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确定了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将其划分为一个二级层序,三个三级层序,和六个四级层序;同时也分析了上白垩统的沉积特征,主要发育河流和泛滥平原相沉积,局部发育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  相似文献   

2.
3.
祝幼华  杨晓清 《地层学杂志》2002,26(2):96-100,T001,T002
通过对江苏南部溧阳市上黄镇一露头剖面样品的分析 ,获得了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孢粉化石 ,经鉴定共 5 2属 87种。根据岩性、孢粉组合特征并与苏北及其他地区对比 ,确定含化石的地层为上白垩统泰州组 ,从而在苏南地区首次发现泰州组。这一发现不仅是对整个江苏地区泰州组地层研究的重要补充 ,而且对该区区域地质历史的重新认识 ,以及今后的石油勘探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青藏高原羌塘地块西南缘鸡夯地区原划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群中新识别出一套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本文根据该套地层的岩石组合以及古生物面貌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套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对其中发育的玄武岩夹层采用锆石U-Pb (LA-ICP-MS)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其年龄为118.3±2.1Ma。在发育的生物碎屑灰岩夹层中采集了珊瑚、双壳类、腕足、腹足类化石,化石资料显示该套地层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这是首次在南羌塘地块发现该时期海相地层,这一发现证明南羌塘地块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海水并未完全退出,而是局部发育海相三角洲。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泰康地区姚家组仅发育三角洲相一种沉积相类型;垂向上,从姚家组一段到姚家组三段,自下而上、自北而南由三角洲水上平原亚相或三角洲水下平原亚相沉积逐渐变为三角洲水下平原亚相或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演化过程可大致划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不同时期沉积特征表现有差异,总体表现为一个加积到缓慢的水进转变过程,物源来自北部。砂体类型有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决口扇、天然堤与远砂坝砂体。含油性分析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河口坝微相发育区应是油气富集区,是今后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及其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西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是热河生物群产出的主要地层,其中产出大量精美的生物化石,但是由于受到后期构造破坏和风化作用影响,难以开展野外工作,热河生物群产出的古地理环境及盆地沉积环境的研究程度仍然较低。该组地层中湖相碳酸盐岩比较发育,本次工作主要对辽西义县组老公沟—金刚山剖面4个沉积层中产出的多层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层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野外工作结合室内镜下鉴定,分析了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的产出状态和岩石类型,划分出5个岩相类型和两个相组合。结合野外实测剖面中碳酸盐岩与其它沉积岩层的组合关系对义县组湖相碳酸盐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发现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主要为洪水—漫湖沉积体系中较浅的储水洼地和滨浅湖半咸水沉积环境,并建立了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7.
西藏尼玛县城西-色林错一带发育一套山间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系,属红色磨拉石建造。该红色碎屑岩系底部不整合于下白垩统及其以下层位之上。其时代归属尚不统一,有划归为上三叠统巫嘎群,有划归为古近系始新统牛堡组。2000~2002年作者在尼玛县城西、双湖区南措折乡宋我日分别测制了剖面,2002年又在尼玛县城西剖面补采样品,获得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所含孢粉组合特征及时代,将其划归上白垩统竟柱山组。  相似文献   

8.
辽西义县鹰窝山下白垩统义县组砖城子层中部发育一套湖相碳酸盐岩,可识别出4种岩相类型,其中角砾化团块灰岩相中含有大量燧石,所含的燧石可据形态划分为结核状、透镜状和团块状3种类型,据颜色和透明度识别出两种类型。燧石以微晶石英和玉髓为主,含少量的白云石和方解石晶粒。该岩相系相对干旱气候背景下的洪积-漫湖沉积体系中较浅储水洼地沉积,火山活动也具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辽西义县盆地上白垩统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了赋存热河生物群的义县盆地湖湘沉积环境.该地层序列中碳酸盐岩的δ13C值在-4.825‰~6.870‰之间;δ18O值在-16.190‰~-7.143‰之间,均呈负值,这表明当时水文特征趋于封闭,气候炎热干燥,湖水温度和盐度均较高,火山活动可能是影响义县...  相似文献   

