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动 《探矿工程》2021,48(2):110-116
桩基是岩溶地区建筑基础最常用的形式之一,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无规律性,岩溶地区的桩基施工质量问题频发。针对岩溶地区桩基施工,采取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形成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对桩基缺陷采取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是保证岩溶地区建筑物基础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岩溶地区桩基检测的主要方法,提出了针对桩基缺陷的处理措施,并结合深圳市龙岗区一岩溶强发育地区的工程实例,对岩溶地区桩基检测和缺陷处理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岩溶地区基桩的质量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桩基持力层的缺陷,钻芯法不仅可以探明桩身范围内的缺陷程度和相对位置,更有利于查明桩底持力层范围内是否存在溶洞、破碎带以及软弱夹层。岩溶地区检测出桩基缺陷后,采用高压旋喷注浆的方式对缺陷桩进行加固处理,可使得原本破碎的持力层变得稳固,经再次检测合格后,能够继续满足原有荷载条件下的安全使用要求,可为类似岩溶桩基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想  尹骥  卫佳琦  韦马季 《中国岩溶》2019,38(4):591-599
高度超过150 m的高层建筑,对地基基础的承载力要求较高,一般采用桩筏基础型式。位于深覆盖岩溶地区的桩基础,应充分发挥岩溶上覆地层的承载力,避开岩溶发育的不利地段,达到桩基优化的目的。文章结合深覆盖岩溶地区一高度为177 m的高层建筑项目,详细介绍了桩基优化设计、大面积工程桩施工以及桩端后注浆施工情况。项目采用桩端后注浆工艺并运用长短桩设计理念,将桩长由原设计的40 m优化至核心筒区域28 m及非核心筒区域23 m,试桩检测结果和塔楼沉降观测结果表明,单桩竖向极限抗压承载力和基础刚度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且基础差异沉降较小,说明桩端后注浆技术能有效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基础刚度,采用长短桩设计理念可显著控制差异沉降,深覆盖岩溶地区可利用后注浆技术,充分发挥灰岩上覆地层的承载力,来规避穿越岩溶区域的桩基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3.
桩基施工中岩溶地质危害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在岩溶地区进行桩基施工的实践 ,以典型工程实例介绍在桩基施工中岩溶地质危害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岩溶地区高层建筑桩基的桩型选择与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数十项工程实践经验,在分析目前岩溶地区桩基施工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对岩溶地区桩基工程中的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桩型选择以及施工工艺、缺陷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郑晓慧 《地质与勘探》2018,54(4):824-832
设计人员在岩溶区进行市政、铁路等重荷载建筑作业时,往往采用桩基础以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土的承载力需求。桩基设计亦按照岩溶区桩基技术规范,在完整基岩满足限值的前提下,验算基础承载力并选定基础设计参数,进而指导施工。分析我国各地区岩溶勘探现状,基岩裂隙的不均匀性造成岩溶发育的不规律性,导致基岩岩溶分布与埋深无特定关系。故按照既有经验,机械执行设计规范,以完整基岩作为桩长控制的唯一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浪费。通过采用土工布等限定成桩边界,建立桩基受力模型,得出岩溶段桩体可提供的最大摩阻力,并将其作为桩体力学平衡组成因素。最终通过岩溶率统计,估算潜在摩阻力值,从而在满足承载力需求的情况下,调整设计桩长及勘探深度,进而制定特定地区设计原则,优化成桩工艺、节约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6.
