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万人洞金矿与物探电性特征之间的规律,拓宽万人洞金矿找矿思路,通过介绍万人洞金矿区地质、物性特征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 magnetotelluric method,CSAMT)工作原理,利用CSAMT及物性测量方法,对万人洞金矿区电性结构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查明了研究区与金矿相关的地质体、构造、矿化蚀变等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出金矿物探找矿规律: 金矿产出部位位于物探低阻异常带,或高、低阻过渡渐变带上,经后期钻孔验证,方法有效可靠。研究成果为万人洞金矿区或相关矿区金矿找矿提供物探方案。  相似文献   

2.
通过综合研究广西桂林盘龙洞1、2号、响水岩1号石笋,年龄分别为3万a,>35万a,5.6万a;贵州荔波董歌洞3、4号、衙门洞1号石笋,年龄分别为16.3万~9.1万a,15.5万a,5.3万~0.7万a;都匀七星洞14、16号石笋,年龄分别为6.4万~1.9万,18.9万~14.9万a;湘西莲花洞1、5号石笋,年龄分别为6万~21a,8万~6万a。这些1.2~4 m高的巨型石笋,沉积旋回、纹(微)层、层面构造等特征,都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根据石笋的宏观、微观沉积特征和系统测年,拟逐步取代测年精度不高的现行第四纪地质年表。笔者以水南洞1号石笋11个沉积旋回及其相关沉积特征为基础,采用TIMS-U系方法测年,精度高,作为桂林地区距今25万~15万a的地质年表。居于第四纪下限趋向>250万a,建议以20万前后作为第四纪晚更新世与中更新世的断代分界,该分界处于石笋第3次沉积间断,期间形成厚达3 mm的风化壳,上下物质结构构造有显著差异。11个沉积旋回中,凡寒冷期沉积的碳和氧同位素都偏重,极值都是转冷的跃(突)变点,或沉积间断面。11次沉积间断时间长、短差别大,其中第3次、第9次分别为2万a、2千a。这些综合地质、气候信息在1号石笋纵剖面上呈协调显示,是重建古气候环境的可信依据。  相似文献   

3.
凤城市赛马镇风洞洞穴特征及发育基本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为民  姚明和  李洋  陈跃月 《地质与资源》2006,15(2):133-136,141
赛马镇风洞是我国东北规模较大的岩溶洞穴,洞长在2000m以上,已探测长度1265m.风洞具有纵坡降较小、支洞繁多、形态奇异及国内罕见的溶蚀景观“天锅”等特征.岩性、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等是控制洞穴发育的基本条件.风洞的发育约始于中更新世40万年前.  相似文献   

4.
重庆芙蓉洞崩塌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保健 《中国岩溶》2011,30(1):105-112
利用洞穴调查和各类次生化学沉积物同位素测年技术等方法,对芙蓉洞内崩塌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芙蓉洞内崩塌物规模巨大,为多期次崩塌作用的产物,分别形成于大于35万年、35~20万年间、10~2.6万年间、2.5万年后及旅游开放后的1995、2000、2003、2008年,既有洞顶围岩的规模性崩塌,也有洞顶石钟乳的崩落和洞底石笋、石柱的倒塌,分别起因于地壳抬升背景下洞内水流下切使原先浮力消失引起洞顶围岩地应力失衡、洞顶石钟乳不断联合使重量超过联合体-洞顶围岩接触面的临界结合力和洞底石笋、石柱受崩落的钟乳石砸中或强地震引发。崩塌作用引起了洞腔的规模性扩大、钟乳石景观和旅游设施的破坏、被迫改变游览线路等环境效应。针对芙蓉洞崩塌特点,提出了洞穴旅游开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广州分部桂训唐、于津生等人联合承担的国家基金资助项目《晶洞花岗岩(A型)——热水体系中的同位素研究》已按计划圆满完成任务,编写的《晶洞碱性花岗岩(A型)古化石热水体系同位素组成特征》近5万字的成果专题报告,同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报告资料丰富,论证有据,观点明确,为中国东部中生代碱性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作出了贡献,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碱性花岗岩H、O、Sr、Nd、Pb同位素组  相似文献   

