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我國大地構造的方法問題 我國地质工作者研究大地構造是从兩方面進行的,一方面是純地質学的方法,这個方法是由國外大地構造学說而來的,根據各地質時代的古地理海陸分佈,沉積物的厚薄和相變、岩漿活動,以及褶皺斷裂程度,來劃分地殼為活動地帶(地槽)与穩定地帶(地台),將我國大地構造單位劃分為地台(前寒武紀)、加里东褶皺帶、華力西褶皺帶、燕山褶皺帶等等。按照这個方法,首先分析古老岩系以確定地台(前寒武紀),然後再分析較新岩系以確定以後的褶皺带(也就是新地台):另一方面是地质力学的方  相似文献   

2.
1954年6月中旬,作者利用兩周多的时間到中衛、銀川、三盛公等地一行,并由銀川横过賀蘭山西至巴音浩特。茲將初步观察,并参照有关資料,扼要提出以下初步意見。 賀蘭山是一条狹窄的褶皺山,略作南北走向,但北段則作北北东乃至北东走向,大体上可以說是作北  相似文献   

3.
何宇彬 《地质科学》1959,2(2):48-50
广西中部極广泛地分布着中、上石炭紀黄龙灰岩和馬平灰岩以及下二迭紀的栖霞灰岩和茅口灰岩。它們在構造上多形成寬闊平緩的“箱狀”及“槽狀”短軸向斜盆地,盆地內也有上二迭紀及三迭紀地层出露,構造体系完整,有时为逆掩断层带所割切。  相似文献   

4.
內蒙某区超基性岩体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居蒙古大兴安岭褶皺系的中央,适为北东东到近东西向褶皺带与北北东向褶皺带的轉折部分。超基性杂岩体的侵入,分別受近东西和北北东两組深断裂的影响。由于同时受两組构造影响的結果,所以超基性岩岩体比較集中,規模比較大,形状也比較复杂。常呈“S”形、“E”形及其他不規則形。本文所要介紹的只是一个“S”形岩体的中間块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已經发現了金刚石砂矿床,因此一定也存在有原生矿床。下面談一下西伯利亚雅庫特地区的金刚石矿床,供同志們参考,希望能对中国同志在寻找原生金刚石矿床的工作中有所帮助。一、金伯利岩岩简分布的地质位置(见图1) 雅庫特的金伯利岩岩筒是分布在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邻接地区,即通古斯台向斜和安那巴德台背斜之間。在台背斜的隆起部分,出露的地层是古老的結晶片岩。褶皺和錯动在这里都較剧烈,其中并有閃长岩的侵入。在它的周围分布着震旦紀、寒武紀和奧陶紀的地层,褶皺较平緩。下古生代的地层,包括碳酸盐类岩在內,厚达2000米,其中有金伯利岩岩筒出現。  相似文献   

6.
三、柴达木盆地日基底性質和表層褶皺在柴达木厚达1000公尺的中、新生代沉積之下的盆地基底,以往被認为是“加里东褶皺基礎”(黄汲清),而且“阿尔金山中的褶皺構造可能与盆地基底是一致的”(張文佑)。形成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是把柴达木边緣的变質岩系認为是下古生代的“南山系”。1956年地質部石油普查隊在祁連山南麓發現了  相似文献   

7.
我们已经知道,造山作用、地震和岩浆作用——火成岩侵入体的侵入和火山作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花岗岩侵入体与强烈褶皺带之间的联系特别突出。这些侵入体几乎与岩層的揉皺作用同时,或在最接近于造山时期的地质年代里,即那些受过褶皺作用的地带发生隆起的时候,大量地贯入褶皺带内。阿尔漢格尔斯基指出:“褶皺作用在时间上与隆起作用紧密相联;这就有根据可以认为,这两种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或者可以推测,它们是同一作用的結果”。  相似文献   

8.
解答:地層受了外力作用,發生应力,由应力產生应變——變形,如褶皺和破裂等。斷層就是比較大的破裂,在斷口兩侧有相对的位移。其發生和發展的方向一般是有规律的。我們掌握了它們發展的規律,对在野外工作中認識斷層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們在野外,首先要注意当地的主要搆造——褶皺軸向。与招軸平行的斷層即縱斷層,  相似文献   

9.
在淮河上游幹支流發源地,伏牛山、嵩山、桐柏山一帶,有兩種不同體系的構造線存在着。按其生成時代的新老來劃分,一種可以北45°—60°西的構造線來代表,另一種則為近東西向的構造線。在淮河上游南灣、薄山、白沙等水庫的地質調查中,曾斷續地看到北45°—60°西方向的褶皺及衝斷層,也有同樣方  相似文献   

