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应用P波初动半周期直接测定环境剪应力值的方法,测定了北部湾6.1,6.2级地震前后中小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τ0,由此分析了北部湾地震过程的环境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北部湾6.1级地震后平均剪应力值较高,达18MPa左右;6.2级地震及两次5级余震后剪应力值下降很快,降至目前的6MPa左右。在此基础上对北部湾地震活动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用广西台网30多年地震观测资料,根据P波初动半周期和地震震级资料测定环境剪应力的方法,测算了广西及邻区大量中小地震震源的相对剪切应力强度值,据此分析了广西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总体特征,给出了8次中强地震前后一年的环境剪应力值,对环境剪应力值的区域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SK地震仪器记录的中小地震的P波初动半周期资料,测定了云南地区区域剪应力值τ_0。根据剪应力值随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特征,讨论了云南各地震带、区的地震活动趋势。结合小震P轴变化特征以及τ_0值强度分布图象,分析结果表明,最近几年内云南地区不会发生7.0级以上的大震,但四个应力值较高的地震带、区发生5.0—6.0级左右的中强震的可能性较大,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监视的地震危险区。 其次,讨论了该区震源参数与面波震级M_S之间的经验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强地震前地震波参数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1988年5月26日库尔勒M_35.5地震和1991年2月25日柯坪M_s6.5地震前后的地震波初动符号、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和尾波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发现两次地震前上述参数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地震前(?)波初动一致性越强,持续时间越长,未来地震震级越大;振幅比突跳是即将发生地震的明显信号;首先出现尾波衰减系数异常的台站距未来地震震中较近。根据上述参数的异常特征,成功地预报了1991年6月6日和静M_s5.2地震。  相似文献   

5.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采用P波初动半周期残差法求得了1998年7月临猗5.0级地震前后不同路径的Q值变化,发现在地震发生前Q在87~203之间,震后Q在67~164之间,震前震中区附近出现了明显的高Q值异常。结果表明,地震前的高Q值异常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6.
云南三次强震前后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绍晋  龙晓帆 《地震学报》1999,21(2):150-158
采用陈培善等由断裂力学理论研究地震破裂过程的破裂模式,导出的利用地震波资料测算地震震源处相对剪应力值的方法,获得云南及邻区1986~1997年6月中小地震剪应力值0,并追踪分析了云南及中缅边境3次强震前后环境剪应力场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在环境剪应力场高值分布的区域.强震孕育过程中,潜在震源区及其附近环境剪应力场明显增强,经历了环境剪应力场由低——高——低——高多次反复递进增强过程,为长时间内多次反复出现环境剪应力高值分布的区域.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图象,反映出云南及邻区出现的强震孕育多源场,在滇西南、滇西北、滇西和滇东同时出现多处环境剪应力场增强区域,3次7级左右强震发生在环境剪应力场增强最显著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时间分布与强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时间变化作了分析研究,表明因高剪应力值地震在时间上的集中分布,而形成了环境剪应力场显著增强的时段。高剪应力值地震的发生是构造应力场增强的直接表征,环境剪应力场高值分布区和高剪应力值地震集中发生时段的出现,与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密切相关。追踪分析环境剪应力场的时间变化,是地震危险性中、短期预测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环境剪应力场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可能为地震的中期和短期预测提供相应的应力场前兆性变化判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已知的地震地质资料对北祁连 -河西走廊及相邻区进行了三维有限单元剖分 ,在线弹性条件下 ,拟合了其 2 0a来垂直运动的总体趋势。计算表明 ,北祁连 -河西走廊地区垂直形变的拟合结果 ,与背景应力场的约束形式和变化特征密切相关 ,其中采用构造应力场增强作为加载条件以及稳定地块作为位移约束条件得出的拟合结果与该区域 2 0a来垂直运动的整体分布特点相一致。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得到其背景应力场增强的量值估算 ,其中SN方向的压力变化为 +0 .11MPa(压为正 ) ,EW方向的压力变化为 +0 .0 4MPa(压为正 ) ,EW方向的压力变化量是SN方向的 3倍左右。此外 ,根据计算得到的 10~ 15km深处剪应力增量Δγxy的分布情况 ,对比中强地震震源分布可以看出 ,剪应力增量与震源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关联性。震源往往分布在剪应力增量变化较剧烈处 ,从而证实了拟合得出的构造应力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青岛崂山地区环境应力与视应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青岛市地震监测中心数字台网的地震波形记录,选取震级下限为ML1.0,计算了2003~2004年崂山地震序列过程中青岛地区地震视应力aσpp和环境剪应力τ0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崂山地震序列的中等地震发生前相近震级小震所反映出来的应力增强变化并不明显,2003年以来青岛地区背景应力场也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对青岛崂山地震序列中261个小震的数字化波形记录计算分析后发现,环境剪应力0τ值和视应力aσpp值与震级明显相关,并且相同震级的地震事件所计算出二者的变化与地震序列的活动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974年12月22日辽宁参窝水库区发生5.2级(M_L)地震,本文通过分析5.2级地震在海城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中的地位、测定地震序列在各台的P、S波振幅此以及P波初动半周期等地震学参量,认为该地震序列中最大地震发生前后,参窝地区构造应力作用形式及应力集中程度基本上没有变化,只在海城大震后才发生显著改变。作者认为,在监视大范围地震活动时空变化的同时,如果一次中等地震序列中的最大地震发生前后,某些诸如振幅比(反映构造应力作用形式)和P波初动半周期(反映地震应力降及应力集中程度)等地震学参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则可能表明,不久将在附近地区发生更大地震。  相似文献   