6.
贵州水城硝灰洞的铀系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冠军  金林红 《中国岩溶》1992,11(2):155-161
本文报道了古人类遗址贵州水城硝灰洞钟乳石样的铀系年龄。溶洞表层钙板为11(范围10~13)万年,位于笫3堆积层下都的一小石笋为23(?)万年,含化石及文化遗物的堆积层应在13~23万年间形成,因此应属中更新世的晚期,水域人应属早期智人,“锐棱砸击文化”应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硝灰洞岩溶发育期与深海钻孔δ(?)O曲线良好吻合,说明了全球性气候变迁对该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伟  李吉龙  谭明 《中国岩溶》2012,(2):130-130
蓬莱仙洞(30°14′N,117°32′E,洞口海拔170m)位于安徽池州市石台县贡溪乡杜村,发育于奥陶系石灰岩,全长3 000余米,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分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4层结构。洞穴上覆土壤为山地棕壤,土壤厚度分布不均,0~50cm不等;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多为岩生性乔  相似文献   

8.
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利用组成石笋的方解石成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含量以及结构、层面构造、沉积间断或风化壳等特征标志,阐述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特征以及古滴水动态变化.经铀系法测年,确定石笋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年龄为8.07万年至22.91万年,经历了14.84万年,沉积速率为2.08~2.82mm/100a(未扣除间断时间).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幅员辽阔的国家。山区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以上,而岩溶区面积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七分之一。尤其在南方粤、桂、湘、鄂、赣、滇、黔诸省广布。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的可溶岩地区称为覆盖型岩溶区。在天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地面严重塌陷。矿山疏干排水在广东马口矿区产生3000多个塌洞;湖南水口山矿产生近千个塌洞。贵州水城盆地抽取地下水也产生好几百个塌洞。造成房屋倒坍、农田、水利、水源、公路、铁路被破坏,矿山淹没等严重危害。因此研究塌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京猿人洞堆积旋回与黄土和深海气候旋回对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培华 《地质科学》1993,28(4):305-311
北京猿人洞13个堆积层可划分为7个堆积旋回。每个旋回早期的堆积层(砂、粉砂、粘土和钙扳层),含有暖温带气候特征的哺乳动物和孢粉组合;晚期的堆积层(洞穴角砾与巨砾层),含有温带较干冷气候特征的哺乳动物和孢粉组合。堆积层年代测定数据表明北京猿人洞7个堆积旋回形成于更新世中期,年代为128-730ka,与中国黄土层L2-S7,相当,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6-19和气候旋回C-I对比。北京猿人在此洞断续生活了约35万年,即从距今约60万年的第5堆积旋回(δ18O第14阶段)至距今约25万年的第2堆积旋回(δ18O第8阶段)。  相似文献   

11.
正工程简介两河口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境内的雅砻江干流上,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2865.00m,水库总库容为107.67亿m~3,电站装机容量3000MW。枢纽建筑物由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洞式溢洪道、深孔泄洪洞、放空洞、漩流竖井泄洪洞、地下发电厂房、引水及尾水建筑物等组成,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295m。大坝灌浆工程主要施工项目包括:有盖重基础固结灌浆,预估灌浆工程量为11.83万m;灌浆平洞回填、固  相似文献   

12.
贵州都匀墨冲溶洞群的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建庚 《中国岩溶》1997,16(1):82-89
文章分析了贵州都匀墨冲溶洞群的地质地貌背景,月亮洞、鳄鱼洞、下董尧洞及汤粑洞等主要洞穴的分布与特征,进而探讨洞群发育的规律。研究区洞群洞腔发育受区域构造裂隙的控制,与地下水文网的关系密切;洞腔内的侵蚀过程和堆积过程同时进行,次生碳酸盐沉积形态类型多等。墨冲洞群代表了贵州高原苗岭南侧喀斯特和洞穴发育的基本状况,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周口店田园洞遗址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该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出土了34件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是中国目前从人类化石本身所测得的最早现代人遗址。田园洞地处华北地台北部的燕山板内(陆内)构造带西南缘,发育于中元古界蓟县系薄层碳酸盐岩地层内。周围褶皱和次级断裂发育,岩脉侵入和片理化作用明显,为地下水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提供了大量不同级序和不同形式的通道,提高了岩石的透水性,有利于岩溶的发育。田园洞的形成以岩溶裂隙水垂直渗流方式沿岩脉和节理裂隙溶蚀而成。洞内地层对比和岩石矿物分析显示洞穴经历了洞穴发育期-快速堆积期-稳定沉积期-充填完成期的充填过程。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属原地埋藏,古人类活动于角砾层快速堆积期。田园洞古人类活动的时间处于距今4万年前的晚更新世M IS 3阶段,对探讨中国现代人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织金洞的区域地质(即地层、构造、地貌等)条件以及水文地质特点,笔者等在该洞采起了八个地质样品。进行铀系年龄测定.文章着重介绍了该洞八个样品铀系测定的方法、原理、测试技术、测试结果,并通过结果分析,对织金洞以及洞中某些重要洞石的形成原因、机理、模式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1月18日在贵阳近郊乌当区大堡村的两处山洞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初步出土40多件石器、骨片等文物,表明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间里,贵阳近郊已有古人类活动。1964年,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出土了丰富的化石和石器,驳倒了人类在贵州高原活动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将高原人类活动史提早到10万年前(?)。1971年冬,桐梓岩灰洞发现少量化石和石器。1973年夏,水城硝灰洞内出土了53件石器和少量人类化石。紧接着,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等在我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整个70年代,使贵州在旧石器考古和古人类研究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四次对青冈林洞、洗线洞和水响洞的调查,共获37种动物。各种类数量优势分别为有光带的蚁蛉幼虫、蕈蚊,弱光带和黑暗带水域的红点髭蟾蝌蚪以及洞壁的斑灶马。2001年10月和2003年3月,青冈林洞、洗线洞和水响洞分别有动物群落15、13和10种类型,优势群落为斑灶马、红点髭蟾蝌蚪和蚁蛉幼虫。动物的取食、隐蔽、繁殖、栖息等环境在不同时期的变换引起这一区域洞穴动物在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等的变化,人类活动则加大了生境的差异。食物-陷阱法可用于部分动物的相对数量的调查。   相似文献   

