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新疆石河子垦区莫索湾气象站1961~2009年高温资料,运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对莫索湾的高温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高温异常指数,对其高温天气的危害性进行了评估排序与分级研究。结果表明,莫索湾高温日数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2个时段的高温日数呈下降趋势,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期间呈上升趋势;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为"单峰型"特征;6~8月为高温的多发时段,其中7月出现高温的天数最多;高温天气过程造成的灾害影响评价,应着重考虑高温日数、持续时间和强度3个方面。根据月高温异常指数定义,通过排序分级,得出莫索湾高温评估情况为:排在第1位的1974年7月高温天气过程为"50 a一遇",第10位的1987年8月高温天气过程为"5 a一遇"。运用排序分级进行的莫索湾高温灾害评估方法,能够客观反映其高温灾害天气的分布特征,且可操作性强,为今后高温灾害评估业务提供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普查益阳市各气象站1959-2009年的高温天气过程,根据高温范围、持续时间、强度和高温期间干旱日数等设置高温异常指数,从气象角度综合评估了一次高温过程的灾害影响程度。通过分析排序,揭示了益阳"5年一遇"至"50年一遇"的年际高温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主要分布特征,并对益阳高温的空间分布及其年代际变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益阳市强高温热害较多,其灾害程度为"10年一遇"至"50年一遇",1966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现的高温酷暑天气为"50年一遇,"1979-1991年、1996-2008年仅有小于"5年一遇"的高温热害,2009年的高温热害为"5年一遇"。  相似文献   

3.
昆山50a最高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昆山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昆山市50a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昆山年平均最高气温整体呈振荡上升趋势,1980s后期开始上升趋势显著.50a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着24 a、15 a、10 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以及4 a的年际变化周期.高温总日数从1990s起明显增多,21世纪以来高温总日数进一步增加.高温初日呈现逐渐偏早的趋势,终日呈现“晚—早—晚”的趋势,高温时间逐渐延长.高温过程发生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各级高温过程数都以7月最多,8月次之,21世纪前10年高温过程数最多.  相似文献   

4.
利用望谟县气象局1959-01—2010-04逐月降水量及2009-10—2010-03逐月蒸发量、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0~10 cm土壤相对湿度实况资料,根据R与干旱等级的关系及土壤相对湿度与干旱的关系,对这次干旱天气过程的强度进行综合分析判定。结果表明:望谟县2009-10—2010-03的干旱天气过程是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的同期特重干旱。其出现频率是:1/51,稀遇程度约为50 a一遇。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1960—2013年南阳市地面气象月报表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简单相关系数法、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阳市高温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3年南阳市共出现788次高温日;出现高温日数最多的是2013年,为37天;1987年无高温日。南阳市高温日数6月份最多,占高温天气发生总次数的36.7%;9月最少,占总次数的2.2%。从1960—2013年高温日的逐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54 a间高温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59天/10a。南阳市年高温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的降低是一突变,具体是从1971年开始。由南阳高温日数小波系数实部图可见,高温日数存在多重时间周期尺度上的嵌套复杂结构现象,包含了多个不同尺度的周期变化,南阳年高温日数变化存在3个明显的周期振荡,分别是10~12 a、26~28 a和50~51 a的尺度。从小波方差图中可以看出,12 a、28 a、50 a存在峰值,其中尺度50 a峰值最高,能量最大;其次是尺度12 a的。高温日数较多年比高温日数较少年6—8月500 h Pa平均环流场副高西伸脊点更偏西;高温日数较多年500 h Pa平均环流场更为平直,以纬向环流为主,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因此多晴热天气。高温日数较少年环流场上华北地区波动幅度更大,冷空气和降水天气过程较多。1960—2013年5—9月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这也相应地减少了高温天气。1960—2013年5—9月南阳市日照时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日照时数的下降也使高温日数减少。  相似文献   

6.
南阳市1960—2013年高温日数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1960—2013年南阳市地面气象月报表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简单相关系数法、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阳市高温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3年南阳市共出现788次高温日;出现高温日数最多的是2013年,为37天;1987年无高温日。南阳市高温日数6月份最多,占高温天气发生总次数的36.7%;9月最少,占总次数的2.2%。从1960—2013年高温日的逐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54 a间高温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59天/10a。南阳市年高温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的降低是一突变,具体是从1971年开始。由南阳高温日数小波系数实部图可见,高温日数存在多重时间周期尺度上的嵌套复杂结构现象,包含了多个不同尺度的周期变化,南阳年高温日数变化存在3个明显的周期振荡,分别是10~12 a、26~28 a和50~51 a的尺度。从小波方差图中可以看出,12 a、28 a、50 a存在峰值,其中尺度50 a峰值最高,能量最大;其次是尺度12 a的。高温日数较多年比高温日数较少年6—8月500 h Pa平均环流场副高西伸脊点更偏西;高温日数较多年500 h Pa平均环流场更为平直,以纬向环流为主,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因此多晴热天气。高温日数较少年环流场上华北地区波动幅度更大,冷空气和降水天气过程较多。1960—2013年5—9月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这也相应地减少了高温天气。1960—2013年5—9月南阳市日照时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日照时数的下降也使高温日数减少。  相似文献   

