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西北干旱区地表辐射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利用2000年5-6月敦煌(戈壁)陆面过程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以及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站1991年同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三种不同下垫面晴天地表辐射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地区和沙漠区总辐射略高于敦煌戈壁区;地表反射率沙漠区和敦煌区明显高于绿洲区,地面有效辐射戈壁区最大,张掖绿洲区最小,地表净辐射张掖绿洲区明显大于沙漠和戈壁区。  相似文献   

2.
1982/1983 年季风准双周振荡的位相传播及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82/1983年夏季(6~8月)欧洲中期预报中心850hPa、300hPa两层纬向风场的网格点资料,采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讨论了准双周振荡的位相传播及振荡的地理特征。结果表明:①20°N以南对流层高层(300hPa)1982年振荡显著区域是印度半岛至菲律宾东部一个西西北-东东南走向的带状区域4低层(850hPa)1982年5°~15°N之间以及中国东南部及其沿海地区都是振荡的显著区域;而1983年30°N以南振荡明显比1982年弱,只有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及孟加拉湾东南、马来西亚北部是振荡的显著区域。②对流层高层(300hPa)1982年85°~90°E,30°~40°N的青藏高原是振荡的源区,其南传支波列可传到盂加拉湾北部的20°N附近;而1983年青藏高原上80°~90°E,35°~40°N区域是振荡的汇区。  相似文献   

3.
干旱地区绿洲和沙漠辐射收支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2,自引:14,他引:32  
季国良  邹基玲 《高原气象》1994,13(3):323-329
本文利用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个测站1991年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不同下垫面太阳辐射能收支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地区反射率明显小于沙漠区,季节变化明显;地面有效辐射绿洲小于沙漠,沙漠地区季节变化明显,绿洲则季节不明显;地表净辐射绿洲大于沙漠,不论冬,夏季该地区地面均为热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地区冬夏季相对湿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东部315个台站近50a(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资料,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夏季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讨论了相对湿度与降水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冬季相对湿度的低值区集中在黄淮北部、华北和东北南部,高值区出现在35°N以南地区和东北北部,呈现出中部小、南北大的空间分布特征;夏季相对湿度较冬季明显增大,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东部,表现出从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递减的特征。2)冬夏季相对湿度的高(低)值区,其相对变率偏小(大),即湿润(干旱)区的相对湿度较为(不)稳定。3)近50a来,东部大部分地区冬夏季相对湿度普遍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冬季东北北部及夏季东南部沿海、内蒙古中东部及东北西部相对湿度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4)东部地区冬夏季相对湿度与同期降水存在很好的同位相对应关系:相对湿度高(低)湿区对应多(少)雨区。其中冬季显著耦合区位于40°N以南地区;夏季相对湿度与降水的关系较冬季复杂,显著耦合区首先位于35°N以北地区,其次位于35°N以南地区,但江淮和华南存在反向的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5.
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淮河三站1998-05-21-08-31逐日土壤水分6层观测资料和黑河1991-06-20-08-21、1990-12-17-1991-02-15逐日土壤水分4层观测资料,分析了邻近绿洲的沙漠区、河网区(湿润区)几种典型下垫面土壤水分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下垫面条件下,夏季土壤水分在湿润研究区呈明显的单峰偏态分布,且以β分布拟合效果为最好;而在邻近绿洲的沙漠研究区则呈多峰分布,冬季呈Γ分布,且湿润的研究区域夏季土壤水分在时间上呈显著的10-25d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6.
用国家气象中心1992年6月10日至7月23日T42中期数值预报模式格点资料,分析了中高纬度夏季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发现中高纬度纬向垂直环流与热带纬向环流不同存在着20-40天的局地低频振荡,在热带季风中断时,35-45°N范围内中高纬度纬向垂直环流主要表现为120°E附近区域内下沉气流加强。初步探讨了中高纬度地区经圈环流的低频振荡,所选范围为100-120°E平均低频经向环流,热带季风中断时,下沉气流在30-40°N区域内加强。通过对中高纬度地区垂直环而的低频振荡的分析,探讨了中高纬度地区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与华北地区夏季干旱的可能联系。由于热带季风中断时,主要降雨带位于我国江淮一带,此时垂直环流表现为在对流层低层28°N左右范围内为上升运动区,在35-45°N区域附近内下沉气流加强,即我国华北地区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应于该地区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7.
