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0a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最近2000a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研究表,现今流沙的分布范围与气候之间“不平衡”,毛乌素沙地并非气候演变的“顶极产物”,而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古沙翻新”的结果,但古沙翻新的形式在不同的地貌位置有所 同,同时,萨拉乌苏组中的古风成砂并非现代流沙的唯一沙源,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黑垆之下的古风成砂。未来温室效应继续导致全球变暖,毛乌素沙地不会南侵,有向北退缩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曾永年  马海洲 《中国沙漠》1997,17(3):226-229
西宁盆地大墩岭黄土剖面L1、L2、L15中存在3层古风成砂。沉积年代及各种环境的分析表明,这3层风成砂分别代表了1.2MaB.P.以来西宁盆地中更新世初,中更新世末和晚更新世晚期发生的3次较大规模的流沙活动。进一分析得出西宁盆地的沙漠化正逆过程受地第四纪全球气候波动变化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第四经青藏高原冰川的冰缘作用为其边缘的沙漠、黄土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3.
晋西北地区末次盛冰期古风成砂的发现及环境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苏志姝  马义娟 《中国沙漠》1997,17(4):389-394
野外调查中在晋西北地区首次发现了马兰黄土中的古风成砂沉积,其机械组成主要是极细砂和细砂,而且具有明显的风成交错层理等特征。结合年代资料和孢粉分析,认为古风成砂形成于27000~10000aB.P.间的末次冰期盛冰期,当时晋西北地区是干旱荒漠-干草原景观,气候寒冷干燥,风的地质作用成为控制该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展或沙漠大范围地南侵,说明该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至少在晚更新世晚期就已断续存在  相似文献   

4.
50万a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接壤的沙漠-黄土边界带以其特有的古风成才-黄土-古土壤沉积系列记录了这一地区约50万a以来的环境演变.地层中的埋藏古风成砂是在冬季风极为强大时堆积的,古土壤是在冬季风萎缩、夏季风强盛时发育的,而黄土则是在上述两种极端气候的过渡状态下堆积的.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漠至少在50万a前就已经形成,但也并不是从一出现就持续至今,而是在第四纪气候振荡的作用下,历经“沙漠-非沙漠”的多次转变,其中沙漠明显扩大的时期至少有13次.  相似文献   

5.
粒度和磁化率记录的毛乌素沙地东缘全新世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缘大柳塔剖面地层沉积物粒度及磁化率特征的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全新世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剖面沉积物粒度组成以中砂、粗砂为主,古土壤中黏粒组分含量高(3.32%),风成砂中几乎不含黏粒组分(0.01%),粒度参数的平均粒径M_z和分选系数σ也表现为古土壤高值、风成砂低值;(2)磁化率在全剖面呈有规律的变化,低频、高频磁化率在古土壤中呈高值,湖沼相、弱成壤次之,风成砂最小;低频磁化率χlf与黏粒(<2μm)含量、平均粒径M_z呈显著正相关,垂向剖面上变化规律一致,指示了相似的气候环境意义;(3)毛乌素沙地在10.39 ka BP附近存在明显的3次冷干-暖湿气候波动; 10.39~9.34 ka BP,气候冷干,风沙活动盛行; 9.34~8.68 ka BP,冬季风衰退,夏季风增强,成壤作用强烈; 8.68~8.29 ka BP,气候寒冷干燥; 8.29~2.72 ka BP,气候整体温暖湿润,在6.55~3.80 ka BP达到鼎盛后转向冷干; 2.72~1.34 ka BP,冬季风占主导,沙丘活化,沙漠扩张; 1.34 ka BP至今,逐渐接近现代气候。毛乌素沙地的全新世气候变化是东亚冬、夏季风此消彼长作用下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处于中国季风区的西北边缘,对气候变化敏感,是古气候演化和古环境变迁研究的理想场所。全新世气温回暖期,气候整体稳定但存在暖湿冷干的次级波动,不同类型沉积相组成的地层序列记录了全新世千年、百年尺度的气候不稳定性。对毛乌素沙地不同沉积序列的研究表明:(1)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沙漠/黄土边界带DLT、NB剖面粒度及Rb/Sr比值可作为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63 μm砂含量增加,Rb/Sr比值降低,揭示东亚冬季风增强,风成砂堆积,风沙活动加剧,气候干冷;反之,东亚夏季风增强,降水增多,风化成壤程度加大,气候暖湿。(2)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黄土边界带及低洼沟谷区年代概率密度函数的分析显示,全新世早期~8\^5 ka BP风成砂堆积,风沙活动加剧,气候表现为干冷;全新世中期8\^5 ka~3\^0 ka BP地势较高处古土壤广泛发育,地势低洼处发育湖沼相/泥炭层,但在6.0 ka BP左右存在气候转冷过程;全新世晚期3\^0 ka BP以来气候波动频繁。(3)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与北大西洋冰筏冷事件、董哥洞石笋、季风边缘区湖泊、东部沙地等记录具有可对比性和相对一致性,反映出全新世千年和百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主要受全球变化的影响,这对预测和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产业对沙漠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更是迎来新的契机。结合数理统计以及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内外资源条件。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毛乌素沙地降水有所增加,风速逐渐减小,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逐渐改善。(2)毛乌素沙地土地、光热、水、旅游及政策等资源条件具有明显的优势。毛乌素沙地逐渐改善的自然环境以及优势资源可为沙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邹受蓝 《中国沙漠》1991,11(3):73-80
