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煤层构造岩顶板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煤层构造岩顶板分类,国家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案。笔者通过对郜城井田构造岩顶板的岩性、结构、成因、岩石组构及工程地质特征研究,将构造岩顶板划分为4种类型及相应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模糊综合评判在煤层顶板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淮南煤田潘三矿的顶板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煤层顶板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潘三矿煤层顶板稳定性中等,北部比南部稳定性差,东部比西部差,这可以为采煤工作面顶板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煤层顶板工程地质分类方案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煤层顶板工程地质分类方案,此方案简单易行,验证可靠,适用于煤田勘探阶段。  相似文献   

6.
煤层对比是煤田勘探及矿井生产中一项重要而比较棘手的工作。根据勘探及矿井生产中获得的大量煤质资料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可以很好地解决煤层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7.
豫西诸煤田主采煤层二1煤层顶板非原生顶板,而是滑动构造的滑覆体。其由下而上可分为断层带、破碎带、裂隙带。它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石破碎,力学强度指标较低,回采中顶板不易管理。按其稳定性可分为较稳定的、不稳定的和极不稳定的三类,且以后两类为主,对这些顶板管理的基本措施是:短工作面,控顶距,快速推进,及时放顶,正常循环,不放大炮。  相似文献   

8.
识别油、气储集层是测井分析者的基本任务之一,但目前的计算机测井分析程序不能自动实现。本文提出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不仅能正确识别储集层,而且还能灵活地适应测井分析者确定地层界面的要求。文中较全面地讨论了隶属函数、权和模糊算子的影响因素、选择方法和综合运用,指出了适应不同分层要求的具体做法,特别是研究了广义模糊算子的含义、组合和搭配等问题,为进一步扩大其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内蒙古乌达矿区煤层自然发火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从内在原因控制角度将乌达矿区8个主要发火煤层划分为高硫助燃型、厚层氧化型和过渡型等3种类型;根据外因条件不同将乌达矿区16个火区划分出大矿采空区起火、小煤窑起火和煤层露头起火3种类型;根据内外因条件不同分别划分的3种类型进行两两组合,将煤层自燃划分出9种成因类型,并将实验区16个火区进行了综合成因分类.  相似文献   

10.
11.
吕康林 《湖南地质》1992,11(3):253-258
许多看起来难以量化的水文地质因素在经过细分以后,用模糊数学方法很容易予以量化。本文以类型划分中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含水层性质和补给条件”为例,介绍了一种全量化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它可以大大减小传统分类中的主观随意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煤成气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聚类法,试对渭南市白杨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分类,结论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傅雁鹏 《吉林地质》1993,12(4):68-75
本文应用最大矩阵元与模糊识别相结合的办法,较理想的解决了大区域地下水质量分区问题。该法不仅克服了最大矩阵元法分类的随意性,也克服了其它分类方法中因分类标准(λ值)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分类困难,并达到了地下水样本分类与质量定级同步完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采区槽波探测的适应性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槽波地震技术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矿井地质探测技术。但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煤层都适合应用槽波地震技术,而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本文通过大量的槽波探测资料,研究了煤层及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和煤层赋存几何形态,总结了槽波探测在我国的适应性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与灰色聚类在岩性分类中的应用,分析比较了其异同点,提出了这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7.
模糊聚类分析及在坝基岩体分类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模糊聚类的基本理论,提出坝基岩全动态系统综合分类的思路,并针对某建水电站坝基岩体进行试算,初步划分了不同深度岩体的可利用性,为确定合理的建基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明确地质遗迹保护等级对其实际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了洛川黄土地质遗迹的保护等级,得出保护一般偏好的结论,并探讨了其原因,最后从地质遗迹保护内容、互动发展模式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