基于武汉市易发生的29处岩溶塌陷,从岩溶、覆盖层和地下水3方面分析了岩溶塌陷的内部结构;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了降雨、钻探和桩基施工的输入作用,并探讨了武汉市岩溶塌陷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1)“上黏下砂”的盖层结构、浅部岩溶发育、孔隙水与岩溶水具良好水力联系是塌陷形成的基础条件;(2)自然环境下开口岩溶上方土洞扩展存在水力潜蚀和应力集中破坏两个演化阶段;(3)钻探和桩基施工联通孔隙水和岩溶水的瞬间,孔壁周边松散砂土快速进入临界水力梯度而破坏。桩基施工在覆盖层内的振动荷载和超孔隙水压力,易造成覆盖层整体破坏。在岩溶区施工产生的冲击作用可使岩溶水和孔隙水形成不同步波动,两者存在高水头差,致使覆盖层内砂层在压力差作用下破坏。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某高层住宅项目位于岩溶发育区域。桩基施工前,采用数值分析的办法,对整个场区岩溶发育程度、溶洞洞顶埋深、溶洞洞顶高度进行分析,并找出整个场区的岩溶地下水运移主通道,据此进行桩基设计,确定施工方法,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介绍了岩溶发育区域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对采用块石黏土水泥筑壁工艺以及注浆法等成功的工程经验进行了说明,并对溶沟、溶槽区域未采用块石黏土水泥筑壁工艺而造成桩顶砼面下降的质量缺陷教训进行了总结。从施工结果可以看出,工程桩基的成桩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除个别桩头出现下降需要接桩外,其余的桩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宁横公路岩溶塌陷区路基处理的措施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塌陷区原因分析,提出并分析比较了岩溶塌陷区路基处理的几种方案,对采用的桩基结构在溶洞区施工做了技术处理,达到设计要求,解决了岩溶塌陷区对路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区某广场钻孔灌注桩基础补强加固设计与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岩溶地基上高层建筑桩基缺陷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低坍落度塑性砼对缺陷桩基础进行加固处理的可控压密注浆技术。此技术通过特制高压泵,将强度不低于20 MPa、坍落度不大于50 mm的低坍落度砼压入强岩溶发育地层,形成有效桩径,以改善桩基缺陷。通过现场试验与全面施工,开发出成套施工工艺,有效解决了灰岩地区桩基础持力层缺陷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岩溶地区进行桩基施工时溶洞的处理是桩基施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系统总结了溶洞对桩基的影响、溶洞处理的一般原则和处理方法的选择依据,并结合江西吉安某大桥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等,综合考虑工程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最佳的溶洞处理施工方案。该方案在实践中很好地防止了周边地面沉降过大,保证了孔壁稳定性,提高了成桩质量,同时也为今后类似项目的溶洞处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中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含量的变异规律,以贵州省普定县和荔波县不同石漠化阶段典型土壤的黏土矿物为例,采用x-射线衍射仪图谱分析方法,计算得到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含量,探讨不同石漠化阶段黏土矿物组成变化规律及其含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石漠化阶段黏土矿物的组成是相同的,均为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在未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阶段,蒙脱石在剖面表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7.82%、29.34%、58.32%,高岭石分别为21.39%、31.81%、36.93%,伊利石分别为50.79%、38.85%、4.75%;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各石漠化阶段伊利石与蒙脱石的含量之间以及伊利石和高岭石的含量之间都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3、-0.9456;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相似的成土作用和成土环境造成了黏土矿物相同的组成,而黏土矿物含量的差异说明各成土作用的程度或阶段是不同的;粉粒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石英和白云母,而砂砾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石英。  相似文献   

12.
江苏镇江—扬州长江公路大桥桥基断裂断层泥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汪明武  罗国煜 《地质论评》2000,46(4):437-442
本文通过断裂层泥的矿物组分特征、粒度成分结构和分形、成熟度和目前活动度、石英碎屑形貌SEM观测来分析与评价镇江至扬州长江公路大桥桥基断裂的抗震和抗断问题,得到主要影响桥基稳定性的NW-NNW向世业洲场区优势断裂,主要活动时间为Q3-Q2。该研究对断裂带上建设特大型桥梁工程的区域稳定性综合研究和论证,以及对大桥工程的合理选址、设计和确保安全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前寒武纪地质时代及年代地层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讨论了前寒武纪地质时代和年代地层划分的原则和命名,提出建立隐生宙、原生宙和显生宙。隐生宙包括冥古代和太古代;原生宙分始元代、中元代和新元代。划分中的重要改变是根据新的年龄值数据将五台群归入太古代,将长城系底界改为1700Ma;并根据蠕虫-须腕动物群的出现,将震旦纪归入古生代。文中还阐述了作者对前寒武纪时代划分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燕山地区地层结构和岩石组成的分析,确定了以洪水庄组、铁岭组暗色泥、页岩(生)—雾迷山组白云岩(储)—洪水庄组泥、页岩(盖),以及铁岭组、下马岭组暗色泥、页岩(生)—铁岭组白云岩(储)—下马岭组泥、页岩(盖)为主的两套生储盖组合。对泥、页岩生烃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泥、页岩为主的两套烃源岩。结合地质演化过程的分析,认为燕山地区中、上元古界具有很好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新元古代重要沉积地质事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曾经历了3次超大陆演化过程,其中2次超大陆(哥伦比亚(Columbia)和罗迪尼亚(Rodinia))旋回涉及中新元古代,并与一系列区域性事件相联系,形成了多成因的超大陆演化模型。华北中东部新元古代沉积事件、扬子和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事件、雪球事件等都被视为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响应,它们对定时三大陆块相互关系及定位其在全球超大陆的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重要沉积地质事件在超大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在中新元古代的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演化过程中,还伴随发育具有广泛区域性甚至全球意义的巨厚白云岩与碳酸盐岩微生物(岩)、红层与黑色页岩、全球性臼齿亮晶碳酸盐岩和埃迪卡拉纪盖帽碳酸盐岩等沉积事件群及元素(同位素)漂移等地球化学异常事件,也包括特殊且重要的磷块岩、锰、铁矿等沉积成矿事件。由于不断显示出来在全球古大陆重建和古地理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们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中通过系统分析中国中新元古代超大陆旋回演化中发育的部分重要或关键地质事件(群)时空发育与分布特征,并结合作者团队的实际资料和测试数据,以期揭示超大陆演化过程与重要沉积地质事件的内在联系,为超大陆聚散旋回演化和时空定位及原型沉积盆地的发育和评价提供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王虎  粟莉  白玉川 《水科学进展》2019,30(4):601-612
