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95年第一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显示中等水平。浅源地震有增多的趋势。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活动水平与大洋岛弧带相近,仍继承1993-1994两年的态势。美洲地震带活动水平维持中等。亚欧带无显著地震发生。新西兰北岛以东发生数次强烈地震。  相似文献   

2.
王盛泽 《内陆地震》1991,5(2):175-178
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亚欧地震带地震活动较强。中国强震活动集中于西部;新疆周过地震活动及全区内强震的活跃引人注目。 1 全球及中国的地震活动 据我国台网测定,1990年1—12月,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大震23次,其中最大地震M_s 8,发生在菲律宾吕宋岛,是近几年来地震活动较高的一年。美洲的巨大地震(M_s≥7.7)与亚欧地震带上的强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前者发生一段时间后,亚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将会增强,也发生大地震。1986年美洲地震活动开始增强,1988年进入全面活动阶段。平静了数年的亚欧地震带西区从1988年开始也发生了强地震活动。到1990年,亚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已具有相当水平,而且地震活动有向带东区(65°E以东)迁移的迹象。同年6月14日苏联斋桑7.3级地震就是一例。1990年全球大地震活动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和亚欧地震带上,而美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的初步资料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编印的《PreliminaryDeterminationofEpicenters》月报,整理出1993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目录,并画出1993年1-12月全球及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性指数A(b)值曲线。1993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初步评定为中等偏高;全球地震活动中心在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共发生M_s7.6地震两次。全球地震活动最高月份为9月,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高月份为10月。三次最大地震分别是:7月12日的日本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8月8日的马里亚纳群岛以南(关岛)地震,9月10日的墨西哥恰帕斯州近海地震。  相似文献   

4.
1998年第四季度,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1次,其中11月29日塞兰海地震为7.7级,地震频度低而强度高。1996 ̄1998年,全球地震活动呈逐年下降趋势。1998年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包括深震)78次,其中有2次7.7级以上大地震。本年度6级以上浅源地震频数继续减少,全年只有64次。1996 ̄、998年,Ⅰ带和Ⅱ带地震活动逐年减弱;亚欧带有起伏,1997年最高,1998年回落。中国大陆地震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振梁  王健 《地震学报》1995,17(1):20-24
本文以强震为目标,考虑到各地区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记录的完整性,以M6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强震震级频度分布和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各地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指标,统计了全国27个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分布状况,按其地震活动性强弱分为五类区.其中,最强为台东地震带,其M6年平均发生率M6>1;Ⅱ类区包括从帕米尔、天山、川滇以及台西等9个地震带,M6=0.12-0.34;Ⅲ类区包括华北、青藏东北缘、戈壁阿尔泰、东南沿海外带等10个地震带,其M6=0.032-0.08;Ⅲ类区除个别地震带历史上只记到7.3-7.5级地震外,其余各带都记录了M8的地震;Ⅳ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等6个地震带,其M6=0.01-0.03,这些带有史记载以来记录的最大地震均小于7;Ⅴ类区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低的过渡地震带,Mmax仅为5.75.强震活动的差异和周围板块构造运动和板内各块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994年全球地震活动属于高水平,有4次大深震和4次浅源大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34次,超过1993年。全球地震活动中心仍在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10月4日的千岛群岛地震是最大的浅源地震;6月9日的玻利维亚地震是最大的深源地震。1994年全球地震活动开始转折,揭开强烈活动期的序幕。各大地震带的A(b)值几乎按同一比例上升,显示全球地震整体性增强。全球地震A(b)值在6月和10月有两次高  相似文献   

7.
1995年全球地震活动达到世纪之交强烈活动期的第一个峰值,全年有三个季度各出现两次巨大浅源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41交,超过1994年,全球各大地震带同时活跃,大洋岛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仍居首位。  相似文献   

8.
1996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水平为中等偏高,其中4、5两月地震减少,6月又增多。主要活动地区是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和大洋岛弧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只有中国包状发生一次6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地震活动性研究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测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健 《中国地震》2005,21(3):451-456
依据20世纪上半叶的强震资料对全球地震活动性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强震活动呈带状分布,其实质是揭示了全球大尺度地壳介质的非均匀性。地震带与板块的活动密不可分,对认识板块活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基于悠久的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活动特征划分了20多条地震带,这是对大陆内部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的一种认识,也是统计预测方法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全球地震活动周期的黄金分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刊用黄金分割对全球及美国西海岸、太平洋西北缘、大洋岛弧、亚欧4条洲际地震带大震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周期、A(b)指数进行的.研究的方法是采取地震活动的几个主要周期相比,若其值约为0.618,则认为它符合黄金分割性.研究表明,全球及各洲际地震活动的主要周期是符合黄金分割的.这项研究可利用地震活动的黄金分割性对全球及各洲际的地震活动高潮作出预测,但为什么地震活动会符合黄金分割性的物理实质的解答尚有一定的困难.文中还利用同样方法对中国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讨论,并对其今后的地震发生作了预测.认为2006年前后华北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如不发生,则华北地区就进入长期无大震的平静期.  相似文献   

11.
华南地震区地震带划分的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任镇寰 《华南地震》1998,18(2):10-15
对华南地区地震带的划分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认为北东东向断裂是控制华南地震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同时东部有北西向巴士系裂交汇,迭加。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震构造带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地震活动特征,块体活动性质、地质构造特征、深部构造和震源力学,将新疆地震构划分为五个强震构造带。分别讨论了各带的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地震活动性指数 A(b)对本世纪初以来的全球地震活动性作定量的研究,着重探讨全球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根据求 A(b)指数的结果,对阿部胜征和巴特、杜达的两种不同的世界地震目录作了对比分析.本世纪的全球地震活动总趋势是一种有起伏的衰减.全球深震和浅震活动水平分别在1950-1952年和1952-1955年有一个显着的下降,使得后半世纪的浅震活动水平普遍降低了0.3左右,浅震和深震的总体水平下降了0.2左右.浅震和深震的总体变化幅度小于二者的相对变化幅度.1959年以后,相对变化的成分十分显着.   相似文献   

14.
1994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在维持了一年多的中等水平以后,出现了高水平的活动。全球地震如1993年,继续以西北太平洋地震带为中心,千岛群岛和日本本州以东接连发生海沟浅源大地震。1993-1994两年,全球最大地震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菲律宾海周边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多次,日本南部近海海槽区发生大地震的形势更加迫近。中国大陆东半部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迹象,1995年,中国华北地震活动将有新发展。本季度美洲地  相似文献   

15.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广西地震活动与我国主要地震区(带)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广西地震活动与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关联程度最大(r=0.86),根据这一结果,对广西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作了进一步探讨,发现本世纪以来广西地震活动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同步起伏,两区(带)之间发生中强地震的互相对应关系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6.
1995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显著的高水平,其活动强度与第二季度相近,智利北部近海和所罗门群岛先后发生Ms7.7以上大地震,时间仅相隔半月。墨西哥和缅甸中国边界附近分别发生7.2级地震。全球各大地震带呈现全面活跃的局面。亚欧带东段地震活动强于西段,未来亚欧带也有可能出现Ms7.7以上地震,以发生于西段较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1995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恢复到1994年的高水平态势:浅源地震频数猛增,并出现两次Ms7.7以上巨大地震。大洋岛弧带成为本季度地震活动中心。所罗门群岛有两次中强震。菲律宾萨马岛附近发生大震群。千岛群岛大震的余震未息。秘鲁北部和缅印边界各有一次中深源地震。希腊发生中强地震两次。萨哈林岛地震显示全球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