11.
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FEM)数值模拟在华北地区各地块相互制约的构造环境中,发生1976年唐山地震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大震引起的华北地区各地块特别是鄂尔多斯地块运动变形及各地块边界断层上应力状态变化的特征。采用的1976年唐山地震复杂震源模型由3个子事件组成:北北东走向的主破裂,与主破裂北东端部相连接的北东走向子事件以及位于主破裂南东侧的北西走向的子事件,同前人的结果比较,这个模型与该震早期余震分布图像的位置更为相符。计算得到了地震释放的主应力场,最大剪应力变化等值线图,大震邻近地区地块滑移变形图,发震断层滑移距离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最大走滑错距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这些结果与该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参数,宏观等震线,地表观测的水平位移矢量图基本一致。唐山地震的发生使得与其邻近的地块及边界断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不同规模的移动和变形,鄂尔多斯地块似乎发生了整体性小规模的逆时针转动及变形,其中鄂尔多斯地块东北部与太行山,燕山,阴山地块交接带的相对运动变形较大,唐山地震的发生也引起了华北地区各地块边界断层上的应力状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通过唐山震区的张家口-蓬莱北西走向断裂带以及鄂尔多斯地块北部边界断层的主要地带上剪应力增加而法向应力减小,使这些断裂带的地震危险度增加。这与唐山地震后鄂尔多斯地块北部边界断层上发生一系列6级强震的事实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2.
通过搜集辽宁地震台网1997~2004年8个台站记录的ML≥2.5地震观测资料,结合前期工作,对岫岩5.4级地震前后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岫岩5.4级地震前,P波初动、P波和S波振幅比、小震综合节面解及岫岩ML≥4.0地震震源机制解等同时出现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用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分析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昆明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测算了云南及邻区2002年到2004年8月2513个中小地震的剪应力值T0和矩震级值Mw,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地震剪应力值与地震大小存在线性依赖关系,地震越大,环境剪应力场越强,强震的发生需要较强的剪应力场环境。小地震在较弱的环境剪应力场状态下也可以发生,随机性较强。在环境剪应力场较强的地方,会发生强震,也会发生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而在环境剪应力场较弱的地方,往往只会发生中小震。统计分析表明,通常,中小地震的T0〈10MPa,将T0≥10MPa的地震视为高剪应力值地震,高剪应力值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或应力等值线大于10MPa的分布区即为高应力值区,高剪应力值分布区是环境剪应力场的异常分布区,它的形成和分布往往与强震的发生有关。据此,对云南省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对云南强震活动趋势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基于Haskell二维地震位错模型,建立了用地震矩M0和体波震级mb估算地震震源构造剪应力强度τ0值的关系,并利用此关系,根据美国地质凋查局提供的1977~2005年间东亚滇缅弧-安达曼地震活动带上强震活动的震源机制解、地震矩M0和体波震级mb,对该区的地震应力图像和板缘动力学机制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缅甸弧-安达曼板缘地震带的强震活动主要反映了板缘地震活动的特点,其平均剪应力τ0值为8.8 MPa;云南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少量强震活动主要反映了板内地震活动的特征,其平均剪应力τ0值为13.5 MPa,板内地震统计得出的平均剪应力值是板缘地震的1.5倍.喜马拉雅山弧形区域主压应力方向(P轴)优势方向为NE向,但青藏高原东南的云南地区则表现出向ES方向的强烈偏转,这可能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挤压以及缅甸弧的弧后扩张相互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南加州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和地震危险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8,20(2):128-136
根据我们提出的断裂力学破裂模式,推导出了几个计算构造环境应力值0的公式(见文中公式(1)、(2)、(3)、(5)).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大陆地区中小地震及美国南加州的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0值的大小和分布与大震发生的地点有密切的关系,即剪应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将容易发生大地震,而剪应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通常只发生小地震.震级大小与lg(0)统计上呈线性相关.依据0的空间分布,可以一定程度上确定地震危险区或潜在震源区;依据0值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粗略地估计大震发生的时间.根据0值在南加州的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有3个地区应力值较高.其中,Goldfield地区是现今的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6.