10.
刘之远 《地质学报》1951,(Z1):1-8,98,99
湖北省西南部地質構造形態,可以分別為華夏式與新華夏式。華夏式構造為本區主要構造形式,走向東北——西南。顯著的褶縐有十一個背斜(看附圖F2-4,F6,F8,F11,F13-15,F17,F21),十二個向斜(F1,F5,F7,F9-10,F11F16,F19,F20-22,F26);還有九個逆掩斷層(T3-11)。褶縐形狀是寬而長,各軸向略呈平行,有向兩端延長達幾百公里的,有向一端延展的,或兩端傾消的。較新地層居向斜中部,較老地層居背軸軸部。向斜軸部地層傾斜平緩(傾角15°—30°),在兩翼傾斜較陡(傾角35°—70°),有時直立。至於逆掩斷層(T3-11),斷層走向與褶縐走向相同,T3(看附图)是最顯著的,向兩端延長达60公里,斷層面傾向西北,上衝體從西北向东南推動。其餘斷層延長較短,上衝體有從西北向東南,亦有從東南向西北推動,情况不一。新華夏式構造在本區內居次。褶縐走向北北东—南南西,成狭而長的形狀。向斜軸部地層傾斜較陡(傾角45°—80°),而在背斜軸部傾斜較緩。属於此系的逆掩斷層,T1在齊嶽山之东麓,T2在川利縣之西,T9在咸豐縣之南,T11及T12都在F18向斜西翼。斷層走向都是北北東-南南西,舆褶縐走向相同。 華夏式與新华夏式二系構造干涉現象異常顯著,如向斜(F1)軸部被逆掩斷層(T2)截割為二,背斜(F13)的西南段被逆掩斷層阻切,向斜與背斜原來都成東北—西南走向,被成北北東—南南西向的逆掩斷層所阻切。亦有褶縐受阻撓而折轉成北北東—南南西向,如F7,F8,F10;可以證明華夏式構造受新華夏式構造所阻切。 華夏式被新華夏式所截切或干涉,二者造山運動時期,自然前者較早,約在白堊纪的後期;後者較晚,在白堊紀之後,可能在第三紀初期。  相似文献   

11.
翁礼巽 《地质科学》1960,3(3):137-147
一、引言世界上超基性岩的分布同不同时代的褶皺山带有密切的关系,主要的超基性岩都产生在地槽中。根据不完全資料,中国主要的超基性岩也分布在地槽中。如中国北部超基性岩产在古生代地槽华力西褶皺带中;西北超基性岩产在加里东褶皺带中;西南超基性岩侵入于中生代地层中(属于中生代末期燕山褶皺带);也有侵入于新生代可能属于喜馬拉雅造山期的地层中。超基性岩在我国地盾区中也有分布,如西北、东北、华北及西南某些超基性岩均产在震旦纪地盾中。  相似文献   

12.
一、标本的描逑前年在五台岭底北坡太古界綠色片岩系內采得石英脉岩小褶皺,长約10厘米,褶皺的横切面沿軸面长約4.5厘米,横約3.5厘米,如照片1a,b。石英脉岩厚約0.8厘米,褶  相似文献   

13.
張兆瑾 《地质论评》1940,5(Z1):91-92
貴州東南部有甯鄉式鐵鑛,前人尚無知者,作者則見之於八寨三合兩縣。特性有四:一、篇層狀赤鐵鑛;二、俱鮞狀結構:三、鐵鑛層之上下壁,偶真海綠石砂岩:四、鑛層僅限於泥盆紀之上部。查本式鐵鑛於中國西南各省,如贛、鄂、湘,  相似文献   

