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墨西哥湾地区两类高能沉积层分布在白垩纪—第三纪(K—T)界面或其附近层位 ,与契克苏卢博撞击事件有关。在得克萨斯、墨西哥东北部和亚拉巴马 ,K—T界面由高能粗粒碎屑单元构成 ,其厚度为4m ,基底含有喷发产物 ,顶部粘土层出现同生Ir异常。在南部恰帕斯和塔尼斯科地区接近撞击坑和坎佩切海台西缘附近的K—T喷发层序下方发现数十米厚的混杂碳酸盐角砾岩。滨外坎佩切海台西部是墨西哥东南部的石油高产区 ,Cantarell油田位于此区。该油田已产原油69.34亿桶 ,天然气8365×107m3,尚待开采储量为 :原油101…  相似文献   

2.
自Alvarez等(1980)提出白垩纪-第三纪(K-T)分界期出现一次火流星撞击事件之后,发生大规模生物灭绝的这个时期便引起人们的关注.撞击的影响是: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大规模灭绝、全球Ir异常、形成契克苏卢博撞击坑、撞击坑附近出现可疑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3.
埋藏65Ma的墨西哥契克苏卢博撞击构造是地球上最大的保存完好的撞击坑。地震反射数据揭示为一多环盆地,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坑。研究人员根据地震资料,将地表地形和近地表构造与地壳深部变形作用相联系,首次提出多环撞击坑分辨率的第三维数据。他们对三种不同的环状...  相似文献   

4.
正IODP 364航次基于IODP 548-full3建议书和附件548-add4,将解决大型撞击坑的形成对地球环境和生态以及其他相关行星影响的几个问题。墨西哥陨石撞击坑独一无二,它是已知直接与一个绝灭事件相关的具有地面冲击结构的地质体。作为地球上三个最大且保存最好的陨石撞击构造坑,地面冲击结构形态完整、地形呈现"峰环"状。白垩-古近纪陨石(K-Pg)大型撞击坑的灭绝事  相似文献   

5.
IODP 364航次基于IODP 548-full3建议书和附件548-add4,将解决大型撞击坑的形成对地球环境和生态以及其他相关行星影响的几个问题。墨西哥陨石撞击坑独一无二,它是已知直接与一个绝灭事件相关的具有地面冲击结构的地质体。作为地球上三个最大且保存最好的陨石撞击构造坑,地面冲击结构形态完整、地形呈现"峰环"状。白垩-古近纪陨石(K-Pg)  相似文献   

6.
自Alvarez等(1980)提出白垩纪—第三纪(K—T)分界期出现一次火流星撞击事件之后 ,发生大规模生物灭绝的这个时期便引起人们的关注。撞击的影响是 :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大规模灭绝、全球Ir异常、形成契克苏卢博撞击坑、撞击坑附近出现可疑碎屑沉积。麦斯特里希特末期和丹麦早期 ,Laramide造出运动和SierraMadreOriental将细粒碎屑物质输送到墨西哥海盆东北部。坦皮科—米桑特拉海盆K—T界面碎屑沉积显示白垩系上统门德斯组近海泥灰岩和下第三系下统韦拉斯科组互层。此单元上方为年…  相似文献   

7.
在晚始新世早期的沉积物记录中 ,至少两次地外行星对地球的强撞击产生了至少两个紧邻的冲击抛出物散布场 (含单斜辉石类球粒散布场和北美陨石雨散布场 )。两个直径为90~100km的撞击坑被认为是抛出物散布场的来源 ;切萨皮克海撞击坑和Popigai撞击坑。在某些地区计算的这两个抛出物地层相差10 -20ka。然而 ,在大多数地区 ,由于其中的一个地层缺失或者垂向混合 ,两个地层已无法辨认。北美陨石雨散布场的玻陨石40Ar/ 39Ar测年 (两个地层的上层 )为35.5Ma。生物地层学研究揭示了这些撞击碎屑层与海洋生物的…  相似文献   