毛乌素沙地飞机播种植物固定流沙,其成效大小,决定于正确选择植物种类.探讨影响植物种飞播成效主要因子与数量关系分析综合评审法选出最佳飞播植物种。  相似文献   

9.
近2000a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发生了沙漠化现象,但对沙漠化过程及成因尚有争议。利用毛乌素沙地风成沙-古土壤沉积的测年数据建立累积频度曲线,重建了沙漠化过程;结合高分辨率气候曲线与历史人类活动记录,对近2 000 a毛乌素沙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风成沙-古土壤沉积的测年数据记录了毛乌素沙地在公元440—570、840—960、1525—1890年经历3个沙漠化阶段,均属于温度较低、降水较少的冷干气候,且尘暴频次高;前2次沙漠化时期人口较少,土地开垦面积较小,人类活动程度较低,冷干气候在沙漠化过程中影响显著;第3个沙漠化阶段人口总体处于高压状态,土地开垦面积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加剧了沙漠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气候因子驱动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3个时期遥感图像解译,分析了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认为毛乌素沙地近20 a来沙漠化程度有所减轻,植被覆盖有所增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植被覆盖增加的决定因素,近20 a中该区年际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和降水波动,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确定降水和气温是影响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 气温升高是促使本研究区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气候因素,气温升高引起的生长季节的延长和生长加速是研究区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即气候变暖促进了该区植被覆盖增加。人为因素的影响表现在20 a来农田和林地的大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1.
毛乌素沙地15ka以来气候变化及沙漠演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三道沟剖面进行沉积学分析,结合常规14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并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将毛乌素沙地15ka以来的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15ka以前,处于末次冰期极盛期的后期,冬季风活动强烈,气候干冷、风蚀强烈,沙漠处于活化扩张阶段;15~6.33kaBP,气候逐渐回暖,风力减弱,但沙丘仍处于活化状态,期间可能有气候的暖湿波动;6.33~3.5kaBP,夏季风活动较强,冬季风活动较弱,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沙丘固定、沙漠退缩,其中又存在一些干冷波动,5kaBP前后气候曾发生突变;3.5kaBP以来,冬季风活动又逐渐增强,夏季风活动减弱,气候寒冷干燥,风沙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沿岸(北长滩-河曲段)风沙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北长滩-河曲段,长1200公里,沿风沙区绕行,经腾格里、河东、乌兰布和、库布齐等四大沙漠.虽毛乌素沙地距黄河有一定距离,但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等支流又流经毛乌素沙地、汇入黄河。显而易见,黄河两岸的风成沙,源源不断地流入黄河。严重进沙段151.4公里,次严重段112公里,轻微进沙段208.6公里。黄河沿岸沙地的形成是在干旱、多风、地面富含沙物质这一特定自然条件下的产物。沙地的演变过程,拟分为两个阶段,即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地质时期阶段,晚更新世晚期为一风沙活动强盛期。人类历史时期,至少有三个期风沙活动加强期和三个期风沙衰弱期。风沙对黄河的危害内涵危害特点及形式,前者体现在时间性、方向性和区域性等方面,后者指风沙流、沙丘移动及河岸坍塌而进入黄河,淤积河道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风沙环境变化研究的理论和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志伟  鹿化煜 《地理学报》2021,76(9):2203-2223
