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王鸿祯 《地质论评》1945,10(Z2):105-112
威宁灰岩一名初用于贵州威宁石炭纪丰宁系之上,石炭二叠纪马平灰岩之下白色致密灰岩系。其后中国西南部地层研究较详,云贵广西一带与威宁灰岩相当之岩层迭有发见,化石采  相似文献   

2.
王钰 《地质论评》1945,10(Z1):9-14
作者自服务地质界後,首次作地层研究地点,即为湖北宜昌迄西黄陵背斜层束翼一带。行前奉命注意下古生代地层,故对该带之震旦纪至奥陶纪间各地层之岩性分层,特予致意。抗战以後辗转入川,又复获机会,二赴黔北,於金顶山下,湄潭,思南间,详研地层。暇中更曾登川南金佛,华蓥二山,对露  相似文献   

3.
四川华莹山三叠纪之分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汲清  曾鼎乾 《地质论评》1948,13(Z2):253-255
民国三十一年夏黄汲清曾鼎乾李陶三人曾以近两个月之时间,专研华蓥山之二叠纪剖面。野外工作集中於地层单位之丈量与划分,并同时逐层采集各种化石。经初步鉴定,根据珊瑚及腕足类,二叠纪可作下列之分层:  相似文献   

4.
共描述鹦鹉螺化石 3个种 (其中一个新种 )、5个未定种和一个属种未定 ,分属 4个科。这些化石产自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一套白云质灰岩中 ,对于该套地层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 ,但由于没有发现确切的生物化石 ,其时代一直很难确定 ,多数专家将其划归晚元古代什那干群。通过细致的野外工作 ,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大量早奥陶世的生物化石 ,除文中描述的鹦鹉螺外 ,与之伴生的还有笔石、腹足类和腕足类等化石 ,这些化石的发现可以断定该套地层的时代应为早奥陶世  相似文献   

5.
李星学 《地质论评》1948,13(Z2):262-264
浙江中生代植物化石之产地,虽常见於各地质报告,然其确切之内容则从未道及。去冬地质研究所陈恺,郭鹤俊两先生以采自兰谿,寿昌两县之植物化石交笔者鉴定时,觉其大部与福建坂头系之植物相似,而应为下白垩纪Wealden期之产物。今夏,复趁去浙西调查之便,除对上述两处之标本有所增补外,并添采诸暨五泄一地。惜三处之标本均多破碎,属种亦少,尚难详作研讨,兹将已经初步鉴定者列下:  相似文献   

6.
马廷英 《地质论评》1941,6(Z2):313-314
在日本东京略北有一温泉胜地曰盐原,此一带第四纪地层中有一含植物化石极多之地层,据著者的推测其地质年代应为中更新期。一般植物的生态及分布对于气候的反应极为锐敏所以讨论近去的气候及冰川等问题,植物化石的研究极为重要,盐原植物  相似文献   

7.
浙江江山奥陶系宁国组疑源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发现于浙江江奥陶系宁国组的凝源类化石,计16属,以Baltiphoeridium,Leiosphaeridia,Multiplicis phaeridium,Peteriosphaeridum,Rhopaliophora最常见。结合其它地层古生物资料,简要讨论这些微体化石的地层及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8.
贵州西南部之三叠纪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许德佑  陈康 《地质论评》1944,9(Z1):13-34
三叠纪地层任黔省极为发达,而尤以其西南部,化石层次之齐备为最能吸引研究地层与古生物者之兴趣,作者最近曾莅临此一区域调查,颇有收获,爰将结果报道於次,以供同道之参考。  相似文献   

9.
唐烽  高林志  尹崇玉  王约  顾鹏 《地质通报》2015,34(12):2150-2162
新元古代与寒武纪之交,即伊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地质突变期,出现了一系列地质环境变化事件和生物快速演化事件。云南东部位于扬子地区西南缘,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期属于开放式浅水台地至台缘斜坡环境,是中国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与底寒武统基本连续沉积的典型地区,也曾是中国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近年来,在此新发现了更为丰富的宏体藻类化石、遗迹化石和伊迪卡拉生物群的疑似后生动物化石等(江川生物群),以及大量以条带状Shaanxilithes为代表的宏体化石层。相关剖面自下而上从灯影组至磷矿沉积层(中谊村段)出露有连续的宏体化石记录,研究后可以细分伊迪卡拉系顶部灯影峡阶的化石带,并与底寒武统晋宁阶、梅树村阶对接,具有作为标准层型剖面的较大潜力,为伊迪卡拉纪末期年代地层单位的建阶分层、对比及确立层型剖面,以及与寒武纪最早期年代地层的界线划分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吉林地质调查院在开展西藏自治区1:25万多巴区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木纠错西的申扎县多布日一带发现一套陆相-海陆交互相-滨浅海相地层,并采集到了珊瑚化石、海参化石、植物化石、介形类化石、腹足化石、藻类化石和孢粉化石等。根据这些古生物化石确定该套地层为晚三叠世沉积。从而首次证明了冈底斯-腾冲区永珠蛇绿岩带以南存在晚三叠世地层。这一发现为我国三叠系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为古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古地理轮廓的确定以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贵州之中三叠纪菊石化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许德佑 《地质论评》1944,9(Z3):275-280
头足类化石在我国地层中素少发见,而中生代菊石则更远不如欧美同期地层内之繁多。国内所产下三叠纪种属自经田奇(王嶲)氏描写发表後,鄂黔二省菊石始为世所知。此篇所述系最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之海百合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恩之 《地质论评》1948,13(Z1):55-66
Ⅰ、中国海百合化石研究小史 1889年洛采氏描写云南及甘肃之海百合化石十余种,是为中国海百合化石研究之始。其中有Cyathocrinus五种:其一采自甘肃张掖定羌庙石炭纪地层中,颇似C.virgaliensis;其余四  相似文献   

