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传统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气液比和均一温度,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然而组分参数受多因素影响而难以确定,导致精度有限。介绍了Ping等2011年提出的一种改进PVTx模拟法,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应用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分析,划分了油气充注期次并恢复了古压力,简化了依靠传统模拟软件获取捕获压力的步骤。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距今16.8~13.2 Ma,即中新世早期,主要充注发橙黄色荧光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25.00~28.86MPa;第二期为主成藏期,距今10.0~0Ma,即中新世中后期至今,主要充注天然气和发蓝绿色、蓝白色多种荧光颜色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38.60~44.31 MPa。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勘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PVTx)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均一温度和气液比,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油层为例,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显微荧光和显微测温等分析,划分了油气充注幕次并恢复了各幕次流体古压力,该应用有效区分了不同幕次流体古压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1期发生在晚白垩世嫩江晚期(79~75 Ma),主要充注发黄色荧光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16.13~16.97 MPa;第2期发生在晚白垩世明水期(69~65 Ma),主要充注发黄绿色、蓝绿色荧光颜色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22.14~26.13 MPa。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勘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对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索瓦组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区发生过3次油气充注事件,其中第2期油气充注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成藏时期。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了3期大规模油气生成聚集成藏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VTFLINC),获得了3期油气成藏时的古压力数据。对索瓦组地层的古压力恢复表明,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古压力的主要控制因素。将古压力演化划分为3个发育阶段:油气藏形成初期的超压系统阶段、形成高峰期的正常压力系统阶段和萎缩期的低压系统阶段。  相似文献   

4.
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沉积盆地古压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流体包裹体是盆地流体和成矿流体的原始样品,它记录了地史中盆地流体和成矿流体的很多信息。通过研究流体包裹体可以得出沉积盆地的原始古压力,这在石油地质领域中可提供油气运移、储聚保存和构造运动等重要参数。介绍了液体包裹体恢复古压力的方法和应用条件及范围。  相似文献   

5.
新疆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大体沿塔里木板块西南边缘大断裂展布,受克孜勒陶-库斯拉甫NNW向断裂控制,目前已发现20多个矿床(点)。通过对该矿化带中铁克里克、塔木、阿帕列克和卡兰古4个典型矿点的流体包裹体的系统温压测定和模拟计算,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的矿床类型为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4个矿床成矿压力范围分别为45~65 MPa、33~45 MPa、36~54 MPa和33~45 MPa,对应的成矿深度平均值分别为5.85 km、4.24 km、4.94 km和4.34 km,都属于浅成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东营凹陷古压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体包裹体是盆地流体的原始样品,它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盆地流体的很多信息。通过研究流体包裹体可以得出其成藏环境的原始古压力,这在石油地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东营凹陷为例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了其古压力。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在包裹体被捕获时就具有了异常高压,以后随着埋藏作用和油气充注的进行,异常压力值也在增大,从而表明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沉积盆地古压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为古压力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中段推覆体内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地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龙门山茂汶推覆体和彭灌推覆体内流体特征,讨论了盆山间流体的温度,盐度变化规律和流体可能的流动方向。研究表明推覆体内流体的均一温度为101.9-226℃,压力为13.5-18.0MPa,密度为0.91-1.14g/cm^3。从茂汶推覆体至彭灌推覆体,流体的盐度具有增高、温度总体有降低特征;靠近造山带一侧的盆地内流体,其盐度和温度明显低于造山带内推覆体中的流体。在推覆体内部,从推覆体前锋到主滑面流体的均一温度逐渐降低。断层是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盆山间流体有运移和热交换,盆地流体有可能通过滑动面被带入造山带内部。  相似文献   

8.
伊-陕斜坡山2段包裹体古流体势恢复及天然气聚集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恢复自烃类生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 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 将其油气充注划分为6个期次; 结合埋藏史分析, 确定出6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 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 获得了6期油气充注的古压力数据, 并计算出伊-陕斜坡山2段6期次天然气充注的古气势, 分析了古气势分布及时空演化规律, 认为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探讨了天然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晚三叠世中期至中侏罗世末期, 山2段储层气势西南高而北部、东北部低, 天然气主要从西南向北、东北向运移; 中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 气势西高东低, 天然气主要由西向东就近运移, 再向北和东北向运移; 早白垩世末至现今, 天然气藏进入聚集与散失的动平衡状态, 形成现今分布特征.榆林及其南部地区是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 其次为神木-米脂地区.   相似文献   

