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改善瀑布沟水库数字地震台网定位精度的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共3个月瀑布沟水库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资料,与四川省地震台网的资料用同一定位方法(LOC91)进行对比;后又将四川省地震台网的一些子台资料加入水库台网中,再用LOC91进行定位。经过对比,四川区域台网资料和瀑布沟水库数字地震遥测台网的资料,对该网内地震的定位精度较高,而网缘外的地震若只用水库台网的资料定位则不尽然。瀑布沟水库数字台网一期工程各台的台间距小(台间距约5千米),对网外地震,在定位时张角就拉不开,有时仅有四分之一的张角(甚至更小),因此定位精度不高。若把四川省区域台网的一些子台加入水库台网地震观测资料中,台站基本上"包围"地震,则定位精度就可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1 问题的提出辽宁省地震台网由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 (以下简称遥测台网 )和有人值守测震台 (下称台站 )组成。遥测台网由分布在全省各地的 1 5个遥测地震台站组成 ,但这些台站分布不够均匀 ,使得一些地区监测能力较弱。台站有的和遥测台在一起 ,有的则正好分布在没有遥测台的地区。为能在使用交互分析处理系统进行地震定位时 ,充分利用这些有人值守台的数据 ,使台网分布不够均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 ,使地震定位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项目编制了面向台站速报的 LN-LHDW-1检测管理软件 ,以实现遥测台网与台站地震数据的联合定位…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和新疆地震台网的地震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和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在乌鲁木齐地区100km范围内1993年6月至1993年12月10日各自定位的地震资料,以新疆地震台网为参考基准,将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的资料与其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遥测地震台网比新疆地震台网在地震数量上多32.9%,在定位精度上也相对要高一些。另外,根据地震定位的三种交切结果,分析了遥测台网地震定位现状。  相似文献   

4.
影区地震速报定位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国君  张海 《四川地震》1996,(4):122-125
影区地震的定位是成都遥测台网速报经常遇到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成都遥测台网记录中出现的影区地震的震相S、Lg特征,总结出识别它们的方法,并发现增用S波参加速报定位,常常可提高定位精度,达到规范要求。对于某些影区地震,可用ScS震相测定其深度。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八年国家地震局科研处下达建设新丰江遥测台网的任务,并由581厂、中国科技大学和广东省地震局共同负责仪器研制及数据处理。并对台网设计提出了如下要求:(1)对库坝区地震,其震源误差的定位精度不超过0.5公里;(2)能利用遥测台网求得新丰江地震波速比必须达到的精度要求;(3)对Ms≥1级库坝区地震,台网所有子台都应能记录到,其布局应使得单个地震都能作出P波初动节面解。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山西省地震局所承担的“九五”重点项目-山西遥测地震台网的建设过程,台网布局、观测范围、监控能力、资料产出、技术系统及台网建设蝇对某些专题的研究情况,得出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提高了山西地震监控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地震局遥测台网日志统一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志在遥测台网工作中的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管理遥测台网的日志,研制了遥测台网日志统一管理系统。本系统将对目前台网产生的日志进行统一管理,为工作人员记录日志和利用日志检查工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8.
简要说明合肥数字遥测台网数据自动备份软件的系统特点,详细介绍了该软件的功能;该软件在合肥数字遥测台网数据备份工作中的应用,避免了人为操作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存地震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引言 成都遥测台网速报组以本台网实时处理系统为基础,采用西昌、自贡等小台网及人工速报台站报的资料,承担全省速报任务。当时感到最困难的是远震速报。那时,四川省地震局正好与日本东北大学地震观测研究所合作建设成都遥测台网实时处理系统,接着又先后进行有人台和遥测台网的数字化改造。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适应新的技术系统,另一方面又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改善速报的技术条件。在过去的8年里,我们全组齐心协力,从以下3方面努力:① 认真总结震相特征和速报定位经验,寻找处理速报难点的办法;② 努力学习新技术,适应技术系统的改造;③ 建立并…  相似文献   

10.
遥测地震台电源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翔  舒优良 《内陆地震》2000,14(4):339-344
根据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建设的实践,参照国内其他史弟省局数字遥测台网建设的经验,总结了遥测地震台供电的特点,归纳出遥测地震台电源系统的几种参考模式,提出一套遥测地震台电源系统设计方案,根据理论计算,推导出太阳能电池板入蓄电池的实用选配公式,最后给出了一个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1.
