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威理士(BaileyWillis)教授185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矿业学院,1882~1915年在美国地质调查所任职,并先后在霍普金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任教,1910年柏林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由于他在加利福尼亚州长期从事地震调查与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被人称为“地震教授”.他一生发表论著60余篇,其中《阿帕拉契亚构造的  相似文献   

2.
黄登光 《广西地质》2013,(10):22-23
2001年,文士忠脱下他饱含深情的绿军装,转业到梧州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工作,在执法监察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从军人到执法监察支队长,他始终保持刚直不阿的军人作风,为梧州国土资源系统打造了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干、纪律严明"的执法监察队伍.因为工作出色,文士忠多次被梧州市国土资源局、梧州市、广西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评为先进个人,他带领的执法支队在2012年被广西国土资源厅授予"全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3.
米.瓦.罗蒙诺索夫1711年11月19日出生在北德维纳河口内一岛上的渔民家里.他10岁时便到父亲的船上学打渔.他勤奋好学,渴望学有所长,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做出贡献.但因出身卑微,无权接受高等教育,1930年,他19岁时,徒步投奔莫斯科,隐瞒  相似文献   

4.
《地球科学》2015,40(2)
2015年3月是殷鸿福院士80周岁华诞,也是殷先生在地球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上不懈追求、勇于创新和成果倍出的第60个春秋. 1935年3月15日,殷鸿福出生于浙江舟山定海.1952年,他以高分、第一志愿从上海育才中学考入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由于其“超俗”的专业选择,1953年他受邀为《中国青年报》撰写了题为“正确选定志愿,使我学习得好”的文章,他写道“我以自己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为祖国服务而感到幸福和自豪”.献身地质科学事业是殷鸿福从小就立志追求的梦想,过去60多年里他一直在坚持为年青时的梦想而奋斗.  相似文献   

5.
早期历史文献上纪载,第一个企图用电法找金属矿的人是弗克斯.在柯尼希铜矿上他发现有自然电流流动(1830年),认为这是矿体化学反应的表现.1835年在康瓦尔的潘赞斯矿山进行了电法勘探的研究.所以,用电法找硫化矿应归功于弗克斯. 早在1880年,卡尔巴努斯曾在美国内华达州柯姆斯托克矿脉上作过实验,他相信用电法可找隐伏的硫化矿.不极化极电是他首先采用的.施伦贝尔热于1912年把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6.
沈其韩先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1922年4月27日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幼年返回江苏海门原籍,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从大学读地质专业算起,他已经从事地质事业70年.  相似文献   

7.
2011年2月,注定是我生命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月.这一个月有3位科学大师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是: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院士,中国河流泥沙工程科学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泰斗谢建衡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朱光亚院士.此前的2010年12月12日,当我专程去南京看望我的导师施雅风先生时,他人虽在病床,但仍向我们安排他正在计划的很多事情.他甚至详细提出了他十分关心的、由他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金为基础设立的基金评审小组成员名单和第一届被奖励者的候选人名单.我们当时在场的人甚至有点兴奋,认为这是他病情好转的标志.现在想来,也许这时他已感觉到在世时间不多,在向我们安排重要的后事.由于医生不希望我们谈话太多,他的安排和交代不得不中止.我们约好下次再谈.没料到这竟是最后诀别!每当想起,悲恸不已!他奔波在科学研究不同场合的身影总是不断在我脑海涌现!  相似文献   

8.
我于1983年11月至1984年4月对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地质及地球物理系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是在联合国开发署资助下与H.R.Wenk教授合作进行南加州棕榈谷地区的糜棱岩研究,今将所了解到的有关科研、教学情况略述如下.H.R.Wenk教授是一个矿物学家,他讲授结晶矿物学(含晶体光学),X光结晶学和高级矿物学等课程.他擅长岩石和矿物变形方面的研究,精通X光结晶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多年来他在美国主要的矿物学杂志《美国矿物学家》以及国际知名杂志如《物理和化学矿物学》、《构造物理》、《岩石学矿物学论丛》(Contri.Miner.and Petro)等刊物上经常发表论著,截至今年上半年为止已发表著作不下120篇.1976年他曾主持编著《矿物学中的透射电子显微术》(Electronic Microscopy in Mineralcgy),对岩石学矿物学都有参  相似文献   

