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规律,利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对研究区38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元素Cu、Pb、Zn、Cr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丰度大小依次为Zn>Cr>Cu>Pb。元素间相关性表明,Cu和Zn、Cu和Sc、Zn和Sc的相关性较好,Cu、Zn、Sc与OrgC、Al2O3、沉积物平均粒径相关性较好,而Pb与OrgC、Al2O3、沉积物平均粒径相关性较差,Cr与OrgC、平均粒径呈负相关,与Al2O3相关性较差。采用富集因子及地累计指数对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元素富集及污染程度依次为Cr>Zn>Pb>Cu。区域对比揭示,研究区重金属元素含量介于南海北部湾口和南海南部之间,总体上接近于自然背景值,呈无污染状态,Pb、Cr 2个元素在靠近海南岛沿岸及陆架局部海域受到工业或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呈中等污染。  相似文献   

2.
2014年6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对Cr、Co、Ni、Cu、Zn、Al、Mn和Fe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分离,即分作可交换态(EXC)、碳酸盐结合态(CARB)、铁锰氧化物结合态(ERO)、有机结合态(OSM)和残渣态(RES)并测定了含量。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Cr主要赋存在OSM态中,Mn主要赋存在CARB态中,Ni在OSM态和ERO态含量相当,Co、Cu、Zn、Al和Fe元素主要赋存在ERO态中。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D断面表层沉积物中Cr、Co、Ni、Cu、Zn、Al、Mn和Fe元素的非残渣态含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ERO态金属元素随着沉积物中铁锰水合氧化物的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且ERO-Cr、Co、Ni、Cu、Zn、Al与铁锰水合氧化物含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这些金属元素受到铁锰水合氧化物的影响。各金属元素非残渣态总量与ERO-Fe含量之间相关性也较好,说明各元素非残渣态受控于其各自主要的赋存形态。  相似文献   

3.
以盐城市新洋港河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6种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结合多变量分析方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进行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新洋港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r、Ni、Cu、Zn、As、Pb的平均浓度分别为70.63、27.73、21.60、21.60、9.01、20.38 mg/kg,其平均浓度顺序为Zn>Cr>Ni>Cu>Pb>As,多数表层沉积物样品中6种重金属数样点处于轻度-中度富集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整体处于轻度生态风险。重金属按照来源大致分为3类:(1)第1类为Cu、Zn和Pb,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城市交通(贡献率占44.60%);(2)第2类为Cr和Ni,主要来自城市制造业(贡献率占34.50%);(3)第3类为As,主要来源农业污染和养殖(贡献率占20.90%)。  相似文献   

4.
对长江口泥质沉积区ZK6孔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同位素测年、8个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含量对比分析,综合评价了1500年以来沉积物粒度和重金属元素垂向变化特征,并从长江流域环境变化的角度揭示了流域人类活动对长江口沉积物元素赋存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ZK6孔平均沉积速率为1.85cm/a;As、Cd自底部到顶部表现出元素含量一直在逐步升高的趋势;Cr元素自底部到顶部,表现出元素含量逐步降低的趋势;Cu、Hg、Pb、Ni、Zn元素,表现出自底部到顶部先逐步降低后又含量升高的趋势;除Cr外其他几个元素自2m以浅含量明显升高、变幅增大。8个重金属元素对长江流域环境变化的响应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As>Hg>Cu>Pb>Zn>Ni>Cr。Cd、As、Hg是长江流域特别需要加强环境风险监控的指标,潜在的含量变化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3—2014年在钦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获取的夏、秋、冬、春4个季节的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影响重金属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Cu、Pb、Zn、Cd、Cr、Hg、As含量范围分别为0.214~1.510、nd~0.979、0.132~4.160、0.005~0.106、0.014~2.580、0.012~0.049、1.2~2.2 μg/dm3,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夏、秋季重金属的平均含量依次是As>Cu>Zn>Cr>Pb>Cd>Hg,冬、春季则是As>Zn>Cu>Pb>Cr>Cd>Hg;入海径流量受控于降水,使得雨季时Cu、Zn、Cd、Hg、As的含量通常高于干季;东北季风期间大气沉降可能是Pb含量由夏季到春季逐步增高的主要原因;除夏季Pb、Cd和冬季Pb、Cd、Zn外,其它重金属之间具有显著的同源性。陆源输入是钦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重金属的重要来源,咸淡水混合过程(酸碱度变化及物理混合)是影响重金属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潮流作用也是影响重金属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小海潟湖沉积物的大部分元素含量与花岗岩类的元素含量接近,沉积物的Ni,B,Sr的含量和Sr/Ba比值显示出陆源沉积物的特点。V,Mn,Co,Ni,Cu,Zn,Pb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0.98,这些元素共同与有机质富集于沉积物的粉砂、粘土粒级之中。从潟湖边缘到中心,Cr/V,Cr/Ni,Cr/Cu比值从大变小,Ni/Co比值从小变大的规律变化可以指示物质从潟湖边缘迁移至潟湖中心。  相似文献   

