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广泛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曾母盆地烃源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曾母盆地主力烃源岩为渐新统下海岸平原煤系泥岩、煤和下中新统海相泥岩,中中新统为次要烃源岩;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康西坳陷、南康台地和东巴林坚坳陷。原油类型的变化表明生烃凹陷可能存在多种烃源岩相,从西部占主要地位的下海岸平原环境逐步过度为东部的海相环境,陆相原油生烃母质主要为陆源植物的树脂,来自渐新统煤系泥岩;海相原油生烃母质也主要为陆源高等植物,但水生生物输入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油源岩形成环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江德昕  杨惠秋 《沉积学报》2000,18(3):469-474
记述了南海北部大陆架珠江口盆地上渐新统珠海组 (E3 3 )储油层所储原油中萃取出的孢子花粉化石 2 5属47种;基于原油中孢粉化石及其地层分布的研究确定了该含油盆地下第三系油源岩;并根据孢子花粉母体植物的古生态特征探讨了早第三纪油源岩形成的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中始新统文昌组 (E2 2 )和上始新统至中渐新统恩平组(E2 3 -E3 2 )暗色泥质岩是珠江口盆地的油源岩,研究区油源岩形成于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下的湖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
芳基类异戊二烯生标在指相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振西 《沉积学报》1998,16(2):9-13
芳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被认为是高盐和强还原沉积环境中沉积有机质芳烃馏分中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本文在对采自我国三个典型陆相油气盆地的33个原油和生油岩样品芳烃馏分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原油样品中芳基类异戊二烯系列化合物的检出及其在指相上的地球化学意义,指出该系列化合物还可指示微咸水和还原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通过库泰盆地Naga Utara-1井(NU-1井)下中新统油、气样品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认为NU-1井天然气样品的烃源岩母质为腐泥型,沉积于弱还原的海相环境,生源母质以水生生物输入为主,镜质体反射率约1.2%,处于成熟的演化阶段;原油样品的烃源岩母质为腐殖型,沉积于弱氧化的陆相环境,生源母质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镜质体反射率约0.7%,处于未熟-低熟的演化阶段。不同的烃源岩特征表明二者为两套烃源岩:一套为成熟度相对较高的海相烃源岩,一套为成熟度相对较低的陆相烃源岩。库泰盆地两套已知烃源岩地层和本文原油样品所指示的烃源岩母质有相似之处,但和气体样品所指示的烃源岩母质截然不同。气体来源于更深的下部地层:下中新统的海相地层,或者更深部渐新统-始新统的湖相地层。深部海相或湖相地层烃源岩产生的气体沿断层向上迁移,在背斜部位的砂岩中形成高压圈闭,并被上覆的灰岩层和泥岩层封盖形成油气藏。库泰盆地下中新统的海相地层,或者更深部渐新统-始新统的湖相地层烃源岩具有很好的勘探潜力,下一步需要转变勘探思路,将勘探目的层转移至中中新统下部-下中新统海相成藏系统,甚至更深部的渐新统-始新统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5.
辽宁金羊盆地羊D1井油砂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实施的"羊D1"井的中侏罗统髫髻山组火山岩中见多处油气显示,取得了油气新发现。对该井已发现的2件油砂样品中的原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显示,2个油砂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表现为链烷烃呈现出单峰态的分布,主峰碳数分别为C_(21)和C_(22),无明显奇碳数优势,姥植比值低;萜类化合物表现为,三环萜烷以C_(23)为主峰呈正态分布,C_(24)四环萜烷与C_(26)三环萜烷丰度相当,伽马蜡烷含量较高;甾类化合物表现为规则甾烷相对含量关系为C_(27)C_(29)C_(28),以C_(27)甾烷占优势的不对称"V"形分布。这些指标总体指示,原油为成熟油,对应烃源岩沉积于偏还原性的湖相环境,母质来源主要为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陆源高等植物也具有一定贡献。通过和周边的北票组烃源岩进行油岩对比研究发现,油砂样品中的原油可能来自于盆地内下伏的下侏罗统北票组烃源岩的贡献。研究结果说明,北票组在金羊盆地分布广泛,其烃源岩可能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金羊盆地是一个具有勘探潜力的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6.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烃源岩及其古环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冯乔  柳益群  郝建荣 《沉积学报》2004,22(3):513-517