9.
逄礴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于大学地质专业毕业,投身东北煤田地质勘查事业.20年来,他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地质科研成果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先后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而今早已走上东北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岗位,并且兼任他的母校河北工程大学教授.眼下,人们追寻逄礴的人生轨迹,不难看出他为了他的"地质梦"所付出的智慧、努力和取得的成功. 执着追求梦想投身煤炭地勘事业 从事地质工作,一直是逄礴的梦想.早在读书时,他就对李四光等地质科学家充满了崇拜与敬佩,对地质事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从众多的高校中选择了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现为河北工程大学),攻读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1993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东北煤田地质局一○三勘探队.  相似文献   

10.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3,23(4):345-356
文章试图通过德日进神父自己的记述、与亲友的通信以及人们的回忆寻找他对中国科学做出贡献的发生发展过程,追踪德日进在其事业不同阶段的经历,了解他是如何在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崇高的、科学和哲学的统一.德日进神父(1881~1955年),法国人,1923年来到中国.从在宁夏银川的水洞沟黄土层中发现了旧石器时起,1929年担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顾问,指导了周口店的发掘研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困难时期,完成了他的名著<智慧圈>及<人的现象>.直至1946年离开中国,他在中国前后生活了23年(1923~1946年).在这23年中,他对中国的地质、古生物科学、考古科学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培养了人才,撰写了许多科学论文和专著,以及重要的哲学著作.德日进神父在中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称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一个人成就的伟大,往往不在于他意料之中,而是在于出乎他的意想之外.德日进神父是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历史上、20世纪这一旋回中,连接西方和东方之路的无声的开拓者.他是把自然科学和哲学完美联结在一起的一座看不见的桥梁.文章按时间顺序分别描述德日进神父对东方的印象和思考,包括:1)对东方的憧憬--童年和<马可@波罗游记>;2)对东方的企盼--浪漫主义的东方;3)对东方的失望--长城边上的落日;4)对东方的希望--他们将自己站稳;5)对东方的升华--"智慧圈"和<人的现象>.谨以此文纪念80年前德日进神父来华所开辟的东西方科学交流之道路,和科学与哲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苗培实 《第四纪研究》2007,27(5):659-661
2007年6月10日早8时10分,恩师孙殿卿走完了他风风雨雨,而又光辉的一生,驾鹤西去.我在悲恸欲绝,又无可奈何中,送走了他.他走得那样安详,但又深蕴着丝丝眷恋.  相似文献   

12.
袁扬  胡世玲 《第四纪研究》2007,27(5):896-899
袁复礼(1893.12.31~1987.5.22),字希渊,河北徐水县人.著名地质学家、教授、教育家.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从此献身地质事业.他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地学系主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教60余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对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1924年开设了《地文学》课程,1953年开始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中国第四纪地质学》教材,他的文章涉及到第四纪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当代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3.
苏联著名地质学家、苏联石油地质学创建者伊万·米哈伊洛维奇·古勃金(1871~1939)院士曾任苏联科学院副院长,阿塞拜疆分院院长以及苏联科学院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席.他为发展苏联早期地质矿业事业、特别在建立苏联石油地质学方面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早在1909年,他在高加索迈科普油田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指掌状油层(袖状油藏)并制定了地下油层等高线图绘制的新方法,确定了寻找岩性油层的新理论.1913~1917年他艰巨地进行了塔曼半岛、格罗士尼及阿塞拜疆等油田的勘探与研究工作,最先  相似文献   

