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信号相关性方法在西藏那曲台阵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郝春月  郑重 《中国地震》2006,22(1):34-42
作者对2004年8月在那曲地区勘址时所获地震波形数据进行了处理。利用由勘址记录波形中发现测点对之间在时域和频域的相关性,给出了台阵内外环半径的参考值,并把勘址布设的台阵作为初选台阵进行了评估。结果证明初选台阵的分辨率很高,能够做到精确的地震的精定位。  相似文献   

2.
郝春月  郑重  周公威 《地震学报》2003,25(6):608-614
利用兰州台阵勘址观测中方的资料,对勘址测点的信号与噪声的相关值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得出检测PG与P震相的最佳内外环半径分别为380 m和1 500 m.根据台阵内外环半径的计算结果,以及内外环子台不要按放射状排列的要求,从勘址测点中选出了满足背景噪声水平要求的9个子台作为初选台阵,并对初选台阵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此初选台阵的定位能力与检测能力均达到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喀什地磁台旧址由于受到环境的干扰,将搬迁至新台址观测,为了延续观测资料,对新旧台址进行了并行观测。本文通过对喀什地磁台新旧台址并行观测的相对观测数据、绝对值数据以及绝对观测基线值精度的分析,经过对两测点D,I,F,H,Z地磁要素的比较,认为新旧台址观测的数据存在较好的一致性,通过点位差校正,可将新旧测点的数据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内蒙古科学台阵各子台的环境地噪声水平,利用锡林郭勒区域62个子台台址勘选时的环境地噪声数字记录,计算分析各台站环境地噪声水平;根据台阵各子台勘选地脉动噪声的速度均方根值、噪声功率谱密度等数据以及相关国标规定,得出锡林郭勒区域62个子台台址勘选环境地噪声水平较为理想,均在标准范围内,并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认为各子台的选址结果较好。通过对科学台阵台址勘选背景噪声的分析,不仅有利于科学台阵建成以后各子台场地响应及震级校正研究的开展,同时可对内蒙古科学台阵地震监测能力的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和田地震台阵勘址测量与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新疆和田地震台阵候选台址现场勘址测量及后续数据处理分析等内容,为确定台阵的最终台址和子台布局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丽江地震台新台址勘选过程。使用GL-PS2型一体化地震计进行测点勘选工作,计算分析了2021年12月28日13时至30日12时连续48 h内的地脉动速度均方根值(RMS)和噪声功率谱密度,并对该时段内记录到的天然地震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记录到的4次天然地震事件震相清晰易识,拟选台址背景噪声达到Ⅰ类台基噪声水平。综合分析认为,该拟选台址观测环境较好,符合地震台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7.
兰州台阵勘址测点均方根值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引言 中国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缔约国之一,根据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CTBTO)建设国际监测系统(IMS)的计划,经我国有关部门批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将建设兰州台阵。1999年8月,地球物理研究所台阵建设技术实施组经过实地考察,从几个候选阵址中选中兰州地震台西南方向18 km处的大尖山作为兰州台阵阵址。台阵阵址位于兰州南部的雾宿山区,有着稳定的基岩,在附近没有发现大的活断层。 台阵建设需要有噪声场稳定的场地,为了确定台阵阵址各勘址测点的噪声源与噪声的普遍变化,在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支持下,共投入了一套FB…  相似文献   

8.
格尔木地震台阵勘址数据分析与台阵布局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重  郝春月  沙成宁 《地震》2014,34(2):12-21
为了增强西部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 中国拟在格尔木地区建立一个小孔径地震台阵。 本文对台阵勘址数据进行了噪声与信号的相关性分析, 得到地震监测的最佳台间距。 结果表明, 对于近震和区域震的监测, 该台阵子台间距最好小于500 m, 对于远震的监测, 台站组合间距应为1500~2000 m。 最后将勘址布设的台阵作为初选台阵进行了台阵响应计算, 计算显示, 台阵响应的主瓣在NW-ES方向较窄, 表明对来自该方向事件的慢度分辨率较高; 由于呈“L”型分布, 该初选台阵确定某些方向地震的方位角较好, 但检测其他方向事件的方位角精度不高, 这可以通过台阵校正进行改善; 台阵响应中出现的多处侧瓣是由于子台间距较大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兰州核查地震台阵的勘址和地动噪声功率谱的计算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根据《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海拉尔和兰州现有三分向地震台的基础上建设两个地震台阵。为此目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C/CSB)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国际监测系统(CTBTO/IMS)对两个新台阵进行了勘址观测。实地勘址开始于1999年初。1999年8月和9月分别在兰州和海拉尔进行了勘址观测。兰州台阵阵址们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南18km处;海拉尔台阵阵址们于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东北34km处。勘址观测仪器由IMS提供的6套宽频带地震计及24位数据采集器组成。仪器在两个阵址分别布设于20个左右的侯选点进行观测,从兰州阵址较浅的摆坑到海拉尔阵址摆坑深至地表以下8m。地球物理研究所与IMS联合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地区大多数观测点的地噪声功率谱在高于1Hz的频域上均低于宽频带台站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0.
刘富安 《内陆地震》2011,(4):379-384
通过对2010年8月初克拉玛依台与和丰台仪器对调前后台址背景噪声的计算和对比,得出,克拉玛依台仪器对调后短周期台址背景噪声RMS由24.7 Counts减小到16.2Counts,远震初动波形比没换仪器前更容易辨认.这次对调仪器有助于克拉玛依台观测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Short-period teleseismicP waves from the Nevada Test Site (NTS) show systematic variations in amplitudes and travel times, with low amplitudes corresponding to fast travel times, suggesting elastic focussing-defocussing effects. Also, the azimuthal amplitude and travel time patterns for events at the Pahute Mesa subsite are systema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at the Yucca Flat subsite,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a near-source component in both the amplitude and travel-time variations. This component is isolated by removing the mean station pattern for all of NTS from the observations. A very-near-source component in the Pahute Mesa observations is also isolated by removing subsite station means from the measurements, whereas the Yucca Flat observations exhibited no coherent very-near-source component. These anomalies are back-projected through laterally homogeneous structure to form thin lens models at various depths. Travel-time delays are predicted from the amplitude variations using the equation for wavefront curvature. The long-wavelength components of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time delays correlate well, at depths of 25 km for the very-near-source component under Pahute Mesa and 160 km for the regional component under NTS. The time delay surfaces predicted by the amplitudes at these depths are mapped into warped velocity discontinuities suitable for the calculation of synthetic seismograms using the Kirchhoff-Helmholtz integral formulation. Both the intersite (near-source) and intrasite (very-near-source) differences in amplitudes are qualitatively predicted very well, although the range of variation is somewhat underpredicted. This deficiency is likely due to the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of anomalies inherent in back-projection to a single layer.  相似文献   