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分布于马朗凹陷和条湖凹陷西南部边缘,主要由碳酸盐岩和暗色泥岩组成,是盆地主力生油岩。碳酸盐岩、伽马蜡烷指数(GI)、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表明芦草沟组沉积于咸水-半咸水古水体环境中,其主要沉积中心位于盆地西南边缘东侧,呈北西-南东方向延伸,与区域构造延伸方向基本一致。芦草沟组时期的原型盆地范围比现在大,尤其是原型盆地的西南边界应位于现在边界的更西南部,从其碳酸盐岩厚度和伽马蜡烷含量的变化来看,三塘湖盆地与相邻的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呈相互独立分隔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盐湖盆地沉积有机质中的脱羟基维生素E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脱羟基维生素E(DHVE)同系物及其异构体在盐湖盆地原油及生油岩的轻芳烃馏份中被检出。文章从有机立体化学角度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热力学原理,对该类化合物在地质体中的存在状态及演化规律进行了讨论。认为DHVE作为生物分子化石,不仅可反映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而且也可作为膏盐沉积环境的特征生物标志。DHVE在原油中的检出,对业已发现的未成熟原油的存在又是一个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北部陆相盆地中烃源岩发育层位包括始新统风火山组、渐新统雅西措组和中新统五道梁组。古近系雅西措组烃源岩,特别是灰岩属于中好烃源岩范畴,有机质类型较好,且烃源岩主体处于成熟阶段,是藏北高原新生代陆相盆地主力烃源岩的发育层位。陆相盆地储集岩较发育,储层较丰富,发育层位包括风火山组和雅西措组,其中雅西措组是储层主力分布层位。对测区分析数据表明:通天河盆地具备一定规模的生油岩厚度,而且有机质丰度为沱沱河地区最高,表明其勘探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9.
芳烃作为原油和烃源岩中可溶烃的一个重要组分,能提供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热演化程度和油源对比等多方面信息,并且其比饱和烃具有更强的抗生物降解作用的能力,因此广泛用于生物降解油的相关研究。生物降解油广泛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为了有效开展羌塘盆地油源对比研究工作,本文对隆鄂尼地区油苗开展了系统的芳烃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样品中检测出的15类化合物系列中菲系列含量极高,其次为三芴系列,萘系列含量较低,但同样检测出一定量的源于陆源高等植物母质的化合物,如卡达烯、惹烯和海松烯等,这表明羌塘盆地生油母质以海相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同时有一定量陆源高等植物输入。芳烃成熟度参数研究表明,甲基萘指数由于受到混源影响而不能单独用于成熟度评价,而甲基菲指数和甲基二苯并噻吩指数是羌塘盆地原油成熟度研究的有效指标,综合各类成熟度指标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原油属于成熟油。  相似文献   

10.
苏奥  陈红汉 《地球科学》2015,40(6):1072-1082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具有大量的原油资源,但对于原油成因讨论较少.采集西湖凹陷多个油样和岩样,利用气相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全面分析了该区烃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讨论了原油来源以及凝析油和高蜡轻质油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平湖组煤系源岩均处于热演化的成熟阶段,其中碳质泥岩和煤岩以陆源生物为主要生源,其干酪根类型为Ⅲ型,暗色泥岩则具有陆源生物和水生生物双重生源贡献,其干酪根类型Ⅱ-Ⅲ型,同时碳质泥岩和煤的生油潜力远高于泥岩.原油主要为凝析油和轻质油,凝析油具有低密度、低蜡等“六低一高”的特点,轻质油具有高蜡特质,而且轻烃组分有明显差异.生标参数显示大部分原油为腐殖型,少部分原油表现出具有腐殖和腐泥母质的特点,同时该区原油均处于中等成熟阶段.油油对比和油岩对比表明大部分油来自平湖组碳质泥岩和煤岩,具有典型Ⅲ型腐殖油的特征;少部分油来自暗色泥岩,具有Ⅱ-Ⅲ型油的特征(总体上仍偏腐殖型).凝析油和轻质油的物性及轻烃组分的差异与源岩母质无关.凝析油是干酪根在成熟演化阶段生成的原油遭受蒸发分馏作用的结果,高蜡轻质油除了是“蒸发分馏作用”的残余油外,还有部分是“混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40余个不同岩性烃源岩及原油饱和烃组分的GC/MS和GC/MS/MS分析资料,揭示了琼东南盆地崖城地区渐新统不同沉积相带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并与崖城油气田原油进行油源精细对比,提出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海岸平原沼泽相煤及碳质泥岩呈姥鲛烷优势(Pr/Ph>5.0),三环萜烷以低碳数化合物为主(C19/C23>3.0),甾烷丰度低(藿烷/甾烷>5.0), C29甾烷优势显著(>60%),指示高等植物为主要的有机源,且沉积于氧化环境。浅海相泥岩中Pr/Ph值大多在1.0~2.5,表征弱还原-弱氧化环境;其三环萜烷以C21或C23为主峰,甾烷呈"V"字型分布,藿烷/甾烷比值小于3.0,具陆源和水生双重有机质生源。