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只同化太阳光谱380—710毫微米区间的能量,通常称为太阳生理辐射。一、太阳生理辐射及光能生产潜力的计算目前尚没有直接测定太阳生理辐射的资料,一般用间接的气候计算方法。按 H、A叶菲莫娃的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2.
光合成有效辐射的观测和计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洪顺 《气象》1980,6(6):5-6
一、前言地球上一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能量,通常认为是取决于太阳光谱中380—710毫微米波长的辐射能。人们称此波段的辐射为光合成有效辐射(也称生理辐射)。过去都是用计算的方法来确定光合成有效辐射量的。六十年代苏联人计算光合成有效辐射的公式曾广泛被人们利用。该式为:Q光=0.43S 0.57D式中 Q光为光合成有效辐射的计算值;S为直接辐射;D为散射辐射。  相似文献   

3.
张佳华  姚凤梅 《气象科学》2007,27(4):419-424
根据C3、C4植物生态生理过程中植物叶水平的光合同化机制过程和植物叶片尺度的光合作用限制函数方程。采用单叶光合作用模式进行C3、C4植物光合模拟试验,模拟不同环境影响因子对C3、C4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叶尺度光合作用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环境影响因子下的C3、C4植物光合作用状况。本文依据C3、C4植物光合生理特性进一步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三个限制函数方程在C3、C4植物光合的不同作用,揭示吸收光合有效辐射(PAR)、叶内温度(Tc)和CO2浓度(Ci)的敏感性。结果可用于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能量和碳同化过程的物质交换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水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一切失命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绿色植物在一定的温度和阳光照射下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土壤中养分及水制造有机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需有水份参与,没有水,植物就不能生活。  相似文献   

5.
光照是作物的重要生存条件之一。作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生物化学潜能,这种能量的积累,就是作物的产量。显然,太阳光照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农业气候分析中,日照是表征太阳光照的要素之一。那么,就延安市而言,日照时数与作物产量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延安市(采用地区气象台)1955—1980(缺1958)二十五年资料中可以得出下述统计现实:  相似文献   

6.
在太阳生理辐射中,紫外辐射具有较强的化学效应和生理学效应;可见辐射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质;红外辐射则具有重要的热学效应。植物对不同波段的可见光吸收能力不同。红橙光(580-700nm)被叶绿素强烈吸收,光合作用最强表现出强光周期的作用;黄绿光(510-580nm)表现低光合作用与弱成形作用;兰紫光(400-510nm)被叶绿素和黄色素强烈吸收,表现出强的光合作用和成形作用。因此,在农业气象和农业气候资源研究中,不仅需要知道太阳辐射在全波段的总能量,而且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些特定波段的分光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国内大多从太阳总辐射量、日照时数的多少和时空分布来研究太阳能资料的分布状况。太阳总辐射(简称光能)是地面最主要的能源,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过程所依赖的基本能量。据研究,农业生物层90—95%的干物质是叶绿体拦截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在工、农业和民用中,人们建造太阳灶、热水器系统、干燥装置、采暖制冷空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农业气象近年来发展很快,其原因是农业的自然能源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农业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人类能够利用的形式,而农业技术则是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农作物主要是通过植物绿色光合作用,将吸收的CO_2和水,变为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有机能,以供人类利用。现已查明,植物在光合作用时,每吸收1克分子CO_2,制造1克分子碳水化合物,需要吸收400—500千卡太阳生理辐射光能,而转化为112千卡有机能。  相似文献   

10.
在2022年生长季内,基于轨道植被观测仪(型号NZD-G1)对呼伦贝尔草原开展了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的原位观测。相较于归一化植被指数,SIF的低频变化分量同样可以表征植物在生长季内的长势变化,而高频变化可以更清楚地监测植物内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且其高频变化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土壤水含量和SIF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当降水持续偏多导致土壤偏涝时,牧草的生理代谢减弱,光合作用减缓(SIF值偏低);当前期降水适量导致土壤湿润,且太阳辐射较强时,SIF值可以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植物光合作用旺盛,长势良好。而在生长季后期,偏凉的秋雨会显著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且后期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11.
前言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从大气中吸取CO_2。它们对CO_2的利用率可作为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指标。如果植物周围的大气处于静止状态,那么CO_2的流动只是由分子扩散而引起。然而,CO_2通常总是由边界层  相似文献   