7.
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相态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由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渤海接受了来自周边河流、沿岸排污及海上油气开采所产生的大量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使得渤海的生态环境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采自渤海中部的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Cu、Co、Ni、Zn、Pb、Cr、Cd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相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分布规律、污染状况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Cu、Co、Ni、Zn、Cr在渤海湾的近岸区域和渤海中部泥质区有较高的含量,而Pb和Cd则在整个研究区的含量都较高;表层沉积物中Cu、Co、Ni、Zn、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Pb和Cd则具有较高的非残渣态含量;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未受到Co、Ni、Cr的污染,Cu、Zn、Pb和Cd则为未污染-中等程度污染。重金属元素Co、Ni、Cr以自然来源为主,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物质组成的影响,而Cu、Zn、Pb,尤其是Cd,则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黄河沉积物是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影响范围涵盖了本区大部分区域,但在研究区的北端受到滦河来源物质的影响,渤海湾和研究区中部则受到海河物质和大气沉降来源重金属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白令海北部、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等亚北极海域表层沉积物中13种金属元素(Fe,Mn,Al,Co,Ni,Cu,Zn,Cd,Cr,Ba,Ag,Pb和U)的含量进行测定,结合富集系数(EF)和因子分析结果,探讨研究区的亚北极海域沉积物中各金属元素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是Co,Ni,Cu,Zn,Cr,Ba,Ag,Fe,Mn,Al和Pb高值区,低值区大多出现在白令海北部;而U和Cd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楚科奇海北部,并表现出含量向加拿大海盆逐渐降低的趋势。EF分析结果显示:在目标海区的沉积物中Fe,Mn,Cu,Ag,Ba,Co,Ni和Pb未见富集;而Cr,Cd,Zn和U则表现出轻度富集。因子分析对于金属元素的聚类划分结果与通过EF计算对于金属元素富集程度的区分结果相吻合,因此Al,Mn,Co,Ni,Cu,Ag和Pb可能主要受到陆地岩石和土壤风化的影响;Cr,Cd和U主要受到陆源输入和人类活动影响,即人类活动是造成亚北极地区沉积物金属元素富集的重要原因;而Ba主要受生物活动影响;Fe和Zn不仅受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共同作用,还可能受到生物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6年10月在惠州海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Cu、Zn、Pb、Cd、Cr、Hg、As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地积累指数法、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重金属污染现状和生态风险评价,并与2016年8月份的沉积物数据相比较。结果表明:(1)惠州海洋沉积物7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符合沉积物第一类标准,重金属的富集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Zn>Cu>Pb>As>Cr>Hg。与2016年8月相比,沉积物总体质量升高,Cd的超标率降低,而Cu、Pb、Hg含量有所升高。(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具有同源性,有机碳、硫化物和沉积物粒径是决定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重要因素。(3)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为Cd>Zn>Pb>Cu>As>Cr>Hg。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较2016年8月有所下降。(4)惠州海洋沉积物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皆未超过ERM值,不会产生生物负作用。m-ERM-Q平均值为0.11,反映有21%的毒害可能性。(5)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由高到低依次为Cd>As>Cu>Pb>Hg>Zn>Cr,Cd具有很强生态风险;沉积物重金属RI平均值为249.03,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沉积物Cd的生态风险等级较2016年8月降低,RI平均值也降低。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末在青岛近海和胶州湾11个站点采集表层和底层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SPM)样品,经消解后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Al、Ca、Fe、Mg、Mn、Ti和Ba、Co、Cr、Cu、Ni、Pb、Sr、V、Zn共15个金属元素以及P的含量,结合SPM和元素含量聚类分析的结果探讨了秋末冬初青岛近海SPM的来源以及金属元素组成的影响因素.SPM含量范围在1.7~16.1mg/L之间,平均为7.9 mg/L;SPM来源以陆源风化产物为主,生物生产有较小的贡献.SPM中Ti、Fe、Mn、Mg、Al、V、Co、Sr和Ni的含量相对恒定,且主要受陆源输入的控制;Ca和P除受陆源影响外,生物生产亦有附加贡献.离陆地相对较远的区域表层海水SPM中Pb、Zn和Ba、Cr、Cu的含量较高,特别是Pb和Zn的富集因子较大,可能受到了潜在的污染影响.Ti的恒定性以及与SPM的良好相关性代表着在青岛近海可用Ti作为颗粒物陆源指示元素,且优于Al.  相似文献   

