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处理海洋调查船出海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水文观测数据,我们于1982年研制了海上水文观测数据微型机处理应用软件。此软件已于1983年用在我院PDP11/03微型机上,在RT—11操作系统支持下,分别对1982年四个航次的水文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正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正在进行并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航次任务。这次南海大洋钻探航次是在前两次钻探的基础上,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科学钻探建议IODP 878号建议书,并通过国际评审后开始实施的。由于这次设计的钻井更深,难度更大,需要四个月才能完成,因此安排为IODP 367和IODP 368两个航次,于2017年2月8日至6月11日在南海北部海域执行(图1)。这次钻探的科学目标将聚焦在南海扩张之前的大陆破裂,  相似文献   

3.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第三航次科学考察工作,于1987年9月20日在广州启航,1987年11月9日结束,历时51天,航程11,000余海里,圆满地完成了第三航次考察任务,获得了大量资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参加第三次考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中方有48名,美方有15名,考察海区为18°20,N─01。30′S,122°─165。E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域。观测了276个XBT站和157个 CTD站,在这些测站上同时进行了海洋生物学中26个要素的观测,并且回收施放大洋长期锚碇浮标各一个,布放漂流浮标6个,多普勒声学海流计测量7000余海里,本航次增加了氟利昂取样,还收集了中、西太平洋热带区域的大量气象情报资料。 在上述观测项目中,测量和取样的深度首次达到5,009米(前两航次为4,500多米)水深大于4,000米的深水站平均测量深度为3,950米(第二航次为3034米)水深小于4000米的测站,平均测可到距海底189米的深处(第二航次为518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85—1987年中国科学院“实验3”号考察船三个航次的赤道西太平洋考察资料的分析表明,海洋输向大气的热通量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各通量总的分布是西高东低。在1986—1987年厄尔尼诺影响下,海表水温较常年偏高,天气变化较历史上的厄尔尼诺年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渤海中南部(含黄河口三角洲地区)沉积动力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为石油开发和港湾建设等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继1980年9月中美对长江口海洋沉积作用过程联合调查之后,中美又一次合作对渤海湾沉积动力学及工程地质进行专门考察研究,以期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一次中美联合调查是美国俄勒岗大学与山东海洋学院首次对渤海湾和黄河口地区进行沉积动力学及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历时三年。自1985年5月为调查的第一航次,从黄河口到附近-20米水深先开展调查,1986年和1987年每年出海调查一个航次。用山东  相似文献   

6.
2008年加拿大海盆次表层暖水的精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勇  赵进平 《海洋学报》2011,33(2):11-19
自2004年以来,在加拿大海盆频繁发生的次表层暖水(near surface temperature maximum,NSTM)现象是北极快速变化响应的事实之一.采用2008年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的CTD数据和西北冰洋联合研究计划与美国波弗特环流观测系统计划2008年航次的CTD数据以及冰浮标ITP18数据,对加拿大...  相似文献   

7.
与硝酸盐一样,可溶性硅酸盐亦为本调查中计划外选测项目,共作了3航次(1981年6,9和10月)的大面观测及3站次的周日连续观测(其中128站两次,分别在1981年6月25—26日和10月22—23日观测;146站一次,在1981年9月25—26日观测)。从测得的结果看,本调查区可溶性硅酸盐含量的变化范围和日较差值都很大,分别在0.30—212μmol SiO_3~2-Si/L(以下用μmol/L表示)和3.7-92.9μmol/L之间,并随海区及观测时间而有很大变化。平面上,硅酸盐含量大致呈Ⅲ区高((?)=58.8μmol/L),Ⅰ区低((?)=23.3μmol/L),Ⅱ区居中((?)=42.9μmol/L)的分布状态。Ⅲ区SiO_3~2-Si含量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趋势,与盐度、碱度的分布趋势相反,与硝酸盐的相似。在01和02断面上硅酸盐浓度的等值线少,大致均匀分布。在03和04断面上等值线密  相似文献   

8.
为了处理海洋调查船出海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水文观测数据,我们于1982年研制了海上水文观测数据微型机处理应用软件。此软件已于1983年用在我院PDP11/03微型机上,在RT-11操作系统支持下,分别对1982年四个航次的水文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根据1986—1990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8个航次合作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1987年10月赤道中西太平洋165°E(10°N-6°S)次表层水形成溶解氧最大值的原因。1986-1987年E1Nino衰退时期,该海域赤道附近在E1Nino强盛时期下沉的次表层水开始回升,短时期内形成了类似于中、高纬度海域的理化环境,使浮游生物在混合层内聚集生长,最终导致溶解氧含量在次表层出现最大值和过饱和含量。  相似文献   

10.
由IODP美国执行机构(IODP-USIO)负责的IODP 349(南海构造演化)航次目前开始向各成员国召集船上科学家。IODP 349航次预计于2014年1月28—3月30日在南海执行。该航次是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一个航次,航次首席科学家由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和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担任。  相似文献   

11.
李成治 《海洋科学》1984,8(4):62-62
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河流与平原海岸地貌工作组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2月11—17日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这是工作组自198l年在荷兰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学术年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来自11个国家的33名工作组的会员和通讯会员。共提出论文和技术报告24篇。这些论文和研究报告,较全面地反映  相似文献   