9.
渤南洼陷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期流体压力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华  蒋有录  卢浩  刘雅利  景琛 《地球科学》2016,41(8):1384-1394
渤南洼陷油气资源丰富,成藏过程复杂,但其油气成藏时期的动力条件尚不明确.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均一温度和冰点测试技术,恢复了渤南洼陷主力储层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对应的地层压力.研究区沙三段烃类包裹体发黄白色和黄绿色荧光,均一温度为80~130 ℃,为明化镇中后期至今一期成藏;沙四段烃类包裹体灰黄色、黄绿、蓝绿色3种荧光,存在70~80 ℃和90~130 ℃两个温度区间,对应着东营期、明化镇初期至今两期油气充注,且以晚期充注为主.油气运聚时期普遍发育异常高压,第一期成藏时压力系数相对较低;第二期随着烃源岩生烃量的增加,异常压力持续增大、超压范围不断扩展,压力系数高达1.80,为大规模的油气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并控制了洼陷区油气的聚集与宏观分布.   相似文献   

10.
吴强 《地质论评》2019,65(Z1):97-98
正流体包裹体记录了丰富的地层流体、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等信息,是研究地层流体和地层温压演化最为直接的证据,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数据重建沉积盆地地层压力演化过程是研究古油气藏压力的重要手段。甲烷作为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中常见的流体,在油气储层中形成的甲烷包裹体以及富甲烷气包裹体分布广泛,是恢复古地层压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次以鄂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  相似文献   

11.
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岩溶储层发育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鹰山组的岩溶储层具有巨大的油气潜力。随着勘探和开发工作的细化,需要明确鹰山组内岩溶储层在空间上的展布形态。依据三维地震资料的反射特征,认为鹰山组顶部发育了四期次岩溶作用,经历了地层剥蚀—剥蚀与岩溶作用共存—岩溶发育—充填的成岩过程。各期次岩溶作用发生时潜水面逐渐上升,伴随有高构造部位的削蚀。提出了岩溶储层的多期次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的重点勘探区域,奥陶系鹰山组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鹰山组发育大套台地相碳酸盐岩,以高能相的台内滩沉积为主.鹰山组埋藏较深,但岩溶储层呈大面积厚层状分布.早奥陶世塔中Ⅰ号断裂使得塔中隆起隆升并遭受强烈剥蚀形成下奥陶统鹰山组顶部风化壳,以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为主.通过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测井联合波阻抗反演技术和方法识别溶洞发育带和断层裂缝发育带,确定出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研究认为,岩性岩相是岩溶型储层发育的重要基础,层间岩溶控制了储层的成层性和横向展布规模,断裂和裂缝网络是岩溶水的主要渗滤通道,埋藏岩溶形成大量有效的缝洞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储集性能.研究发现,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鹰山组顶面以下120 m地层厚度范围内,横向有一定连通性,在断层、构造裂缝和溶蚀作用下形成统一的储集体,呈准层状展布.  相似文献   

13.
Large numbers of gas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overpressure basins. Fluid charging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aleo-pressure evolution, affecting the migration of gas reservoirs. To study fluid charging and the related pressure system, we analyzed burial histories and fluid inclusion(PVTx) simulations and conducted basin modeling of the Ledong Slope Zone in the Yinggehai Basin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fluid-inclusion assemblages(FIAs),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Th), final melt...  相似文献   

