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纪与新近纪沉积相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数十口井的电性、岩性及分析化验资料,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纪与新近纪沉积相划分为七种相和亚相:洪积锥、水下冲积扇、河道和泛滥平原、滨湖、浅湖、较深湖和三角洲。沉积相的空间展布概括起来分为三大带:(1)阿尔金山前西段陡坡带洪积锥-水下冲积扇-扇三角洲-河道和泛滥平原-湖相 (2)阿尔金山前中段陡坡带洪积锥-水下冲积扇-湖相;(3)昆仑山前洪积锥-河道和泛滥平原-三角洲相。沉积相不仅影响着碎屑岩的成分和结构,而且也影响其物性与含油性。由洪积锥到水下冲积扇,到河道和泛滥平原,到三角洲,到湖相,石英和胶结物含量逐渐升高,岩屑和杂基含量逐渐降低,分选及磨圆变好,颗粒的粒级变细。浅层以河道和泛滥平原及三角洲相的物性最好,深层以三角洲相的物性最好,次为冲积扇,湖相最差。碎屑岩的油气富集以河道、泛滥平原和三角洲相最好,滨浅湖相油气富集最差。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新近纪地层及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渐新世末,印度板块与欧亚板汇聚碰撞的“远程效”结束了塔里木盆地与古地中海连通的历史,进入了陆盆发展阶段。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接受新近纪(晚第三纪)以河流-湖泊相为主的巨厚陆相沉积。上第三系可划分为一群四组,由下而上为中新统乌恰群(N1wq),包括克孜洛依组(N1k)、安居安组(N1a)和帕卡布拉克组(N2P),以及上新统阿图什组(N2a)。岩性以碎屑岩为主夹蒸发岩,变化大,最大厚度达6050m。文中特别对克孜洛依组的时代归属进行论述,根据其所含生物群的面貌,确定期时代为中新世早期。依据野外观察和沉积物特征的分析,在盆地中对比了乌恰群各组的地层,并对中新世各组沉积时期和上新世纪的沉积相特征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绘制出中新世不同沉积时期的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3.
湘黔渝毗邻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发育有完整的南华纪沉积记录,同时也是我国南华纪“大塘坡式”沉积型锰矿的重要富集区。通过对区内南华系剖面的详细调查与研究,结合室内综合分析,应用“优势相”成图方法编制了南华纪早世、中世、晚世岩相古地理图件。研究表明:受Rodinia超大陆全球性裂解作用影响,南华纪时期扬子陆块东南缘发生广泛的裂解作用,形成武陵次级裂谷盆地和雪峰次级裂谷盆地,构成“堑-垒”式古地理格局,南华系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楔状”沉积体;划分出大陆相组、过渡相组和海相组三大沉积相组,识别出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海岸相以及浅海陆棚相等沉积相及若干沉积亚相等。系列图件的编制恢复了南华纪时期的沉积盆地演化与古地理变迁,建立了沉积盆地演化模式,为区域上沉积型锰矿的预测与寻找提供了一定的沉积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纪—新近纪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和岩心观察,钻、录井及测井曲线以及地震等资料,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系—新近系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等沉积相类型。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沉积时空展布受盆地基底的构造格架及阿尔金山斜坡带生长逆冲断裂系、北缘逆冲断层和古隆起的联合作用,沉积体系具有多样性。冷湖地区受逆冲断层作用,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马海—南八仙地区则受逆冲断层和古隆起的双重控制,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古地理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5.
南京—仪征地区新近纪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雨花台组与其他砂砾层之间接触关系未被发现,南京—仪征地区新近纪地层层序及时代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对仪征大仪集新仪1孔剖面进行了重新整理划分,新近纪各地层叠置关系明显,同时结合其他剖面及岩相古地理分析,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新近纪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讨论。该地区新近纪地层层序为中新世中期的洞玄观组(N1d)、中新世晚期的六合组(N1l)黄岗组(N1h)及上新世的雨花台组(N2γ)以及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方山玄武岩(fb)。雨花台组沉积是位于六合组之上的另一套砂砾层,其沉积时代为上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6.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连木沁剖面古近系与新近系的沉积厚度约1770m,是研究吐鲁番盆地这一时段古气候的良好载体。通过对连木沁剖面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吐鲁番盆地在晚古新世阶段和晚始新世阶段,气候炎热湿润,但后者波动比较频繁。在渐新世,气候温暖干旱。中新世的气候变化明显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气候炎热潮湿,而晚期阶段温暖干旱。到上新世,气候显著干旱化。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台区古近纪—新近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地台区古近系—新近系在渤海湾盆地非常发育,在南华北地区也有较大厚度,而在鄂尔多斯盆地则不甚发育,仅在西北部有少量沉积。渤海湾盆地古近纪以断陷型沉积为主,主要为滨浅湖相沉积,物源来自多个方向,如北部的燕山褶皱带、西部的太行山隆起、南部的鲁西隆起、东部的辽东隆起区以及盆地内部的沧县隆起和埕宁隆起等。南华北地区古近纪发育大小不一多个沉积中心,以河流相沉积为主;鄂尔多斯盆地古近纪仅在西北部出现沉积,发育河流相,缺失古新统—始新统沉积。新近系沉积区主要位于渤海湾盆地、南华北地区以及鄂尔多斯盆地外围的地堑中,主要为河流相和滨浅湖相沉积。新近纪早期渤海湾盆地大面积隆升,导致湖盆收缩,部分地区遭受剥蚀夷平,中晚期盆地整体形成统一坳陷,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局部发育滨浅湖相;南华北地区进入裂谷期后坳陷发育阶段,大面积接受沉积,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华北地台区西部沿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形成了一套以河流相与滨浅湖相为主的山前盆地沉积。华北地台区古近纪—新近纪油气的有利勘探区域为渤海湾盆地。  相似文献   