铁板砂是一种特殊的沉积地貌,其性质和形成演化涉及海洋沉积动力、海洋工程地质等学科方向,对海岸防护、航运安全和海洋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介绍了铁板砂的概念、特征和分布,以铁板砂形成和演化机制为主线,从原生沉积、冲刷分选和液化渗流3种模式出发,对国内外铁板砂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论述,分析了3种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铁板砂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基于海洋土力学与沉积动力学相结合的思路,开展水体-床面-床内耦合的多要素同步观测,构建机制清晰的物理模型和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是今后铁板砂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批量振荡吸附平衡法设计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试验,对比研究了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行为,并考察了不同K+浓度的溶液对蒙脱石吸附菲的影响,比较分析了线性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描述矿物吸附等温线的准确性,并从吸附热力学角度探讨了矿物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解吸滞后现象;相对于线性吸附模型来说,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更符合Freundiich吸附模型;与蒙脱石相比,针铁矿对菲的吸附更为显著,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溶液中软阳离子K+的存在使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菲在蒙脱石和针铁矿上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放热,同时伴随着熵值减小的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蒙脱石和针铁矿对菲的吸附能力均减弱。  相似文献   

19.
李彩侠  马煜 《地质与资源》2023,32(1):104-112
山区地质灾害不仅破坏山区环境,损毁耕地、房屋及公共设施,还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制约山区经济发展.为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降低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提高马边县地质灾害区的防灾减灾能力,通过野外调查、数据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法研究了马边县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条件等3大类和海拔、坡向、坡度、坡型、岩性、断裂、降雨和人为活动8小类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马边县地质灾害以滑坡灾害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最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具有不均匀性;2)地形地貌因子敏感区间为海拔700~900 m之间,坡向为东和东南向,坡度为20~25°之间,坡型为凸型坡为主;3)地质构造因子敏感区间是岩性以泥岩为主,构造带以距离断层中心线小于1 km范围为主;4)降雨量的敏感区间在低山区为1 100~1 300 mm之间,中高山区为1 300~1 500 mm之间;5)人为活动因素已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Prytherch  David L.  Huntoon  Laura 《GeoJournal》2005,62(1-2):41-50
European politics and planning have recently been characterized by a shift to economic entrepreneurialism at sub-national scales, and the planned redevelopment of the city-region in pursuit of global competitiveness, which scholars have interpreted in light of political-economic “rescaling” or regiona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a “new regionalism.” Analyzing rescaling largely in terms of shifting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however, many accounts underestimate the complexity and enduring power of so-called ‘old’ regionalist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identity as backdrop to urban redevelopment planning.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how the urban planning process mediates between the seemingly dichotomous tendencies of regionalized entrepreneurialism and cultural regionalism. Using case studies of two Spanish autonomous regions and their major urban centers – the Basque Country or Euskadi (Bilbao) and the Comunitat Valenciana (València) – we review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lanning in the European region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cultural regionalism collides with economic rescaling and entrepreneurialism, in and through the planned landscape. We propose that such emerging and hybrid politics and planning be understood as a form of entrepreneurial regionalism, a culturally inflected form of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characteristic of but not unique to the Spanish region. This specific notion of entrepreneurial regionalism may illuminate how planners mediate global and local imperatives within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landscapes that materialize them, and allow us to better reconceptu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tate restructuring,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a new Europe of the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