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健  韩渭宾 《地震》1994,(1):57-60
根据36个初选问题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0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FCM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将地震序列分为两类:I类为M≥6.0强震后六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5.0的强震发生;Ⅱ类为M≥6.0强震后六个月内无M≥5.0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96年以来的26次M≥6.0强震序列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以近期发生的8次强震序列进行了外推检验。  相似文献   

2.
在充分了解地震序列特征的基础上,选出26项地震序列的原始特征。根据这些原始特征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1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ISODATA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6.0强震后三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5.0的强震发生;Ⅱ类为M≥6.0强震后三个月内无M≥5.0的地震。对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22次M≥6.0强震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建立预报震后趋势判别模型,然后以8次强震序列为例进行了外推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1次中强以上地震(M0≥4.7)发生后前6天地震序列的资料,对未来半年内是否可能发生相当(M=M0±0.3)或更大的地震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根据36个初选问题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3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应用模糊聚类的FCM算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M0-0.3级的地震发生;Ⅱ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无相当或更大的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48次M0≥4.7级中强震序列资料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对近期发生的8次强震序列进行了外推检验。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IRIS DMC)得到的资料 ,2 0 0 0年 6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1 31次 (见表 1 )。其中 M≥ 6 .0地震 2 8次 ,M≥ 7.0地震 2次 ,最大一次地震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 ,震级为 8.0。本月发生的 1 31次 M≥ 5 .0地震中有 1 0 6次发生在东半球 ,2 5次发生在西半球。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统计 ,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的 M≥ 5 .0的地震事件 ,CDSN大部分台站有地震波形记录 ;对于发生在全球的 M≥ 6 .0的地震…  相似文献   

5.
在充分了解地震序列特征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的物理背景选出26项地震序列的原始特征。根据这些原始特征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1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ISODATA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将地震序列分为两类:I类为M≥6.0级强震后三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5.0级的强震发生;Ⅱ类为M≥6.0级强震后三个月内无M≥5.0级的地震。在一次强震发生后,短期内还有没有另一次强震?这是大震现场分析预报工作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就是在强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对地震序列的类型作出判断。人们已研究过不少判别地震序列类型的方法,如h值、b值、等待时间,K值等。这些方法大多需要震后积累一定时段的序列资料才能满足应用条件,而震后趋势判断又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为了使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具有预报价值,我们已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曾利用一次中强以上地震(M_o≥4.7)发生后头三天地震序列资料,应用模式识别、模糊数学方法对未来三个月内是否可能发生相当(M=M_o±0.3)或更大(M>M_o)地震作过综合判定。本文在此基础上用模糊聚类的ISODATA方法对此问题作一具体  相似文献   