7.
1961-2010年广东省高温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东省27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最低气温等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EOF及REOF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广东省高温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多年平均高温日数由北向南递减,并且递减趋势明显;近50 a广东省各地区的高温日数基本为上升趋势,中部高温日数的上升幅度最为明显;从全省平均情况来看,高温日数长期演变为显著的上升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处于偏少期,90年代末期以后进入偏多期,2005年后高温日数上升趋势较为显著;高温日数在1998年出现了突变现象;高温日数存在20-23 a的振荡周期,但这种周期性变化并不显著;广东省高温日数的标准化距平场可分为中部、北部和南部3区。  相似文献   

8.
1961-2010年辽宁省高温日数和高温热浪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辽宁省52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辽宁地区高温日数及热浪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宁省区域年平均高温日数为7.72 d/ a。辽宁高温日数呈东少西多的空间分布,沿海地区较少甚至部分地区无高温情况出现。高温日出现最多的朝阳站,为26.48 d/ a。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高温日数呈缓慢增加趋势,其中2000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高温日最多的年份。热浪也呈东少西多的分布特征,热浪最多的朝阳站发生频次为2.90次/ a。辽宁省以持续3-5 d的轻度热浪为主,占86.27 %,中度热浪占12.58 %,超过10 d的重度热浪占1.14 %,仅有喀左、北票和羊山地区发生过持续10 d以上的重度热浪。  相似文献   

9.
利用济南市1951-2005年5-9月日极端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济南市极端最高气温与高温天气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影响济南高温天气形成的主要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1951年以来济南市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济南市夏季酷热与极端最高气温高、持续高温天气出现次数多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期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的两个时间段内。  相似文献   

10.
严洌娜  杨军 《浙江气象》2004,25(3):9-12,20
利用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等气象要素对浙江省2003年夏季高温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大部分地区的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创有记录以来最高值.对极端最高气温物理量作的耿贝尔分布适线拟合表明:浙江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50年或以上一遇的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包头市区1951—2010年历年7月气温、降水、日照、天气现象及1991—2010年历年7月自记风等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包头市区历年7月基本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7月份是包头市区一年中最热的月份,97%年份的最高月平均气温、87%年份的最高月平均最高气温、60%的年份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46%年份的月最多大雨以上降水日数、60%的最多月雷暴日数、40%年份的最多月降水量和冰雹日数均出现在7月份。7月中旬前后副热带高压雨带逐渐北抬至河套地区,暖湿气流强盛,开始进入主汛期,高温、降水和强对流天气明显增多,它们的到来不仅给"中运会"带来影响,还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通过总结7月份包头市区气候状况,提出重点关注和防御的重要天气过程,以此达到警示和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乌兰浩特机场2005—2007年夏季(6—8月)雷暴天气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乌兰浩特机场夏季发生雷暴天气的概率不高,按日数统计的气候概率达23.36%;连续性不强;持续时间短,一般在1.5h以内;雷暴天气多数出现在午后至夜间,上午出现的概率极低。雷暴一般形成在机场西、西南和南部,消失在东和东南部,移动方向主要为由西向东。  相似文献   