卫星云参数处理方法和1991年的云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参考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和目前出现的几种云参数处理方法 ̄([1][2]),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东亚和热带海洋地区的云参数处理方法,并着重进行了总云量的反演.处理的资料取自GMS-4的S·VISSR资料 ̄[3],覆盖范围为50°N-30°S,80°-175°E.时间为1991年的1、4、7、10四个月.使用上述方法对卫星资料计算得到了日、旬、月的平均云量,通过与其它资料和处理结果的对比分析,对处理方法和处理结果的真实性进行了初步检验。利用1991年4个典型月份的处理结果,研究了大范围云的季节变化,如赤道辐合带云系和副热带高压少云区的纬向移动,季风云系的爆发等;研究了一些局地区域云的季节分布;并对处理区域内云量的日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远离绿洲的沙漠近地面观测实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佴抗  胡隐樵 《高原气象》1994,13(3):282-290
通过比较远离经录洲沙漠区与临近绿洲沙漠区近地面的观测资料,发现临近绿洲沙漠区的逆湿现象主要是受到绿洲干扰的影响,沙漠地区地气之间能量交换主要由感热控制,潜热能量可以忽略不计,两个沙漠地区感热通量基本相当。HEIFE中沙漠或戈壁观测到的能量收支过程基本上能够代表干旱地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北半球七层初始方程谱模式为基本模型的有限区加密方法。这个方法利用谱模式的特点对初始场展开和时间积分中的非线性项计算增加了一些处理,使所选有限区范围内(50°—140°E,20°—60°N)的分辨率有所提高,使模式能在制作出北半球较低分辨率(5°×5°)预报的同时,还能制作出有限区较高分辨率(2.5°×2.5°)的预报。用ECMWF分析资料进行了24小时和48小时预报对比试验,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国华北地区汛期降水变化趋势的初步预测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根据华北地区18个代表站1951-1999年月降水资料,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并从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出发,运用基于均生函数的生主成分建模方案对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1951-1999年的49a间,华北I区汛期降水量减少了近64mm,而华北Ⅱ区则减少了119mm,华北I区汛期降水从偏多(少)到偏少(多)的转换期约为17a,而华北Ⅱ区约为20a。预测结果指出:1999-2008年的10a间,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1951-1999年的49a间,华北I区汛期降水量减少了64mm,而华北Ⅱ区则减少了119mm;华北Ⅰ区汛期降水从偏多(少)到偏少(多)的转换期约为17a,而华北Ⅱ区约20a。预测结果指出:1999-2008年的10a间,华北地区汛期降水基本处于其多年平均状态,即不会出现明显的干旱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利用3年(1991~1993)气象卫星遥测遥感资料(美国TIROS-n/NOAA系列卫星)和常规气象资料,对造成塔克拉玛干沙漠雨迹的卫星遥感图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6.2%的沙漠雨迹是南、北云系结合或短波云系迭加的结果[1]。因此,在研究单一系统性云系影响沙漠降水之后[2],又进一步研究复合云系对沙漠大降水的作用。提出了遥感图象在天气预报分析和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枣庄市近35年气候变化趋势浅析胡园春(枣庄市气象局.277148)1引言枣庄市位于东经117°35’,北纬34°52’,是山东省的最南部。本市地理地形约呈等轴形,山丘、平原此起彼伏,自北而南呈横向双波形,相间排列,东南方向有一运河。本市属暖温带半湿润...  相似文献   

13.
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看,极涡分裂成3个,分别位于挪威海、赫德森(Hudson)湾和东西伯利亚。北极附近正距平明显。乌拉尔山脉附近、阿拉斯加附近和大西洋东部是宽广的的距平区,因此,在50°N以北是3波的距平分布。另一方面从30°-50°N的中纬带在半球范围内为广宽的带状负距平区。1中国少雨中国继续维持少雨倾向,但广州等南方的部分地区出现大雨。中亚和菲律宾北部也是少雨,孟加拉上旬遭受龙卷、下旬遭受热浪的灾害。2从西伯利亚到俄罗斯西部的高温西伯利亚和俄罗斯西部、中亚显著高温。西伯利亚西北部的萨列哈尔德(Safekhard)月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等熵位涡(IsentropicPotentialVorticity)即IPV的基本性质出发,采用Lagrangian观点,对发生在内蒙古中东部及华北地区的一次明显降水过程作了较细致的分析,结果发现在320K、350KIPV场图上极地主涡旋区在110-130°E范围内向移至40°N附近,IPV场梯度较强区位于110°E,40°N,并伴有较强的IPV平流,在垂直方向上与副热带高压西北测的地面气旋发生“锁相”(Phase-locking)效应,形成垂直涡管,导致高低层系统紧密耦合,使地面气旋突然加强、发展,不稳定能量释放。在气旋的前部310K等熵面上存在着较强的高度梯度,在强劲的西南气流作用下,气流沿可视为物质面的等熵面迅速上升,发生了我们称之为“墙堵效应”的现象,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同时暴雨发生。分析表明IPV场图对大尺度背景下大范围的明显降水过程具有很好的表现能力。为业务预报提供了较好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局地经圈环流和沙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 Xie和 Arkin降水资料和 NEC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撒哈拉和中国西北沙漠地区的干旱气候。结果表明,尽管该两区域都有在年降水量少于50mm的十分干旱的区域,但其年度特征却非常不同。在撒哈拉沙漠中心的南部地区和中国西北沙漠地区,超过70%的降水出现在6-8月;而在撒哈拉沙漠中心以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12-2月。这种十分干旱的气候不能用Channey提出的生物圈-辐射效应加以解释。由于6-7月的强下沉中心远在撒哈拉强干中心的北部,其形成也不能用Rodwell和Hoskins提出的季风-沙漠机制予以解释。利用局地经圈环流的概念对两地干旱气候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局地经圈环流的下沉在12-2月支配着局地的垂直环流,导致干旱气候形成。这时撒哈拉北部的弱的、相对的多雨的气候是因受中海气候型影响所改。而在6-7月局地该为上升运动,其中尤以中国西北地区为显著。因此撒哈拉南部及中国西北的沙漠地区降水多集中在6-8月。不过与此上升运动相伴的是低空来之中、高纬的强而干的北风,它携带的水汽甚少,不利深对流发展。正是这种局地经圈环流导致了该两处干旱气候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尹炳凡 《气象》1995,21(8):58-61