14.
当企业面临的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时,作为掌舵人,他总能审时度势、因市而变、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引领企业科学发展.在他担任院长的10年间,企业驶上了调整转型、迅猛发展的快车道.201 2年,该院新签合同额13.1亿元,营业收入达到8.3亿元,其中设计咨询收入7 4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20%、20%和27.81%.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都献给了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煤设院").30年来,从普通员工到企业一把手,变化的是他的职务和企业蒸蒸日上的发展,不变的是他对事业和企业的热爱与执着.他就是重庆煤设院院长杨勇翔.2013年,重庆煤设院伴随着新年的曙光即将迎来它的60华诞.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杨勇翔,试图揭开近年来重庆煤设院快速发展的奥秘.杨勇翔坦诚地表示,重庆煤设院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因市而变、顺势而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崔之久 《冰川冻土》2015,37(3):855-856
1983年北京大学原系主任侯仁之教授在加拿大UBC地理系(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graphy,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讲学期间,同该系商定,我于1984-1985年去该系做访问学者,师从R.马凯(John Ross Mackay,1915-2014)教授进修冻土与冰缘地貌.今得知他于2014年10月28日清晨去世,终年99岁,我十分痛惜并引起深深地感怀,他对我的教导和关怀,他给我留下太多的良好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R.马凯教授偶尔给人的印象是比较严肃的,似乎不好打交道,以至于当我在加拿大半年后到东部做学术交流时,就有人问我"你能和马凯教授相处好吗?"  相似文献   

16.
步达生(Davidson,Black)教授是加拿大学者,1919年受北京协和医学院聘请,任解剖学系主任.在华期间,他创立了我国第一个人类研究室,后曾任前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并参加了周口店北京人化石的研究、鉴定工作,对我国的有关研究做出了贡献.他1884年生于多伦多市,190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系,后又攻读了比较解剖学,1909年在大学任教,1914年去英国受教于当时神经解剖学权威史密斯(E.Smith)  相似文献   

17.
1994年的早春迎来了於崇文教授从教的第四十五个年头,我们首先向於崇文教授表示衷心的、热烈的祝贺!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回顾於崇文教授奋斗四十五年的光辉历程及他为我国地质事业,尤其是地球化学教育与学科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发扬和学习他的优良治学精神与作风,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十五年的战斗历程突出表现在於崇文教授在教学和科学事业上的探索开拓精神。这种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开拓是他生活的核心,推动他在教学上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在科学研究上攀登上一个个新的高峰。早在1955年,於崇文教授在国内一无借鉴、二无教材的条件下全凭刻苦自学首次成功地为我校(原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勘探专业本科生开出了地球化学课程,揭开了我校地球化学教学历史的扉页。1960年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与骨干之一,为我校地球化学专业奠基和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1961年於崇文教授又是我国第一本地球化学教材的最主要编写人之一.还在60年代初,在广泛阅读国际地球化学文献中,他敏锐  相似文献   

18.
年初先生谢世时,我正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未能在他弥留之际看上最后一眼,心中总有一种隐隐的痛感.在此之前,先生已转辗病榻一年有余,我们这些做弟子的,却很少去看望他,惟恐他老人家化疗后抵抗力不足,我们把外面的病菌带给他.说实话,我们都没有最后的思想准备,先生尽管已九十高龄,但身体底子一直很好,国家在他罹病期间,又提供了最好的医疗条件,我们坚信他会挺过这一关.  相似文献   

19.
R.J.E.布朗博士是加拿大著名的冻土学家,在国际冻土学界享有盛名,是我国冻土科学工作者的好朋友。两年前的1980年11月,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结识他的中国朋友无不感到悲痛,他的逝世对冻土科学的发展是莫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哈罗德·杰弗瑞斯(Harold Jeffreys)是当代著名的理论地球物理学家,国际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主席,1899年生于英格兰东北的诺伯利亚(Northumbria),毕业于阿姆特朗学院,即现纽卡斯大学.他曾以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学生进入剑桥的圣约翰学院,被评为牛顿式学生和史密斯奖学金获得者,1914年获得圣约翰学院会员称号.毕业后,曾在气象局服务一段时间,在剑桥度过了他整个成年期.1931~1946年他是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