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和林格尔县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导致被征地农民增多。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加上外界因素,使得他们面临创业就业难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关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其次以和林格尔县为例对阐述了该地区在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创业就业的方法;然后对所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最后在现实中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增加就业的机会,以促进经济的更好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5年和林格尔县作为试点,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利修法创新研究至关重要,是我们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征地改革的一个难点。本文基于对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制度的理论研究,以及进行国内外法律法规比较分析,对理论概念的梳理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比较全面完善的关于我国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制度的方案,对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提出了几点利修法建议:1明确裁决决定的效力2对征地补偿标准做出明确规定3让仲裁机构发挥作用4将决裁制度规范统一,以用于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安置争议裁决的试行制度。  相似文献   

3.
《西部资源》2012,(2):5
从国土资源部了解到,《土地管理法》修订中有关重点制度设计的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将围绕征地制度改革,重点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解决被征地农民发展权问题。将保障被征地农民居住水平有改善,对农民房屋拆迁不再简单地按附着物补偿,要单独给予补偿。为被征地农民留足发展机会资源  相似文献   

4.
<正>甘肃:被征地农民养老分类参保近日,记者从甘肃省被征地农民社保政策落实情况汇报会获悉,该省对被征地农民区分不同情况解决养老问题,其中征收土地面积80%以上的被征地农民,剩余土地交回村集体后,可转为城镇户口,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甘肃省规定,将年满16周岁、征收土地面积占现有承包土地面积20%以上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参保范围,征收土  相似文献   

5.
结合和林格尔县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探讨现行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行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中存在公共利益界定模糊、被征地主体权利缺失、评估主体及定位不明确、评估程序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明确土地征收范围、改革土地征收程序方面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决策机制,可保障被征地主体合法权益;应明确评估主体、评估定位、评估标准,完善并建立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刚性门槛。  相似文献   

6.
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土地发展权内在机理,分析现行征地补偿价格的不足,提出了征地补偿价格应为集体农用土地价格与土地发展权价格之和,并以此构建基于土地发展权的征地补偿定价模型;其次,以周口市为例,应用构建的定价模型及农户问卷调查分析方法,测算了各县(区)基于土地发展权的征地补偿价格,并对测算结果和现行征地补偿价格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应从法律上确保农民土地发展权的权益,并在今后征地工作中逐步改革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构建公平合理的征地补偿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7.
结合国内征地拆迁的现状和特点,构建失地民众征地拆迁满意度模型,利用湖北省嘉通高速公路沿线村落的调查数据,采用基于PLS法的结构方程模型对征地拆迁民众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失地民众对征地拆迁满意度不高,主要与民众对补偿款的满意程度、就业扶持力度以及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等影响因素有关,此外,民众除了重视物质方面的补偿,还同等看重信息透明度、政策公平度等“无形”补偿。根据研究结果,建议政府与开发商合作提高就业扶持力度,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信息覆盖程度,完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8.
《西部资源》2013,(1):55-55
12月24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征地农民的利益保障,—直以来是个热点话题。今天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进一步完善了对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政策保障。草案着力修改现行征地补偿制度,规定:“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照合法、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严格的程序,给予公平补偿,保证陂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有改善、长远生计有保障,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路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天舒  秦晓微 《地理科学》2012,(11):1348-1352
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土地利用效率低、耕地保护受到破坏和耕地安全得不到保障、土壤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土地问题,同时征地赔偿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利益分配不均,农牧民权益受到损害,城乡差距拉大,二元结构明显,影响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发展,首要的不是土地制度,而是城镇化的路径优化选择。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基于农牧民失地与人口迁徙,未能从根本上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遵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合作化为突破口,在保护地域文化结构、生态结构、不改变土地原有属性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土地合理利用空间布局创新机制,破除土地二元结构,切实保障农民在合作社组织中实现自治、农业在新产业形态中一体化发展,农村在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下实现新型城镇化。同时转变公共行政理念、加强土地生态重整与修复,建构新型城镇化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现行征地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征地问题引发各类社会矛盾,成为不安定的因素.补偿标准低,补偿不到位,农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为了我们美丽的家乡,为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我们必须改革征地补偿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和解决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西部资源》2012,(6):26
近日,由国土部起草的《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或将在近期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据了解,条例对征地的范围做了相关规定,在征地条目中,除"基础设施能源、教育、政府用地"等传统征地范围外",城建开发"也被纳入到可征地范围中。据透露,该条例在征地补偿结构方面,对农民财产性补偿与安置性补偿进行了分开处理。其中,除给农民提供青苗损失费、征地补偿费等一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厦门市的地方经验为例,探讨征地拆迁城市化过程的土地产权重构。相对于产权经济学派以“南海模式”为范例主张土地制度改革应根本地给与农地完全的转让权,“厦门模式”进行的是对现存征地城市化制度的“修补”,在地方政策界定被征地农村享有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即所谓的“农村预留发展用地”。“农村预留发展用地”涉及地方政府和农村间、村和村间、集体和农民间的土地资源和土地权利的分配,以农村人口数而非征地面积为基数、量化为股权、和不完全处置权的权利制度,具有沿袭农村社会平均主义和成员权的社会凝聚意义;对于已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攫取级差地租、具有实质“地主”身份的集体和农民,则在转移土地权利的同时,具有福利再分配的意义。亦即,在地方政府和农村农民之间,市场并不是“厦门模式”的主要规则。“南海模式”和“厦门模式”不同的土地权利界定方式,何者能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目前尚难定论,有待实践和理论继续开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出于各种目的的土地征收活动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不健全的征地体系和补偿模式却导致了失地农民的怨声载道,所以说一个健全和因地制宜的补偿模式对农民和对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土地征收补偿模式进行了阐述,列举了我国几个典型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土地征收补偿模式,以和林格尔县新机场项目的土地征收补偿模式为例,进行重点研究分析。首先阐述了留地指标安置模式的主要内容、操作规则和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其次分析了留地指标安置创新模式的实践应用,最后站在失地农民角度体现出这种补偿模式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印度土地制度及其效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两国国情相似,但土地制度迥异。本文对两国的土地制度进行了介绍,对两国土地制度的效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和多头分散的土地管理体制并不成功,即便是相对完善的征地补偿制度,受益者也更多是地主和富农,所以不仅没能减少赤贫人口,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而且没能维护社会稳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而中国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土地公有制则保障了农民对于农业产值和征地补偿的相对平均分配,保障了社会的相对稳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贫困人口等都有积极作用。由此得出了中国需要坚持和完善土地公有制的结论,并且参照印度土地管理和土地征收的有益经验对改进我国土地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破解和林格尔县集体建设用地在征收补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研究方法: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定性定量分析、系统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相关土地征收理论为指导,将国内外土地征收制度做比较,努力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征收补偿改革路径,加强改革的力度,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研究结果: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与科学完善的补偿政策,可以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使农民可以获得更加为理想的补偿,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研究结论:现行征收补偿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政府农民沟通不畅,导致出现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征收补偿标准不精准,征收补偿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改革路径为规范征收补偿程序、完善征收补偿安置办法、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确保全局监督。  相似文献   