北方麦区雨水不均江南局地暴雨成灾-1995年5月-尹炳凡(北京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本月,我国北方冬麦区降水不均,呈东多西少态势。东北大部和华北东部地区雨水丰沛,旱情有不同程度缓解;西北大部和华北西部地区降水稀少,有些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南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福卫二号卫星(FORMOSAT-2)搭载的高空大气闪电影像仪(Imager of Sprites and Upper Atmospheric Lightnings, ISUAL)于2004~2015年期间获得的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南麓地区(22°~30°N, 86°~98°E)观测到的多例红色精灵事件。通过与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在分析了17次个例后发现对于大部分红色精灵事件,ISUAL给出的定位效果较好,与WWLLN的闪电定位结果偏差一般小于50 km,这与在北美及其邻近地区得到的结果一致。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风云二号卫星的云顶亮温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南麓地区红色精灵的母体雷暴特征,发现在青藏高原南麓地区除了中尺度对流系统外,小尺度对流系统也是这个地区产生红色精灵的主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   总被引:102,自引:5,他引:10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栋梁  谢金南  王文 《大气科学》1997,21(3):331-340
本文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90个测站,1960~1990历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波谱分析及大气环流模式,对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降水异常的主要成因进行了诊断研究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未旋转的前3个载荷向量场可以较好地反映西北夏季降水整体异常结构,即全区一致的多雨或少雨型;东西相反变化的东多(少)西少(多)型;南北相反变化的南多(少)北少(多)型。旋转后的前6个载荷向量可较好地代表西北夏季降水的6个主要异常敏感区:青藏高原东侧区、渭水流域区、青海高原区、北疆区、沙漠盆地区和河西走廊区。旋转主分量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30~60年中,西北地区最干旱的时段在60至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初,除沙漠盆地外,各区程度不同地呈现出降水增加趋势。当初夏(6月)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异常偏强时,有利于同期西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而使7~8月西北西部、北部降水偏少;东部、南部降水偏多。利用IAP 2-L AGCM数值试验表明,在夏季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大面积异常增强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明显西伸,江淮处于副高西伸脊控制下,冷暖气流在长江和黄河上游交绥,有利于中国西北东南部降水偏多,多雨区在青海东南、甘肃南部及陕西东部。少雨中心区在西北地区西部。  相似文献   

19.
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量、降水过程和气象干旱、洪涝区域等统计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逐日纬向风(u)、经向风(v)和水汽(q)资料,对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干旱的5月和暴雨洪涝的6月在大气低频系统分布、低频气流交汇和低频水汽输送等方面有显著不同。5月(6月)我国东部以东洋面,850 hPa等压面先后维持西风带低频反气旋或低频气旋(西太平洋低频反气旋),导致长江中下游为单一的低频偏南或偏北气流(低频偏南气流与低频偏北气流交汇)。而且5月(6月)从西南-东北和东南-西北的低频-qv(qv)交汇于120 °E,30 °N及其附近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通量散度为辐散区(辐合区)。另外,5月无(6月有)自60 °E,沿30 °N向东传播的低频偏南风与自60 °N,沿120 °E向南传播的低频偏北风在长江中下游交汇。低频环流的不同特征,有利于5月干旱(6月洪涝)的维持。并对此次旱涝转折在延伸期预报(10~30 d)时效内的预报取得较好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20.
将NOAA-11探测仪TOVS/MSU-ch.2亮温,对照分析四川省(20°-40°N,90°-110°E)境内1989年7月7日到12日几次重复出现的中尺度云团发展和降水过程,得到两点看法:①MSUch.2亮温可能表示700hPa附近中尺度天气的一种特征环境;②强中尺度对流云团可能在MSU-ch.2亮温分布的相对低值到高值过渡带内强烈发展,有时偏向高值区出现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