12.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震空间长度的时空演变。在计算空间相关长度过程中采用长轴与孕震区主要断裂走向一致的椭圆型空间窗,并设计了优化程序。在本次特大地震前观测到了增长的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利用合成地震目录对结果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否定了零假设,表明观察到的模型不是由随机数据干扰造成的,这一观点的置信水平被证实为93.9%。  相似文献   

13.
重力异常和DEM的小波变换与多尺度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认识高程与重力异常相关性的内在机制,利用小波变换信号分解特性,研究了重力异常和相应数字地形模型(DEM)在不同小波尺度上的统计相关性,由相关系数、乘常数、加常数的变化特点,得出传统意义上重力异常与高程的相关,实际上表现为二者小波变换小尺度细节的相关,这种相关不是简单孤立的关系,而是包含物理意义的平均相关。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century, gravitational isostasy has been a fundamental hypothesis for inverting the gravity data to find the crust thickness. Geophysicist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es on using gravity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depth of Moho discontinuity. Since 1980, the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e Program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investigating the Moho depth variation. Thereafter a lot of result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world (Braitenberg et al, 2000; Kaban et al,…  相似文献   

15.
从集集地震看建筑物震害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9.21台湾集集大地震中南投县、台中县、台北县和苗栗县的建筑物震害调查资料确定出这4个主要受害地区的平均震害指数,然后义计算出这4个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谱加速度、峰值谱速度、峰值谱位移的平均值。将这些均值分别与平均震害指数进行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发现峰值速度和震害指数有非常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接近1.0,而峰值加速度与震害指数相关性只有0.8,这说明地震动峰值速度能够体现地震动对脆性结构的破坏势,与以往将不同次地震的记录和资料混淆在一起研究而获得峰值加速度与震害有很好相关性形成了对比。  相似文献   

16.
基于剩余异常相关成像的重磁物性反演方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场源区剖分成长方体单元,通过采集的重磁数据反演出这些单元的密度或者磁化率变化,勾画出场源的分布图像,这种方式是重磁三维反演的重要方向.重磁相关成像通过计算测量的重磁异常与地下各点在测区上的重磁异常的归一化相关,显示出异常地质体的空间赋存状态和等效剩余重磁物性.该方法计算速度快,方法简单、稳定,但是反演的结果只是在-1到+1之间的等效物性,不能够直接反演剩余密度或者磁化率,并且无法引入已知的地质约束.本文通过对物性模型的正演和实测结果的残差进行相关成像,迭代更新物性模型实现对物性参数的反演过程.模型实验证明该方法相对相关成像不仅能提高分辨率,还能够得到真正的物性参数.  相似文献   

17.
Seismic interferometry is the process of generating new seismic traces from the cross‐correlation, convolution or deconvolution of existing traces. One of the starting assumptions for deriving the representations for seismic interferometry by cross‐correlation is that there is no intrinsic loss in the medium where the recordings are performed. In practice, this condition is not always met.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rinsic losses in the medium on the results retrieved from seismic interferometry by cross‐correlation. First, we show results from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in a homogeneous sand chamber with strong losses. Then, using numerical modelling results, we show that in the case of a lossy medium ghost reflections will appear in the cross‐correlation result when internal multiple scattering occurs. We also show that if a loss compensation is applied to the traces to be correlated, these ghosts in the retrieved result can be weakened, can disappear, or can reverse their polarity. This compensation process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quality factor in the medium.  相似文献   

18.
张北地震前地磁空间相关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地磁空间相关方法对华北地区1996年1月至1998年1月地磁核旋定点(北京时21h)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1998年1月10日张北MS6.2地震和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MS6.4地震前存在地磁空间相关低值异常。  相似文献   

19.
双差定位方法在山东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运用双差定位法和波形互相关技术,对2003年6月5日发生的青岛震群和1974年以来的潍坊(36°~37°N,118°~120°E)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使用多种震相,对深度进行控制。并对GENETIC遗传算法、交切法和双差定位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的定位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更切合实际,在山东地区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对地电场观测方法进行了概要介绍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编写的不同台站之间观测数据的相关分析软件和MAPSIS中的谱分析功能,对“首都圈”地区部分台站地电场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相关性研究和频谱特性研究等。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正常观测条件下,小区域地电场台网观测数据有一定的相关性,频谱特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地电场台站之间的观测数据的相关性,似乎与台距有一定的关系;②通过多个台站的相关性分析和频谱特性分析,可以对地电场数据的变化情况如干扰,漂移等进行初步评判和辐助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