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陕南西乡峡口地区上二叠统地层问题,着重研究了其在大巴山西段的发育规律。据其组合类型,可划分出台地相区、台坡相区和台沟相区等三个沉积相区。对长兴期的大隆组与吴家坪组的相变问题,本文则进一步提出:在横向上,它们是同期异相;在纵向上,它们在过渡的台坡相区内表现为大隆组在上,并随着背离台地相区距离的增加,大隆组的厚度比增大。根据(竹蜒)和有孔虫的产出,对晚二叠世地层提出了分带意见,并依据岩性、岩相、古生物以及沉积间断现象存在与否,指出了二叠系与三叠系在台地相区是平行不整合,在台坡或台沟相区是整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羌塘盆地剖面地质调查基础上,综合区域最新的油气调查及地质进展,采用LA-ICP-MS测试方法,提供锆石U-Pb测年,分析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同裂谷期那底岗日组岩性组合、分布特征、喷发—沉积时限、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及裂陷机制。结果表明:那底岗日组分为两个岩相组合类型,一类是陆上喷发系列,以基性熔岩—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另一类是水下沉积系列,为沉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具有典型的双峰式组合特征,与其中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的、与裂陷相关的构造背景一致。那底岗日组的分布受上三叠统顶部的裂陷基底控制,与之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样品年龄分别为(210.5±2.1)Ma和(214.9±1.8)Ma,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那底岗日组沉积超覆于下伏地层之上。羌塘盆地在晚三叠世之前完成南北羌塘、羌塘与北部大陆的拼合,在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结束前陆盆地沉积,伴随南部班公湖—怒江洋再一次打开,开启新一轮裂谷盆地演化,形成同裂谷期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3.
大八浪岩体位于佳木斯地块中部的桦南隆起区,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其侵入到晚二叠世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岩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4±1)Ma,属于晚三叠世早期。大八浪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62.04%~64.30%)、Al2O3含量(15.68%~16.95%)、Sr/Y值(23.38~36.15)、(La/Yb)N值(18.57~33.04),较低的MgO含量(0.91%~1.20%)和中等Mg#值(34.03~37.27),以及低Yb含量((1.18~1.52)×10-6,平均值为1.30×10-6)、Y含量((15.43~20.50)×10-6,平均值为16.94×10-6),同时Na2O/K2O值为0.77~1.06,平均值为0.94,显示与C型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佳木斯地块东缘...  相似文献   

4.
根据沉积特征及地层层序,济源地区上三叠统椿树腰组和谭庄组下段为曲流河沉积。其中痕迹化石较为发育,计有Bergaueria、Muensteria、Planolites、Scoyenia、Skolithos、Stipsellus和根迹。笔者建立Scoyenia—Stipsellus组合,代表形成于曲流河泛滥盆地沉积中,以水平进食潜穴和垂直居住潜穴为特征的痕迹类型。该组合属于Scoyenia痕迹相。  相似文献   

5.
作者运用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重新厘定了库米什地区晚志留世地层层序,进一步确定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时代属晚志留世。在恢复原岩的基础上,分析其沉积环境,属岛弧或活动陆缘。晚志留世早期沉积为有障壁的浅水陆棚及海滩环境,中期为台地前斜坡,并形成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生物礁,晚期则是陆表海浑水有障壁环境及浅海开阔陆棚。  相似文献   