17.
水气混合洞塞泄流溶解氧输移扩散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水气二相混合洞塞泄流欠饱和溶解氧输移扩散行为特性,揭示气体体积分数、进口溶解氧浓度、雷诺数等流动特征参数和洞塞尺寸等几何参数对溶解氧浓度恢复的影响规律,开展了水气二相混合洞塞泄流溶解氧输移扩散的室内模型试验,观测流速、压力和溶解氧浓度分布。建立了水气二相混合洞塞泄流溶解氧输移扩散数学模型,并利用物理模型试验数据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数学模型,分别计算不同进口气体体积分数、溶解氧浓度、雷诺数、洞塞长度和洞塞直径条件下水气二相混合洞塞泄流溶解氧浓度恢复情况。结果发现:气体体积分数越大,进口溶解氧浓度与饱和溶解氧浓度差值越大,雷诺数越小,溶解氧浓度增量越大;洞塞长度越长,洞塞直径越小,溶解氧浓度增量越大。  相似文献   

18.
施林峰 《地层学杂志》2006,30(2):183-186
程捷等人(2004)报道了鄂西建始地区高坪龙骨洞的发掘和研究情况,并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高坪组,建组的主要依据是将龙骨洞A剖面获得的地磁极性柱与标准磁性年表的松山反极性世的早期进行对比,即龙骨洞极性柱上部和中部的正极性事件分别与奥都威和留尼旺极性亚时对比。根据这种对比方案,可以计算出龙骨洞A剖面的平均沉积速率,结果发现该剖面的沉积速率变化很大,特别是留尼旺亚时的沉积速率远远大于相邻时间段的沉积速率,这与龙骨洞的沉积环境稳定以及相对应的地层岩性一致等相矛盾,因此,这一极性对比方案值得商榷,高坪组的年代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将龙骨洞A剖面的两个正极性事件与布容期和贾拉米诺极性亚时相对比,可以获得较均匀的沉积速率,由此可推算出的龙骨洞古人类年龄大约在1.1—1.4Ma之间,其时代与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古人类年龄也比较相近。  相似文献   

19.
贵州双河洞是亚洲第一长洞,该洞先后分辨出近30多具大熊猫个体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完整大熊猫化石最多的洞穴。其中一支洞中竖井下方至少聚集了10余具个体化石。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洞道发育形态特征及化石埋藏学特征,初步推测出这些大熊猫深入该支洞内经由竖井跌落并死亡的过程,表明喀斯特洞穴可以为大熊猫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及化石保存环境。选取一例化石表面沉积的碳酸钙样品进行了铀系法测年,表明该个体至少生活在5.1万年前;对另一例个体的牙齿化石进行AMS14C测年,发现其生活在距今2.5万年左右,推断该洞道中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晚更新世时期。  相似文献   

20.
程捷 《地层学杂志》2006,30(2):187-189
就施林峰同志对湖北建始龙骨洞“建始人”的时代提出的异议进行讨论。哺乳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和沉积速率研究表明,龙骨洞古地磁柱的两个正极性事件应与奥都威亚时和留尼旺亚时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