8.
孔广林  李希隆 《安徽地质》2007,17(3):171-173
皖东地区粘土矿的形成与矿床所处古地理环境与物质来源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本区已知各种粘土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总结,对粘土矿床成矿古地理环境和物质来源等条件进行了阐述和分类.  相似文献   

9.
广东三水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量的区域地质、钻井岩心、野外露头等资料,以及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的研究成果,将三水盆地古近纪地层划分出一个盆地充填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和6个层序;在构造层序地层研究基础上,以层序为编图单元,采用压缩法和瞬时作图法,编制了三水盆地古近纪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系统地阐述了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通过古近纪不同时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将沉积充填分为湖泊细碎屑加积和顶部粗碎屑填积两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青海玉树囊谦第三纪盆地岩相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盆地沉积特征及地层古生物入手,通过分析早第三纪囊谦盆地气候环境,认为属湿润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盆地岩相古地理揭示,盆地早期为反映构造活动强烈的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组合;晚期为反映构造稳定的河流-湖泊-小型扇三角洲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下干柴沟组上段到油砂山组,其中,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的碳酸盐岩更发育。碳酸盐岩主要岩石类型有泥晶灰岩、藻灰岩和颗粒灰岩等三大类,此外,还普遍发育由石灰质、白云质和陆源碎屑等3种组分构成的混积岩。碳酸盐岩沉积相可划分为滨湖灰泥坪、滨湖藻坪、浅湖颗粒滩、浅湖藻丘以及半深湖泥灰岩相。滨湖灰泥坪的主要岩石类型有泥晶灰岩、含陆屑泥晶灰岩、陆屑泥晶灰岩以及陆屑泥灰岩等;滨湖藻坪为藻泥晶灰岩、藻纹层灰岩、含陆屑藻泥晶灰岩;浅湖颗粒滩有亮晶或泥微晶的鲕粒灰岩、生屑灰岩和内碎屑灰岩,其次为含陆屑颗粒灰岩;浅湖藻丘为藻叠层灰岩、藻团块灰岩、藻泥晶灰岩和含陆屑藻泥晶灰岩;而半深湖泥灰岩相的主要岩石类型为泥晶灰岩、泥灰岩以及含少量陆屑泥和粉砂的泥晶灰岩或泥灰岩。碳酸盐岩沉积相表现出很强的由西南向东北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   

12.
柴北缘西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及录井、测井资料,研究了柴北缘西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及颗粒流等六种沉积相类型,其中在鄂博梁-冷湖-潜西发育了一套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在马海-南八仙地区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3.
综合地震反射时间突变、岩石类型与沉积微相和地层厚度等多种方法来识别断裂坡折带,并通过构造平衡剖面恢复的方法对所识别的断裂坡折带进行进一步确定,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在古近纪和新近纪发育了七个泉、红柳泉、阿拉尔、阿拉尔东、Ⅷ号、昆北和Ⅺ号断裂坡折带。由于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断裂坡折带可以分为萌芽期和繁盛期2个发展期,分别对应于古近纪和新近纪,且断裂坡折带活动强度依次增强。依据断裂坡折带发育部位及对沉积相分布控制作用的不同,可将断裂坡折带划分为浅水坡折带和深水坡折带:浅水坡折带之上发育辫状河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深水坡折带之下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两者之间以三角洲前缘和滩坝亚相为主,是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Ⅺ号断裂坡折带中部以下地区具备形成深水浊积的条件,极有可能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接替区。  相似文献   