8.
从太平洋底发现外星撞击地球的痕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偶然发现于太平洋M14岩心中的微玻璃陨石的显微特征和物质成分的全面研究,首次发现了撞击坑反弹结构、亲铁元素铱、锇等异常、不定形碳、未饱和无环碳氢化合物、有机质及多种挥发分子,根据这些痕迹和证据肯定了发生于大约2.14~2.30MaBP的一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并推测撞击地球的外星可能为一彗星碎片;另根据岩心中微玻璃陨石层同该岩心中地磁事件和地磁倒转的联系,进一步论证了这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的发生.最后,笔者提出了发生撞击事件的时代──2.14~2.30MaBP可作为深入研究和划分地质历史中第三纪-第四纪界线的重要参考时代,有待科学家通过更多的发现和长期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年龄的高分辨率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ODP 1146B孔位于南海北部陆坡,从孔深115.58~116.09 mcd之间厚51cm层段中采取沉积物样品46个,进行了微玻陨石分析。应用古地磁、氧同位素和生物等地层年代资料,计算了位于孔深115.90 mcd处微玻陨石层的年龄,其中依据磁性地层学事件的年代控制点计算得出的撞击年龄为792.6ka,微玻陨石年龄早于B/M界线12.6ka,晚于氧同位素20.2期约7ka,早于19.1期约5ka,表明中更新世撞击事件与全球冰期和间冰期发生及B/M界线磁场倒转并无明显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于白垩纪—第三纪边界契克苏卢博撞击事件的真实性是普遍接受的 ,然而 ,对于其古环境和古海洋影响仍存在争议。在发现契克苏卢博撞击坑以前 ,K—T界 87Sr/86Sr比值的变化被作为支持撞击假说的依据 ,此后被用于推测撞击事件对大陆风化作用的影响。根据生物地层学 ,87Sr/86Sr结果用于讨论有争议的高纬度地区 ,K—T后出现的白垩纪有孔虫的最佳解释是再沉积 ,而不是残存。然而 ,多项研究表明 ,此边界 87Sr/86Sr比值的变化模式明显不同。为了更好地证明K—T边界海水 87Sr/86Sr的演化和准确确定…  相似文献   

11.
南极洲,位于南极点四周,为冰雪覆盖的大陆,周围岛屿星罗棋布。南极洲的面积,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岛屿面积共约1400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与美国和墨西哥面积之和相当,是中国陆地面积的1.45倍,是澳大利亚陆地面积的2倍,为世界第五大陆。南极洲四周围绕着多风暴且易结冰的南大洋,为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面积约3800万km2。为方便研究,被称为世界第五大洋。南极洲距离南美洲最近,中间隔着只有970km的德雷克海峡。距离澳大利亚约有3500km;距离非洲约有4000km;中山站距北京约有12000…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08,(8):6-6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0.93亿年前的海底火山活动引发了海洋生命大量灭绝,并在海底掩埋了一层厚厚的有机物质。美国艾伯特大学科学家们认为,海下火山喷发和物种灭绝期间,大量的海底营养物质被释放出来,供给和促进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此外,当有机生物死亡后,它们分解并落在海底,导致氧气损耗,形成了全球海洋缺氧现象。缺氧事件在二氧化碳增多和气候非常温暖的时期是非常罕见的。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海底以下气体水合物的广泛分布之认识源于似海底反射(BSRs)这一地震观测结果。根据纵波速度研究BSRs精细结构的全波形反演是一种可行技术,我们将非线性的全波形反演技术用于研究秘鲁近海的一处BSR。首先利用一个统计的反演技术确定地震速度变化特征,使旅行曲线的相关能量最大化。这些速度被用作全波形反演的初始模型,并产生BSR附近详尽的速度/深度模型。我们发现数据与一个由薄的低速层形成的BSR的模型吻合最好。在18m的层内,纵波速度由2.15km/s下降至平均速度为1.70km/s,在其中6m在层内,最小速率仅1.62km/s。利用纵波速度反演结果,计算沉积物中的气体含量,结果表明低速层为厚6-18m、孔隙空间含部分游离气的地带。BSR的出现与地层区域垂向抬升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该BSR处的气体是由于抬升作用造成压力下降,水合物稳定带底部水合物分解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新泽西巴斯里弗白垩纪—第三纪界面喷发层(大洋钻探计划174AX航次)RKOlson等墨西哥湾海岸平原K—T界面地层剖面以两种沉积为特征:球粒层和含有异地碎屑的深水硅质碎屑层。球粒层被认为是火流星在墨西哥尤卡坦契克苏卢博地区撞击时的喷射沉降物。硅质...  相似文献   