14.
(一) 矿体形态 206矿区矽卡岩白鎢矿矿床主要分布在甲区和乙区兩个地段,如图1。矿体呈层狀、条帶状、扁豆狀产出。所谓矿体不仅有矽卡岩而且也包括了矽卡岩上、下圑岩(石灰岩、角頁岩和板岩)的工业矿化部分。矿体产状与矽卡岩体基本一致,矽卡岩化則又与岩层产狀一致。矿体走向在甲区大致为北东30~35°,傾向南东,倾角由30°至35°;在乙区略偏东而为北东60°左右。倾向亦为南东,傾角由35°~40°。本区矿体在产狀上較为特殊的是:这种接触交代式的矿床并不产于与侵入岩体的接触帶上,而却产于石灰岩与砂岩的接触帶中(这是主要的),或者产于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西南部地質構造形態,可以分別為華夏式與新華夏式。華夏式構造為本區主要構造形式,走向東北——西南。顯著的褶縐有十一個背斜(看附圖F2-4,F6,F8,F11,F13-15,F17,F21),十二個向斜(F1,F5,F7,F9-10,F11F16,F19,F20-22,F26);還有九個逆掩斷層(T3-11)。褶縐形狀是寬而長,各軸向略呈平行,有向兩端延長達幾百公里的,有向一端延展的,或兩端傾消的。較新地層居向斜中部,較老地層居背軸軸部。向斜軸部地層傾斜平緩(傾角15°—30°),在兩翼傾斜較陡(傾角35°—70°),有時直立。至於逆掩斷層(T3-11),斷層走向與褶縐走向相同,T3(看附图)是最顯著的,向兩端延長达60公里,斷層面傾向西北,上衝體從西北向东南推動。其餘斷層延長較短,上衝體有從西北向東南,亦有從東南向西北推動,情况不一。新華夏式構造在本區內居次。褶縐走向北北东—南南西,成狭而長的形狀。向斜軸部地層傾斜較陡(傾角45°—80°),而在背斜軸部傾斜較緩。属於此系的逆掩斷層,T1在齊嶽山之东麓,T2在川利縣之西,T9在咸豐縣之南,T11及T12都在F18向斜西翼。斷層走向都是北北東-南南西,舆褶縐走向相同。 華夏式與新华夏式二系構造干涉現象異常顯著,如向斜(F1)軸部被逆掩斷層(T2)截割為二,背斜(F13)的西南段被逆掩斷層阻切,向斜與背斜原來都成東北—西南走向,被成北北東—南南西向的逆掩斷層所阻切。亦有褶縐受阻撓而折轉成北北東—南南西向,如F7,F8,F10;可以證明華夏式構造受新華夏式構造所阻切。 華夏式被新華夏式所截切或干涉,二者造山運動時期,自然前者較早,約在白堊纪的後期;後者較晚,在白堊紀之後,可能在第三紀初期。  相似文献   

16.
为滿足农业对旷物肥料的要求,一九六二年我們在云南西部开展了鉀盐普查工作,按照就矿找矿的原則,根据已知盐泉和生产矿硐,运用水化学和岩盐取样等方法寻找钾盐。經过初步工作認为,并在一个矿区找到了古鉀盐层。含盐带是有远景的。已知钾盐矿点,处于两个褶皺隆起山脉间的断陷盆地中。此区自华力西运动末期已具盆地的雛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煤田位于淮陽地盾北緣。煤田类型为地台边緣凹地型,地層系統基本上与華北各地相同,区內构造由兩向斜及一背斜所組成。总面積約330平方公里,含煤42層,震旦紀、寒武紀等古老地層在礦区南部,九里山、土牛山一带有其分布。煤系地層大部分为第四紀地层所掩盖,出露稀少。礦区北部有二迭紀平頂山砂岩及三迭紀石千峯統紅砂岩露出,構成高山,拔海400—500余公尺.地形陡峻、南沿山坡,切割溝谷甚多,具有泉水及季節性地表水流.  相似文献   

18.
缝洞体系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的一个重要对象.以往的研究发现断溶体是一种重要的构造缝洞体系.最近我们在研究碳酸盐岩构造缝洞体系时发现了一个新的构造缝洞体系:褶溶体.褶溶体是一种褶皱作用控制下的溶洞裂缝体系.根据褶皱部位可以分为3种褶溶体:1)背斜褶溶体;2)向斜褶溶体;3)翼部褶溶体.背向斜褶溶体与褶皱过程中的虚脱和轴面...  相似文献   

19.
狼山屬陰山东西褶皺帶的西延部分,在东經107度附近地区。山脉走向,自东西轉为南北,并向南延伸,隔磴口(或为古称之賀蘭山闕)与賀蘭山遙相呼应,構成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屏障。过去,德日進及李士林兩氏曾先后分别涉及狼山以北的烏尼烏素及南部兩狼山等地,并均著有地質报告,惜語焉不詳。1953年秋,作者曾同陸万元同志,在內蒙古陝垻鎮以北的中段狼山,乘汽車進行路线地質踏勘,歷时九  相似文献   

20.
一、地下水形成的自然地理和地質构造特点本区位于内蒙高原的中部,为一飽经構造剝蝕,略呈波狀起伏的高原,海拔标高为900—1900公尺,地形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至高原北部中蒙边境,标高約在900公尺左右。境内南北兩面,皆为丘陵山地所分布,南面为高峻的阴山山脉和阴山北麓的丘陵地帶,多为古老的变質岩系及花崗岩所組成,标高为1300—2000公尺左右;北面为橫耳中蒙边境的低山丘陵,多系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