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增明  高素华 《气象》1982,8(12):15-17
海南岛位于108°36′—111°04′E、18°10′—21°10′N之间,北近东亚大陆南缘,西临北部湾,东南濒临南海及西太平洋。地理位置使海南岛具有充足的光能、丰富的热量及充沛的雨量。优越的气候条件,对于发展热带大农业,尤其是橡胶等重要经济作物有特殊的意义。目前海南岛已有橡胶林三百四十多万亩,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海南岛的开发和建设,森林覆盖率也在不断下降;1943年前约为50%,到1956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60-2013年在越南登陆或登陆前停编后海南岛出现暴雨的秋冬季台风历史个例的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台风中有47%是南海台风,台风登陆越南或在登陆前停编时的纬度介于11.3°N-20.6°N之间,其中15.0°N-15.9°N最多(23.5%),而19.0°N-19.9°N没有满足条件的台风;秋冬季暴雨出现的主要时段为9月下旬-10月下旬,其中10月中旬暴雨日最多(23.8%);秋冬季暴雨落区集中在海南岛东部、中部和北部内陆地区,琼中县最多(12.7%),西部沿海地区明显偏少;秋冬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热带低值系统(台风或低压环流)、东路或西路冷空气;低空急流和暴雨落区密切相关,暴雨区一般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和切变线南侧;海南岛东北部暴雨偏东风低空急流位于两广南部;东中部暴雨偏东风低空急流位于两广南部至海南岛北部;西南部暴雨东南东风低空急流位于海南岛北部,同时南海存在西南风低空急流;西北部暴雨两广南部有东北东风低空急流;全岛性暴雨两广南部至南海中部为广阔的偏东风低空急流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 1 °×1 °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以2011年强台风“纳沙”为例,分析了“纳沙”登陆海南岛前后的降水特征,并分析了“纳沙”周围TBB、湿度、水平风速和垂直速度在其路径两侧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从空间结构的分布上讨论了降水分布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登陆海南岛前后,“纳沙”的降水在其路径两侧的分布呈显著的不对称性,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其路径左侧。“纳沙”除温度距平的分布较对称外,其它物理量在台风周围的空间结构均表现为显著的不对称性:(1)TBB,在路径左侧的强对流云系的强度和范围均比右侧大;(2)湿度,路径左侧的湿区范围比路径右侧大;(3)水平风速,台风位于海上和登陆时,路径右侧的最大风速比左侧强,台风登陆时其左右两侧最大风速相差20 m/s;在登陆前和登陆后路径右侧的相等大风速区范围比左侧大;(4)垂直速度,路径左侧的上升运动比右侧强,尤其在台风登陆时左侧的垂直上升速度比右侧大-2.4 Pa/s。通过对比上述物理量的非对称分布与降水分布可知,湿度可能是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的原因之一,而垂直速度可能是造成“纳沙”非对称降水的主要原因。另外,从垂直风切变作用进一步探究台风降水非对称性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纳沙”登陆前后的强降水均集中在顺切变方向及其左侧。垂直风切变可较好地解释路径左侧的强垂直上升运动和强降水区。此外海南岛的地形条件也导致“纳沙”在登陆期间海南岛西部的降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我站位于焉耆盆地东部50公里处(87°13'E、42°10'N),北为天山山脉,南邻博斯腾湖;湖的四周为水网地带,驻地四周为戈壁、沙漠,山湖河流的自然配置形成了我站冬季特有的大雾天气。我站的大雾天气一般出现在11月至翌年2月,其中尤以元月份出现的次数最  相似文献   

5.
顾建峰 《气象》1999,25(4):39-44
分析表明,海南岛冬半年日际气温的变化幅度很大,平均气温很难表征海南岛冬季“冷”的气候特征,从冬季农作物生长角度出发,统计海南岛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提出海南岛存在“相对的冬季”。进一步,引进“冷指数”替代平均气温来表征海南岛冬季的“冷”。对冷指数的主成分分析表明:(1)以五指山脉为界,海南岛南、北两区在冬季存在的冷暖差异,山北地区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明显大于山南地区,这正是五指山脉对冷空气的抬  相似文献   

