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新疆白垩纪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早白垩世古地理 侏罗纪晚期的燕山早期地壳运动使新疆古地理景观发生了部分变化喀喇昆仑区晚侏罗世新特提斯海水向南退出,使其一度隆起为陆;塔里木区被乔喀塔格分隔为塔北-塔东和塔西南两个内陆盆地的范围较晚侏罗世明显扩大北疆区和东昆仑区的盆地则较晚侏罗世普遍缩小。这个时期,古阿尔泰山、古天山和昆仑山等仍然保持中高山或低山丘陵,有大量碎屑物质被河流带入盆地附图31。1.1 剥蚀区特征 早白垩世的剥蚀区大致可分为:中高山区、低山丘陵区和低地平原区1。 古昆仑山西段为中高山区,构成山系主体,地势南缓北陡,…  相似文献   

2.
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处于印度板块被动边缘一侧,共划分9个沉积相带、9个沉积亚相。日当组由南而北,海水由浅变深,可划分3个相带;陆热组总体处于陆棚环境;遮拉组处于陆棚—深海盆地环境,沿绒布断裂以北,发育拉张环境下的中—基性火山岩,总体沿断裂一带呈中心式喷发,其沉积背景为深水盆地相,发育放射虫硅质岩等;维美组为深水背景,在硅质岩、泥质沉积的陆棚—盆地区,有浅水物质的夹层,发育深切河谷的水道沉积物与浊流沉积物共存现象,并对下伏地层产生强烈的下切;桑秀组区内再次表现为强烈的伸展拉张,绒布断裂可能初现,沿断层发育中心式的中—基性火山喷发,出现火山爆发角砾、枕状熔岩、柱状节理发育的安山岩,并在断裂北侧形成滑塌角砾岩,而南部相对平静,沉积一套陆棚相的泥质沉积物;甲不拉组显现“一隆两坳”的地貌单元,北侧绒布断裂以北为开阔海陆棚环境,洛扎以南为闭塞湖环境。  相似文献   

3.
西藏白垩纪固着蛤的分布及地理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西藏二叠系(竹蜓)类及非(竹蜓)有孔虫的研究认为,早二叠世早期(竹蜓)类以冷温型的Monodiexodina动物群为主,属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太陆及扬子地块的分界分别为昆仑山南坡断裂和金沙江断裂。早二叠世晚期(竹蜓)类Neoschwagerina-Polydiexodina动物群仍限于冈瓦纳北缘区,其生物区系以及扬子地块的分界与早二叠世早期相同,而冈瓦纳大陆北缘西部首先与欧亚大陆塔里木等地块接近,该动物群才越过了昆仑山北坡。晚二叠世晚期(竹蜓)类以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为主,与扬子地块相似属华夏—特提斯生物区,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的界线转为班公湖—怒江断裂,而冈底斯带与喜马拉雅带至今未见Palaeofusulina,该二带仍属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  相似文献   

5.
西藏拉萨地块乐平统以海相与陆相沉积并存为特征。海相乐平统含复体珊瑚Waagenophyllum、■类Reichelina和有孔虫Colaniella。陆相乐平统含两类植物群,一类发育于措勤盆地中北部地区,为舌羊齿植物群分子Glossopteris、Noeggerathiopsis、Phyllotheca和华夏植物群分子Pecopteris、Sphenopteris共生的混生植物群;另一类主要发现于改则县下岗江和昂仁县贡久布地区,以Lepidophylloides、Paracalamites、Pecopteris等华夏植物群分子为主。根据沉积层序分析,拉萨地块乐平世时表现为整体上升。藏南喜马拉雅特提斯带的乐平统以产有冈瓦纳型Glossopteris植物群、冷水型单体珊瑚Cyathaxonia和腕足动物群为特征,并且从曲布组到曲布日嘎组表现为海进的沉积序列。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特提斯带乐平世在植物群、动物群以及沉积层序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拉萨地块在晚二叠世已基本脱离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喜马拉雅特提斯带。  相似文献   