13.
湖北北部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是一套浅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太阳寺组、韩家洼组、罗汉岭组、陈家冲组、李家咀组和珰铺岭组。本文首次报道打鼓石群的微体植物化石,包括疑源类Leiosphaeridia spp.和Leiofusa sp.,分类位置不明的Clonophycus biattina D.z.Oehler,及一些炭质膜化石。这些化石保存在李家咀组中部黄绿色、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的岩石薄片中,沿层面分布,均已遭压扁。就已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来说,李家咀组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晚元古代。大洪山地区李家咀组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打鼓石群这类生物化石的空白,而且指明在前寒武纪浅变质地层的碎屑岩中有可能找到微体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14.
首次在青海西宁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三趾马、副板齿犀牙齿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和埋藏情况进行了描述,三趾马化石经鉴定为东乡三趾马。结合区域和前人资料认为,本次发现化石的岩石地层应该属于咸水河组或以上层位,时代为晚中新世早期。分析前人孢粉资料认为化石形成时的古植被为森林-草原,古气候环境为亚热带干旱气候环境。这一发现为西宁盆地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对西宁盆地中新世地层确立起到时序标尺的作用。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的环境演化、地层划分、时代厘定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华北地区、青藏高原三趾马动物群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5.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88-393
四川陆相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盛产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1915在自贡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在自贡、内江、宜宾等40余个县市发现恐龙化石点达数百个,含恐龙化石的地层出露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恐龙动物群和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四川成为世界上开展恐龙化石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该研究通过分析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恐龙化石保护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十五年来蛋化石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晓思  岳昭  凌虹 《地球学报》2009,30(4):523-542
1993年至2008年是中国蛋化石研究不断扩展与深入的时期。这期间的研究更注重于解决盆地地层与蛋化石演化序列间的联系; 开展了翼龙化石胚胎学研究; 通过分子古生物学分析, 尝试了获取古代DNA的方法; 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博物馆的建立, 成为展示这一阶段进展的突出标志。特别是近几年来, 通过大量资料积累, 发现并揭示出恐龙蛋的变异类型与鸟蛋间的联系, 由此填补了从恐龙到鸟的演化过程中蛋壳形态结构变化的空白。文中还介绍了我国白垩纪几个沉积盆地的生物地层和一些具有特色的蛋化石种类; 提出了新的蛋化石分类意见, 以及与蛋化石有关的生存行为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黄土磁性地层与生物地层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统计了中国黄土地层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对一些发现较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黄土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分析了磁性地层与生物地层对比结果,讨论了黄土层中哺乳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以及有关气候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时代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 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 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 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 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地层: 1)宽坪群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 2)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发现石炭纪化石, 并测得相应同位素年龄; 3)三花石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在有争议地层碧口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 厘定其主体时代为泥盆纪; 在原划寒武-奥陶系洞河群中发现晚古生代化石, 更正了北大巴山腹地没有上古生界的普遍认识; 将南秦岭原志留系及相伴的下古生界厘定为于二叠纪末或三叠纪最终形成的增生杂岩带, 否定其为被动陆缘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19.
摘要: 以于都盆地恐龙蛋化石产地调查为基础,通过研究化石赋存岩性和实测地层剖面特征,明确了恐龙蛋化石集中产于晚白垩世周田组,从平面与柱状剖面上阐述了恐龙蛋化石分布特征,并结合化石出土种类、形态、数量及其赋存岩性段等特点,分析探讨了恐龙产卵滨湖-浅湖相沉积环境以及恐龙蛋化石原地-准原地埋藏环境,为进一步研究周田期盆地演化规律、古环境提供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20.
陆相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对全面认识该时期全球性重大生物与环境突变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国际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陕西渭北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地区石川河剖面和后周公庙剖面的叶肢介化石进行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恢复了叶肢介化石的面貌和组合特征,从而利用叶肢介化石组合来进行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其中,石川河剖面共产出叶肢介化石4属8种,后周公庙剖面共产出叶肢介化石2属3种.据此,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叶肢介化石由老到新可划分为3个组合,分别是晚二叠世晚期的Pseudestheria minuta-Pseudestheria xinjiangensis组合,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的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opsis vilujensis组合和早三叠世早期的Magniestheria subcircularis-Cornia germari组合,并且通过这些叶肢介化石组合可以大致建立不同沉积区之间的生物地层对比关系.另外,两条剖面上都存在叶肢介化石与海相化石同层产出的现象,认为通过研究陕西渭北地区由于多期次海泛事件所导致的海、陆混合生物群,有望建立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该地区与海相地层的生物地层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