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根据湾顶Konorihama站和湾外Enoshima站1972年5月至1973年5月1a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女川湾(OnagawaBay)的假潮特征。在Konorihama站经常出现7~11cm全振幅假期(占总样本的63%),最大达31cm.短时间资料谱分析指出,谱峰值周期明显地随时间而变化。位于湾嘴的波节线离岸移动,而在Enoshima站却向岸移动。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似乎是由于引起假潮的外海波入射角的改变。假潮的基波和横向波型的振幅随时间增加或减小交替变化,被认为是这些波型之间能量的转换。能够观测到由气压波引起的湾振荡,但振荡振幅仅在几厘米之内,而且在几小时内耗散。  相似文献   

2.
从海水的平衡潮理论出发推导出气压长周期变化的一种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气候潮的概念,并构造出了气候潮的公式,为预报发生在山东乃至全国、全球的特大型气象灾害找到了一条有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张德宇 《海岸工程》2002,21(3):38-43
从海水的平衡潮理论出发,推导出气压长周期变化的一种模型,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气候潮的概念,并构造出了气候潮的公式,为预报山东的特大型气象灾害找到了一条有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龙口湾大振幅假潮形成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口湾是出现假潮比较显著的海湾之一。据统计,1972~1981年,平均每年出现6次〉40cm的振动,其中1980年9月1日观测到水位振动的最大振幅达293cm,同日的气压波也有7hPa的起伏。用数值模拟方法,初步探讨了气压扰动与1980年9月1日 在龙口湾观测到的假潮之间的定量关系,证实,在龙口湾中出现的大振幅假潮的确是由于移动气压波扰动激起湾外长波传入湾内发生共振所引起的。直接由气压波扰动很难引  相似文献   

5.
龙口湾是出现假潮比较显著的海湾之一,据统计1972-1981年间,平均每年出现6次40cm以上的振动,1980年9月1日观测到水位振动的最大振幅达293cm,同日的气压波也有7个hPa的起伏.本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初步探讨了气压扰动和在龙口湾1980年9月1日观测到的假潮之间的定量关系,证实了在龙口湾中出现的大振幅假潮的确是由于移动气压波扰动激起湾外长波,传入湾内发生共振所导致的.直接由气压波扰动很难导致大振幅假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利用大型水槽设计了在由深水到近岸不同坡度处海浪在变浅作用下诱导产生的长周期重力波的实验。正态随机海浪在深水生成并沿斜坡向浅水传播,记录了不同水深处波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并进行统计分析和谱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长周期重力波的能量随着水深的变浅而增高,其谱锋频率位于0.2~0.3fp附近,这里fp是深水正态海浪过程的谱峰频率。长周期重力波的能量与入射波的能量比与波面高度分布的偏度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了两种波动的能量谱峰值比和波面高度分布偏度的相关关系,获得了经验关系,为预测近岸浅水长周期重力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渤海沿岸港湾的假潮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日照港以北黄、渤海沿岸18个港湾8~27年假潮资料的分析,给出了不同区域港湾的假潮状况和成因.在该区域只有龙口港可时常发生100cm左右的大振幅假潮和>150cm甚至>300cm的特大振幅假潮,属假潮特别严重和唯一发生较大危害性假潮港湾;其余分属假潮相对较重、较轻和无假潮港湾,其假潮基本不具危害性或无危害性.分析结果表明其突然而剧烈的风场变化是导致各港湾假潮的直接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是造成港湾假潮强弱的关键因素;龙口港100cm左右和>1 50cm的大和特大振幅假潮,是其特殊地理环境、港湾及附近大范围海域骤猛的向港爆发性大风,尤其强雷暴大风涌水在港内骤然积聚和海水惯性振荡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在厦门湾上的屿附近海域定点站6个航次所采集悬浮颗粒物中Fe,Mn,Al,Ti,Ba和Ca6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结合相关要素,探讨了该海域悬浮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特性。对悬浮颗粒物中Fe,Mn,Al,Ti,Ba和Ca等元素的垂直分布与时间变异研究发现,它们多数与悬浮颗粒物关系密切,沉积物再悬浮作用是控制水体尤其是底层水悬浮颗粒物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洋、大西洋沿岸,海岸工程设计波浪周期多在14 s以上,具有显著的中长周期波特征。通过以往工程项目的试验结果发现中长周期波下,规范计算的斜坡堤胸墙波浪力明显小于试验结果。因此,通过系列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中长周期波下的斜坡堤胸墙波浪力。分析斜坡坡度、肩台宽度和波浪条件对胸墙波浪力的影响。通过将试验结果与我国现有规范中的经验公式计算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规范更适用于胸墙底淹没的情况,而对于肩台出水情况,规范计算结果小于试验结果。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波浪力计算方法,计算准确度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对渤、黄海14个主要海湾的原始验潮记录进行了分析,从中筛选出水位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50cm的54个假潮个例,着重分析了伴随假潮过程的天气形势,把可能引发假潮的天气形势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2%)引发假潮的天气个例都与锋面活动有关;所有个例中低层大气基本上都是弱静力稳定,且都具有较强的垂直风速切变。根据观测事实和稳定度理论分析认为,低层大气的弱静力稳定层结构以及由垂直风速切变引起的剪切不稳定性,是假潮气象学成因的一种必要条件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根据乐清湾北部养殖池塘内2013—2014年秋冬季水质监测资料分析:水温、溶解氧和表观耗氧量存在显著半日和日周期变化,盐度日周期变化比较复杂且不规则,盐度受降水过程影响显著。池塘水温在15℃以上时,易发生水体贫氧状态,需要进行水体增氧作业;水温在15℃以下时,水体处于富氧状态。水温变化位相超前溶解氧10~13h显著负相关,水温可以作为启动增氧作业的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12.
渤海、黄海沿岸主要港湾假潮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港湾假潮振动的基本原理,从渤海、黄海沿岸20个验潮站多年水位自记曲线资料获取假潮参数,并对其做了统计分析,给出了假潮的统计特征,还讨论了假潮形成的初步原因。结果表明,该海域主要港湾假潮出现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夏季是大振幅假潮(振幅^1)≥80cm)的多发期,冬季基本上不出现;龙口港湾的大振幅假潮最为突出,最大振幅可达293cm;气压和风速、风向突变的良好配合,是发生大振幅假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莱州湾沿岸是我国沿海高矿化度地下卤水的主要分布区,以在卤水分布区所钻取的LZ908孔为研究对象,根据沉积物的粒度、含水率、微体古生物等特征,分析卤水的富集层位、卤水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沉积特征、卤水形成前后的古海洋环境变化,通过分析得到卤水主要赋存于海相砂层中,形成于海侵后期的海退阶段。  相似文献   

