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太原市湿陷性黄土及其分布林景贤,曹希胜(山西冶金岩土总公司)笔者在太原地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对工作区的探井样品进行了物理性质的分析测定,获得了有价值的资料。1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湿陷系数3S值大于0.015时定为湿陷性黄土,计算湿陷性系数民值按)一~... 相似文献
2.
陇东位于黄土高原腹地,为我国典型的黄土地貌发育区,结合甘肃省白龙江引水工程,对陇东地区黄土工程地质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对与工程关系密切且具有湿陷性的中更新统(Q2)离石黄土及上更新统风积(Q32)马兰黄土地质特性进行分析,针对湿陷性黄土分布、厚度、变化规律和研究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通过试验研究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黄土湿陷性随深度增加湿陷性逐渐减弱;湿陷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孔隙比变小而逐渐减小,一般干密度≥1.42 g/cm3或孔隙比小于0.9的黄土,基本上无湿陷性;湿陷性黄土主要存在地基湿陷变形和黄土边坡稳定问题,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和防水措施、合理设置开挖坡比和马道,采取坡顶、坡面及坡脚排水等措施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结果对陇东地区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为探究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湿陷性的影响,以黑方台10m、20m、26m和30m埋深的Q3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线法测得土体的湿陷系数,并用光学显微镜和图像合成技术获得湿陷前后的微结构图像,统计出孔隙的面积和等效半径,分析了颗粒组成及孔隙等效半径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孔隙分布特征对湿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埋深增大,黑方台黄土颗粒粒径减小、大孔隙减少而中小孔隙增加,峰值对应的孔隙等效半径减小,小于10m的孔隙减小;土体的孔隙分布特征会对其湿陷性产生显著的影响,黄土中的大中孔隙越多,其湿陷系数越大,湿陷性越强。 相似文献
6.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同煤集团塔山洗煤厂为例,探讨了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提出了强夯法处理黄土的适用条件、强夯方案的确定原则、地基土含水量对强夯施工效果的影响等论点,尤其是用复合地基理论确定强夯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梁德佩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21(4):100-103
通过对盐镇至潼关间隧道区的黄土进行物理力学试验研究,得出其物理力学指标并分析其物理指标与力学特性的关系及影响,重点指出各物理力学指标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进而指出其对黄土区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提出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对黄土区的工程建设等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已有的资料,探讨了黄土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定义了分形特征孔隙半径r2,讨论了分形特征与湿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形特征半径r:与湿陷性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分维值Dx可以反映黄土剖面的成土地质年代。 相似文献
10.
张志亮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4):149-152
黄土地区湿陷性裂缝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其形态、分布及形成机理均与黄土滑坡裂缝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黄土的水敏性、湿陷性等工程特性,引大入秦水利工程周边形成了一定厚度的、非连续的饱和黄土层。饱和黄土层的自重湿陷和软化压缩作用形成了不均匀的沉降,从而在梁峁顶部及半坡处产生错动裂缝。湿陷性裂缝的形成机理研究可以为新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湿陷性黄土压具有缩性大、强度低的性质。在其上修筑路基容易产生较大的沉降量, 且常因雨水导致路基沉陷等危害, 已严重影响到铁路的施工建设。为有效预防黄土路基沉陷等危害, 以某铁路河津至三门峡DK531+702.50~DK532+006.13为试验路段, 对黄土路基的颗粒组成, 物理力学性质及易溶盐成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影响黄土路基的湿陷性变形, 黄土中以粉粒为主, 因而可以在低含水率下发生湿陷, 黄土路基的沉陷主要是由内聚力的剧变引起, 而内摩擦角没有显著变化。结合研究路段的工程地质性质, 提出该段路基的地基处理方式及排水措施, 研究成果将为研究区域黄土路基的病害防治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土地貌是地貌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学科中具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因此很早就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黄土地貌的分布、形态及成因的复杂性,至今仍没有一套系统、全面而又不失实用性的分类系统。目前许多地貌类型的分类与命名缺乏统一的定义与具体释义,因而造成了大量概念混淆、错用误用的现象。本文在对黄土地貌研究历史和黄土地貌成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资料,按照成因和形态相结合,兼顾地貌分类的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原则,尝试建立了一套新的黄土地貌分类系统。黄土地貌成因包括新生代构造运动(内营力)、岩土性质、外营力、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新的分类系统不仅补充了旧的分类中所缺少的地貌类型,而且对以往容易混淆的黄土地貌概念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最终将黄土地貌划分为黄土侵蚀-构造堆积地貌、黄土现代构造(变形)地貌、黄土湿陷地貌、黄土侵蚀地貌4大类。并对这4类黄土地貌类型进行了简单介绍。新的分类系统既考虑了黄土地貌分类的全面性、系统性,也兼顾了实际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需要,因此更具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冲击压实技术在处治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基于冲击压实技术在某高速公路工程中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应用实践,通过土工试验和现场沉降观测试验,对冲击压实前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干密度、孔隙比、压缩模量及路基的沉降变形随土层深度、碾压遍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冲击压实能使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得到很大改善,路基的整体强度得到均匀提高,使得地基产生很大的沉降,是传统压实机械所达不到的。因此,冲击压实技术在处治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是有效的和实用的,而且生产效率高,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因素,对其湿陷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给出影响黄土地基湿陷等级分级的隶属函数,建立了黄土地基湿陷等级分级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黄土地基湿陷性等级进行了评价,通过同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其可行性和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6.
新疆伊犁南岸干渠工程明渠段沿线风积黄土广布,黄土的湿陷性对工程具重要影响。本文依据规范并考虑工程实际,对区内黄土的湿陷性等级、起始湿陷压力、湿陷性黄土厚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了挖方渠道黄土的湿陷性程度;并在考虑降雨土体非饱和过程的条件下,对填方渠道土地基的湿陷变形量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认为,工程区黄土渠段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Ⅰ~Ⅱ级;压实后的黄土不具湿陷性;无论是挖方渠道还是填方渠道,经过换填处理和设置排水措施后,即可消除湿陷性,无需要再做专门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宁夏南部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及防治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土高原北部的宁南黄土以其强的Ⅱ-Ⅲ级自重湿陷性在我国黄土中占独特地位。究其原因:黄土内部的孔隙结构,粒度组成和胶结类型间的紧密联系,是引起黄土湿陷性强弱或湿陷敏感性高低的内因。影响场地土湿陷敏感性的外因如土层厚度、埋藏深度、水平垂直向渗透系数等又与土的孔隙度和结构类型有关,结构差异将导制湿陷敏感性的差异。黄土湿陷性及湿陷敏感性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通过对该区黄土产生湿陷性机理进行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选择甘肃省临洮县洮惠渠灌区为试验研究区,通过直接观读、自动监测等技术手段,获取试验灌区的引水量、退水量、土壤墒情、降水量及蒸发量等水文基础数据。以水文监测基础数据为依据,采用引排差法、水分平衡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农业灌溉耗水系数试验研究。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灌区灌溉期平均耗水系数为0. 730,典型地块灌溉期平均耗水系数为0. 671,2016年试验灌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3. 0%~26. 3%,总体上属轻度干旱年份。该研究成果可为甘肃陇中黄土高原区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吉林东部二叠纪和三叠纪生物沉积和构造古地理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东部地区以图们江构造带为界,其东西两区在生物地层、沉积建造和构造样式等诸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石炭、二叠系的差异最为明显,三叠系的差异性明显变小。延边西部及吉林中部地区属于吉中地体,而延边东部地区则属于珲春地体,两者拼合的时间为T(1-2),图们江构造带是主拼合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