煤及碳质泥岩中奥利烷和双杜松烷等陆源标志物均较少,而泥岩中却普遍富含这些化合物,反映了近岸海相沉积有机质的特殊性。因而,在近海盆地地层中奥利烷和双杜松烷丰度并不能代表总体有机质中陆源的输入比例,更可能是指相标志。通过与烃源岩的分子地球化学对比表明,崖城油气田的主体原油兼具煤成烃和泥岩所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成,为混源油,来自渐新统不同沉积相带烃源岩。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原油物性、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油岩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对比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原油属于自生自储、源内成藏。条湖组原油主要来自芦草沟组烃源岩,属于近源成藏;部分原油(马49井等)来自下二叠统-上石炭统,属于源外成藏。中二叠统的源岩油藏分布主控因素主要体现在源和裂缝两个方面,有效源岩(主要体现在源岩成熟度上)控制了油藏的分布;裂缝(构造裂缝为主)则是控制油藏产能的关键。因此,三塘湖盆地的原油勘探应围绕源和裂缝这两个方面进行,上述认识对油田中二叠统原油的勘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原油富含多种类型的特殊萜烷,经GC-MS分析,在二环倍半萜烷系列中检出2,2,4a,7,8-五甲基-十氢化萘(新C15二环萜烷);三、四环萜烷中鉴定出降A-奥利烷及相关化合物,并检测到一个C24未知结构的四环萜烷。新C15二环萜烷和降A-奥利烷源于奥利烷类先质物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的降解作用,可指示被子植物有机源的输入。这些奥利烷降解物的含量和分布在研究区原油中呈区域性变化。新C15二环萜烷A/补身烷和降A-奥利烷/C24未知四环萜烷比值可作为生源和指相参数,区分各坳陷或凹陷之间及内部的不同类型原油。盆地南部的珠二坳陷白云凹陷及番禺低隆起原油中这些陆源标志物很丰富,这两个参数值大都分别高于1.0和9.0,表明其烃源岩有机质生源中被子植物输入比例较高,且沉积环境的氧化性较强。盆地东部的珠一坳陷各凹陷原油中,这些奥利烷类降解物均相对较少,两个比值分别多在0.5和3.0之下,指示成油母质中陆源有机质较少。盆地西部的珠三坳陷文昌凹陷及邻区原油中,这些被子植物源标志物的含量变化在前两个坳陷原油之间,其中文昌A凹陷原油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地区烃源岩特征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东南亚主要含油气盆地沉积、构造特征的研究,揭示其烃源岩具有多期发育的特点.其中,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是东南亚主要的3套烃源岩;前新生代生油岩分布局限,但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以新生代河流-三角洲近岸沉积环境、含陆源干酪根的煤系和碳质页(泥)岩为主,其次为湖相和海相沉积环境泥岩和页岩.有机碳含量均已达到中等-好的源岩标准,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大部分烃源岩都处于成熟到过成熟阶段.新生代烃源岩主要受盆地演化阶段和沉积环境两大地质因素控制,与区域海侵作用的方向和规模密切相关.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和热演化程度的差异,是形成东南亚地区多类型油气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三塘湖盆地低熟油的发现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三塘湖盆地目前所发现的原油的C29甾烷 20S/(20S +20R)值大部分小于 0.42,属于低 (未 )熟油的范畴。与国内外报道的低熟油相比,三塘湖盆地物性特征也具有高密度、高粘度及高含蜡量等特征,但其物性偏好。经油源分析,这些低熟油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芦草沟组。该组烃源岩演化程度较低,有机质丰度较高,属较好生油岩。通过有机显微组分分析,发现芦草沟组烃源岩以富含腐泥无定形富氢显微组分而有别于三塘湖盆地其它低熟源岩。经热解分析,腐泥无定形是芦草沟组烃源岩主要生烃贡献者,并且其主生烃期Ro 在 0.35 %~ 0.6 %之间。因此,腐泥无定形低熟生烃是三塘湖盆地低熟油的主要生烃机制。另外,在三塘湖盆地原油以及芦草沟组源岩中都检测到 17α(H) 2 5 降霍烷系列化合物,说明三塘湖盆地的低熟油可能与陆源有机质细菌降解改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锗层沥青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的认识多是依据地球化学资料,而很少从生烃背景来探讨这一问题.研究应用盆地模拟方法,对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沥青三套可能的烃源岩(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和上二叠统)进行了生油历史与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和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的主要生油期分别发生在二叠纪-早三叠世、早-中三叠世和三叠纪末期-早侏罗世.在生油潜力方面,下志留统泥质烃源岩在()个中-晚三叠世期间都具有最大的生油量,占三套烃源岩总生油量的80%~90%.