丽江地震前后震区环境应力场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构造应力场是一个应力强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动态场,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它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时空调整变化。本文利用地震记录资料,在时间域里测算中小地震剪应力值,追踪分析丽江地震前后震区环境应力场强度时空动态变化图象,探讨其与强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关系,并对震区环境应力场时空变化与某些地震前兆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区的环境应力参数及其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数字化记录资料,研究了云南地区1999年1月至2003年11月的环境应力τ0值。结果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r.v)符合M10/2τ0的标度关系,较适合云南地区中小地震的统计规律;用单位破裂长度的环境剪应力即归一化环境剪应力0τc值来描述一定地区应力场强度比用0τ值更好;通过对1999年以来云南及邻区发生的所有5级以上地震进行检验发现,79%的5级以上中强地震震前40天左右出现0τc高值群体异常或单点异常,其中群体异常占异常总数的60%,另外,对未来主震发生的地点具有指示意义的地震占有异常地震的60%。  相似文献   

18.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及震后青藏高原强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这是该区历史上发生的最为强烈的地震。该地震属走滑型,地处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南边界,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风火山左旋走滑断裂,地震破裂主要向震中东南方向。该地震是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以不同速率向东运动,地块间的差异运动使其边界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破裂的结果。根据地震定标律估算的主震断层破裂参数和应力参数为:地震矩M0=1.78×1019N.m,矩震级MW=6.8,断层破裂面积S=468km2,断层错距D=1.4m,断层破裂长度L=37km,断层破裂宽度W=12.6km,剪应力τ0=16.8MPa,应力降Δσ=7.03MPa。历史地震分析表明,玉树7.1级地震是在世界8级以上地震、中国西部大三角7.8级以上地震、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和巴颜喀拉块体7级以上地震处于强烈活动背景下发生的。玉树地震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羌塘地块及川滇菱形块体未来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前言1 991年 2月 2 5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坪县发生 6.5级强烈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柯坪断裂与北西向扭张断层交汇部位附近 ,是柯坪断裂带近 1 5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 ,给柯坪县及巴楚附近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详细烈度区划见文献 [1 ])。根据新疆地震局地震台网测定 ,该地震微观震中位置位于北纬 40°2 0′,东经 79°0 1′,震源深度为 2 2 km;现场考察结果确定宏观震中位置为北纬 40°2 3′,东经 79°0 4′,震源深度为 2 2 km左右 ,两者相当接近。笔者通过对柯坪地震的余震频度衰减、能量释放、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 ,总结…  相似文献   

20.
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FEM)数值模拟,在华北地区各地块相互制约的块体系统环境中,地块边界断层上发生1966年邢台地震、 1969年渤海地震、 1975年海城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等不同类型破裂模式大震的破裂过程. 数值模拟结果给出每个大震释放的主应力场,最大剪应力变化等值线图,地震前后位移变化矢量图,发震断层滑移随时间变化以及走滑错距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 这些结果与地震的震源机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得到的震源参数,宏观等震线,地表观测的水平位移矢量图基本一致. 其中1969年渤海地震正交破裂模式的结果与宏观等震线及小震分布图像更接近. 1976年唐山地震复杂震源模式与该震早期余震分布图像更相符. 表明用DDA+FEM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能较好地模拟地震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