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臭氧层的被损坏,增加了太阳对地面的紫外线辐射,紫外线固然能杀死一些细菌,但同时也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据研究,每减少10%臭氧,将增加20%的紫外线辐射量,由此而引发的皮肤癌发生率将增加20%。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随紫外线的波长不同而程度不同,长波紫外线会使皮肤变黑,出现崔斑,中波紫外线会引发日光性皮炎。由于海拔高度、空气温度、湿度、天空云量的不同,以及人在太阳光下暴露时间的长短,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程度不同。烈日之下,中午时分最好不要晒太阳。为避免阳光直射时伤害皮肤,最好带上帽子和撑遮阳伞。不管什么条件下…  相似文献   

2.
紫外线是太阳辐射中波长在(5~400)nm之间的电磁波,根据波长大小,紫外线辐射又分为紫外线A、B、C三个波段。紫外线A的波长在(320~400)nm之间,紫外线B的波长在(290~320)nm之间,紫外线C的波长在(5-290)nm之间。  相似文献   

3.
贵阳地区太阳紫外线辐射及其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一年的紫外线辐射观测资料分析后发现:贵阳地区紫外线辐射较强,夏季辐射量比冬委大,一天中12-15时是紫外辐射最强的时段,少云天或晴天,冬季此外线辐射指数可达5以上,属中等辐射,夏季紫外辐射指数可达8以上,属较强或很强辐射。决定紫外线辐射强度的重要因素的重要因素主要主要是纬度,当地日照时间,云量,云状,空气污染程度等。因此可以通过对云量的预报作出相应的紫外线辐射量及紫外线指数预报。  相似文献   

4.
太阳紫外线辐射及其生物效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兑 《气象》2001,27(4):54-57
紫外(UV)辐射在太阳幅射光谱中的谱区范围是在100-400nm间,其能量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8%,按照不同波长线所起的生物作用,可分为三部分,紫外线A段(UV-A),波长320-400nm,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6%,这部分生物作用较弱,主要是色素沉着作用,紫外线B段(UV-B),波长290-320nm,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1.5%,此段对人体影响较大,主要作用是抗佝偻病和红斑作用,是引起民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紫外线C段(UV-C),波长100-290nm,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0.5%,由于几乎完全被臭氧层吸收而不能达到地面,以人工发生的紫外线灯进行实验,这段紫外线具有最大杀菌力,对机体细胞也有强烈的刺激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宁市紫外线辐射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雄 《气象科技》2003,31(2):105-108
文章分析了南宁市紫外线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阳总辐射和云量的关系。指出南宁市紫外线辐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冬季最小。4月下旬开始紫外线逐渐增强,5~9月长达5个月时间紫外线强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10月上旬开始紫外线迅速减弱。日最大值出现时间多数在12~14时。紫外线辐射量与太阳总辐射量相关系数达0.67,与部分月份云量也有较好的相关性,晴天的紫外线日变化曲线最为平滑,多云天气次之,少云天气下日变化曲线有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6.
紫外线指数是度量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损伤程度,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损伤是根据“红斑作用曲线”作出的。紫外线指数(Uitraviolet Index)也称“UVI”指数,其强弱主要决定于纬度、海拔高度、季节、平流层臭氧、云层、地面状况和大气污染状况等条件。UVI对于指导人们避免紫外线辐射过度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计算时应考虑更加真实的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  相似文献   

7.
1引言人们意识到环境的变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迫切需要掌握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生物及人类进行保护。紫外线辐射可能导致人体皮肤、眼睛受损,免疫力下降,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紫外线指数的预报能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保护自己。2紫外线指数标准紫外线(U V)辐射是太阳辐射光谱中100~400nm间的范围,按照紫外线的不同波段可分为3部分:紫外线A段(U V-A):波长为320~400nm,对生物作用弱。紫外线B段(U V-B):波长为290~320nm,对人体影响较大。紫外线C段(U V-C):波长为100~290n…  相似文献   

8.
利用白银市区2003年3月~11月所采集的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数据,分析了白银市区紫外辐射的月、日变化规律以及气象因子对紫外辐射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中,夏季的紫外线辐射最大,春季次之,秋季偏弱,冬季最弱;一日中,早晚时段辐射量小,中午时段辐射量大:云、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与紫外线辐射强度密切相关,尤其是云对紫外线有很大衰减作用。  相似文献   

9.
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强度的观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兑 《气象》2001,27(3):26-29
紫外辐射强度的公众服务一般用紫外线指数来表示,是衡量某地正午前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对人体皮肤(或眼睛)可能损害的程度指标,沱主要依赖于纬度,季节,平流层臭氧,云况,海拔,地面反照率和大气污染状态等条件,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观测主要使用紫外光谱辐射计与滤光片式的紫外辐射表。  相似文献   