6.
庹文理 《气象》1984,10(9):32-32
一、“挡风云”的形成 所谓“挡风云”,是指在我站东面(80—140°方位间)景星大山(山顶仰角8°)上空的一种云底被大山所遮、并源源不断地向北翻滚的一长串云墙。有时云底罩山顶,有时又好象就地冉冉升起。高处远望,在它的东面崇山峻岭上空为一片积云群。这种云出现时,地面为持续性强南风,一般风速≥5米/秒,本站风速最大曾达18米/秒,群众称这种风为“倒风”。 挡风云的形成与我站所处地形有关。我站位于重庆市南部远郊川黔交界处,海拔325.3米。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在东至东南方水平距离10—12千米一带为崇山峻岭,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最高的团山堡和大岩山均高达2000米以上。山岭南坡的向阳谷地受太阳直射,吸  相似文献   

7.
徐家恩 《气象》1980,6(11):18-18
我们曾对“农历十月廿五有雨,来年雨水好;无雨,来年雨水不好”这条谚语进行了多年验证,建立了年降水量趋势预报指标,经几年实际使用,效果较好。 在验证这条谚语时,我们除了统计分析本站的历史资料的拟合率和预报准确率外,还用邻近的处于102—103°E、24—25°N范围内的7个县站和省台、地区台共9个点的资料进行了验证。虽然这些点的拔海高度相差较大、但验证结果都较好。当我站历年十  相似文献   

8.
0907号热带风暴“天鹅”异常路径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0907号热带风暴“天鹅”登陆后路径发生两次左折,先是西北西转西南,再西南转东折,整个路径呈逆时针方向环绕海南岛将近一周,异常罕见。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1°×1°分析资料,对“天鹅”的异常路径作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境场的调整(西太平洋副高减弱东退、大陆高压加强等),使环境场对“天鹅”的引导作用减弱,弱环境流场是“天鹅”登陆后长时间内停滞缓行的主要原因;大陆高压的加强东南伸,不仅使“天鹅”西北行受阻,同时导致“天鹅”出现西北强、东南弱的非对称风场结构,这是其转向西南行的重要原因;而双台风的互旋对“天鹅”的转向西南再东折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冬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敏  陈晖 《气象》1999,25(3):39-43
分析表明,海南岛冬半年日际气温的变化幅度很大,平均气温很难表征海南岛冬季“冷”的气候特征,从冬季农作物生长角度出发,统计了海南岛(以海口为例)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提出海南岛存在的“相对的冬季”进一步,引进“冷指数”替代平均气温来表征海南岛冬季的“冷”,对冷指数的主要成分分析表明:(1)以五指山脉为界,海南岛南,北两区在冬季存在明显的冷暖差异,山北地区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明显大于山南地区,在科  相似文献   

10.
吴恒强 《气象》1981,7(3):35-35
东兴站(21°32′N,107°58′E)1955—1975年平均年雨量2860.7毫米,为全国之最。至于东兴雨量多的原因,历来只笼统地认为是由于来自海洋的潮湿气流,受地形动力抬升的作用,从而使地处十万大山迎风坡的东兴站雨量特别多。更详细的材料未查见。本文通过对地面平均流场的分析指出,对东兴雨量有特殊贡献的因素,除山脉抬升之外,尚有水汽的辐合作用以及北部湾海岸线造成的“壁角效应”。 一、十万大山的地形抬升 十万大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1462米。东兴站位于十万大山山脚,海拔21.0米。东兴、钦州(21°57′N,108°36′E)连线与十万大山主脉走向相平行,差别只是钦州较东兴远离十万大山,钦州西北方向已是十万大山主脉尽头。一般地说,山脉对降水天气系统的影响,是所谓“增幅”作用。从动力学条件看,  相似文献   