章静  李晓杰  杨桂存  丁秋琴  李璐彬 《地震》2013,33(2):132-141
本文首先对援印尼地震监测台网及数据处理系统的构建作了简要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对该台网系统的监测能力作了评估, 并选取试运行以来记录到的印尼地区32次大地震事件, 将系统自动产出的定位结果和USGS公布的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 结果表明, 援建台网地震自动定位系统运行稳定, 对大地震的自动定位结果基本可信。 实现了2分钟以内对印尼境内及周边一些区域的强震自动产出首次定位结果并发出强震警报, 3~4分钟左右完成较精确的自动定位, 对于印尼地区6级以上地震, 自动定位系统可在5分钟内给出较精确的地震三要素。 援建系统不仅提高了印尼及周边区域的地震监测能力、 地震定位精度以及地震速报能力, 也为其海啸预警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2.
2016年,四川测震台网部署JOPENS地震超快速报系统。2017年3月20日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统计分析产出的地震数据,发现震级、震中位置等出现偏差,并存在漏报、误报等现象。选取地震的第1次和最后1次自动定位结果,与传统的人工速报和地震编目定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地震超快速报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效性。结果表明:地震超快速报系统总体运行稳定,定位精度低于人工速报,速度和精确度与地震台站分布密切相关;与传统的人工速报相比,超快自动速报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可在地震发生后几秒至几十秒内自动确定地震三要素,地震定位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满足超快速报要求。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discusses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during oil well stimulation by hydraulic fracturing, an emergent technology used for hydraulic fracturing layer control. The passive monitoring is a new widely developing technology of HFL control.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results of passive seismic monitoring is the event location accuracy. The passive monitoring acquisition system utilizes one three components seismic probe deployed into the observation well. To evaluate the location accuracy of induced events for one observation well we applied traditional kinematic approach based on picking of earthquake P- and S-waves arrivals. The influence of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geophones location in a borehole, their quantity, picking errors of waves arrivals on the accuracy of microearthquakes location is studied.  相似文献   

14.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microseismic event locations were measured, analyzed, and compared for two types of location systems: anolog and digital. In the first system, relative times of first arrival were estimated from analog signals using automated hardware circuitry; station positions were estimated from mine map coordinates; and event location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BLD (Blake, Leighton, and Duvall) direct solution method. In the second system, arrival times were manually measured during interactive displays of digital waveforms; station coordinates were surveyed; and the SW-GBM (Salamon and Wiebols; Godson, Bridges, and McKavanagh) direct basis function was used to solve for locations. Both systems assume constant isotropic seismic velocity of slightly different signals data sets, calibration blast signals with known source site and origin time, and microseismic event signals, were recorded by each location system employing the same array of high-frequency (5 kHz) accelerometers with 150 m maximum dimension. The calibration blast tests indicated a location precision of ±2 m and accuracy of ±10 m for the analog system. Location precision and accuracy for the digital system measured ±1 m and ±8 m, respectively. Numerical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contributions of errors in velocity, arrival times, and station positions on the location accuracy and precision for each system. Measured and estimated errors appropriate to each system for microseismic events were simulated in computing source locations for comparison with exact synthetic event locations. Discrepancy vectors between exact locations and locations calculated with known data errors averaged 7.7 and 1.4 m for the analog and digital systems, respectively. These averages are probably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cation precision of microseismic events, since the calibration blast tests produce impulsive seismic arrivals resulting in smaller arrival-time pick errors in the analog system. For both systems, location accuracy is limited by inadequate modeling of the velocity structure. Consequently, when isotropic velocity models are used in the travel-time inversions, the increased effort expended with the digital location system does not, for the particular systems studied, result in increased accuracy.  相似文献   

15.
