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华庆地区长6段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分析,研究了其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孔渗特征及成岩作用。认为研究区长6储层发育三角洲前缘及深水浊积扇沉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上扇主沟道是储层分布的主要相带,主要发育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粒间孔及长石溶孔是主要储集空间。孔喉分布表现为小孔微细喉,非均质性强;孔隙度平均为9.5%,渗透率平均为0.38×10-3μm2,为一套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研究区砂岩埋藏后经历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强烈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使孔隙大量消失、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而溶蚀作用,特别是长石、岩屑及浊沸石溶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油田长81段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大忠 《地质与勘探》2014,50(3):591-598
在综合大量样品测试数据与图像的基础上,研究了华庆油田长81段储层特征和物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砂岩岩性以中细砂岩与细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隙类型以中孔隙和小孔隙为主,优势孔隙具有双孔隙结构特征。储层类型为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岩性油藏,储层孔喉半径与物性具有正相关的分带性。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共同影响着储层的发育特征,较好的物性发育在中粒岩屑长石砂岩、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与细粒岩屑长石砂岩的砂体中,压实作用使原生孔隙度损失21.92%,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度损失8.61%,溶蚀作用使孔隙度提高了4.46%。继续研究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特征的影响,将有利于认识和处理同类储层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3.
张鐘月  高福红  杨扬  张蕊瑶   《世界地质》2015,34(1):157-166
应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砂岩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砂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其次为长石砂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成岩阶段已达到中成岩阶段A--B期。砂岩的喉道属于中-低喉级别,孔隙度平均为8%~10%,渗透率平均为15×10-3~26×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孔—特低渗--中渗型储层。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3油组是近年来该区油藏评价新层系,分析砂岩中自生矿物特征对储层致密化机理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长3油组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平均孔隙度为13.35%,渗透率为4.90×10-3μm2,为低孔低渗透致密储层,目前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等技术和手段,研究自生矿物的含量、类型、分布及成岩共生序列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绿泥石包膜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后期孔隙式充填降低了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伊利石易堵塞孔隙喉道,导致储层物性变差;高岭石沉淀往往与长石溶解伴生,局部溶蚀作用强烈;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作用发育,镜下溶蚀现象少见,对储层的发育有破坏作用;石英次生加大边和自生晶粒占据了大量孔隙空间,同时石英也增强了岩石的抗压能力,对孔渗影响不大。总体上,长3油组自生矿物胶结对储集物性起负面效应,是砂岩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长3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薄弱,制约着油藏高效开发。利用106口井50块铸体薄片样品、50块扫描电镜样品、30块阴极发光样品及40块样品高压压汞等实验测试数据,研究演武油田长3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以细砂及极细砂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面孔率分别为4.1%,3.4%,高压压汞测试表明Ⅰ类孔隙具有双孔隙结构特征;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的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储层物性较好,平均渗透率为10.2×10~(-3)μm~2,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度减少12.5%,10.9%,溶蚀作用使孔隙度提高8.9%,早成岩期粘土矿物的生长提高储层抗压实强度,绿泥石、高岭石的环边生长抑制石英加大,保护原生孔隙;晚成岩期碳酸盐矿物的生长堵塞孔喉,降低储层物性。通过物性影响因素分析旨在为沉积甜点分布及高效建产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宫辰  程日辉  沈艳杰  高丹 《世界地质》2018,37(1):171-184
通过对取芯井砂岩镜下特征及孔隙度渗透率变化的分析,研究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储层意义。结果显示,储层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处于中成岩作用阶段的A亚期末期至B亚期早期。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蚀变作用、溶蚀作用和重结晶作用,主要孔隙类型有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填隙物内孔隙和次生裂缝。长石砂岩是主要储层。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使砂岩孔隙度减小,降低了储层物性,起到破坏性作用;交代作用、蚀变作用和溶蚀作用使砂岩孔隙度增大,改善了储层物性,起到建设性作用。孔隙度和渗透率整体上由浅变深而呈现由大到小趋势,在深度为3 000~3 020 m和3 140~3 250 m时出现异常高值,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异常高值带是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A油田长2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储层类型为低孔低渗型,平均孔隙度为12.6%,平均渗透率为10.7×10-3μm2。