6.
西藏二叠纪植物古地理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孙克勤 《地质论评》2008,54(3):289-295
本文就西藏地区二叠纪植物群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在植物群分析的基础上对本区古植物地理分区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了它在植物古地理再造方面的意义。依据植物群的组成和性质将西藏地区划分为藏南、藏中和藏北3个古植物地理分区,即藏南(喜马拉雅区)冈瓦纳北部边缘植物地理区、藏中(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区)华夏—冈瓦纳植物地理过渡区和藏北(唐古拉区)华夏植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7.
燕辽地区晚中生代动物君及其古生态和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燕辽地区的中侏罗-早白垩世地层中共有3个动物群贯穿始终,即燕辽动物群、热河动物群、阜新动物群,分别分布于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构成多门类化石群的组合序列.根据以昆虫为主的动物群组合序列研究,可以推测中侏罗世燕辽地区处于温带气候条件下,森林沼泽发育,分布广,但水面规模不大,水体不深,地形起伏差异较小,而晚侏罗世相似,陆地植被茂盛,森林极为广布.到早白垩世尼欧克姆期,动物群的种类相对较贫乏,以陆生昆虫为主,出现的昆虫大多为典型亚热带昆虫,说明该地气候仍偏热,但湖泊显著减少,已逐渐向干燥的气候过渡。从昆虫类及其他一些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特征分析,可以作出如下推断,即:劳亚大陆或欧亚大陆与北美、非洲等大陆分离的最后时限不会早于中侏罗世,以后随着泛大陆解体,昆虫中一些类群(如蚊歇蛉科等)的早期代表扩散到其他大陆,最终现成现今的分布格局。在这一过程中,第三纪白令陆桥虽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是主要和唯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万晓樵 《地学前缘》2020,27(6):116-127
有孔虫化石资料是地质历史的真实记录,对不同地质时期古地理格局和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动态响应。西藏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板块相对地理位置变迁等诸多问题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西藏特提斯沉积盆地内有孔虫动物群的古生态特征和古地理分布,能够识别生物地理区系,进而恢复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演化格局。西藏地区中、新生代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分化是西藏特提斯地质演变的具体反映。西藏南部早侏罗世产底栖大有孔虫Orbitopsella喜暖动物群,晚侏罗世出现双壳类Buchia喜冷动物群。由此推测,侏罗纪新特提斯洋扩张尤其是中大西洋的开张,将位于印度大陆北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从早侏罗世较低纬度的温暖位置向南推移至较高纬度的低温地区。白垩纪中期Orbitolina有孔虫类群繁盛于特提斯北侧亚洲大陆的拉萨地块和羌塘盆地,但没有出现在印度大陆。这说明当时印度大陆已脱离冈瓦纳大陆向北漂移,受四周深水环境的阻隔,Orbitolina动物群未能向印度大陆扩散。此时深水环境中生活着浮游有孔虫Ticinella-Rotalipora动物群。Turonian晚期开始形成海退,拉萨地块的海洋环境基本消失。Coniacian-Campanian早期印度大陆北缘浮游有孔虫继续占优势,繁盛Marginotruncana-Globotruncana动物群。直至白垩纪末,印度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深海阻隔仍然存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动物群一直存在根本性差异。印度大陆北缘发育着Orbitoides-Omphaloceclus 动物群,冈底斯南缘则以Lepidorbitoides-Pseudorbitoides动物群为特征。古新世Danian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显示大印度与亚洲大陆发生初始碰撞(66~61 Ma)。Selandian期之后,缝合带两侧才出现相同的Miscellanea-Daviesina有孔虫类群,生物区系的分异基本结束。始新世早期缝合带两侧为完全相同的生物区系,共同发育底栖大有孔虫Nummulites-Discocyclina动物群。有孔虫古地理证据表明,大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始碰撞在古新世早期发生,时间大致在Danian期,沿雅鲁藏布缝合带的深海演变为残留海环境。小个体货币虫Nummulites willcoxi和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ouachitaensis的存在,代表特提斯喜马拉雅最高海相沉积,时代属于始新世Priabonian晚期(35~34 Ma)。随后,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封闭,海水完全退出西藏境内。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原始面貌与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在详细分析地层接触关系、构造界面特征、地层发育特征和连续性、盆地沉积与周边构造的关系、物源区性质、沉积体系配置与相分布、古水流样式等各种要素的基础上,重建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至白垩纪的原始面貌,并将其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和第二阶段(中侏罗世Bathonian—Callovian期)沉积盆地的范围和沉积体系的配置关系大体类似,两者最为重要的区别是前者有聚煤作用发生,后者没有煤层发育,其原因是古气候变化造成的;第三阶段(晚侏罗世)盆地收缩至桌子山—石沟驿—六盘山一线东侧;第四阶段(早白垩世)盆地的范围有所扩大,但东界可能被限制于现今的吕梁山以西。  相似文献   