16.
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及重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户行为转变是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量变或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驱动力,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实质上是农户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厘清农户行为可为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机制提供平台。本文在剖析农户行为转变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响应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农户行为转变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响应入手构建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量化模型,并以重庆市江津区恒和村作为实证,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主要研究结论为:不同农户行为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各异,大体为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户>传统农户;不同农户行为对系统运行响应结果的作用差异明显,生产大户行为主要影响乡村生产空间的利用效率,合作社农户行为对提升生产空间系统经济效益作用明显,传统农户行为对生产空间系统环境改善的贡献作用最小。并从经济、社会、空间重构视角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合理引导农户技术和资本投入等建议,以实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协调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量农访数据,检查了家庭承包制度下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测算了样点村现有土地流转状况及其农户解释。结果表明:流转规模,总体呈渝西经济走廊快于都市发达圈,更快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流转模式,转包已逐渐被农民所接受和采用,而以现金兑换的出租和转让方式,也渐渐被部分农民所喜欢;流转用途,都市发达圈土地流转后土地利用主要向非农用转变,而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除小部分向非农用转变外,大部分土地流转后提高了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土地权属在总量上制约着土地流转的规模,但这一作用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程度不仅影响区域土地流转的总体规模,而且是导致不同区域流转规模各异和流转方式演化差异的根本原因;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对农民是否愿意离土和采取何种方式离土具有决定性作用;土地流转管理包括权益保障管理和流转后土地用途管理,是规范土地流转主体行为,减少流转纠纷,保障土地流转依法展开的基础性力量。土地流转中,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背景下的农户心理及其对现有土地流转驱动因素的响应,对安排遵循市场规律和贯彻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土地流转制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达拉特旗国土资源规划登记中心承担了14个建设项目用地的征收工作。在征地工作中,严格执行征地程序,研究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土地补偿安置办法,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的同时,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完成了响沙湾500KV变电站——国泰变电站220KV输电线路、达拉特旗连家渠加油站、东达集团王爱文化产业园区后续项  相似文献   

19.
郭广田 《西部资源》2013,(2):184-187,115
本文以和林格尔县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结果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3s技术与方法,分析了和林格尔县2009年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果表明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不同,全县及各乡镇的地类分布、面积结构上、利用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地关系是透视中国城镇化进路的重要视角。论文在历史向度上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地关系转型的发展脉络和基本逻辑,认为中国人地关系经历了在地化、去地化和再地化3个阶段。在地化阶段,农本立国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人们对乡土的经济依附和情感依恋,人地关系的在地化逻辑难以动摇;去地化阶段,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转型推动农民离土出乡,人不离土的价值观束缚发生了结构性松动,在土地与户籍制度的影响下,被动失地的农民与主动离地的农民共同主导了人地关系的去地化过程;再地化阶段,制度变革引领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化的主体,乡愁推动城乡文明走向共生,二者助推中国人地关系重塑。对人地关系变迁的历史脉络和基本逻辑的梳理,可以为适应新时代的人地关系的制度调节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顺利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