14.
海洋波浪能平均功率的准确计算是波浪能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实践中,波浪能转换装置一般安装在有限水深区域。对于随机波,只有当详尽的波浪谱已知的时候,有限水深区的波能功率才能被准确计算出来。由于种种原因,实践中波浪的实测数据大多以散点图或有义波高和统计波周期的形式给出,而波浪谱信息有时则很难获得。基于这种情况,传统上人们利用无限水深条件下的相关公式来估算有限水深区域的波能功率,但这种做法会造成较大的误差。本研究显示,对于50 m水深的理论波谱JONSWAP谱来说该误差高达14.6%。为了提高波能功率计算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频率的一阶和二阶近似算法,可以在未知波浪谱的情况下较为准确地计算不同水深时的波能功率。针对两种理论波浪谱的计算结果表明,本方法在计算有限带宽内的波能功率时计算误差低于2.8%。  相似文献   

15.
龙口港的假潮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 23 a (1964—1986 年)的假潮资料,讨论了龙口港假潮的振幅、频率、周期和持续时间等;给出了导致假潮的各种天气形势和风场;分析了不同气象要素对假潮的贡献;探讨了大和特大振幅假潮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风场变化是导致龙口港假潮的直接原因;100 cm 左右和 >150 cm 的大和特大振幅假潮,是龙口港特殊地理环境、港湾及附近大范围海域骤猛的向港爆发性大风尤其强雷暴大风涌水在港内骤然积聚和海水惯性振荡的综合结果,该假潮具有较大危害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Longuet-Higgins 波浪模型,分别用无因次JONSWAP谱和文圣常谱生成时间序列的表面波列与其相匹配的空间序列表面波列,作波浪特征波要素间关系的数值试验检验.由实测资料核对表明,以往有关工程上应用的理论和经验关系有的可信度高,有的似应作改进,特别不能将在时间序列上得到的有关经验数据贸然用在空间序列的表面波上.  相似文献   

17.
根据青岛汇泉湾内沙坝形态特征和动力条件的分析,提出汇泉湾内沙坝的形成主要与外海传来的大涌浪有关。通过波浪折射绕射的分析和破波波高,破碎水深的计算得到证实。并解释了沙坝的成因,形态特征及其与波浪变形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极长城湾夏季浮游植物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南极长城湾 1 999/2 0 0 0年夏季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群动态以及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和水温的关系。结果显示 ,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平均值为 2 87.65× 1 0 4 个 /m3,其中 2月份最高 ,达平均值的 4倍之多。综合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调查结果 ,表明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与水温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林俊辉  郑凤武 《台湾海峡》2007,26(2):281-288
本文用2001-2002年泉州湾及其附近海域综合调查中获得的底栖多毛类资料,探讨该海域多毛类的组成、数量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该海域多毛类68种,多数属亚热带海区常见种,其中双鳃内卷齿蚕为主要的优势种.多毛类年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6个/m^2和1.11 g/m^2,数量分布不均匀,下洋附近海域为主要的高栖息密度和高生物量区.沉积物类型显著影响多毛类的数量分布,而底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独立高斯型波群在中等水深条件下的非线性演化情况,进行了多种波况的物理试验,重点分析了波浪各要素对波群非线性演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波陡在波群演化中占主导作用,其次是波群的谱宽,前者引起的非线性主要体现在高阶谐波的能量变化而后者引起的非线性主要体现在自由波能量的变化。频带下移现象只在大波陡情况下才会发生,随着波陡的增加,频带下移发生的相对更早,随着波群的谱变窄,频带下移相对越明显。波陡的增加会使得波群更早的开始分裂。大波陡的波群在演化中会发生破碎,破碎的类型以崩破为主,并且崩破是间歇发生的,连续崩破发生的距离约为1.0~1.5倍波长。此外,破碎引起的能量损耗主要来源于主频和高频成分波,耗散率约10%~18%,平均每个崩破能耗约为初始能量的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