14.
柴北缘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系-新近系的沉积相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辫状河相沉积序列及沉积模式、间歇性湖泊沉积相模式。研究区辫状河相发育两套不同地层,中下部广泛发育粒度粗的河床亚相沉积,河漫滩亚相发育不多;而中上部河床亚相沉积较少发育,粒度细的河漫滩亚相沉积则急剧增加。这是由于降水量及气候变化造成冲积扇及河流水动力变化形成的。这种变化还造成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变化以及湖平面升降的变化,导致湖盆湖岸线的迁移与河流及三角洲沉积范围的变迁,这种变迁最终造成了沉积序列上粒度粗细的频繁变化及有利储集岩和区域盖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岩石是地下水储存运移的重要介质,不同的岩石为地下水形成、储存与循环提供了不同的空间条件。岩相古地理反映了沉积环境中的古地理条件和沉积物特征中的岩性特征。沉积相对储层物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沉积相内水动力条件不同,因而形成的砂体类型也不同,其岩性、粒度、分选、填隙物特征以及砂体的岩相组合、时空展布特征均有差异,结果导致不同相带内储集体物性特征各不相同。通过岩相古地理研究,能客观反映形成岩石的环境特征、岩石的纵横向展布及其物性特征,从而对区域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进行宏观预测和评价。本文即是基于此种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相关性的研究。研究表明,沙漠相沙丘砂岩、辫状河道砂体、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曲流河边滩砂体、滨岸带砂体是较好的储水体;沙漠相沉积的洛河组和盆地北部以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为主的环河组是其主要的含水层。  相似文献   

16.
根据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资料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平台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地层岩心的沉积构造、粒度特征、沉积序列等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平台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的沉积相类型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平台地区路乐河组主要受近源沉积控制,沉积了一套以砾岩、含砾粗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的粗粒碎屑岩,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差。粒度概率累积曲线显示碎屑颗粒沉积物主要由悬浮组分和跳跃组分组成,表明水动力条件较强,以河流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类型以河床亚相的河床滞留和心滩沉积为主,其次为河漫亚相的河漫滩沉积和泛滥平原沉积。沉积相的研究清楚展示出平台地区古近纪早期路乐河组的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为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简称“柴西地区”)新生界干柴沟组湖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研究,划分了其沉积微相类型,研究了其分布规律,分析其形成环境和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相应沉积模式。该区湖相碳酸盐岩在垂向上与碎屑岩频繁互层,湖相碳酸盐岩包括颗粒灰岩、藻灰岩、泥晶灰岩和混积岩4大类11种,划分出了灰泥坪、颗粒滩、藻丘(礁)、浅湖湾以及(半)深湖泥灰岩相等5种沉积微相。通过分析不同碳酸盐岩及其微相时空展布特征,认为其发育主要受控于湖盆构造运动、湖平面变化、陆源碎屑注入、古气候与古水介质条件、古地貌与古水深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西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组沉积时期,湖盆为典型咸化湖盆,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湖平面上升达到峰值。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湖侵期,高频湖平面变化形成了碳酸盐岩与碎屑岩频繁互层。在枯水期,盆地坡折处发育碎屑岩滩坝或三角洲前缘沉积;在湖侵期,盆地坡折处发育了鲕粒滩及藻灰岩,盆地洼陷区发育泥灰岩或灰质泥岩。  相似文献   

18.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红柳泉-跃东地区新近系下油砂山组作了细致的沉积相分析研究。下油砂山组发育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浊积相等几种沉积相类型,分析了其发育特征及分布范围。以识别出的4个三级层序为单位,详细分析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Ⅰ层序沉积时期,西北地区为冲积扇和扇三角洲、中西部地区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Ⅱ层序沉积时期,沉积相分布格局与Ⅰ层序基本一致;Ⅲ层序沉积时期,西北地区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发育范围有所缩小,中西部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范围持续扩张,分布范围较前期增大;Ⅳ层序沉积时期,西北地区依旧发育冲积扇,中西部地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快速地向东推进,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已达研究区中心。结合构造、物源、气候等因素分析了沉积相展布及演化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