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是在特定的用途下,对耕地进行的级别划分和估价工作,主要的目的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科学的量化赤峰市巴林左旗农用地的质量及分布,划分级别,在此基础上对其经济价值评价,为农用地流转、农用地开发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征收集体土地补偿提供科学依据和价格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通过对翁牛特旗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科学地量化城区内农用地的质量及分布,划分级别,并且在农用地定级的基础上对其经济价值的评价,为农用地流转、农用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项目管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国家征用集体土地提供依据和价格参考。  相似文献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耕地质量等级设计需要充分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和相关经济技术条件,才能保证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为此结合农用地分等技术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折算相关成果,在省级土地开发整理示范项目中进行了尝试性评定研究.在综合分析相关经济技术水平、项目补充耕地质量现状及限制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耕地质量等级的规划设计进行评定,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本研究将农用地分等定级技术和成果应用到土地开发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等级设计中,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等级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县域耕地定级方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晋宁县为例,在耕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借助GIS及统计软件,选取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作为定级因素,在进行因子的权重确定及量化后,采用修正法对耕地进行定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耕地可划分为5个级别,并且晋宁县耕地级别分布以中心城镇为中心,逐级递减,呈圈层式分布;(2)耕地级别明显受交通条件及利用效益的影响;(3)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一、三、四、五级耕地质量会相对稳定,二级耕地的质量随着区域发展会有较大的提高,个别区域甚至会上升至一级地,高级别土地面积将有所扩大,低级别土地面积将有所减少。实例证明,该县域内耕地定级方法是高效合理的,可为县域内已有分等成果的区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土地开发是通过工程措施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生产实践,新增耕地质量等级成为项目竣工验收和农业分等定级的重要依据,也是农用地估价及土地管理的参考尺度。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评价了陕北风沙滩区农地的相关因素,探讨了耕地评价的等别指数参数和重要因子系数,评定得出开发项目的国家经济等别为12等和13等、与周边地块一致性的结论。文中质量分析评定路线、方法和研判过程也为耕地质量评价在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根据商都县耕地质量状况,对县域内耕地的质量优劣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定,划分级别,并分析和评价级别内耕地质量的差异.针对商都县各级别耕地具体情况,提出了改善耕地质量的相应措施和建议,以确保商都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农用地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新中国农用地评价研究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现行农用地评价体系有农业部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和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两大类.两大体系在评价的目标、内容、指标和方法体系上存在着区别,但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农用地资源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理的转变,实现土地资源的环境友好利用.新时期,在农用地流转的背景下,通过论述比较两大评价体系,指出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定级为基础的农用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用地整理在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的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仍以耕地数量潜力为重心,忽视对耕地质量潜力的评价。该研究以农用地定级结果为基础,对已有农用地定级指标中的相关因子分值进行调整,建立质量分指数一标准产量对照表,测算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同时结合区域范围内可增耕地系数测算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最终测算农用地整理综合潜力,并以该综合潜力作为分析评价农用地整理项目是否可行的依据。以江苏省东台市四灶镇官楼等村农用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省敦化市为例,基于ArcGIS 10.6平台、GeoSOS的ANN-CA和AgentLA模型,在预测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整治亟需度的基础上,结合农用地整治规模效应、生态安全性、耕地限制因素,实现多因素相耦合,对农用地整治进行分区并自动生成高标准农田保护区范围。结果表明:预测期内,敦化市耕地在空间分布格局上依旧延续耕地的保护与占用相重叠、人地矛盾尖锐的特点,各乡镇整治亟需度存在明显差异。敦化市耕地质量提升潜力较大,主要限制因素为剖面构型,其他限制因素为坡度、质地-构型以及障碍层-构型。将研究区耕地划分为5个整治类型区,明确了各类型区的整治方向与重点。AgentLA模型在划定高标准农田保护区范围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具有斑块个数少、单个图斑面积大也更紧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以豫西北太行山地丘陵类型区为例,采用比较法和模型法探讨了耕地整理等级目标的确定问题。研究内容:(1)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方法,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通过耕地建设等级影响因素标准组合研究,可以确定耕地建设等级的评价方法,进而确定耕地整理的质量等级目标。(2)根据影响因素标准组合,结合土地整理设计工作,确定出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所能达到的标准,该标准能够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工程标准编制提供依据。研究结论:农用地分等成果与等别评价方法可作为确定耕地建设等级目标的方法与成果基础。  相似文献   