11.
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物化学成分及物源示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东海陆架EA1孔和EA5孔沉积物化学成分变化范围较大。与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相比,钻孔沉积物的Si,Al,Mg,Mn,Ti,P,Ba,Zr,Co,Ni,Cu,Zn,Cr明显偏高,而Fe,Na,Ca,Sr,Li,U明显偏低,与全球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相比,钻孔沉积物的Si,Li,Rb,Ba,Th,Zr,Hf,Cu,Zn,Pb偏高,而Al,Na,Ca,Mg,Fe,Mn,Ti,P,Sr,U,Co,Ni,V,Cr偏低,钻孔沉积物的化学成分在垂向上具有明显变化,主要受岩性和沉积环境的控制,钻孔沉积物中元素的富集因子(EF)均小于10,接近于1,表明钻孔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地壳,一些元素因分异或外来物质加入而富集,一些元素则因分异带出而亏损,钻孔沉积物源区的DF值判别表明,钻孔沉积物与现代黄河,长江沉积物均有亲缘关系,可能是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由于气候带南移,干旱区域扩大,在古长江搬运沉积物中类似现今黄河沉积物的干旱组分明显增加,从而导致了地球化学示踪结果的长江与黄河双重性,或者说古气候的变化导致了古长江搬运物质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三亚近岸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测定了33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23种微量元素含量;利用多元统计法进行相关性及R型因子分析,探讨研究区元素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Sr、Ba、Zr、Rb元素平均值比其他元素高;Be、Cr、Co、Ni、Cu、Zn、Cd、Sb、Pb、U、Zr、Ba、Sc、V、Ga等15种元素含量与海南岛水系沉积物、表层土壤、深层土壤接近,推测沉积物主要来自海南岛。各元素在研究区的空间分布比较复杂,在中部和东部,以Li为代表的15种微量元素随离岸距离增加含量增大;Cd、Sb、Zr、Ba、Rb、Sr、As、Hg的分布特征与其他微量元素相比差异明显。Li等15种元素来源与分布主要受陆源黏土矿物吸附作用控制,Sr主要受海洋生源沉积作用的控制,Zr主要受重矿物的控制,Ba和Rb主要受研究区地质背景控制,而Cd和As的来源与分布则与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trace metals and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in water columns in Kigoma Bay and Kungwe Bay in eastern Lake Tanganyika, Tanzania, were studied. The Al, Ba, Ca, Co,K, Mg, Mn, Mo, Na, Sn, Sr, and V concentrations were low and varied very little with depth. The toxic heavy metal(As, Cr, Cu, Ni, Pb, and Zn) concentrations were relatively high in the surface water, and the Cu, Ni, Pb, and Zn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with dep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cluster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metals in the lake had three main sources. Al, Ba, Ca, Co, Cu, Cr, Mn, Sr, Sn, and V were found to be geogenic; As, Cr, Cu, Mo, Ni, Pb, Sn and Zn anthropogenic; and As, Ca, Co, Mg, and Na biogenic.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s were perform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trace metals in the water at most of the sampling sites would cause no potential adverse ef fects or non-carcinogenic health risks through dermal contact or ingestion. However, trace metals in surface water in Kungwe Bay could have certain adverse ef fects on human health through the ingestion pathway(the total hazard quotient for ingestion(ΣHQi ng)was 1.75(a value >1 was de?ned as possibly indicating adverse ef fects). The Pb HQi ng for surface water in Kungwe Bay was 1.50 and contributed >80% of the ΣHQ_(ing_, implying that Pb pollution is a water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carefully monitored and the potential sources identi?ed.  相似文献   

