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长江口YD0903孔的底栖有孔虫组合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结合沉积地层学、AMS14C测年、沉积物粒度等,重建了全新世以来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演化。主要划分为6个环境演化阶段:11 260~10 150 cal. aBP,以Ammonia beccarii vars. 组合为标志的滨岸环境;10 150~7 730 cal. a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Ammonia beccarii vars.奈良小上口虫-毕克卷转虫变种组合为标志的滨岸-浅海过渡环境;7 730~3 610 cal. a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奈良小上口虫组合为标志的溶解氧偏低的浅海环境;3 610~2 930 cal. aBP,以Quinqueloculina spp. 组合为标志的温度、盐度相对较高的浅海环境;2 930~2 150 cal. aBP,以Bolivina spp.组合为标志的低氧富营养的前三角洲-浅海环境;2 150~220 cal. aBP,以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为标志的低温的前三角洲-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2.
长江河口区水下三角洲的稳定关系着河口区域滩涂湿地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长江河口区水下三角洲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长江河口区水下三角洲近40年的4个测次的地形资料,采用平面形态与断面形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长江河口区水下三角洲的变化规律和相应的控制对策。总体来看,受入海沙量减少的影响,长江河口区水下三角洲前缘10~20 m等深线之间的区域冲刷明显。崇明东滩沙体总体变化不大,横沙东滩、南汇边滩在圈围工程影响下,面积有所淤长。横沙浅滩、九段沙窜沟发育,切割洲滩,沙体稳定性受到威胁,建议对横沙浅滩、九段沙实施守护,以控制长江河口区河势稳定。  相似文献   

3.
河口水下三角洲是河流和海洋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沉积地层中蕴藏了许多环境变化信息.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泥质区采集了柱样SC09,首先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10Pb确定了沉积柱样的平均沉积速率,其次对沉积柱样以0.2 cm间隔进行高分辨率取样,获得了沉积物粒度参数,然后提取了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并对其进行了经验模态分解(EMD)...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东部外陆架水下埋藏古三角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南岛东部外陆架水深100~150m处,存在一个大面积的水下埋藏古三角洲,从浅地层记录中发现,这片水下古三角洲保存有完好的三角洲沉积结构,特别是前积层的倾斜层理十分清晰,该水下古三角洲的存在是古海岸线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5.
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160×10-6,重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42×10-6,稀土元素总量约为202×10-6,轻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重稀土元素含量的4倍。现代三角洲的前缘斜坡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依次大于前三角洲、现代三角洲向晚更新世三角洲过渡区及晚更新世三角洲区。三角洲不同区域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相同,均呈现Eu的负异常,δEu介于0.64~0.70之间,平均0.67,在河海相互作用下,随着河流动力的减弱和海洋动力的加强,Eu的负异常加大。南支外Ce的异常与河口锋带有关,晚更新世三角洲Ce的异常与台湾暖流有关。轻稀土元素在现代三角洲前缘斜坡较富集,而重稀土元素在前三角洲区富集,REE在沉积物中的解吸或部分溶解过程是控制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的REE受到粒径和盐度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高分辨率的声探剖面的分析解释,对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进行了声学地层划分。结合区域内钻孔岩芯的分析结果,对晚更新世以来长江口区的沉积环境及水下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黄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对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平 《海洋科学》1997,21(4):37-41
利用对应分析方法对1989年5、8月黄河水下三角洲4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采用沉积物粒度参数:中值粒径、标准偏差、偏态、峰态作为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共划分出3种沉积物类型,对应3种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Mz与KG为负相关关系;与δ1总趋势呈正相关,但部分样品不适合此规律;与SK1亦呈无规律性,反映出黄河具正常水流和浊流两种沉积环境特征的独特性。洪、枯两个季节3大关联群分布的差异,反映出不同季节在河  相似文献   