13.
干湿持续期随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应用数据建模技术, 实现干湿期随机建模。主要包括:利用历史气象资料, 从中采集干湿期数据; 应用实测数据, 创建干湿期经验分布函数; 应用Monte Carlo方法和经验分布参数, 随机生成干湿期序列, 通过和Markov链模型输出的对比分析, 讨论生成序列的统计误差, 测试结果显示, 与两状态Markov链方法相比, 所建模型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4.
Severe weather conditions create negative impacts on humans. One of the severe weather conditions is storms. In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the storm effects on the Marmara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data for the period 2000 to 2010 giving the hourly averaged wind direction and speed in the Marmara Region, as provided by the Turkish Meteorological Service.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storms has been estimated and their daily variability has been investigated. Additionally, air masses that cause storms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Other than this, by studying the storms, extreme values have been ascertained and northerly values from these storm values (since in percentage terms they are larger) and hourly variability in a single day for 17 weather stations have been depicted graphically. The days that northerly storms reached extreme values are shown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maps (surface chart, 850, 700, 500, and 300 hPa) and the temperature diagrams for Istanbul in the Marmara Region have been examined and analysed.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新疆蔡家湖气象站1971-2010年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40a大雾天气的年际、年代际、日变化特征以及大雾天气的持续时间特征。研究表明:蔡家湖近40a大雾的年日数年际变化不明显;秋季雾日增多趋势明显,春季和冬季雾日呈减少的趋势;大雾主要出现在冬季,其次为秋季;一日中大雾主要发生在02-08时,其次为8-14时;大雾持续时间大多在3h之内;40a雾的最长持续时间为46.88h,出现在2010年11月;各月平均最长持续时间为14.49h,也出现在11月;最长持续时间季节分布呈秋末和冬季较长,夏季较短;大多月份雾的最长持续时间呈增长的趋势;当出现2d及以上的高湿天气,且日平均气温在一7.O~O℃、日最高气温在一6.0~0℃时,有利于雾的持续。  相似文献   

16.
利用新疆昌吉佃坝绿洲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20年3—11月的地表辐射观测数据和同期的天气现象观测记录数据,定量分析昌吉绿洲区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辐射分量日均值和日峰值时间有季节性差异,特殊天气现象对辐射通量有影响。(2) 地表辐射月曝辐量随季节变化显著。(3) 地表反照率月平均日变化季节性明显,晴天时地表反照率呈平滑的“U形”曲线,非晴天时曲线变化皆不规则、不平滑。(4)不同天气下辐射分量有独特日变化特征,轻雾、雨天、大风、扬沙、多云天等典型天气会给辐射分量带来不同程度的衰减,雨天、大风和多云天气衰减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张翠翠  孔宇  李霏  袁月  赵娴 《山东气象》2020,40(1):144-150
利用1981—2015年鲁西南25个气象站35 a整编资料及2015—2019年部分区域气象站逐小时数据资料,系统分析了鲁西南气温分布特征及南四湖在其分布中的贡献,揭示出:年平均气温在东南部湖区呈现出与南四湖东南—西北走向一致的暖舌,南四湖改变了气温通常的南高北低态势,使得鲁西南的月平均气温分布呈现出了东高西低型和过渡调整型;湖区是最高气温分布的低值区,最低气温分布的高值区,年气温日较差平均值偏小;相对于鲁西南同经度和同纬度区域,湖区的月气温日较差平均值和月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均偏小,秋季差异最明显,夏季差异最小,气温日变化曲线较平稳,白天气温较高时段偏低,夜间气温较低时段偏高,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约迟1 h,在同一天气条件下,湖区气温日变幅总是偏小,不同天气条件下,日最高气温的差值和日最低气温的差值表现为晴天最大、阴天次之、雨天最小。  相似文献   

18.
1961-2009年新疆伊犁地区暴雨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09年伊犁地区10个自动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K 突变检验、以及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近 49 a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年际、月、旬、空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周期变化,并对该地区近 49 a暴雨日数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49 a来伊犁地区的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107 d/10 a;暴雨主要发生在5-7月,约占总数的73.2 %,其中6月最多,7月次之;暴雨异常偏少年为1995年,暴雨异常偏多年为1996、1999、2002、2003和2007年;暴雨日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暴雨日数发生频次存在显著2.8 a左右年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66—2015年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年最高气温、高温日数、极端高温日数、暖夜日数、炎热日数和高温热浪日数等指数,研究其极端高温天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中地区近50 a年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呈增加趋势,1990年后增加趋势明显,有6 a左右的主要变化周期,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极端高温天气呈增强趋势,尤其在1990年以后,年炎热日数和轻度高温热浪日数最多出现在1994年,年高温日数最多出现在1997年,年极端高温、暖夜日数和重度高温热浪日数均出现在2005年;中部地区发生极端高温天气频率高,南部山区发生频率低。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通过利用牙克石市1957—2011年(历年1—3、11—12月)的低温气候资料进行分析,找出牙克石市近55a来的低温气候变化特点。得出了低温天数的年、月变化以及与极端最低气温的对应关系,牙克石55a来共计出现低温天气673d,低温日数年际变化大,最长为47d,最少为1d,低温出现的高峰期在历年的1月份,低温强度最大值也在1月份。55a中≤-37℃低温最长连续日数长达17d,其次是13d。文章还利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低温年际变化进行了突变分析,分析发现在1984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突变呈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