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及其地文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河床比降和凹度两个指标,研究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的自动调整作用,结果发现比降和下凹度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28和1.35,偏离均值为1~2%,变化很小,说明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抬升的形态调整,标志着河道已进入了老年期发育阶段。对于研究河道发育史和老年期河道的特点,以及在治河上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的概念与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绍凤  陆中臣 《地理学报》1992,47(2):157-164
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是有关河床纵剖面调整的一对重要概念,但以前的一些文章对此的认识是互相矛盾的。本文对沿程淤积和溯源淤积的概念作了严格的限定,并给出了数量化的定义——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小浪底工程修建对黄河河口淤积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整理、分析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 ,坝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基础上 ,利用若干经验关系式 ,就小浪底工程修建后对黄河河口区清水沟流路的淤积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 :在小浪底水库初期蓄水拦沙运用阶段 ,淤积减少、河口砂嘴发展速度变缓 ;在后期正常调水调沙运用阶段 ,淤积又有所恢复 ,河口砂嘴发展加快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经验统计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炯心 《地理研究》1997,16(1):23-30
以黄河下游历年实测水文泥沙资料为基础,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下游河道淤积量与淤积强度的经验统计关系。揭示了不同粒径组泥沙的来量和它们在全沙中所占的比率对下游河道淤积特征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高含沙洪水及清水基流对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多沙性河流,历史时期就不断淤积、决口改道,且淤积速度不断加快,决口改道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发展和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时期流域内人口的增加、耕作方式的改变及其对植被造成的破坏都对中游地区侵蚀的加剧、来沙的增加,以及下游地区河道的淤积及决口改道的发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对黄河下游演变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励强  陆中臣 《地理科学》1989,9(4):336-345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与河口淤积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起茂 《地理研究》1982,1(4):17-25
黄河挟带大量泥沙,经华北大平原入海,河口迅速延伸使河道不断地淤积抬高以至决口改道.本文初步分析了历史黄河和现行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与河口淤积延伸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对公元1194年以来黄河河口延伸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近 50年来的观测资料和公元 1 1 94年以来苏北废黄河和现代黄河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在宏观时间尺度上 (1 0 2 ~ 1 0 3年 )研究了人类活动对黄河口延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废黄河口的延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 1 94~ 1 578年为第一阶段,河口延伸速率较慢 ;1 579~ 1 855年为第二阶段,河口延伸速率大大加快。 1 855年以来现代黄河河口延伸速率的变化曲线可以分为 3个阶段,分别用 3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来拟合。 3条直线之间的两个转折点可以代表人类活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改变的临界点。由此建立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延伸过程的三阶段模式。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河流纵剖面平行抬升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贾绍凤 《地理研究》1994,13(2):1-10
河流纵剖面变化可视为随机过程,它既包括趋势成分,又包括周期成分和随机成分。以前用一时段内的纵剖面升降分布来判断是否具有趋势性平行抬升的方法存在问题。因为这种时段纵剖面升降分布所包含的随机成分很大,不能用以直接判断纵剖面的趋势变化特征。对黄河下游纵剖面的趋势变化比随机变化低两个数量级的情况,更是如此。获得纵剖面趋势变化特征信息的好方法是滑动平均。另外,还可以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如果纵剖面确为平行抬升;则应有下列结论成立:1)各断面多年平均水位升高值(或河床升高值)相等;2)任意两断面间的高程差都为常数。本文对此进行了统计检验,并得出了在一定的精度要求内,黄河下游河流纵剖面确有平行抬升的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世界遗产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标准,应该可以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果申报成功,将能提高我国人民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认识和自豪感,有利于世界人民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全面了解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更能加强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保护。至今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存在一些需要解除的思想束缚。我国一向重视治黄的问题,黄河大堤受到精心的保护,对黄河问题的研究也成绩卓著,这些对申报都十分有利。当前,非常需要有关方面进行认真的讨论,以取得共识,决定是否需要立即开展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实测的岸线和水深数据,利用Surfer 和Mapinfo 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合不同阶段利津站输沙量,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结果表明:1953-2000年,68%左右的入海泥沙淤积在口门和滨海区。由于入海流路变迁,不同岸段的岸线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刁口河流路以西岸线基本稳定;刁口河流路以东—孤东油田以北岸线经历先淤后冲,属于强侵蚀岸段,但在防潮大堤的保护下得到人为控制下的稳定;清水沟流路形成的岸线整体向海淤进,但清8 出汊后,清水沟老河口沙嘴南侧出现侵蚀。1976-1996 年,现行河口(清水沟流路) 水下地形总体上表现为淤积,顶坡段变缓,前坡段变陡。1996-2005 年,清水沟老河口水下地形顶坡段和前坡段发生侵蚀,底坡段呈现淤积;出汊新河口水下地形继续淤积,但程度和范围都比1976-1996 年的小。孤东油田近岸侵蚀加剧。  相似文献   

12.