11.
《西部资源》2012,(6):17
呼和浩特市为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相关要求,以现有的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根据变更后的第二次土地调查资料数据,开展更新评价工作,对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进行补充完善,建立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相配套的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认真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本次呼和浩特市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冠县城区土地定级实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二勋 《地理科学》1999,19(3):258-264
以GIS为基础,利用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确定山东省冠县城区土地分等定级的因素、因子及其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因素、因子的分值和土地定级单元分值,然后根据单元分值对土地级别进行初步划分并实地校核,最后对定级成果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技术实现农用地估价方法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通过对我国农用地估价现状和估价方法的分析,从农用地估价与GIS技术结合的客观需求与技术可行性出发,总结目前同类系统的开发模式,以农用地价格学、信息系统学和计量地理学为基础,探讨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农用地估价在方法上的创新,基于组件式GIS平台SuperMap开发经验进一步分析其技术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4.
修正法定级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结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是分等结果的细化和深入。  相似文献   

15.
基于等级折算的补充耕地后备资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后备资源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补充耕地项目的选址和补充耕地的质量,是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工作的重要环节。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利用等为基础,根据占用耕地的利用等别确定补充耕地的目标等别,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相关设计标准及土壤普查资料设定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后各因素的状态,采用农用地分等中利用等的评价方法评定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后的预期等别,以补充耕地目标等别与后备资源预期等别的对比关系为依据,提出了基于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补充耕地项目后备资源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用地价格体系的征用地价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用地价格体系和估价成果应用是当前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的难点和争论焦点,该文提出了农用地价格体系应以资源基准地价为基础,通过一系列修正,得出分级分区的征用基准地价、不转变用途的农地流转价、转变用途的农地转用价;以佛山市南海区的农用地估价成果为例,就其与现行征地补偿标准进行了比较,并与南海城区、广州市区城镇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相互衔接性进行了验算,应用成本逆推法,从城镇基准地价导出建设用地生地地价,在内涵一致的条件下相互比较。结果表明,按此地价体系建立的农用地征用价能够与城镇地价相衔接,可为城乡地价一体化的建立提供实证。  相似文献   

17.
苏力  李榛 《西部资源》2013,(3):175-179
本文通过采用农用地级别调整法、综合判定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三种方法对海勃湾区征地区片级别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采用农地价格因素修正法、征地案例比较法两种方法对进行区片地价测算,得出海勃湾区征地区片价格为一级区片4.37万元/亩,二级区片4.02万元/亩,三级区片3.34万元/亩,四级区片3.09万元/亩。  相似文献   

18.
设施农用地是农副产品重要的空间载体。在土地利用转型视角下,区域耕地、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对设施农用地规模的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效应尚不明确。论文基于第二、三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简称为“二调”和“三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系统分析泰安市设施农用地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二调至三调期间,泰安市设施农用地规模总量相对稳定,但净变化剧烈,耕地、非农建设用地分别是设施农用地主要的转入来源、退出去向;(2)泰安市设施农用地呈现出从县城中心向外围推移的规律性,远城区集聚趋势不断加强;(3)二调时期,耕地规模促进设施农用地扩张,而三调时期,耕地规模抑制设施农用地增长,并且在远离县城的乡镇表现更为显著;(4)二调、三调时期非农建设用地均稳定促进设施农用地扩张,这一作用在空间上普遍存在。研究结论可为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治理以及设施农用地的空间布局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把耕地质量划分为耕地本底质量和耕地追加质量,通过剖析农业生产物质的大量投入对粮食单产所产生的影响来探讨耕地追加质量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通过引入"耕地标准系数"反映浙江省耕地综合质量的动态变化,并构建C-D函数模型,运用偏估计的岭回归分析,从贡献率方面就耕地追加质量中各投入因素对粮食单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11年间,耕地标准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意味着耕地质量有所降低。在耕地追加质量的诸多投入因素中,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率和单位播种面积地膜使用量对粮食单产的提高都有正向作用,其弹性系数集中在0.25左右,说明在其他3个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另一因素增加1%,都会促使粮食单产提高0.25%左右。最后提出提高粮食单产的耕地质量中各投入因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11月28日,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召开"全市服务重大项目推进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对接部署会议",副局长李宝林主持会议,对全市9个旗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工作的分管局长及具体工作人员进集中培训,同时对接部署了近期耕地保护工作。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简化报自治区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近一个时期国家、自治区关于土地征收转用审批、耕地占补平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