15.
南海西南次海盆声呐浮标地震测深资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萍  阎贫 《海洋科学》2003,27(9):35-40
利用声纳浮标资料,得到了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壳的速度结构。确定海盆中沉积物的速度为1.6~3.9km/s,基底顶面速度为4.2~6.8km/s。确定海盆中存在洋壳。海盆中基底起伏较大,埋深为4400~5700m,很多地方的基底上只有一层300~500m厚的低速沉积层,而缺少其它上第三系的沉积物。海盆中沉积物的厚度为300~1500m,时代为晚渐新世~第四纪,由此推测西南次海盆的扩张开始时间应该为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16.
一个大的地球外物体与地球碰撞导致了白垩纪-第三纪边界群体的灭绝,这种假设使人们对碰撞是群体灭绝主要原因之一的可能性产生极大兴趣。然而,地球上较少的撞击坑记录不能令人满意地证实所提出的这个假设,因为撞击坑被侵蚀掉,或被俯冲消失。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 1月底 ,在印度古吉拉特邦西部发生了强烈的地震 (里氏 7.5级 ) ,摧毁了离震中2 0 km的布季城。几分钟内有 1万多居民遇难 ,甚至在 3 0 0 km以外的阿默达巴德也有不少人死亡。在地球物理图上 ,古吉拉特邦早就被标为高受震程度区 ,并且受震程度很特别 ,地震发生在被认为是最稳定的大陆内部地区。大部分地震发生在构造板块的边界处。当板块互相接触时 ,它们的边缘断裂 ,引发了撞击。最有特征性的例子是由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 ,沿着圣·安德列斯断裂分布的地震现象。对印度次大陆来说 ,情况就不一样了。那里的威胁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东非裂谷东支包含多个盆地,面积大,勘探程度低,构造演化复杂。以肯尼亚北部South Lokichar,Kerio及Turkana盆地为例,在区域构造、沉积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对裂谷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及其对烃源岩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认为:South Lokichar盆地为被动裂谷,Kerio及Turkana盆地为主动裂谷。South Lokichar盆地经历了初始裂陷期、快速裂陷期及裂陷后期3个阶段,为一个完整的旋回;Kerio和Turkana盆地形成演化主要是受火山事件的控制,呈幕式拉张,此地区主要发生2期火山事件,对应着2期沉积旋回。裂谷演化控制烃源岩发育,South Lokichar盆地快速裂陷期发育大面积中深湖沉积环境,形成生烃指标优越的厚层泥岩;裂陷后期沉积地层厚度适宜,烃源岩恰处于成熟阶段,这2个阶段较好的匹配形成了优质烃源岩。Kerio和Turkana盆地2次火山事件形成中深湖沉积环境,但是持续时间短,分布面积较小,同时强烈的火山喷发使得中深湖相沉积中凝灰岩含量很高,烃源岩厚度仅为20~50m。烃源岩厚度薄是Kerio和Turkana盆地暂无发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海底泥火山与其周缘的天然气水合物矿体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近年来成为深水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重要对象之一。从泥火山形态及内部结构、喷发物岩石学特征、泥火山周缘热异常特征等3个方面分析认为,泥火山外部形态多样,依据泥火山顶部的形状可将其分为3种:圆锥型、平坦型和塌陷型;海底泥火山喷发物岩石学特征与半深海—深海沉积具有显著差异,喷出物组成混杂,且来源多样;泥火山作为一种流体逸散构造,其分布常常与构造断裂、底辟(泥底辟、盐底辟)的分布一致,且往往引起周缘地层热异常,从而影响水合物的形成和赋存。将与泥底辟相关的泥火山形成过程划分为龟背阶段、刺穿阶段、生长(喷发)阶段和塌陷阶段4个阶段。在前述基础上分析了泥火山与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关系,指出泥火山对天然气水合物非均质性分布特征的控制作用、泥火山的形成与天然气水合物动态成藏、泥火山控制下的天然气水合物与常规油气资源共生机制将会是今后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0.
梅扎马火山     
梅扎马火山位于美国西北端的克雷依托尔湖边,它是一座几千年来未显示生命特征的死火山。但是地质学家们知道,它曾经在某个时期是很活跃的。在它最后一次喷发中流出的熔岩体积达50 km3,而扩散的和后来沉降的火山灰占据的面积有170 km2。看来,喷发属于普林尼型,其特点是强烈的爆发、有力的地下震动和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岩石。现在该区的人口密度大,因此,必须测定其潜在的危险性和它最近一次的喷发时间。 我们认为这是6 845(±50)a前的事件。但是Zdanovicz C M 和Zielinski G 根据有关采自格陵兰钻孔冰岩心化学成分的资料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