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陆梁油田白垩系及侏罗系储层成岩作用过程的研究表明,储层的孔隙演化主要与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等有密切关系。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和高岭石的后期充填作用是使孔隙遭受破坏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长石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蚀作用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各种成岩作用的时空配置关系控制着孔隙的发育程度;储层孔隙发育具垂向分带性,在纵向上发育一个次生孔隙带,这对预测本区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坪北油田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5口取心井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的镜下观察及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等资料的研究,坪北油田长4+5、长6油组储层砂体在整个成岩演化过程中,孔隙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其中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损失的主要原因,可导致大约18%~27%的孔隙损失;溶蚀作用可平均新增孔隙5%左右,其产生的次生孔隙是主要的存储空间。最后总结了本地区储层的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石炭系—二叠系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炭纪—二叠纪海陆交互沉积背景下发育的碎屑岩是济阳坳陷主要的储集岩。薄片、扫描电镜等多种微观分析研究表明,储层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及裂缝形成作用等。依据残留地层叠置样式及埋藏史,结合古地温、有机质热演化参数、黏土矿物转化序列、自生矿物以及成岩事件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将储层划分为古最大埋深等于现今埋深、古最大埋深大于现今埋深两种成岩阶段类型,前者处于中成岩B阶段和晚成岩阶段,后者处于中成岩A阶段和B阶段。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导致储层具有多变的成岩环境及复杂的成岩演化序列,并控制了储层的成岩演化史、孔隙演化史及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4.
和田河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的主要产层,受成岩作用的改造非常强烈。通过对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等多种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详细阐述了主要成岩作用的形成机理及其产物,分析了其对储层的影响和成岩序列。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是原生孔隙和部分次生孔隙的主要破坏者;溶蚀(岩溶)作用、压溶作用、破裂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次生孔隙的主要建造者,它们产生的溶孔、溶洞和裂缝是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成岩作用是该储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它控制了孔隙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丰富多样的孔隙类型,沉积—成岩作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对储层物性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入分析碳酸盐岩储层经历的不同期次、类型的成岩作用,明确储集岩空隙的形成、演化、规模和时空分布规律,对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北特鲁瓦油田位于滨里海盆地东缘,其石炭系KT-I层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沉积环境,从沉积至今经历了多期次多类型成岩作用的影响,并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王英华 《沉积学报》1992,10(3):85-95
在总结我国碳酸盐岩沉积和成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阐明有利于孔隙形成的白云石化、去膏、去云化、淡水和埋藏溶解等作用,以及破坏性成岩作用的特征和识别标志。成岩地质体是成岩环境的产物,可根据成岩组构、地球化学和发光特征等加以鉴别。成岩模式是成岩组合、成岩特征和孔隙演化的总概括,以滩相成岩模式展示了成岩相与孔隙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鄂中地区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以“东河砂岩段”为重点,对其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进行了综合研究,确立了成岩作用类型,并划分了成岩阶段,运用大量统计资料分析了在不同成岩阶段和层序中各类孔隙含量变化和组合形式,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改造及孔隙演化中的影响因素,其结果用于说明孔隙变化对储层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塔中地区东河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中地区下石炭统巴楚组东河砂岩储层主要为一套滨海沉积成在的石英砂岩,其平均成分组成石英83%,长石8%,岩屑9%。以两口井为例,应用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图象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区内东河砂岩的成岩作用,认为影响砂岩储集性能的主要成岩作用是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砂岩成岩作用强,原生孔隙保存差。深层砂岩只有出现大量的次生孔隙,才能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本文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显微热台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深层砂岩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特征和各成岩阶段砂岩孔隙的演化,表明胶结作用是影响深层砂岩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浊沸石胶结物的溶解是深部砂岩储集性能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盆地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钻井岩芯和水样资料为主,盆地周边地面剖面露头资料为辅,采用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包裹体、同位素等分析手段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灯影组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变化和成岩作用过程中孔隙流体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碳酸盐岩沉积物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过程中广泛地受到孔隙流体和成岩作用变化的影响,发生过海水的胶结作用、早期大气水成岩作用(溶解作用和沉淀作用)、表生喀斯特化作用、构造控制的热液白云石化和密西西比谷型矿化作用、碳氢产生时的溶解作用、油热裂解时焦沥青的充填孔洞作用等,其中喀斯特化和热液白云石化对储层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灯影组孔隙流体广泛地被白云石化作用和喀斯特化作用的修饰。现今地层水资料分析表明这些成岩作用明显地影响蒸发海水的地层水流体。地层水分析资料在Ca-Br及Mg-Br关系图上显示出蒸发海水的特征,Ca的浓度比蒸发海水分布曲线要高,Mg的浓度比蒸发海水曲线要低,为灯影组沉积物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发生过白云石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以及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储层的物性特征、孔隙类型、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发育于车拐地区三叠系扇三角洲前缘相带的储层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经过成岩作用和自生矿物特点可知车拐地区三叠系主要现今处于晚成岩阶段B期。压实作用为影响储层物性特征的主要因素,随着埋深的加大压实作用的增强物性随之变差,可使孔隙度减少20%以上;沸石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可使孔隙度增加达3%,研究区总的孔隙度分布范围主要在6%~18%之间,渗透率分布范围为0.08×10-3~40.0×10-3μm2。  相似文献   