构建区域介质三维速度模型并以之获得准确的区域震相走时, 是提高区域地震定位精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充分利用已有的一维模型、 GT事件、 地质资料等实现三维模型构建, 尝试基于目标区域内已有的部分局部一维模型, 通过克里金空间插值建立初始三维模型, 然后利用GT事件走时数据并参考其它地震地质资料对其不断进行修正, 使得其走时偏差图与GT事件走时偏差图一致, 进而获得能够提高区域地震定位精度的三维模型. 使用不同模型进行的地震定位实验表明, 以此方法建立的三维模型的定位偏差较初始模型减少约20%, 较好地起到了减小区域震相走时残差, 提高区域地震定位精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在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2个地区的台网监测能力,选取2个地区2021年5月18—29日的地震序列,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基本实现1min内的单路自动地震速报信息初次产出,根据地震台网密度的不同,产出时间从30~60s不等。与地震编目结果相比,云南漾濞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小,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2个地震序列震级偏差不大。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的原因是该区域台站稀少且空隙角较大。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存在少量的漏报地震,与系统定位时信噪比较低、台站空隙角较大及多个地震混叠在一起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雁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1):233-238
采用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存在质量和成本无法同时优化、成本预测精确度低,成本控制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提出基于BIM的建筑重建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方法。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建筑施工成本具体面临的问题,以各期施工成本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数据基础;结合BIM技术进行成本控制动态模型构建,在模型中引入可辨识矩阵设定成本各指标的相对重要度,进一步找寻施工成本各项指标间的关系,按其相互关系进行排序,得到子成本与总成本间的规则联系,并就规则制定控制策略,调整成本控制动态模型以实现施工成本的动态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成本预测精度始终在75%以上,成本控制结果与实际值的拟合度高达95%,相比当前方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8.
邹霞玲  彭绍琴  皮依标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5):1111-1117,1130
当前大型地震区域监控系统采用有线网络对人工指挥台进行数据传输,易导致灾害条件下受损无法及时有效地传通监控结果,存在地震实时监测信息准确性低、系统稳定性差的问题。因此设计基于物联网的大型地震区域监控系统。该设计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交换的网络拓扑采用ZIGBEE实现通信。基于VS.NET基础设计系统架构,通过地震的现场指挥部建设支持可视化的调度指挥台,实现综合调度和集中指挥的目的。系统中智能地震救灾控制中心采用服务器进行数据存储和智能运算,实现对地震检测区的精准、高效检测和工作指导。通过数据采集交换与应急调度平台,监测地震实时监控与设备使用情况。采用地震救灾数据采集分析软件对物联网中地震区域监测数据进行全面、准确分析,系统采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实现地震救灾信息多视角的全面处理。实验结果说明,所设计系统测算结果实时性高、功耗低,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提高地震定位精度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根据现有台网的分布密度、仪器配置的状况和目前震相判读精度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来提高地震定位的效率和精度。主要思想有采用“全局搜索和单纯形综和求解法”求解方程的极值,计算中考虑地球曲率,并做椭球校正。采用“翻台法”来改善目标函数、实现“目标函数拉伸”的思想、控制解域和自行调整发震时刻提高求解的稳定性和精度。采用“模拟退火法”的物理性质来控制试错解的跨越长度,提高求解效率和解的分辨精度。采用区域走时表加台站校正值的思想来减小速度模型的复杂性。采用PTD方法和sPn-Pn方法来求震源深度。在地震定位过程中显示地图经纬度,同步演示定位过程及结果。同时还在屏幕上显示传统的交切结果以帮助分析人员判定定位结果的可靠性。区域走时表采用地壳曲面模型,允许模型带有低速层,各层具有梯度,且不限层数,自动使用台站校正值并给出定位误差。根据上述思想和不同的需要分别编制了地方、区域台网定位程序,全国、全球地震定位程序,极远震定位程序用于速报和专门用于研究的地震定位程序。这些程序还带有求震源深度和震级的功能。对于专门进行地震定位研究的工作,还提供了绘制地震定位误差二维等值线图和三维误差分布图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薛清峰 《中国地震》2021,37(2):285-299
对于非常规油气开发,水力压裂监控的效果取决于对微地震事件的分析、解释.准确的微地震震源位置是关乎施工成败的重要因素.微地震震源位置的准确性与多个参数相关,其不仅依赖于微地震事件的激发时间,同时也依赖于储层介质参数信息,因此进行微地震震源位置、震源时间、储层介质参数的联合反演尤为重要.页岩气储层通常表现出较强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