10.
沟宗海 《西藏地质》1996,(1):138-147
本文描述了西藏固着蛤类化石4新种在讨论固着蛤地理分布的同时,将其划分为3个固着蛤组合,它由东向西呈带状属布,各组合显示了不同的化石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杨文采 《地质论评》2017,63(2):269-276
本文介绍谢学锦先生快速进行区域地球化学填图的计划在西藏取得的成果。区域水化学填图可分析66个指标,效率高,成本低,见效快;同时水化学填图的空间定位和分辨率比采集土壤样品的填图会差一些。西藏地球化学填图成果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例如西藏6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中,有三分之二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出现异常带。西藏许多元素的分布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影响,是因为特提斯洋原有的一些元素残留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氧化钾、氧化钠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地带出现含量高的异常带,可见特提斯洋中丰富的钾、钠成分残留在代表大洋封闭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地带氧化钙出现含量低的异常带,可用特提斯洋中的碳汇作用来解释,即特提斯洋中的钙由于碳汇作用变成碳酸盐岩石,氧化钙出现含量低的异常。西藏的地球化学图对矿产勘查和生态环境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绿石是海相沉积的指相矿物,通常形成于海进系列,与低的沉积物供应速率有关。本文利用岩相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运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电子探针微分析(EPMA)等技术,对藏西南札达县波林地区夏拉剖面中的海绿石砂岩和含海绿石灰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上述分析表明砂岩和灰岩中的海绿石均为高演化的海绿石,砂岩中的海绿石为原地海绿石,而灰岩中的海绿石则源于下伏砂岩。通过沉积环境分析和区域地层对比,笔者等认为札达地区砂岩中海绿石的出现可能与Albian晚期印度大陆从澳大利亚—南极大陆的彻底裂解而造成的该地区的海进有关。持续的海进过程导致了该地区高演化的海绿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应用锆石SHRIMPⅡ定年技术,对西藏南部拉轨岗日岩带东段的打拉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测试,获得岩体形成年龄为24.7Ma(晚渐新世)。打拉岩体中具老核新壳的岩浆复合型锆石特别发育,其老核年龄范围为2796.8-3196Ma,反映打拉岩体所在部位的深部存在太古宙的古老基底。  相似文献   

14.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白垩系的厘定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王成善  万晓樵 《地质学报》2000,74(2):97-107
文中对藏南江孜地区深海一次深海白垩纪地层层序、系统及厚度进行了厘定。建组剖面甲不热、维美等构造复杂,地层层序变化大,重复多。厘定后的岩石层单元有加不拉组、床得组和宗卓组。加不拉组是一套以黑色页岩为主的地层,跨不白垩统一上白垩统三冬阶,下分黑层段和白层段;床得组由紫红色页片状泥灰岩组成,各坎潘期早-中期;宗且即著名的“北家混杂堆积岩”,页岩中含大量外来岩块,时代为坎潘期晚期和马斯特里赫特期。白垩系厚  相似文献   