在早侏罗世沉积期, 光地区油源岩以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为主,下志留统泥质烃源岩为辅,仅为总生油强度的10%~20%;而()家寨地区则以下志留统泥质烃源岩为主要油源岩,所占比例仍高达80%左右.考虑到本区中、晚三叠世期间的生油量远大于早侏罗世时期,飞仙关组古油藏原油应该主要来自下志留统泥质烃源岩,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的贡献较小,且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本区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生油时间明显早于飞仙关储层圈闭形成期,不是该区古油藏的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应用色谱-质谱联合计算机,因而可以准确的鉴定原油和生油岩中生物标记化合物的结构。这些化合物起源于原始有机质,在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过程中,它们保持着基本的碳骨架。因此,可以利用生物标记化合物的这个性质,研究油气源及油气演化(W.K.Seifert等1977.1978:A·S·Mackenzie等1981)。原油的成分取决于其形成的沉积环境及原始有机母质的类型。如陆源有机质形成的原油常含高蜡,而海相原油则含较多的环状化合物。同样形成于不同沉积环境下原油中的甾烷和萜烷,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其可采储量达3.8×1012 m3。盆地经历了卡鲁裂谷期、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和马达加斯加漂移期等3期构造演化。其中,马达加斯加裂谷期形成下侏罗统—中侏罗统湖相-滨浅海相烃源岩,于早白垩世进入生油门限,晚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渐新世进入生气窗。受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东非陆上断裂系统活动影响,大量富砂沉积物以块体搬运和深海滑塌方式向深水区堆积,形成了盆地内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相对均一且物性良好的超大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漂移期海相泥页岩则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东非陆上早期隆升和三角洲进积作用使鲁武马盆地形成重力滑动和盐底辟构造,渐新统—上新统内形成东非被动陆缘正断层带(EANFZ)和逆冲断层带(EATFZ),下伏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成油气沿正断层和深水区逆冲断层向上运移,聚集于构造-岩性-地层、构造圈闭中,形成大气田。  相似文献   

19.
国外深水盆地烃源岩发育特征表明:无论是板内的断坳盆地还是板缘的先裂陷后漂移沉积盆地,在裂陷期(断陷期)及坳陷期(漂移期)均有烃源岩分布,大陆边缘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有效烃源岩发育程度存在差别,其中裂陷期非海相(湖相)暗色页岩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生油岩,还可能发育过渡相或近海相的煤系和泥质烃源岩;其次是板内坳陷晚期或板缘漂移期的海陆过渡相、近海相、前三角洲相等有大量的有机质供给或者长期离物源区较近的情况下,烃源岩发育;裂陷晚期和坳陷早期烃源岩一般不发育,但有大量的有机质供给的半封闭浅海—半深海环境可能发育高效烃源岩。国外主要深水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发育特征对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南海北部裂陷早期阶段发育的湖相烃源岩和裂陷晚期发育的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为主力烃源岩;南海北部不同盆地坳陷期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差异较大,其中陆源有机质输入不足的琼东南盆地烃源岩稍差些,陆源有机质输入相对充足的珠江口盆地烃源岩较好一些。墨西哥湾和北苏门答腊盆地的勘探实践已经证实了半深海相烃源岩可作为有效油源岩,这对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统海相烃源岩认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和盆地中侏罗统煤-油页岩层系生油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论述了民和盆地中侏罗统含煤及油页岩层系的生油特征,探讨了盆地独特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原油主要地化特征为:Pr/Ph比值偏高(2.65-3.15)、甾烷/藿烷比值极低(0.03)、C27甾烷较丰富、Ts/Tm>1低硫芴/氧芴比值、较高含量的C29降新藿烷及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及相对丰富的长链联苯及烷基四氢萘系列化合物。中侏罗统煤-泥页岩层系含生油潜力明显不同的多类型油页岩,多数油页岩属由藻类和陆生高等植物母质组成的混合型有机质,沉积环境为淡水-微咸水弱氧化条件,其地化特征也表现为高Pr/Ph比值(平均为1。98),低甾烷/藿烷及低硫芴/氧芴比值等特征。某些油页岩富含C29降新藿烷及重排藿烷系列化合物,它们应为主力源岩。油页岩多含再沉积型或沉积改造型有机质。异常地热作用对源岩演化及原油地化特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