11.
利于MICAPS资料、NCEP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海南岛特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强盛的西南季风为其提高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双重“列车效应”是造成海南岛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暖平流上叠加辐合风场有利于强降水的形成和维持,“逆风区”与强降水中心一致;地形对降水起到明显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宋琳琳 《广西气象》2002,23(4):30-31
对2001年8月27日至9月1日海南岛受热带风暴“菲特”的各个阶段影响而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特大降水是由“菲特”的特征,路径以及海南岛的地形等因素造成了降水分布的时空不均匀。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2—2021年海南岛32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及ERA5高分辨率资料,统计分析了海南岛近10 a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合成分析法探讨了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每年约为422.3次,占短时强降水的8%。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季节和日变化明显,多发生在4—10月的午后(14:00—19:00),8月站次最多,近10 a发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站次最多为11次,出现在海南岛西北部。极端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7:00,为每年62.1次。午后发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平均降水强度较大,均值为67.8 mm·h-1,峰值为111.5 mm·h-1。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年、暖季(4—9月)的空间分布有两个高发地区,为海南岛西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暖季的天气系统是影响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逐月空间分布差异与海陆风、地形均有密切关系,各月触发条件不同,7—8月极端短时强降水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气象局自动气象站软件V3.0.5版,改进了V3.0.4版中对日出日落时间内日照矛盾的审核判断,使用中又发现了1个问题。华山气象站审核2006年2月报表时,“格检审核A文件”中3.0.5版发现2月6日17—18时日照有错误,提示“该时日照大于日落时间段的最大值”。华山站纬度是34°29′N,2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海风演变特征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静  苗峻峰  冯文 《气象科学》2016,36(2):244-255
本文利用2012年海南岛19个常规气象站、5个海岛站的逐时资料以及海口站的探空资料,对海南岛海风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海风发展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全年海南岛的海风多发生于春、秋季,频率分别为40%和33%,冬季最少(约为19%),尤其是一月,大部分站点均不足10%。夏季海风出现时刻较早;南部沿海海风结束时间晚于北部沿海;冬季海风开始得较晚,南部海风结束时间早于北部沿海。海风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0 h。沿海站的海风风速主要集中在3~6 m·s~(-1),且最大风速值出现在春季,除琼山、海口站外,最大海风强度多出现于春夏季。内陆站中部山区附近海风出现频率较高、开始时刻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强度也较大。海风向内陆的传播距离至少为70 km;海风易发生在阴天,其次为多云天气,少云日的海风最少。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0月海南岛一次秋季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 1°×1°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中尺度数值模拟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9年10月海南岛一次秋季暴雨过程,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的发生、维持和消失主要与南海低压活动及其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对流单体回波对降水量估测和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由于回波在海南岛东半部地区移动速度缓慢,产生"列车效应",导致海南岛东半部地区雨强增大,雨量增幅明显。暴雨带近地面流场中存在多个次级环流中心,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增幅作用。暴雨过程中水汽通量、上升运动、不稳定能量和涡度等各物理量分布对暴雨落区均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 0.5°×0.5°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海南省自动站资料,对2007年10月12—14日海南岛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过程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股冷空气从中低层东移南下并在华南沿海堆积、变性,副高稳定加强西伸,850 hPa上在华南沿海地区与变性的大陆高压合并加强,热带地区赤道辐合带活跃,其共同作用促使低空东风急流形成、发展和加强;低空东风急流、弱冷空气南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波等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东风急流是此次暴雨所需水汽最大的提供者;θse面陡立造成对流系统斜压发展,激发位势不稳定能量释放,正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加强了层结对流不稳定发展,对流层中层正差动涡度平流破坏了海南岛的准地转平衡;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共同作用激发了次级环流,导致暴雨区上空垂直运动的发展,促使降水增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2011年17号台风“纳沙”的路径,环流形势,结合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等对本次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本次暴雨过程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台风造成的风雨影响,第二阶段则是冷空气渗入后与台风减弱后的环流共同影响造成的大范围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9.
郭旭年 《气象》1982,8(10):23-23
今年6月18日夜,天空晴朗,群星闪烁,22时05分从我站正北方天边露出一个白色小光圈,然后逐渐向 上扩展,一直扩展到天顶。最后,在我站北半部天空形成一个大的白色光圈。伴随着光圈的扩大,在我站西北方于白色光圈中部的外侧,还出现了一个视高度角5°左右、漏斗状的翠绿色的光弧。它悬在天空,光泽  相似文献   

20.
应用气候规律预报台风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克勤 《气象》1979,5(1):17-18
在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和掌握大气运动的物理规律以前,历史上天气演变的统计性特征——气候规律应是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依据。“摸清气候规律”是过去预报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有效经验。沿海地区的气象站通过多年的预报实践,研究总结出很多应用台风活动的气候规律预报台风移动的方法。 在台风预报方法中,很多县站都采用划分“台风警戒线”或者“台风防线”的办法。、这些“警戒线”或“防线”,通常是参考历史上台风影响本地区以前某一时段台风的气候位置确定出来的。如上海奉贤县气象站的台风警戒线是根据台风影响前48小时气候位置确定的。在海南岛和湛江地区则根据台风活动的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