作为地球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沙漠和沙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沙漠沙地的环境变化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一系列反馈作用,会影响区域与全球的气候环境。位于中国北方中部的毛乌素沙地是全球中纬度地区的典型沙地,其环境变化与全球其他沙漠沙地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中国学者对毛乌素沙地风沙环境变化的研究开展较早,在国内外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该方面的相关研究,围绕“风沙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这一核心问题,总结学术界在毛乌素沙地晚新生代形成发展、晚第四纪扩张与多旋回变化、全新世中期固定以及晚全新世沙丘再活化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尤其是获取了毛乌素沙地不同阶段风沙环境变化的关键证据,并据此提出“构造—轨道尺度上沙地形成与变化的全球温度变化驱动”“千年—百年尺度沙丘系统的非线性响应”等新的理论认识。未来应继续加强沉积证据的积累、新测试手段的拓展应用、基于过程分析的精细重建、数值模拟与预测等研究,着力探究风沙环境变化的动力学机制、人与干旱区环境复杂系统的耦合关系以及各圈层的互馈作用,这对于自然地理学学科传承、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构建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沙漠/沙地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及其反馈研究对于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地表过程及其未来环境演变趋势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库布齐沙漠作为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中东部唯一的以流动、半流动为主的沙漠,现代地表景观与周围沙地(如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等)明显不同。晚第四纪以来库布齐沙漠与季风边缘区中东部沙地环境演化过程到底是否一致,其湿润期究竟发生于何时,尚存颇多争议。区域风成沉积和湖泊沉积记录研究得出的结论明显不同,存在中晚全新世和早中全新世湿度最优期的分歧。对库布齐沙漠风成沉积年代-岩性的概率密度分布(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进行处理,与周边沙地风成沉积和湖泊沉积古环境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以来库布齐沙漠与季风边缘区中东部沙地环境演化过程总体一致,27.6—10 ka和晚全新世(2—0 ka),风沙堆积强烈,气候相对干旱;早全新世(10—6 ka)古土壤渐次发育,沙丘逐渐被固定,湿度增加,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中全新世(6—2 ka)古土壤广泛发育,沙丘经历固定成壤,气候最为湿润。区域环境演变过程受控于低纬太阳辐射和高纬冰量变化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15.
东部沙区表土有机质和速效养分与风沙环境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部沙区表土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普遍较低。按照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的次序,有机质和速效K含量逐渐增大,这种分布格局与区域风沙环境性质、风沙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各沙漠/沙地内部,表土有机质和速效K含量分别与植被盖度、颗粒平均粒径、分选系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速效N和速效P含量未表现出上述变化规律。可见有机质和速效K含量对风沙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因而其在表土中的再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局地风沙环境的变化,而速效N和速效P对风沙环境的指示意义不明显。东部沙区表土有机质、速效N及速效P含量普遍高于西部沙区,而速效K含量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6.
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特征记录的毛乌素沙漠变迁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靳鹤龄  董光荣  左昕昕 《中国沙漠》2008,28(6):1064-1072
毛乌素沙漠的盛衰变化明显地受到全球变化特别是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影响。根据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粒度参数等,结合孢粉研究结果,将沙漠演化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沙漠萎缩期,气候温暖半干旱-半湿润,沙漠缩小,为森林草原或灌丛草原;中更新世晚期沙漠稳定期,气候在寒冷干旱-半干旱间波动频繁,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与干草原间变化,并有河流和小湖存在;晚更新世早期沙漠固定期,气候温暖半湿润至半干旱,期间自然景观经历了森林草原、灌丛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多种变化;晚更新世晚期沙漠扩张期,气候干旱寒冷,自然景观以荒漠和荒漠草原为主,同时也有草原乃至灌丛草原出现;全新世沙漠频繁变化期,气候变化频繁,沙漠出现多次盛衰变化,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草原、疏林草原间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