6.
蠕虫状灰岩是早三叠世一种特殊的沉积现象,对其研究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大绝灭后海洋环境与生物复苏之间的关系。文章对百色地区早三叠世石炮组地层中广泛发育的蠕虫状灰岩进行追索、大比例尺(1∶1 000)剖面测制、采样及岩石薄片进行观察,并对蠕虫状灰岩的分布规律、产出部位、沉积特征、岩性特征及岩相古地理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蠕虫状灰岩是在沉积、成岩过程中,由微生物积极参与,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水流作用、风暴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及其他机械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鄂拉山岩浆带位于东昆仑造山带最东端,为研究该地区晚三叠世的构造背景,选取索拉沟地区钾长花岗岩开展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索拉沟钾长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33±1)Ma,形成于晚三叠世早期。该岩石有很高的w(SiO2)(75.91%~77.23%)、富K2O和Na2O,贫CaO、MgO、TiO2和P2O5,A/CNK介于1.01~1.05,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锆石饱和温度733~768℃,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Eu/Eu*=0.09~0.25),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Rb、Th、U、K等)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Ba、Sr及Nb、P、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显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176Hf/177Hf)范围为0.282 487~0.282 611,εHf(t)介于-3.54~-0.56;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2DM(Hf)为1.16~1.33 Ga。索拉沟钾长花岗岩是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后经过分离结晶作用形成,新生下地壳是幔源岩浆在特提斯洋俯冲阶段(242~238 Ma)底侵古老地壳形成。结合晚古生代至中生代东昆仑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认为索拉沟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张性构造背景,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结束后巴颜喀拉地体与东昆仑地体后碰撞造山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中西段分水岭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早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其岩性组合为浅灰白色中粗粒花岗闪长岩—似斑状花岗闪长岩—闪长岩。早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中常量元素具有铝质花岗岩、钙碱性系列岩浆岩的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特点;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早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可能为俯冲作用下火山弧环境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和痕迹化石的组成和产状特征 ,该文简要论述了豫西济源中生代盆地晚三叠世河流环境中五种沉积类型和痕迹组构特征 ,划分了五大发展阶段 ,并由此说明了该河流沉积环境的演化历史 ,同时还指出了温暖潮湿和干旱这两种气候条件下河流沉积环境中痕迹化石在组成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研究了扬子地台北缘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灯影组及下寒武统下部岩家河段的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初步建立了Ⅰ、Ⅱ两个微古植物组合,分别与陡山沱村阶和灯影峡阶相对应,分析了微古植物组合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及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小地震重新定位结果和震源区应力场等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祁连山中东段地区断层构造和构造变形特征。结果表明:1)祁连山中东段地区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2~20 km。龙首山断裂震源深度分布呈上宽下窄的倒三角形;门源6.4级地震的余震震源深度为5~15 km,倾向SW;金强河断裂东段地震活动性强,倾向NE,倾角较高;老虎山断裂东段地震活动性强,倾向NE,深部呈近垂直产状。祁连山中东段地区震源深度自西向东递增,推测祁连山东段地区更深部可能已发生构造活动。2)研究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向。3)沿祁连山中东段地区一系列走滑断裂与前缘逆冲断裂的组合破裂是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出的一种重要的构造变形调节模式。  相似文献   

12.
西祁连当金山清水沟一带的寒武纪火山岩发育在寒武纪拉配泉岩群火山岩组。对该火山岩分布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划分了3类火山岩岩相:爆发相、沉积相、喷溢相,并对火山岩喷发旋回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当金山地区地层演化特征,对火山岩区域对比及火山机构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祁连阿柔地区奥陶纪火山岩分布广泛,发育在早奥陶世阴沟组和晚奥陶世抠门子组。对北祁连阿柔地区奥陶纪火山岩分布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划分了3类火山岩岩相:爆发相、喷溢相、喷发沉积相。并划分了2个火山岩喷发旋回:阴沟旋回和扣门子旋回。揭示了阿柔地区祁连洋(裂谷)演化特征,对北祁连地区火山岩区域对比及火山机构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石炭纪地层是该地区分布最广泛的地层之一,因其为一套含煤地层,其沉积特征的研究对煤矿找矿工作非常重要。根据其岩石组合特征划分为2个组即臭牛沟组和羊虎沟组,多受NW—SE向断裂影响,而沿构造方向展布,其顶底一般发育齐全,通过对其层序地层的研究,认为在石炭纪地层发育时期,该区经历了2次较完整的海水入侵及退出的过程,其中的煤矿与第2个海侵体系域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太原组的沉积特征及聚煤变化规律,采用了标志层、煤岩层组合特征、层间距、测井曲线形态等方法,对矿区内煤层、岩层进行了综合对比。确定了该区主要煤层的赋存层位、形态、分布及变化特征,对周边地区找煤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沉积物源组成及其演化是研究沉积盆地及盆山系统演化的关键。对济源地区中-下三叠统3个组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碎屑锆石具有6个年龄峰值:270,329,385,450,1885,2511Ma,其中晚古生代碎屑锆石应来自内蒙古隆起,早古生代碎屑锆石来自秦岭造山带,而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碎屑锆石则来自华北克拉通基底。下三叠统和尚沟组碎屑锆石年龄主峰值为420Ma,次峰值为745Ma和952Ma,均来自秦岭造山带。中三叠统二马营组碎屑锆石年龄主峰值为254Ma,可能来自华北板块南缘再旋回的沉积物,次峰值为1690Ma和2524Ma,应来自华北克拉通基底,其中1690Ma的碎屑锆石对应了华北板块南缘广泛出露的熊耳群。新元古界碎屑锆石由刘家沟组至和尚沟组增多,说明秦岭造山带基底逐渐剥露,是造山作用增强的体现。中三叠世末,秦岭造山带进入全面碰撞造山阶段,从地质演化过程来看,秦岭造山带在中三叠世也应处于持续隆升状态,然而二马营组中却没有来自秦岭造山带的碎屑锆石记录,而是以华北板块南缘盖层和基底为主,推测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影响到了华北板块南缘,使华北板块南缘不断抬升,阻挡了秦岭造山带为济源地区提供沉积物。  相似文献   

