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利用2002—2013年大亚湾地区G1701、G5303、G5313监测站的气象数据,以及大亚湾地区的灾情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历史个例相似法等方法,对大亚湾地区的热带气旋灾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近12年来,共有5个热带气旋给大亚湾地区带来灾害损失,其灾情属较轻;(2)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以较好的计算大亚湾地区的热带气旋灾情指数;(3)可以使用较普遍、方便、有效的热带气旋灾害评估方法—相似法对热带气旋灾害进行预评估。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是当前广东经济开发的“热点”。本文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讨论大亚湾的环境质量问题,并指出今后大亚湾的经济开发应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3.
徐立 《海洋科学》1991,15(4):27-27
为了贯彻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的方针,充分利用大亚湾的资源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实验站的现有设施,吸引国内外的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发展亚热带内湾海洋生态系和海洋实验生物学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开放综合实验站正式对国內外开放。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已于1991年1月中旬在广州召开,确定了实验站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8年9月-1989年1月在大亚湾潮间带采集底栖动物标本,经分类研究发现,共有547种,其中藻类91种,多毛类120种,软体动物209种,甲壳动物83种,棘皮动物19种,其他动物25种。研究表明,其区系性质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占多数,有许多热带种发展成优势种。在水平分布上,岩石相种类(316)>沙滩种数(222)>红树林泥滩(51);在垂直分布上,中潮区种数(398)>低潮区(221)>红树林  相似文献   

5.
书海拾贝     
<正>计量海洋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王友绍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计量海洋生态学是海洋科学中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本书以计量海洋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始终,依据统计分析(SAS、MATLAB和SPSS)基础,采用计量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热带(如西沙)、亚热带(如大亚湾、珠江口),以及大西洋(西北臂)典型海域环境与生态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典型区域和大西洋西北臂生态环境变化特征、驱动机制及其变化趋势。这将有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北海外沙Xi湖CK10钻孔岩芯进行硅藻、有孔虫,孢粉的综合分析,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8个硅藻组合带,5个孢粉组合带和5个有孔虫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认为该Xi湖全新世地层可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植被演替为混有落叶阔叶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混杂有中,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7.
广东濒临南海,大陆海岸线长达3368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759个。总面积1593平方公里;天然海湾和港口130多个,万吨级泊位有70个左右;可利用的浅海滩涂面积20多万公顷。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阳光充沛,气候宜人,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从海运、旅游、渔业、养殖、药物、食品到盐业、能源、油气、国土、行业众多,潜力巨大,开发前景广阔。如何用好这片“蓝色国土”,变自然区位优  相似文献   

8.
利用Argo剖面数据和水声学数值模型,分析了西太平洋夏季在热带海区(I型)、亚热带南部海区(II型)和亚热带北部海区(III型)三类典型声速环境下的会聚区特性。声场计算结果表明,声速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及声源深度的变化对会聚区声场特性有明显影响。当声源深度为20m时,热带海区会聚区距离较远,第一会聚区约为65km,超出亚热带海区约5km;当声源深度为200m时,亚热带北部海区会聚区距离较远,第一会聚区约为60km,亚热带南部海区、热带海区依次递减约5km。I型和III型剖面在特定的声源深度条件下出现波导型声场,当声源位于表层时热带海区产生表面波导,当声源位于次表层时亚热带北部海区产生次表层波导,对于1kHz的声波,波导深度范围内的传播损失比波导深度以外高出10~20dB。  相似文献   

9.
大亚湾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年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和9月对大亚湾海域通过拖网和流刺网捕获的鱼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渔获物中出现18目76科135属200种鱼类,其中软骨鱼纲4目5科5属6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3.0%;硬骨鱼纲14目71科130属194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97.0%.根据其适温类型可分为暖水性种、暖温性种和冷温性种,其中暖水性鱼类有183种,占总种数的91.5%;暖温性鱼类有16种,占总种数的8.0%;冷温性鱼类仅有1种,占总种数的0.5%.渔获物中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占多数,其中,底层鱼类共有74种,占总种数的37.0%;近底层鱼类共有68种,占总种数的34.0%;中上层鱼类共有45种,占总种数的22.5%;岩礁鱼类有13种,占总种数的6.5%.大亚湾鱼类的年龄普遍偏低,以1 a龄鱼为主.与相邻海区鱼类区系特征比较,大亚湾海域具有我国热带和亚热带性海湾的鱼类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8年大洋环球航次,研究了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和南印度洋中束毛藻丰度的大尺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南亚海域束毛藻藻丝平均丰度较高,分别为25.2×103和33.3×103m-3,在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束毛藻平均丰度较低,分别为1.76×103,0.87×103和1.52×103m-3。各海区束毛藻丰度与水温无明显相关关系。总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与束毛藻不同,在太平洋呈西低、东高,在热带东南亚海域较高而在南印度洋较低,从总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看,微微型浮游植物(0.2~2μm)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微型浮游植物(2~20μm),小型浮游植物(20μm)所占比重最低。各海区束毛藻对总叶绿素a贡献的比例不同,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南亚海域较高,分别占总叶绿素a的7.79%和3.92%,在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占总叶绿素a的比例较低,均低于1%。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束毛藻固氮占真光层总新氮输入量的比例较高,这是该海域新氮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在热带中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束毛藻固氮对真光层新氮的贡献比例则很低。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以广西三娘湾海域为亚热带海区,三亚海域为热带海区,利用稀释法开展了现场培养实验,测定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夜光藻对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研究了夜光藻对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的摄食作用.结果表明:两个海区都有比较高的生长率和摄食率,其中细菌有最高的生长率和摄食死亡率;夜光藻的摄食率,从总浮游植物、微微型浮游植物到聚球藻、细菌逐渐增高.亚热带海区与热带海区相比,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更小,表明低温影响了浮游动物的摄食活性;而营养盐是引起亚热带海区高生长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北海外沙泻湖CK10 钻孔岩芯进行硅藻、有孔虫、孢粉的综合分析, 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8 个硅藻组合带,5 个孢粉组合带和5 个有孔虫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 认为该泻湖全新世地层可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植被演替为混有落叶阔叶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混杂有中、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演变依次为热湿偏凉干→热湿→炎热潮湿→热湿偏凉→热湿。沉积相发展顺序为河漫滩相→河口沼泽相→河漫滩相→河口沼泽相→河口湾相→泻湖相→河口湾相→泻湖相。  相似文献   