13.
王春连 《地质与勘探》2011,47(5):846-855
以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应用薄片、铸体、阴极发光和X射线衍射等室内分析技术,对其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储层孔隙演化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区常见的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交代作用、白云化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其中对储层孔隙发育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胶结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京山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的研究,认为本区寒武—奥陶系普遍经历了海底、大气淡水、埋藏及表生成岩环境,其间发生的成岩作用主要有胶结作用、白云岩化、压实-压溶、溶蚀和破裂作用。在这些成岩作用的改造下,岩石孔隙度从大于20%下降到1.5~5%,其中在中新生代孔隙相对较发育。  相似文献   

15.
张鐘月  高福红  杨扬  张蕊瑶   《世界地质》2015,34(1):157-166
应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砂岩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砂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其次为长石砂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成岩阶段已达到中成岩阶段A--B期。砂岩的喉道属于中-低喉级别,孔隙度平均为8%~10%,渗透率平均为15×10-3~26×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孔—特低渗--中渗型储层。  相似文献   

16.
本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岩后生作用主要有:白云岩化作用、胶结作用、去膏化和去白云岩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压溶作用和溶解充填作用等。其中白云岩化,去膏化和溶解作用常增大岩石中的孔隙空间,对岩溶水的储渗有利;而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和充填作用常降低岩石中的孔隙空间,对岩溶水的储渗不利。本文还根据各成岩作用产生的时间及其相互关系,总结了成岩阶段和成岩序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0口井岩心、38张薄片的观察,结合对43个样品的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及包裹体测温等多种资料的分析,定量研究了塔中地区石炭系碎屑岩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目的层的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和被溶蚀作用改造的原生粒间孔(即次生粒间孔)为主;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孔隙的破坏最大,压实减小的原生孔隙平均达20.7%,而胶结作用减少的原生孔隙平均值仅为7.9%,压实作用对孔隙的破坏远强于胶结作用,且压实作用在整个孔隙演化中占主导地位;溶蚀作用是唯一改善储层的成岩作用,主要集中在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初、早成岩B期末和中成岩A期初4个阶段,最终因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度为3.2%.储层成岩定量研究和孔隙演化模式的建立揭示了孔隙演化的阶段性,对认识储层特征和进一步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头台地区扶杨油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方德庆  张建英 《现代地质》1996,10(1):111-118
根据大量的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衍射和扫描电镜资料,对松辽盆地头台地区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系统分析研究区成岩作用类型基础上,根据矿物之间的微观组构关系及其纵向变化特点,重点探讨了矿物沉淀与溶解的期次性。结合砂岩沉积微相特征,分析了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对砂岩孔隙形成和演化的综合控制作用,最终建立了砂岩孔隙演化模式,提出了1650m和1850m处是研究区内重要的次生孔隙带  相似文献   

19.
20.
鄂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等标志将鄂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沉积划分为五种不同的相带,其中以开阔台地相最为发育。并采用阴极发光、氧碳同位素、混合染色等手段,详细研究了该区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特征。认为胶结、溶解、压溶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控制该区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因素,聚集期孔隙形成于深埋藏成岩环境,与压溶作用和深部溶解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