长2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裂缝发育程度与规模控制:辫状河河道砂坝中-细砂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天然堤粉细砂岩和细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压实作用是导致长2储层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进一步破坏孔隙度,碳酸盐岩是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胶结物;溶解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长2储层物性,裂缝对砂岩渗透率的提高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气藏发育区块。为了深入探索储层特征、物性与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的相关性,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结合物性测试数据,测井资料和压汞数据,对储层的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物性特征以及储层展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优质储层为生物礁白云岩及鲕粒白云岩,经历过重结晶及多期溶蚀,粒间溶孔最为发育。长兴组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5.4%。渗透率平均值为93.41×10^-3μm^2;飞仙关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平均渗透率为132,76×10^-3μm^2,孔喉结构良好。沉积相控制储层的岩石类型和展布,成岩作用尤其是溶蚀作用控制着储层的物性,而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形成则有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樊学地区长4+5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物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4+5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分选性总体中等-较好,磨圆度较差。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分别占总孔隙的59%、34%。孔隙度变化在0.2%~17.6%,平均值为8.5%;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1×10~(-3)~0.4×10~(-3)μm~2,平均值为0.25×10~(-3)μm~2,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胶结物以方解石等碳酸盐胶结物、黏土矿物和硅质为主。原始沉积组分、碳酸盐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塑性物质含量高的储层主要因压实作用变致密。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的储层因胶结作用变致密,刚性物质含量高的储层因刚性物质支撑作用保留较多残余粒间孔及易溶组分的溶蚀作用物性较好。长石、石英等刚性物质含量越高,千枚岩、板岩、云母等塑性物质和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越低,储层物性越好。  相似文献   

10.
翟治洲  孙卫  马永平 《地下水》2013,(1):158-160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储层物性分析等测试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苏48区块盒8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以及物性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盒8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岩屑溶孔、晶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为7.9%,渗透率平均为0.58×10-3μm2,整体物性较差,表现为低、特低孔低渗特征;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溶作用及胶结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原始孔隙大量损失,溶蚀作用对储层有较好的改造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储集空间增大、渗透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1.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川东北元坝西地区10口钻井的须二下亚段砂岩物性测试数据,结合铸体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和压汞测试等手段,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的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元坝西须二下亚段砂岩为低孔中低渗储层,孔隙度为0.99%~10.53%,渗透率为(0.003 6~1.41)×10-3 μm2,孔渗关系表现为“分层”特征,根据孔渗关系可划分出低孔中渗储层,低孔低渗储层和特低孔低渗储层3种类型储层。不同类型储层的砂岩物性受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沉积条件决定了砂岩岩石学特征,进而对成岩作用产生重要影响;成岩作用的非均质性最终决定了储层物性的差异。不同类型储层砂岩在垂向上表现出强烈的成岩非均质性,发育岩屑溶蚀段(绿泥石膜胶结段)—硅质胶结段—方解石胶结段的成岩组合序列。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发育强烈溶蚀作用河道砂体中部的中粒(长石)岩屑砂岩中。此项研究结果能更好地进行深层致密砂岩甜点预测,指导四川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气的勘探。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野外剖面、钻井岩芯和测井等资料,系统地对塔巴庙地区下石盒子组盒3段储集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成岩作用以及物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储集层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主要孔隙类型有粒间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铸模孔和粒缘缝;孔隙度为0.7%~18.69%,平均值为7.82%;渗透率为0.008×10-3μm2~23.01×10-3μm2,平均值为1.111×10-3μm2,属于物性中-偏低的微孔-溶孔型组合型储集岩。影响储集层的主控因素包括:(1)河道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分布范围和规模;(2)成岩期早期环边绿泥石胶结、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是形成储层的基础;(3)成岩相扩大了储层的分布范围,改善了储层的物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储集砂体的沉积微相特征、物性平面展布特征、储集砂体成岩相特征,在研究区内圈定了Ⅱ、Ⅲ两类有利勘探区块,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的综合分析,该区主要油层组长9、长8、长6及长2的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差,均经历了晚成岩A期。压实作用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致密的碳酸盐岩胶结降低了孔隙度并阻止了次生孔隙的产生。该区储层为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在4%-8%之间,渗透率多小于0.1×10^-3μm2。  相似文献   

14.
