚煤作用、陆源物质的注入、古气候、沉积环境及时间等控制的。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侏罗纪的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早侏罗世自流井组地层之中。在对四川自贡、重庆合川自流井组上部大安寨段中的湖相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进行分析后,根据其组成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其碳、氧同位素的古湖泊学意义。两条剖面上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在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自贡贡井—高硐桥剖面上,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均为负值,δ13C值在-4.49‰~-0.85‰之间,1δ8O值-9.14‰~-6.75‰之间,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γ=0.62);合川炭坝剖面上,样品的碳同位素正负均有,氧同位素均为负值,δ18O值在-8.52‰~-4.56‰之间,δ13C值在-3.46‰~1.62‰之间,两者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γ=0.64)。通过与现代湖泊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特征的比较,认为四川盆地早侏罗世自贡地区的湖泊为开放型的淡水湖泊,而合川地区为具有一定封闭性的微咸水湖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太原东山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中腕足动物壳体的δ13C、δ18O值研究,揭示了腕足动物δ13C值和Z(相对古盐度)值的关系,δ13C值和Z值作为环境参数与相应腕足动物群落定性解释的生存介质条件相吻合,从而大大提高了腕足动物群落分析的重要性。进一步研究大区域内腕足动物群落生态,对聚煤盆地演化史的分析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湘黔地区的奥陶纪红花园期及宝塔期在三都、吉首、桃源一线酉北为碳酸盐台地沉积。红花园期水体相对较浅,自西北而东南可划分为开阔台地相、台地滩相、台地边缘生物礁相、盆地边缘相;宝塔期水体较深,成为湮没了的台地。通过对红花园期和宝塔期碳酸盐稳定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其组成与环境的盐度、水体深度、水温及氧化-还原条件相关。随着含盐度的增加,碳氧同位素值也增大。水体变深,还原程度增强,则碳氧同位素值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19.
碳氧同位素演化与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儒峰  刘本培 《地球科学》1996,21(3):261-266
结合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首次系统测定了马平组碳、氧同位素值,并对其演化规律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平组内δ13C、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是-2.56‰~+3.89‰和-8.16‰~-6.02‰(PDB).准层序中δ13C值向上逐渐减小,海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内δ13C值则分别呈增加和减小的趋势,层序界面处δ13C、δ18O值均表现为负异常.控制层序地层内δ13C值规律性分布和演化的主要机制是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四川华蓥山三叠系含膏盐段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井泉 《岩石学报》1990,6(4):67-74
对四川华蓥山地区两条三叠系部面中五类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①白云岩属交代成因,白云岩化通过蒸发咸化和混合水两种作用进行;②脱白云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发生在表生期,与淡水的掺入有关。碳氧同位素的纵向演化特征表明:①δ~(18)O的变化反映了古环境的盐度变化,而δ~(13)C的变化则可能反映古环境的氧化还原程度和水深;②嘉四至雷一段总体仍属海相沉积,而不应是陆相环境;③有两个主要的成盐期,但不具备形成大型钾盐矿床的所有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