12.
正自1984年中国政府首次组织南极科学考察至今,我国已成功开展32个南极考察航次,先后在南极建立起长城、中山、昆仑和泰山站;7次赴北冰洋考察,并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自2004年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时起,随船观测人员开始用数码相机拍摄记录海冰形态,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海冰观测图片资料上万幅;又耗时4年,对这些图片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分类,精选出特征明显、较有代表性的海冰观测图片,汇编成《极地走航海冰观测图集》。极地海冰在大气与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一员。极地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天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3月12日,"向阳红06"号科考船顺利返航至舟山,成功完成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印度洋联合海洋与环境研究计划(JAMES研究计划)冬季调查任务。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海翼"水下滑翔机作为重要调查装备参加本航次考察,首次完成印度洋集群观测应用。2019年12月11日,"向阳红06"号科考船抵达东印度洋作业区,科考队按航次计划依次布放了12台"海翼"水下滑翔机。这12台"海翼"水下滑翔机在设定的300  相似文献   

14.
自5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上对普里兹湾区海洋过程的调査研究不断加强(Zverev,1959,1963; Izvekov,1959),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由于在现场考察中采用了CTD系统和浮标测流系统,人们对该区海洋过程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该海区的热盐结构有非常显著的时空变化(Kornilov,1971; Smith et al.,1984; Middleton and Hamphries,1989;乐肯堂等,1996,1997),因而对该海区水团和环流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例如环流子午向分布向题,底层水形成问题,热盐结构时空变化间题等,仍缺乏足够的了解。 在乐肯堂等(1996,1997)的文章中,我们主要根据中国第六次(CNARE-Ⅵ,1989-1990)和第七次(CNARE-Ⅶ,1990-1991)南极考察中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了普里兹湾区的热盐结构、环流性质和混合过程。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分析中国第八次(CNARE-Ⅷ,1991-1992)和第九次(CNARE-Ⅸ,1992-1993)南极考察中的CTD资料,并结合CNARE-Ⅵ,Ⅶ的资料,对该区的水团和环流的时空变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于CNARE-Ⅵ和 CNARE-Ⅶ的资料概况可见乐肯堂等(1996),不再重述。CNARE-Ⅷ的CTD断面设置与 CNARE-Ⅶ相同[参见乐肯堂等(1996)];但观测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12月31日至1992年1月5日,完成了从78°E至108°E共6个断面的测站;第二阶段,从1992年1月23日至25日,完成了68°E和73°E两个断面的测站。CNARE-Ⅸ的CTD断面如图1所示;观测工作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3年1月11日至1月15日,完成了I、Ⅱ、Ⅲ3个断面的测站;第二阶段从1993年1月29日至2月5日,进行了IV、V、Ⅵ3个断面的观测。这两次考察的CTD观测,每次均分为两个航次,而两个航次之间又都相隔二十余天,因而资料的同步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据海洋调查船“向阳红14”号和“向阳红16”号在1985年12月—1986年3月期间观测到的XBT及CTD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1985—1986年冬季次表层热状况的分布特征。在1985—1986年冬季,热带西太平洋亦道附近海域,表层暖水比常年深厚,温跃层的纬向坡度比常年大。在130°E剖面上,8°N附近次表层等温线升高,这表明在太平洋西部,北赤道流及北赤道逆流比常年加强。这些海洋次表层热状况特征与Wyrtki等人指出的埃尔尼诺(El-Nio)事件发生前的热带西太平洋热状况相符。  相似文献   

16.
2012年6月16—30日,中法合作"南海深部环流CIRCEA"航次(又称MD190航次)在南海北部海域顺利实施。该航次由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合作,共同出资,利用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1991年11月15日 ̄12月20日中国世界大洋环流实验首航ADCP测流资料并结合日本气象厅的ACM次表层测流资料,描述了菲律宾以东的海流特征。同时应用该航次CTP资料计算了各观测断面的地转流流量,并用盐度跟踪讨论了北赤道逆流、黑潮和棉兰老海流的水源。计算和分析表明,本航次期间有3个强流区,即黑潮源头区,棉兰老沿岸区和北赤道逆流区。此外,本航次本区海流特征与1986/1987ENSO事件同  相似文献   

18.
ADCP观测得到的2008年4月吕宋海峡流速剖面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8年4月22—26日吕宋海峡调查航次的下放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LADCP)和船载ADCP(SADCP)等观测资料,并采用潮波模式模拟结果去除潮流对观测资料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调查期间黑潮入侵南海的位置与1992年春季比较接近,其分支位于调查海区中部C2、C7、C8和C9站,表层黑潮在C8站分离为两支,分别流向C9和C2站,C9站北向流明显比C8站减弱。在C2站,黑潮分支位于400m层以浅,其最大西向流速为77cm/s,而在C7、C8和C9站黑潮分支位于500m层以浅,黑潮在入侵南海的过程中其核心深度逐渐变浅。上层黑潮明显作反气旋弯曲。本调查航次的观测结果在定性上支持吕宋海峡水交换有"三明治"垂直结构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年9月11日—1985年1月1日,国家海洋局在南海中部海域,即12°—19°30'N,111°—118°E,进行4个航次一周年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调查。本文根据该调查的浮游动物分层垂直资料,在我国首次报道和分析深至4000m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和总种类数的垂直分布规律,并研究浮游动物的种群垂直结构。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1月5日—12月8日,我受联邦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研究所之邀和海洋局二所的委派,有幸参加了该所在北大西洋区域执行的佛得角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船只试航;第二阶段为物理海洋学调查。因为前者主要为检验调查船性能和各种船装新型设备的工作情况,故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所在物理海洋学调查方面的一些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