10.
川西高原的上白垩统及第三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耕武  李伟同 《地层学杂志》2002,26(3):161-169,205
川西高原的上白垩统及第三系属于山间盆地型陆相沉积 ,红层发育 ,化石稀少 ,地层划分、对比困难。本地区有化石证据的白垩纪地层仅见于雀儿山南麓的德格县 ,错阿组为一套红色含砾砂岩和粉、细砂岩 ,上部夹灰黄、灰黑色钙质粉砂岩及含铜砂岩 ,深灰色含铜砂岩中产有以希指蕨孢居统治地位的孢粉植物群 ,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中期。本区古近系红层发育 ,理塘县热鲁村附近的热鲁群下部为红色岩系 ,中上部灰黄、灰色粉砂岩内产以 Pali-binia和桃金娘科为主的植物群 ,时代为早—中始新世。目前可以肯定的中新统仅见于松潘县红土坡一带 ,为一套含煤的灰、灰黄色碎屑岩系 ,其中所含的叶化石和孢子花粉表明其时代为中新世。上新统至更新统分布较广 ,北部以白玉县昌台地区较为典型 ,称昌台群。无论从化石或岩性看昌台群均可分为上、下两套 :下部以杂色碎屑岩为主 ,夹砾岩和玄武岩 ,其中的孢粉组合以麻黄及榆科、藜科花粉丰富为特征 ;上部以含褐煤的暗色碎屑岩为主 ,除丰富的植物化石外 ,孢子花粉为松科、菊科、杜鹃科等居优势的组合 ,昌台群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到到早更新世。南部的上新统—更新统以昔格达组为代表 ,主要是河湖相暗色岩系 ,局部地区有褐煤夹层 ,产植物叶化石和孢子花粉 ,时代主要属于更新世 ,下部在某  相似文献   

11.
李伍平 《地球科学》2011,36(3):429-439
辽西义县晚白垩世大兴庄组流纹岩具有埃达克质火山岩的特征.这些流纹岩SiO2≥68.62%、Al2O3≥14.40%、MgO < 1.2%(Mg# < 0.45)、Sr>360μg/g、Yb < 1.1μg/g、Y < 12μg/g、La/Yb>40、Sr/Y≥39和Nb/Ta>17.5;轻稀土元素富集, 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Ti)明显亏损, 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馏, 具有弱的负铕异常; Nd、Sr同位素具有较低的143Nd/144Nd(0.511376~0.511441, εNd(t)=-23.45~-22.16)和适中的87Sr/86Sr(0.7073~0.7074, εSr(t)=32.38~32.8)比值, 具有富集地幔端员(EMI)特点.这些特征表明, 大兴庄组流纹质岩浆起源于较厚下地壳榴辉岩部分融熔, 也说明中生代晚期局部仍残留较厚的下地壳, 这为进一步理解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到新生代岩石圈减薄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辽宁朝阳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发现了一种新型热河鸟类化石。该化石不仅具有热河鸟类的典型特征,如尾椎由约28枚未愈合的椎体组成,中后部尾椎前后方向明显拉长;前颌骨无牙齿;齿骨后缘较直,靠近吻端腹侧明显膨大等,同时具有不同于其他已知热河鸟类的独具特征组合,如肱骨三角肌脊相对不发育;第三掌骨较直,与第二掌骨间距较小;后肢第一趾爪最大;尾椎脉弧、关节突不发育等。根据该化石的独特性及与其他热河鸟类特征对比研究,笔者建立了热河鸟类新属、新种:直掌内蒙鸟(Neimengornis rectusmim gen.et sp.nov.)。直掌内蒙鸟(新属、新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热河鸟类的属种类群,为研究这一类群的形态特征和属种分异等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3.
魏曌英  李莉 《世界地质》2017,36(3):655-662
描述发现于中国辽宁朝阳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地层中的一件鸟类标本。该标本体型较小,具有许多反鸟类的近裔特征。通过对新标本后肢形态特征的分析,可判断其为一小型树栖反鸟类。新标本具有发育的前肢和进步的乌喙骨,及发育滞后的后肢和相对原始的胸骨形态。胸骨长宽比约为1,顶端呈圆弧形,两个后侧突末端不膨大,中央突末端稍扩大,龙骨突基本不发育等。新标本同时具有反鸟类的原始和进步特征,以及原始的胸骨特征。其综合特征不同于已知任意一种小型反鸟类,因此建立一个反鸟类新属种——普通小反鸟(Microenantiornis vulgaris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 Enantiornithes were the most blooming branch among the early birds and had distinct diversities. They flourish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Kurochkim, 1985; Chiappe, 1991; Sanz and Bonaparte, 1992; Boles, 1995; Elzanowski, 1995), and become extinct at the end of the Late Cretaceous. Lots of the birds have been reported in western Liaoning, China (Sereno and Rao, 1992; Zhou, 1995; Hou, 1996, 1997; Sanz and Chiappe, 1996; Sanz et al., 1997; Hou and Chen, 1999; Hou et al., 1…  相似文献   