14.
南沙海槽区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南沙海槽区73个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微量元素主要有Cu、Pb、Zn、Ni、Co、Cr、Sr、Ba和Zr,表现为亲陆性,常量组分为SiO2、AI2O3、TFe、CaO、MgO、K2O、Na2O、MnO、PO25、TiO2,表现为边缘海向深海过渡的沉积环境特点。沉积物质含有粘土组分、碳酸盐型生物碎屑组分、陆源碎屑非粘土组分以及火山碎屑、岛源物质,沉积环境与水深关系密切,在200m以浅,沉积物的供给复杂,沉积环境多变,在200m以深,沉积物的供给和沉积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5.
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沉积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及砂矿成矿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成  王振民 《台湾海峡》1997,16(2):135-144
本文研究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20种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划分4种组合类型。Zr、La、Y、Nb、Ti元素高含量区具有海底锆、钛砂矿可能成矿的良好显示,为海底砂矿找矿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胶州湾东北部滨海湿地5个采样点生长的碱蓬中10种重金属Cu、Zn、Pb、Cd、As、Cr、Co、Ni、V、Mo的系统研究,发现碱蓬对Cu,Zn的吸收明显高于其它重金属,这可能与Cu和Zn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关,碱蓬体内Cr、Pb、V和Ni的含量也相对较高。碱蓬对Mo的富集效果最为显著,对Cu、Zn、Cd...  相似文献   

17.
南海铁锰结核(壳)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南海11个铁锰结核(壳)样品的化学分析资料,研究了铁锰结核(壳)中Fe,Mn,Cu,Co,Ni,Pb,Zn,Cr,K,Na,Ca,Mg,Si,P,Al,Ti,Sr,Ba及∑REE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铁锰结核(壳)以高Fe,∑REE,低Mn,Cu,Co,Ni等元素为主要特征;(2)铁锰结核(壳)中Fe,Mn间无明显相关,而Fe与∑REE,∑Ce,∑Y呈弱的正相关,Mn与∑REE,∑Ce,∑Y呈明显的正相关,结壳中Fe,Mn与Si,Al,Cu Co Ni呈负相关;(3)结核(壳)中Mn/Fe与Cu/Ni,Ce/La呈负相关,Mn/Fe主要受Mn控制;(4)结核(壳)中Fe,∑REE等元素主要来自南海陆源中酸性岩类的风化、淋滤和沉积。  相似文献   

18.
Thirty continental-shelf clays sampled off the east coast of India have been analysed spectrographically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 Ge, Ga, Pb, Cu, Mo, Sn, V, Ni, Co, Zr, Cr, Ba, Sr and B. Most of these elements are detrital in origin and are primarily held up in clay minerals or adsorbed onto the clays in the nearshore mixing zone. Organic matter influenc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Ge, Sn, and to a lesser extent, Ga and Pb in the shelf.  相似文献   

19.
红树植物红海榄叶化学组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红树植物红海榄叶的基本化学成分水分,灰分,灰分中酸不溶物,灰分中S(SO42-),粗蛋白,粗脂肪等及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定。其基本化学组成各成分含量分别为:水分(69.18%),灰分(3.04%),灰分中酸不溶物(0.094%),灰分中S(SO42-)(0.052%),粗脂肪(7.75%),粗蛋白(7.14%);测得了红海榄叶中17种氨基酸,其总含量为10.7mg/g,其中人体必须氨基酸有7种,占所含氨基酸总量约26%;采用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对红海榄叶进行了31种微量元素的分析测定,测得了其中18种元素的含量,红海榄叶中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