14.
昌都盆地古油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红汉  吴悠  何生  肖秋苟  付孝悦 《地质学报》2010,84(10):1457-1469
青藏高原隆升与油气保存是当今油气勘探理论与实践面临挑战课题之一。本文利用在昌都盆地采集的51块储层岩石样品,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不仅揭示了工区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在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发生4期油气充注,形成了古油藏,而且这些古油藏在新生代的走滑拉分盆地发育阶段遭到破坏而演化成沥青砂岩。同时,在古生界—中生界储层检测到大量纯气相包裹体,并且与高温盐水包裹体共生,暗示工区晚期存在天然气运聚过程。由此认为,昌都盆地以寻找天然气为主;在盆地南部的芒康深凹陷中生界可能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宜川—旬邑地区长6~长8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川—旬邑地区显示油气丰富,但是实际勘探效果不佳,通过宜川-旬邑地区延长组长6~长8储层流体包裹体岩相、均一温度、盐度的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液烃包裹体和气液烃有机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次生加大边与石英颗粒裂纹、方解石胶结物和裂缝充填物中;包裹体个体多为5~15μm,均一温度为49~127℃,平均89℃。80%以上样品的含油流体包裹体丰度(GOI)大于或等于1%,其中近40%样品的GOI在5%以上。流体包裹体总体偏向低盐度,包裹体盐度与均一温度间的相关性差。结合延长组成岩作用、热史和埋藏史分析指出,延长组发生过广泛的油气运移与充注事件,充注时间主要在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晚期;油藏具储层边致密、石油边成藏的特点,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原始封闭体系遭到破坏,在方解石胶结物不甚发育且原生粒间孔隙保存较好的区域,有望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应用流体包裹体检测技术研究了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了烃类的充注时期,探讨了气藏压力的分布和成因.研究表明,须家河组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为80~140℃,主峰在100~120℃,不同构造上的均一温度值有差异.须家河组的烃类充注属于连续充注类型,充注时期主要为晚侏罗世至新近纪.须家河组地层压力系数呈规律分布,区域上表现为常压-高压-超高压的渐变特点;纵向上,随地层时代变老,压力系数增大.侏罗纪末和新近纪末的构造运动使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导致区域上地层的古、今温度差异,进而影响压力系数的分布,压力系数随古、今温度差值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储层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对研究区11口井101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侏罗系储层具有多期次的油气充注特征.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油包裹体的荧光颜色(强度)等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储层经历过4期热流体活动,捕获了3期油包裹体和1期天然气包裹体,分别对应地质历史时期3次油充注和1次天然气充注过程.3期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40~65,65~80,80~120℃.油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盐水包裹体盐度的统计结果表明,第2期和第3期热流体活动占主导地位.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充注发生于燕山期,天然气成藏发生在喜山早期.研究区现今油气与古油气无论在油气组分还是在成熟度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与油气早期成藏后期遭受改造破坏有关.综合研究区烃源岩的生、排烃史,侏罗系储层埋藏史以及构造活动演化史的分析可知,燕山晚期是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储层的主成藏期,燕山晚期充注的油气是现今油气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应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和储层烃类成藏化石记录资料,比较并分析了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不同台阶带的成藏流体历史,为研究区的勘探评价与部署提供了重要参数及依据.生排烃史模拟表明,I台阶沙三段主力烃源岩的生烃史曲线表现为早期生烃型,Ⅱ台阶为持续生烃型,Ⅲ台阶为二次生烃型;从Ⅰ台阶→Ⅱ台阶→Ⅲ台阶,同一层位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和开始排烃的时间逐渐变晚,生排烃能力逐渐减小.储层流体包裹体资料揭示,西部斜坡带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其中第一期发生时间相对较早,以液态烃形式充注于Ⅰ台阶和Ⅱ台阶的沙三段储层之中;第二期发生时间晚,但涉及范围广,以气态烃形式充注于Ⅰ、Ⅱ和Ⅲ台阶的沙三下亚段储层之中.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多口钻井揭示在白云岩储层中天然气富集成藏,但白云岩储层的成因存在争议。顺南501井鹰山组取芯段发育白云岩储层,为研究该地区白云岩储层成因提供了条件。通过岩芯观察与描述、显微岩石学、成岩作用与序列研究、基于铸体薄片的孔隙图像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电子探针背散射成像与微量元素Fe、Mn定量、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手段,研究了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白云岩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扩溶缝、晶间孔-晶间溶孔,孔隙发育与裂缝具有明显相关关系。热液矿物萤石与方解石呈共生关系充填于裂缝与孔隙空间。裂缝与孔隙附近的白云石、白云石环边以及与萤石共生的方解石均具有较高的FeO、MnO含量。萤石发育成群无色透明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5℃~175℃、盐度为15.5~17.5 wt.% NaCl equiv.。热液流体活动对围岩的改造导致局部方解石、白云石富Fe2+、Mn2+,同时提供了萤石结晶所需要的F-。一方面热液流体改造白云岩形成储集空间,另一方面以萤石与方解石为代表的热液矿物则充填裂缝与孔隙。因此,构造-热液流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云岩储集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形成期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流体包裹体具有丰度低、个体小的特征,并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的溶孔或溶缝当中。结合盆地成岩作用和有机质演化历史分析,认为它们形成于侏罗纪晚期的以压溶和溶蚀作用为特征的晚成岩作用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呈双峰型分布,具有 10 1~ 110℃和 12 1~ 130℃两个区间,结合焉耆盆地的埋藏史和盆地的热史,这两个温度区间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和侏罗纪末期。包裹体组份特征分析也证实该地区存在两期包裹体,并且包裹体组分主要是在烃源岩低成熟阶段形成的。可以认为,焉耆盆地三工河组储层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是在晚侏罗世烃源岩的低成熟阶段和侏罗纪末期烃源岩的成熟阶段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