15.
尖晶石是地幔橄榄岩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矿物,虽然含量很低,却可以作为其寄主岩石——地幔橄榄岩——的成因指示剂.普兰岩体东部铬尖晶石分布广泛,几乎在所有岩石类型中都有出现.通过矿物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尖晶石可分为两类,一类较自形,颜色较深;另一类多呈不规则状和蠕虫状,颜色较浅.根据其化学特征,又可分为富铬型的尖晶石(Cr#>60)和富铝型的尖晶石(Cr#<60),富铬型尖晶石主要出现在纯橄岩、蛇纹岩和辉石岩中,富铝型尖晶石主要出现在二辉橄榄岩中.其中,方辉橄榄岩中的尖晶石形态、化学成分变化比较大,说明它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形成和变化过程.通过对尖晶石矿物学和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尖晶石具有深海橄榄岩和上部俯冲板片(SSZ)构造环境橄榄岩特征,普兰岩体可能先后经历了MOR和SSZ两种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西藏马攸木金矿松托嘎岩体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攸木岩金矿床是在西藏普兰县境内发现的大型独立岩金矿床。对矿区西北部规模较大的松托嘎英云闪长斑岩体进行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所得岩浆结晶锆石的年龄为18.4±1.3Ma(1σ),表明该岩体形成于中新世早期。年轻锆石所包裹的残留锆石核给出两组206Pb/238U年龄值分别为555±25Ma(1σ)和1894±83~1335±56Ma(1σ)。根据野外地质证据,并结合上述同位素年龄数据可以推测北喜马拉雅地区西段在早寒武世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岩浆热事件,相比之下,松托嘎岩体可能起源于下地壳中—新元古界变质基底的深熔作用。松托嘎岩体成岩时代与雅鲁藏布江东段含矿斑岩成岩年龄(18~12Ma)的一致性表明两者可能受统一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控制。  相似文献   

17.
乔东海  赵元艺  李小赛  王松 《地质论评》2016,62(S1):271-272
荣那矿床位于西藏改则县城西北约110 km处,属于多龙矿集区东北部,位于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同时单个矿体铜的规模属世界少有、我国最大。因此,对该矿床进行环境特征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藏查藏错--申扎南北向活动构造带运动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藏错-申扎南北向裂陷带是横贯冈底斯山脉谢通门-申扎南北向断裂带的北段,格仁错北西向断裂为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的转换边界。裂陷盆地内没有发现前更新世沉积物,该裂陷带断开了上新世地层和5.45Ma的白云母花岗岩体。从查藏错到申扎,裂陷带两侧的岩体、地层和构造线完全可以恢复和拼接。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获得130ka沉积物年龄,为裂陷盆地已知最早的沉积物年龄。推测裂陷带的初始发育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根据地质和定年研究,130ka以来查藏错-申扎裂陷带东西向裂开的宽度为6750-12500m,以此计算裂陷盆地东西向扩张数率大于51.9mm/a。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伸展是冈底斯地区地壳力学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西藏南部上白垩统高分辨率全岩碳同位素地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南部上白垩统半远洋沉积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实验结果显示:δ^13C值在Cenomanian末期正偏并形成正偏“高原”,从Turonian期开始总体呈现长期持续负偏,到Campanian早期负偏达到最低值。这种长期变化格局与世界有关地区的碳同位素偏移和同期全球海侵海退旋回型式匹配性甚好,印证了晚白垩世δ^13C值长期偏移趋势可作为大区域乃至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指针。短期δ^13C值波动方面,Cenomanian末期、Turonian中一晚期、Turonian-Santonian界线时期、Campanian期都存在与世界相关地区的可比性,但Coniacian-Santonian期全球碳同位素偏移型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王松  赵元艺  李小赛  乔东海 《地质论评》2016,62(S1):279-280
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地处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境内,位于改则县城北西方向约100km处。该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北缘,目前已经控制的铜资源量超过400万吨,品位0.46%~1.13%;金资源量超过110 t,品位0.15 ~0. 26g/t(祝向平等,2012),是西藏继玉龙、驱龙斑岩铜矿后发现的又一个具超大型远景规模的斑岩型富金铜矿床(李光明等,2007)。由于矿床位于藏北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研究其环境特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