12.
一、地—气表面系统能量平衡和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1.地—气表面系统能量平衡过程维持大气和地球表面温度现状的能源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以红外辐射方式向太空放射热量,其结果使地—气系统保持热量平衡。从太阳光能入射到大气上界,直到地球表面以红外线向太空反射能量之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能量交换与转移过程。文献表明,入射到地球的太阳光能中,有30%被空气分子散射以及云和地表面的反射而返回到宇宙空间,有19%被  相似文献   

13.
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和Model 1505植物压力室对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优势种C4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C3植物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的水分交换过程和叶片水势(Ψ)...  相似文献   

14.
陆面过程蒸腾作用的模拟制约着天气,气候降水预测的精确度.近几十年来,为了更好地描述植被蒸腾的水力约束,陆面过程模式发展了基于植物性状的植物水力胁迫方案.然而,我们对于植物性状在蒸腾模拟中的地位仍然缺乏了解,植物性状对蒸腾的重要性仍需进一步量化.本研究利用Morris方法评估植物性状参数在通用陆面模式植物水力胁迫方案(CoLM-P50HS)中的重要性,针对17种植物性状,筛选出最为重要的:耐旱性状(P50),气孔性状,和光合作用性状.在12个FLUXNET站点中,参数的重要性由归一化敏感度来衡量.P50的重要性随着降水的减少而增加,而气孔性状和光合作用性状的重要性则随着降水的减少而减少.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P50比气孔性状和光合作用性状更重要,这意味着当植物经常经历干旱时,水力安全策略比植物生长策略更关键.而耐旱性状的巨大变异性进一步暗示了多种植物水力安全策略的共存.忽视P50的变异性可能会对陆面过程模式蒸腾作用的模拟造成严重误差.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示植物水力功能的变异性,需要增加对耐旱性状的观测并耦合到陆面模式中.  相似文献   

15.
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并积累在植物体内。CO2是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温室、大棚等保护地栽培中,若能使CO2的浓度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就可充分利用光能达到增产的效果,这就需要人工补充CO2的方法来完成。  相似文献   

16.
水稻田间所需的水量是农业生产所探讨的重要课题。植物的需水量系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田间实际耗水量,农业上有时也称为需水量,事实上它们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因为耗水量除水稻蒸腾耗水外,还包括穴间蒸发与田间渗漏。早稻全生育期需水量,据有关方面测定:长江中下游在300—570毫米。也有的认为需710毫米。还有的认为早稻一生需水量330—345毫米,或752.48毫米。差异很大。为了研究农田需水量,英国著名农业物理学家彭曼(penmen)创立了蒸发蒸腾势的概念。它的定义是:长着矮的绿色作物,高度一  相似文献   

17.
美国植物生理学家J.R.Potter等,最近在确定光合作用与根生长关系及是否能通过光合作用来确定根生长状况的试验中发现,增加暖房空气中的CO_2含量,会促进插枝根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数值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通过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两个生理过程,把水稻生长与环境条件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水稻生长过程进行定量的数学描述。本文探讨了水稻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的分配规律,建立了水稻器官干物质积累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面积动态变化等模式。尽管还不够完善,但用它计算模拟水稻生长与产量形成的结果是较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9.
雷电起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雷电起源理论,认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地面的光电效应对雷电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该假说不仅与闪电过程的电现象相吻合,而且还较好地解释了许多已被观测到的闪电事实。  相似文献   

20.
《气象科技》1976,(7):44-44
现在国外有一种光、热、电、化学综合制氢方法。这种制氢方法的能源直接取之于太阳光辐射。据说到目前为止,利用太阳能制氢效率最高,理论上可达25%,实验装置已达10%。基本原理:见图所示,太阳光透过菲涅耳透镜被会聚在n—p(铋、铁、硒—铋、铁、锑)型光、热半导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