15.
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新的初鸟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春玲  刘金远 《世界地质》2005,24(4):313-318
描述了产于辽宁朝阳盆地联合乡回家子南山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新的初鸟类化石。因其头骨下颌近前部具有一嵴状突;前肢短于后肢,前后肢长度比率为0,82;掌骨未愈合;后足纤细,第一趾反转,与其他三趾对握;尾椎少于23节等特征,区别于其他任何已知的初鸟类,故命名为一新属、新种一粗颌大连乌(Dalianraptor cuhe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一件产自辽西北票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陆家屯层中的燕子沟辽角龙(Liaoceratops yanzigouensis)化石标本。该标本保存了燕子沟辽角龙的一些典型特征:前颌齿3颗;较大的三角形的眶前窝,外颧骨不发育;前齿骨上翘呈钩状;下颌后腹缘的边棱脊发育,并在其后部发育瘤状结节。根据对化石的CT扫描和三维图像重建,笔者对燕子沟辽角龙吻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包括吻骨前缘呈龙骨脊状,后侧发育一棱柱状纵脊等。此外,首次对燕子沟辽角龙的头后骨骼进行了描述,其中,股骨第四转子的特征可能对基干新角龙类的分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A specimen collecte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represent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troodontid theropod. The new taxon is named and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the holotype and the only known specimen, which comprises an articulated skeleton with the presacral vertebral, shoulder girdle and forelimbs missing as preserved. Diagnostic features of the new species include nasals that are sinusoid in lateral view, absence of a passage connecting the antorbital and maxillary fenestrae, relatively large teeth, plate-like chevrons forming a band along most of the length of the tail, and a long neck between the femoral head and shaft. The temporal constraints of the three paravian groups (Troodontidae, Dromaeosauridae and Ave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 distributions among the earliest known troodontids indicate a rapid evolution at the base of the Troodontidae.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材料,对始无齿翼龙的特征进行了修订:中部颈椎体没有神经棘;肱骨三角嵴的长度与肱骨长度之比率约为0.2.5:翼掌骨的长度与第二翼指骨的长度几乎相等;第二翼指骨与第一翼指骨的长度之比率约为0.76。始无齿翼龙的新标本与正型稍微不同,可能由个体发育所引起。  相似文献   

19.
姬书安  张立军  路芳 《地质学报》2023,97(6):1723-1740
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龙类化石非常丰富,其上部的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以含有丰富的无齿的古神翼龙科、朝阳翼龙科等进步类型而与下部的义县组翼龙类组合相区别。本文描述了辽宁西部建昌盆地九佛堂组一新的大型翼龙类化石,其以上下颌无齿、吻端指数为3.7、前颌骨背支细长且封闭鼻眶前孔背缘、很大的鼻眶前孔后端超过上下颌关节位置、轭骨的上颌骨突基部宽大而应被归入朝阳翼龙科(Chaoyangopteridae)神州翼龙属(Shenzhoupterus)。其以较大的体形(翼展2.05 m)、平直的上下颌咬合面、轭骨的眶后骨突较泪骨突长且基部略宽、第4~7颈椎长度依次减小等特征,区别于朝阳神州翼龙(Shenzhoupterus chaoyangensis),而被命名为三亚神州翼龙(新种)(Shenzhoupterus sanyainus sp. nov.)。这是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展最大且不具牙齿的翼龙类属种,它的发现丰富了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内容,对认识朝阳翼龙科的骨骼形态与生态习性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发现于辽西朝阳九佛堂组一具有部分头骨的不完整骨架,命名一新的帆翼龙——赵氏龙城翼龙(新属新种)。头骨和牙齿形态显示龙城翼龙与宽齿帆翼龙的关系要比与其他翼龙的关系密切,龙城翼龙是目前辽西九佛堂组中发现的唯一的帆翼龙类。帆翼龙科原仅一属种,发现于英国早白垩世地层中,辽西早白垩世新帆翼龙的发现,不但扩大了其地理分布,也证明辽西是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翼龙辐射、分异的重要地区。这对研究翼龙的起源和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