13.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道平面形态与河热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陆中臣  陈劭锋 《地理学报》2000,55(6):729-736
黄河下游可道平面形态与河势演变,从20世纪60年代起,地貌界就用地图法和航片资料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随着资料的不断积累,该项研究得到逐步的深化。“八五”期间,水利界又对主流线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各家所得结论不同,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讨论。我们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小浪底水库清水下泄期间,黄河下游游荡性可段不对称的河谷形态不会改变;在继承性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壳向南掀沉、科氏力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河口潮滩地貌动力过程的研究-- 以长江口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河口潮滩的发育依赖于河流泥沙来源、河口动力和海底地形诸方面的有利条件.长江口潮滩在世界大河三角洲潮滩发育中独具特色.大河口潮滩的平面形态有“长条状”、“裙状”、“沙咀状”和“江心洲”型,横剖面形态有“宽缓型”、“陡岸型”和“侵蚀崖型”.主河道两侧潮滩水流基本上是往复流,但岛屿面向外海一侧的潮滩是旋转流.潮滩近底流速随着高程的增大而减小.虽然潮汐始终是潮滩水动力的控制因子,但径流起着加强落潮流和改变流速不对称性的作用.潮滩上的波能随风力、水深、滩坡和植被状况而变化.长江口潮滩水体属高浑浊水体,悬沙浓度变化于每升几百毫克至每升几万毫克之间.在总体迅速淤涨的背景下,大河口潮滩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冲淤循环.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小水致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洪水灾害是在下游水量明显减少、洪峰流量也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水量比较小的普通洪水,也能造成下游滩区大面积受淹、控导工程决口、桥梁被冲毁、房屋倒塌等严重灾害。小水致灾的形成机理主要是:河道游荡,引发“横河、斜河”;小水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人与河床争地,造成滩区阻塞。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measured data of coastline and bathometry, processed by softwares of Surfer and Mapinfo, and combined with sediment loads in different phases at Lijin gauging st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coastline and subaqueous geomorphology in muddy coas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68% of sediments were delivered by the Yellow River deposited around the river mouth and in the littoral area from 1953 to 2000. Coastline in different coasts had distinctive changes in response to shifts of river course. Coastline was stable in the west of the Diaokou river mouth. Coastline from the east of the Diaokou river mouth to the north of the Gudong oilfield had experienced siltation, then serious erosion, and finally kept stable with sea walls conservation. Generally, coastline of the survived river mouth of the Qingshuigou river course stretched seaward, whereas the south side of sand spit at the Qingshuigou old river mouth was eroded after the Yellow River inpouring near the position at the Qing 8. The subaqueous geomorphology off the survived river mouth exhibited siltation from 1976 to 1996, with flat topset beds and steeper foreset beds. From 1996 to 2005, the subaqueous geomorphology off the Qingshuigou old river mouth was eroded in the topset and foreset beds, but silted in the bottomset beds. The subaqueous geomorphology off the new river mouth sequentially performed siltation with small degree compared to that of 1976–1996.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悬河的特殊地质环境条件,使黄河水与其影响带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开采潜力大。为优化水资源联合调度,刻画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与含水系统调蓄的内在联系,根据地下含水系统岩性结构及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按水源地定流量的开采方案,建立浅层地下水二维水流模型。应用FEFLOW软件,对黄河下游影响带10处地下水水源地进行激发补给动态调蓄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傍河水源地开采条件下,可以通过增大黄河的侧渗补给量,实现含水系统动态调蓄水资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变化的周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利用清代雨雪档案重建的黄河中下游及其4 个子区域1736~2000 年的逐年降水序列, 采用小波变换方法, 分析了该区降水变化的周期特征, 探讨了影响降水周期变化的可能 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 具有2~4 年、准22 年及70~80 年等年际与年代际的振荡周期。其中, 2~4 年周期与El Nino 事件关联, 在El Nino事件发生的当年或第二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比常年偏少; 而准22 年及70~80 年的周期, 与wolf 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周期变化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信号有关。但在70~80 年的周期尺度上, 太阳活动与降水变化的对应关系在1830 年以前表现为太阳活动偏强(弱) 时, 降水偏少(多); 1830 年以后, 太阳活动的周期演变为80~100 年的更长周期, 因这一阶段可能受到由于人类活动加 强而致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等因素的干扰, 太阳活动与降水之间的关系明显减弱; 而PDO 与降水的对应关系则表现在全时域上, 且在近100 多年, PDO 与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逐渐加强, 特别是在1940s 以后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