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在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作用不可替代。文章通过分析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相关问题,提出了通过提高公众海洋意识、制定公众参与库、发挥环境非政府组织(NGOs)、建立量化评价体系和完善立法等措施,以期解决问题,提高海洋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有效性,保障公众参与决策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总结和探讨了城市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问题,指出:环境管理尤其是前置审批把关的重点应当是:(1)突出协调发展的重要性;(2)坚持以人为本,内外兼顾原则;(3)注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4)提高技术含量,讲求效益统一;(5)建设期与营运期环境保护并重;(6)突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7)加强公众参与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渤海油气资源开发为例,探究资源开发与保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运用实例及数据分析油气开采等过程对渔业资源造成负外部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程度,并结合渤海地区现实发展情况认为注重经济效应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尤其要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政府、企业、个人立体全程周期式的参与模式,以为实现国家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洋综合管理的实施要求公众参与,这是海洋事业发展和公众实现自身利益的现实需要.本文在对公众参与的内涵、我国公众参与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制度化建设、思想观念转变和信息公开化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南海区海洋垃圾污染日益恶化对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公众既是海洋垃圾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也是海洋垃圾治理的直接受益者,更可以成为南海区海洋垃圾治理的参与者。文章阐述公众参与南海区海洋垃圾治理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南海区海洋垃圾污染状况、提升南海区海洋垃圾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降低政府治理南海区海洋垃圾的人力、物力成本的必要性,分析南海区海洋垃圾治理公众参与存在公众海洋垃圾治理参与意识薄弱、公众海洋垃圾治理参与方式不足、知情权和参与权未得到充分保障、海洋环保NGO的作用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借鉴日本濑户内海、美国墨西哥湾、厦门五缘湾等国内外区域海洋垃圾治理公众参与的实践经验,提出培育参与意识和技能、开发新兴参与方式、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发展海洋环保NGO等完善公众参与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过度和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已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划定海洋生态红线,这是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海洋环境管理的现状存在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海洋生态红线公众参与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文章通过阐述海洋环境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内涵与重要性,总结国内外公众参与海洋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旨在为海洋生态红线中的公众参与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处在局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依法保护海洋和渔业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为重点,强化了海洋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海洋环保工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海洋环境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组织开展海洋环境调查、监控和评价;负责防治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海洋环境工作;参与调查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件;审核新建、改建、扩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般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我国的行政管理流程,设计了潮汐能、波浪能开发利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框架,该框架分为战略调研、环境影响评价、撰写SEA报告、公众参与4个阶段,可为今后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国家有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澳门海域实际情况,分析海域对于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十四五”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海洋空间管控,构建绿色发展格局;开展岸线整治修复,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维护滨海湿地功能,推动海湾综合治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海洋旅游市场;实施污染联防联控,有效推动公众参与。同时,结合澳门实际情况,提出中长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助力澳门在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怎样实现海洋有序、高效开发与管理已然列入海洋大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发展规划的首列。2012年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海洋强国的评价标准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海洋开发、管控、保护等诸多方面。公众参与,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俨然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在我国海洋立法活动或海洋管理行为中公众参与还是一个未被开发的领域。因此,文章将从分析我国公众参与海洋事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出发,探析我国目前公众参与海洋事务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岸侵蚀治理和海岸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强海滩和海岸侵蚀的研究,组织建筑用砂资源的调查,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或制定海岸环境保护法以便制止不合理的采砂和保护沿岸单位和居民的合法权益,使出现环境问题后的赔偿有确定保证,防止人工海岩进一步扩大,发展偏僻海岸地区的发候旅游,让沿岩居民能从保护海岩中得到实际利益,以便使我国海岸侵蚀治理和海岸保护达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常采用征收庇古税的方法来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以弥补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差额 ,但是不能与实际的减污效果相联系。本文将征收的环境税用于环保产业以减少污染 ,以此为出发点建立了推广的 Remsey环境模型 ,并讨论其解的稳定性及在环境政策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平原水网地区湖泊的水环境容量及允许负荷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平原水网地区的湖泊具体特征出发,探讨了平原水网地区的湖泊水面允许负荷量和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并对我国著名的淡水湖太湖进行了计算,为太湖的水质规划和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和执行力,文章系统分析国际海底区域环境保护制度的发展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总结我国对国际海底区域环境保护的实践和展望,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海底区域环境保护制度经历萌芽、成形、发展和充实4个阶段,发展特征主要包括理念的更新、原则的完善以及义务和责任的明确,然而至今在规章环境保护条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非缔约国的环境保护权责和相关利益平衡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我国从参与制定相关制度和开展国内法探索等方面积极实践国际海底区域环境保护;未来应从制定环境保护标准、探索政策环境和平衡各方利益等方面完善国际海底区域环境保护制度,我国应继续参与相关国际法律制度的制定以及完善国内海洋环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5.
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创建生态城市为突破口,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和措施.即,政府努力为生态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及早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决策层议事日程,市民积极参与生态城市的创建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将建成七大国家级石化产业园区,这些石化园区无一例外的位于沿海地区或海岛上,为此加强石化园区运营期海洋环境保护意义重大.环境影响后评估是运营期检验园区环境管理水平、查找园区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石化园区环境影响后评估主要以环境要素逐一分析法最为常见,而将石化园区作为一个整体从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综合评估的方法尚不多见.本研究在阐述我国海洋环境后评估和深入分析石化园区用海特点的基础上,结合PSR框架模型加以总结,提出了石化园区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估框架与指标体系,分为框架层、方案层和指标层,共25项考核指标,以期为今后沿海石化园区海洋环境管理研究提供思路.同时,本研究明确了各类评估指标赋值和权重等计算方案,并以大连某石化园区为案例进行了评估效果验证.  相似文献   

17.
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多,海洋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本文首先基于贝叶斯网络基本理论,构建了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贝叶斯网络评价模型;再以山东省为例,充分融合专家经验知识与客观数据,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评价了2013—2019年山东省近海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各评价指标间关系及其对近海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评价结果表明2013—2019年山东省近海生态环境状况保持一般状态,海洋环境质量与海洋生态灾害类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初见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有效评价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结果对于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危及海洋经济发展,而且已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本文根据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现状,探讨了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工程海藻培育技术研究的有关建议,以期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