10.
吴兑 《气象》2001,27(3):26-29
紫外辐射强度的公众服务一般用紫外线指数来表示,是衡量某地正午前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对人体皮肤(或眼睛)可能损害的程度指标,它主要依赖于纬度、季节、平流层臭氧、云况、海拔高度、地面反照率和大气污染状态等条件。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观测主要使用紫外光谱辐射计与滤光片式的紫外辐射表。  相似文献   

11.
紫外线及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紫外线辐射强度的预报水平,统计了太原市的太阳总辐射量与总云量、低云量的相关关系,在没有紫外线实测数据的条件下,用太阳总辐射的强度近似紫外线的辐射强度,得到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近似值。  相似文献   

12.
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站逐日总辐射观测资料,计算出紫外线辐射量,然后反查出该量与地面天气要素问的关系,从而根据每天的气象要素预报作出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  相似文献   

13.
长春地区紫外光谱(UV-A,UV-B)辐射观测和初步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利用我们研制的太阳—大气紫外光谱辐射计,从1992年5月在长春开始试验了野外观测,监视到达地表的太阳直射和大气散射紫外光谱辐射,主要给出长春地区地面紫外辐射,特别是紫外(UV)B段(280~320 nm)光谱辐射的一些基本特点和初步统计特征。由于地表UV-B辐射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危害作用,其强度随着臭氧减少而增加。该项观测分析将有助于监测和研究臭氧层变薄的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14.
我省1992年辐射观测实现遥测自动化后,新增加了净全辐射观测,观测次数由原来的人工每小时观测1次,改为每分种自动采样、累积时(日)总量,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观测记录的准确度。但是,象任何自动化仪器一样,遥测辐射仪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将出现故障或在采样过程中混入干扰信号,使记录失真。因此,如何判断错误记录,确保观测记录准确可靠,是观测与审核人员的重要职责。根据本人多年审核经验,要做好辐射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必须掌握各地辐射量的一般和特殊变化规律;各辐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气象要素、太阳高度角等…  相似文献   

15.
1引言紫外线指数是到达地面上的紫外线辐射量的一种表示方法,用0~15的数字来表示。通常规定,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0,在热带、高原地区,晴天无云时的紫外线指数为15。紫外线指数越大,表示在愈短的时间里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愈强。长春市于2000年开展了紫外线预报服务,但由于缺少紫外线实测资料,当时开发时利用的是太阳  相似文献   

16.
据太阳光谱研究,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只同化太阳辐射波长中的0.38-0.71微米波段的辐射能。植物吸收的这部分可见光带,称之为“生理辐射”或“光合有效辐射”。显而易见,生理辐射是光质、光量和光时的综合指标量,是揭示一个地区光资源丰富与否的重要对象之一。因此,研究生理辐射的强度及其分布规律,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的一个基础研究工作。目前,对生理辐射研究甚少,还没有直接观测资料,通常采用间接的方法来获取生理辐射。本文,从农业生产需要出发,首先建立了旬直达辐射和旬散射辐射量的气侯学计算公式,然后采用了叶菲莫娃分光计算方法(Q_(gh)=0.435+0.57D),得到了广西  相似文献   

17.
不同沟麦种植方式光照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晴天条件下的观测资料,对沟麦不同种植方式的光照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群体内各层总辐射的相对吸收率上层(60~80cm)减少05%~2%、中层(40~60cm)增加05%~34%、下层(20~40cm)增加3%~6%;(2)各不同处理群体反射率相差不超过2%;(3)理论计算表明,相同处理方式下,东西行向比南北行向接受太阳光直接照射的时间明显延长;(4)沟麦种植改变了净辐射在作物群体中的分布规律,其规律为与对照相比,朝阳侧增加,背阳侧变化不大,行中减少,平均增多  相似文献   

18.
枝状雪晶碰撞攀附与折裂繁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对新疆冬季一次系统降雪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枝状雪晶间碰撞攀附形成雪团,一方面使直径大于3300微米的雪晶数浓度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又使直径700—3300微米的雪晶数浓度明显减小,同时引起了枝状雪晶的折裂繁生,使冰晶(18≤D<3400微米)数浓度平均增加35%,雪晶数浓度平均增加10%。  相似文献   

19.
紫外线辐射增加对大豆的影响及其估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及盆栽试验中观测到经超量紫外线(UV280~400 nm)辐射处理的大豆作物,其株型、生理活动及产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量随UV辐射强度,大豆品种以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异。文章还给出了计算紫外线辐射对大豆影响程度的公式,该计算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人们对紫外线的认识,主动积极地采取行动,预防过量地紫外线照射,气象部门开始发布紫外线指数预报,普及有关紫外线的各种知识,指导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紫外线指数预报,结合每天的天气预报,了解紫外线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 现在大家都已经普遍认识到,过多地遭受紫外线辐射是有害的。它主要影响眼睛和皮肤,引起急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慢性白内障等眼疾,诱发皮肤癌。此外,紫外线辐射还会促使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加速分解和老化;促使颜料和染料褪色;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也会因紫外线的照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