6.
新丰江地区近年来有感地震频发,为了震后应急的需要,文中统计了1980年以来该区域M≥3地震后序列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域40次M≥3地震后30天内仅1次发生比主震更大的地震,其余震的衰减时长相比K-K法给出的时间窗长要短很多。按照余震衰减的大森公式,新丰江地区p值偏高。统计得到的这些规律以及拟合的曲线可以为我们在震后快速的对后续余震特征做出初步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云南、四川5995次地震资料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前震序列的判别方法。以某点为园心,50公里为半径,在10天内所发生的M_L≤4.8的地震归为同一序列。在所有1192次地震序列中,序列发生后在250天时间200公里范围内有M_S≥4.8级地震发生的共计481个序列。对比481个序列按其序列中地震的震级差M_1-F_1或M_1-A_1进行统计,发现当序列内震级差大于等于1.0时,其后中强震发生的概率极高,约为0.82。由此我们选取震级差大于等于1.0的序列为短期前震标志,从而建立一种人机结合进行地震预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1970—2012年西北地区东部的51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进行E_2/E_0、(M_0-M_3)lgN_3、h值、K值和b值等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在震后地震类型初期判别上可优先考虑E_2/E_0计算和K值计算。E_2/E_0对主余型地震和孤立型地震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且不受早期阶段余震数量的限制,当E_2/E_0参数判断结果为主余型地震或孤立型地震时,基本上可以确定该结果是准确的;K值计算对样本量的限制也较为宽松,通过震例计算发现,一般中强震后2~3天内,余震数量基本都可满足K值计算,且K值具有较高的判别能力,其计算结果也有很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参数(M_0-M_3)lgN_3对主余型地震类型判断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但计算条件较为严格,在实际工作中可作为依据参考。h值对多震型地震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能很好地为震后震情趋势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但该计算参数对样本量要求较高,且其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较弱,因而建议该参数在实际工作中仅可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9.
马鞍山市及邻区地震序列类型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后趋势早期判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历史地震的震型经验。根据地震序列类型的综合判定指标,结合史料对地震事件过程的描述和时空分析,从历史地震、近代地震(ML≥4.3)和当地“显著地震”(M≥3.0)3个层次,对马鞍山市及邻区的地震震型进行了研究,并给出区域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震活动以主震型为主,对破坏性地震或有感地震的震群活动要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进行具体分析,考虑地震序列类型原地重现规律有被打破的可能。上述结果为马鞍山市震后应急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IRISDMC)得到的最新资料我们统计出 ,2 0 0 3年 6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 5.0地震 85次 (见表 1 ) ,其中M 5~ 5 5地震 59次 ,M 5 6~ 6 0地震 1 8次 ,M 6 1~ 6 5地震 3次 ,M 6 6~ 7 0地震 4次 ,M 7 1~ 7 5地震 1次 ,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巴西西部 ,发震时间为 2 0日 0 6时 1 9分 (UTC) ,MW =7 1。本月发生的 85次M≥ 5 0的地震中有 57次发生在东半球 ,2 8次发生在西半球 ,本月东半球地震发生的频率是西半球的1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原地区1500年-2000年所有19次M≥6级地震后空间图像的分析,初步认为M≥6级地震发生后平均63年内,在距原震中平均176km内无M≥5级地震发生,全部19次震例均呈现出内部减震效应,而在其外围出现地震增强的活动图像特征,增震效应对应率为72%。这种强震后的减(增)震效应,不仅对地震危险性分析,而且对1年尺度以上的地震趋势预测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较强余震的应力触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 0 0年 1月 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 5级地震 ,震后发生了 7次M≥ 4 0级的较强余震。本文计算了姚安MS6 5级主震后 ,主震和前震在 7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有5次较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 (ΔCFS >0 )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 10 -2 ~ 10 -1MPa。并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 ,发现在前震和主震的破裂面长宽度和位错量估计值分别取上下限的 16种组合情况下 ,5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都为正 ,只是数值在 10 -3 ~ 10 -1MPa之间变化 ,而另 2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正负值发生变化。结果表明 ,主震和前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姚安MS6 5级地震较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IRIS DMC)得到的资料 ,2 0 0 1年 1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12 4次 (见表 1)。M≥ 7.0地震 5次 ,其中最大的一次发生在印度 ,震级为 8.0。本月发生的 12 4次 M≥ 5 .0地震中有 78次发生在东半球 ,46次发生在西半球。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统计 ,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的 M≥ 5 .0的地震事件 ,CDSN大部分台站有地震波形记录 ;对于发生在全球的 M≥ 6 .0的地震事件 ,CDSN各台站也有地震波形记录。欢迎各研究单…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IRISDMC)得到的最新资料 ,2 0 0 3年 5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 5 0地震 92次 (见表 1 ) ,其中M 5~ 5 5地震 6 2次 ,M 5 6~ 6 0地震 1 3次 ,M 6 1~6 5地震 1 1次 ,M 6 6~ 7 0地震 5次 ,M 7 1~ 7 5地震 1次 ,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哈马黑拉 ,MS=7 1。本月发生的 92次M≥ 5 0的地震中有 6 6次发生在东半球 ,2 6次发生在西半球 ,很明显本月东半球地震发生的频率明显高于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地震发生频率与…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 IRISDMC)得到的资料 ,2 0 0 1年 2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1 1 1次 (见表 1 )。M≥ 7.0地震 2次 ,其中最大的一次发生在苏门答腊 ,震级为 7.4。本月发生的 1 1 1次 M≥ 5 .0地震中有 76次发生在东半球 ,3 5次发生在西半球。从统计中可以看出东半球地震频率明显高于西半球。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统计 ,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的 M≥ 5 .0的地震事件 ,CDSN大部分台站有地震波形记录 ;对于发生在全球的 M≥ 6.0…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 IRIS DMC)得到的资料 ,2 0 0 1年 3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0地震 87次 (见表 1 ) ,其中最大的一次震级为 6.8,发生在日本本州南部。在本月发生的 87次 M≥ 5.0的地震中有 61次发生在东半球 ,2 6次发生在西半球。从本月 M≥ 5.0地震频率统计中可以看出 3月份地震比较活跃。而且东半球地震频率明显高于西半球。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统计 ,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的 M≥ 5.0的地震事件 ,CDSN大部分台站有地震波形记…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IRIS DMC)得到的资料 ,2 0 0 0年 9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81次 (见表 1 ) ,发生在厄瓜多尔沿海的 M6 .6地震为 9月的最大地震。 9月发生的 81次 M≥5 .0地震中有 49次发生在东半球 ,32次发生在西半球。1 0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1 1 9次 (见表 2 ) ,其中 7级以上地震 1次 ,即 1 0月 6日日本本州南部 7.0级地震。在 1 0月发生的 1 1 9次 M≥ 5 .0地震中有 76次发生在东半球 ,43次发生在西半球。东半…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得到的最新资料,2004年3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116次(见表1),其中M5-5.5地震87次,M5.6-6.0地震22次,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 IRISDMC)得到的资料 ,2 0 0 1年 5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0地震 82次 (见表 1 ) ,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为 6.8,发生在日本本州南部。在本月发生的 82次M≥ 5.0的地震中有 50次发生在东半球 ,3 2次发生在西半球。从本月 M≥ 5.0地震频率统计中可以看出 ,4、 5月份地震活动比较接近 ,东、西半球地震频率相差不大。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统计 ,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的 M≥ 5.0的地震事件 ,CDSN大部分台站有地震波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蒙古国及其周边地区M≥3.5级以上地震目录为基础数据,对该目录做了余震删除、时间完整性分析以及时间统计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国M≥3.5级地震完整记录起始时间为1977年;M≥5.0级地震完整记录起始时间为1945年;M≥6.0级地震完整记录起始时间为1900年.删除余震后,蒙古国地震活动随时间变化基本平稳,时间统计分布特征符合泊松分布.并且在删除余震后,蒙古国地震活动仍有6年左右的丛集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