17.
金佛寺岩体是一个晚志留世侵入于北祁连造山带中的花岗质岩体,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和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组成。岩体中岩石w(SiO2)为67.09%~74.97%,w(K2O)/w(Na2O)为1.18~1.83,w(MgO),w(TFeO),w(CaO)和w(Al2O3)随w(SiO2)增大而减小,而w(K2O)增大。ANCK为1.06~1.24,均属铝过饱和,σ为1.25~2.48,属钙碱性系列。ΣREE为(21.36~254.9)×10-6,与w(SiO2)呈负相关关系,多数稀土配分曲线相似:轻稀土分异明显大于重稀土。δ(Eu)为0.64~0.19,铕的亏损随w(SiO2)增大而增大。Ni,Cr,Co,Sc,V和Sr随w(SiO2)增大而变小,Rb增大,Th和Th/U比值呈正相关,Ta与Nb/Ta呈负相关。岩体的主量元素、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变异主要由深熔过程引起,而不是结晶分异作用引起的。主要源岩是富长英质的,而不是富泥质的,其矿物组合可能是普通角闪石 黑云母 斜长石 钾长石 石英,与北大河岩群很相似。  相似文献   

18.
山东山西组是煤和煤成气的重要富集层位。以综合地层学理论为核心,以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将山东地区二叠系典型剖面淄博与鲁西(彭庄)、济阳坳陷山西组,进行对比研究,建立地层对比格架。经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山东地区山西组在纵向与横向上的变化趋势。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晚石炭世鲁西是由东南向西北海侵。太原组上部灰岩的顶界,山西组泥岩的底部形成于突发性海侵向海退转化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沂水县侵入岩贫水地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综合运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等工作手段,分析侵入岩分布区地下水赋存规律,确定了侵入岩分布区主要蓄水构造类型包括断裂型、韧性剪切带型、侵入体接触带型等.断裂型蓄水构造一般呈线状发育,富水性受断层的力学性质、发育规模及汇水条件等因素控制,单井涌水量差异较大;韧性剪切带型蓄...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与否一直存在争议,但冰川必然对山体进行冰蚀作用形成冰蚀地貌。为了分析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的山体地貌是否具有冰蚀特征,该文选取了现代冰川集中发育区-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冰蚀地貌的研究对象,通过宏观分析,除了由缩口、三角脊、残弧组成的冰斗系统外,还发现冰蚀作用过程存在避谷、吞脊、切壁、穿梁等特殊习性。分析认为冰蚀过程主要受制于雪线高程、积雪高程与坡向坡角三方面因素的控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东部的江西庐山、山东蒙山、大兴安岭主峰黄岗梁三个地区的山体地貌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些山区的山体地貌与喜马拉雅山脉的冰蚀地貌具有一致性。文章从冰蚀过程的角度确认了我国东部中低山区存在第四纪冰川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