宫雪  胡新友  李文厚  沈武显 《沉积学报》2020,38(6):1338-1348
苏里格气田苏77区块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二段发育自北向南的曲流河,各气层组沉积特征比较一致。但是山西组二段2122亚段气层组比23亚段气层组储层经历了更强的压实、胶结作用,残余粒间孔所剩无几,加之后期扩容性成岩作用程度不够,次生孔隙发育有限,使得2122气层组成为平均孔隙度不足7%,平均渗透率小于0.3×10-3 μm2的致密储层,与平均孔隙度为7.7%、平均渗透率为1.74×10-3 μm2的23气层组相比储层渗流能力较差。为了衡量成岩作用程度的强弱,利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的方法来定量分析孔隙度的变化。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2122气层组储层处于中等压实、较强胶结和强溶蚀水平,与23气层组相比这两个气层组压实、胶结作用丧失的孔隙度远远大于溶蚀、破裂增加的孔隙度,其现今孔隙度只保留到5.48%,成为储集性能较差的致密储层。  相似文献   

15.
根据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杨旗区长6油层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杨旗区长6油层组储集层岩石类型为细粒长石砂岩,其次中粒及中—细粒,细—中粒长石砂岩。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其中以小孔和微孔为主,渗透率小于5×10-3μm2,为特低渗储层和接近致密储层。研究区较强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形成低孔低渗的主要因素,而溶蚀作用是储层物性改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根据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NX地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砂岩储层为低孔-特低、超低渗透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孔喉组合主要为中孔-细喉型和小孔-细喉型。早期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使研究区长6段储层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作用。压实作用丧失的孔隙占原始孔隙的45.9%~65.6%,平均为56.5%;胶结作用丧失的孔隙占原始孔隙的21.8%~46.4%,平均为28.3%,粘土矿物、碳酸盐是造成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类型。长石、浊沸石、岩屑等的溶蚀作用极大改善了储层物性,改善了现今孔隙的22.2%~71.4%,平均44.2%。早白垩世末期,研究区长6储层已基本变为特低~超低渗透,该时期之后,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弱,储层物性基本保持到现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以及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储层的物性特征、孔隙类型、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发育于车拐地区三叠系扇三角洲前缘相带的储层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经过成岩作用和自生矿物特点可知车拐地区三叠系主要现今处于晚成岩阶段B期。压实作用为影响储层物性特征的主要因素,随着埋深的加大压实作用的增强物性随之变差,可使孔隙度减少20%以上;沸石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可使孔隙度增加达3%,研究区总的孔隙度分布范围主要在6%~18%之间,渗透率分布范围为0.08×10-3~40.0×10-3μm2。  相似文献   

18.
吐哈盆地巴喀气田八道湾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核磁共振、压汞测试、物性分析、相渗曲线及生产动态等多种资料,对吐哈盆地巴喀气田八道湾组致密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孔喉分布、束缚水含量、气柱高度、"甜点"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研究区气水分布特征和气水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发育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其孔隙度总体小于7%,渗透率小于0.2×10-3μm2;喉道半径较小,主喉道半径的分布范围为0.01~1μm;束缚水饱和度较高,且同孔隙度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区气水过渡带的范围约为640 m,研究区储层总体处于气水过渡带之内;处于过渡带不同构造位置处不同物性的储层具有不同的含气特征和气水生产特征,位于气水过渡带较高部位的物性较好的区域和裂缝发育区是"甜点"的主要发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