13.
正红树林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地球之肾",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湾河口潮间带中上部,与珊瑚礁、海草床、海滨沼泽湿地并称为世界四大最富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系统。全世界有80余种红树林。我国有30多种,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厦门及附近海域是我国红树林的重要分布区,其中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  相似文献   

14.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开发  蒋辉  冯文科 《海洋学报》1985,7(5):590-597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以热带、亚热带远洋性种类为主,伴有少量近岸种和北方种,依据柱状剖面硅藻种类百分含量的变化,自上而下划分出六个硅藻带,奇数带基本上为热带-南亚热带硅藻植物群,而偶数带则为亚热带硅藻植物群,反映了该区古温度及古地理条件变化,其中Ⅰ带相当于全新世,其余各带均属更新世.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不同纬度白骨壤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黎中宝  林鹏 《海洋学报》2002,24(1):142-147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一种常绿木本植物群落,分布于我国的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5省区的沿海地带,它具有胎生、抗盐及富含单宁等特性,这使得它与其他陆生植物群落存在着很大差别.虽然科学家已对红树植物在生理、生态、能量生态和污染生态方面开展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工作[1,2],但对其遗传结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E,17°—23°43′12″N,水深为37—3370m)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揭示表层孢粉在整个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尤其关注以往未涉及的广东沿岸海域的孢粉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草本花粉如禾本科Poaceae、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十字花科Brassiceae除在广东沿海近岸带含量较高外,一般都低,可能与沿岸热带亚热带草地分布以及水稻、甘蔗、蔬菜种植有关,推测是以冬季表层环流为动力由北向南传播的。松属Pinus花粉百分比高(20%)且传播较远,以珠江口和东沙群岛附近的样点最高,向西南逐渐降低,说明松属花粉是以冬季风为主要动力传播的。近海区域表层沉积的芒箕孢子含量很高(60%),可能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而热带、亚热带阔叶林花粉(如栲属和栎属)的数量却远远低于其在陆地植被中的数量。广东沿岸的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三缝孢Trilete-spore等花粉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广东沿岸,可能是随河流及南海北部表层环流输送的。单缝孢及水生植物莎草科Cyperaceae的百分含量以靠近珠江口的样点较高,可能与河流的注入有关。  相似文献   

17.
广东地处我国南疆,面临南海,是我国海洋大省。大陆岸线3368.1千米,占全国海岸线18000千米的18.7%,居全国第一;海岛759个,为全国第三,海洋面积约35万千米‘,接近南海面积(360万千米‘)的10%,为全省陆域面积(17900千米‘)的2倍。广东滨海及海岛自然风光腐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岭南特色,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借鉴国际滨海旅游发展经验,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综合开发、突出个性、注重环境保护,将有助于广东滨海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广东滨海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冬暖夏凉,是我国…  相似文献   

18.
大亚湾冬季水位的亚潮变化及其与南海的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 《台湾海峡》1998,17(4):383-390
本文应用常规时间序列谱分析方法和频域的多输入线性模型研究了冬季广东省大亚湾内水位的亚潮变化及其与大亚湾本地和外海远处各种强迫作用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在亚湾亚潮水位的能量主要集中在6.4d和3.6d频带,而在10.7d频带还有一较弱谱峰,同期广东沿海风的低频能量也主要集中于2-7d频段。造成冬季亚潮水位变化的原因包含了大亚湾本地气象条件的影响,但主要是远地因素作用于大亚湾的结果。外海影响一方  相似文献   

19.
据广东三水左田村Ⅱ级河流阶地的样品分析,发现孢子花粉57种(科、属),其中蕨类植物孢子占孢粉总数的57.5%,木本植物花粉占35.4%,草本植物花粉占7.1%。样品中还含沟鞭藻和疑源类化石。Ⅱ级河流阶地形成于中更新世,是河流作用的结果,但受到海水的影响。大约在距今30—40×104a时,该区植物群以热带、亚热带植物为主,属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可能因间冰期全球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沿珠江上溯而使该区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0.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沿海沼泽的植物群落,分布于全球南北纬25°之间的河口及海湾,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的海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地区.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目的各种常绿灌木组成,一般生长在潮汐与海浪强度较弱的海湾里,非常适应潮间带缺氧和盐度高的土壤,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随着海啸频发、地球变暧、海平面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