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当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要介绍了当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内容涉及地理信息处理、管理、共享、集成、可视化应用与服务;软件体系结构;应用系统的开发;多维GIS;网络GIS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5.
6.
当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健雅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2,25(4):10-15,22
主要介绍了当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内容涉及地理信息处理、管理、共享、集成、可视化应用与服务 ;软件体系结构 ;应用系统的开发 ;多维GIS ;网络GIS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是对土地资源质量的评价,是寻求解决人地矛盾途径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选择生产潜力评价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构建模型,对济南市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和评价。以GIS为平台建立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模型。利用迈阿密模型,以济南市的土地生产潜力为背景,以所得出的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衡量指标采用中国人均热量消费不同生活水平下的耗值,计算济南市目前生活水平下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最后提出了济南市今后在土地利用和缓解人地矛盾方面的对策和应采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基于GIS的复种指数潜力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复种指数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计算复种指数潜力可以对未来粮食生产潜力进行预测。本文提出基于GIS技术的复种指数潜力计算方法。在GIS软件的支持下 ,分析全国农业统计数据 ,使用遥感数据修正全国县级耕地面积统计数据 ,进而计算各县最大复种指数 ,同时收集并处理气象数据。通过分析最大复种指数与积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关系 ,提出以外包络法构建复种指数潜力模型。利用建立的复种指数潜力模型计算全国 1km尺度的复种指数潜力 ,并使用空间统计方法得到全国及分省的复种指数潜力。全国复种指数潜力为 198 5 %。 相似文献
12.
13.
14.
基于MapX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巍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28(6):67-71
利用Visual Basic6.0中文版和地理信息系统组件MapInfo MapX进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以齐齐哈尔电子地图为基础数据,制作城市公众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实现了地图的显示、查询功能、图形控制功能、图形编辑和维护功能、简单分析功能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嵌入式数据库系统的移动GIS应用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讨论了在移动环境下如何构造基于嵌入式数据库的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在分析嵌入式数据库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其上构筑移动GIS应用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同时指出了本结构实现的可行性以及相对于基于WAP方式的GIS应用的优势,并结合实例进一步说明了本结构的实用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潜力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对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研究基础上,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借助GIS工具,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土地地潜力资源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在评价基础上,对中国土地资源的耕地潜力、生产潜力、生产潜力总量、人口容量潜力及综合潜力的大小和空间展布特征进行分析。结论为:中国土地资源潜力很力,但时空分布不均,在开发利用中,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开发、利用的战略方针,在保护好现有土地资源和合理科学利用的基础上,谨慎开发,以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管理与规划的科学性,取决于对现势土地利用情况掌握的完整性,对土地潜力挖掘的合理性,对未来发展把握的前瞻性。随着现代测绘与GIS技术的发展,其快捷、精准、直观和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等数据服务优势为科学合理地掌握与开发土地资源提供了保障。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的需求出发,对获取科学可靠的土地基础数据的数据组织结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19.
GIS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S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在严格论证了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之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提出了项目实施的方案。在该方案中,对生态环境信息数据进行了分类,详述了空间数据文件存贮结构,查询管理子系统的开发,最后得出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并简述了其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目前GIS数据格式的多样化和数据转换的复杂性出发,在Web Service技术规范和OpenGIS服务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GIS多源数据集成模型。对模型的Web子系统层、服务注册层、统一管理层以及编码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介绍了应用该模型实现对多源数据的访问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