9.
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LYK钻孔微体生物群的分布特征及属种组合进行研究,共鉴定底栖有孔虫50属67种,介形类30属46种,运用Q型聚类分析,将钻孔内底栖有孔虫划分为5个组合,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恢复了研究区域千年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在黄河流入前,研究区发育粒度较细、分选较好的陆架沉积,微体生物群组合接近正常海相;在黄河夺淮入海后,研究区开始接受巨量的粗颗粒沉积物,分选变差,出现了大量近岸半咸水属种的有孔虫和介形虫,沉积环境从典型的浅海向三角洲前缘演变;直到黄河北归后,大量泥沙供给断绝,在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下,研究区经历了侵蚀和再沉积过程,沉积物砂泥比升高,微体生物群丰度和分异度急剧下降,广盐类微体生物群增加;随着侵蚀中心逐渐南移,研究区动力条件趋于稳定,前期形成的侵蚀洼地逐渐接受径流和潮流的双向沉积,出现大量浮游有孔虫等异地分子;近年来,伴随波浪和潮汐的改造加工,研究区逐渐形成了趋于平缓的夷平面,由动荡的滨岸逐渐过渡到现今稳定的浅海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中0.063~0.125 mm粒级的碎屑矿物组成、组合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并对研究区碎屑矿物成熟度、物质来源、沉积环境以及组合分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区轻矿物占主体,质量分数平均达95.09%,以石英、长石为主;重矿物共37种,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绢云母、普通辉石、白云母、赤铁矿、透闪石和褐铁矿为主。依据碎屑矿物含量及分布特征,将研究划分为3个矿物组合区,各区重矿物组合类型不仅与物质来源有关,而且受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11.
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及组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2004年取自长江水下三角洲南部区域的14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重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重矿物可划分为4个矿物组合区,即三角洲前缘南部矿物区(Ⅰ区)、三角洲前缘北部矿物区(Ⅱ区)、前三角洲主体矿物区(Ⅲ区)和前三角洲南部矿物区(Ⅳ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沉积动力、沉积环境和风化作用条件;长江水下三角洲重矿物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为优势矿物组合,以低级变质来源的绢云母、白云母为特征矿物,局部富含普通辉石和氧化铁矿物;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中的重矿物组成比较稳定,基本可以代表长江物源。  相似文献   

12.
长江是我国第1大河流,在其巨量的泥沙供给下形成了大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前人已经对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过程、沉积物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探讨了沉积物物质来源,并对晚第四纪以来的各种时空尺度的沉积作用与沉积过程进行了论述,对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但对于一些涉及三角洲沉积与演化的重要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目前,关于末次盛冰期的古长江三角洲是否存在仍有一定分歧;长江三角洲作为重要的"源—汇"转换地带,对其进行"源—汇"研究应放眼于长江流域—长江三角洲—东海陆架为整体的更大尺度上进行;人类对于河口三角洲的作用和影响已经愈发强烈,必须重视和加强河口三角洲沉积对人类活动响应过程的研究。随着海洋科技调查和研究实力的增强,要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逐渐统一调查手段与处理方法,使调查结果具有同一性、可比性,对河口三角洲进行更加精细的解剖。  相似文献   

13.
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02年9-10月在长江水下三角洲获取了163个表层样,综合粒度、有孔虫、介形类、有机碳以及CaCO3含量的资料表明,研究区明显分为两部分,即长江河口现代三角洲扣晚更新世末期三角洲。根据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现代水下三角洲可以分为以黏土质砂扣细砂为主的前缘斜坡区(A区)、以黏土质粉砂为主的前三角洲区(B区)扣以砂一粉砂一黏土为主的三角洲向陆架过渡区(C区),呈现较为明显的粒径细化趋势,有机碳与黏土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CaCO3含量的变化不大,从Pejrup图可以看出现代三角洲从A区到C区的动力递减变化。晚更新世末期三角洲(D区)粒径较粗,有孔虫扣介形类的氧化壳含量较高,有孔虫扣介形类的丰度扣含量也较高,CaCO3的含量较高,与现代三角洲形成明显的对照。对比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资料,近岸物质趋向粗化,北支水下沙脊发育,现代三角洲不断向外扩展,残留砂面积减少。50多年来河口来沙的减少已经引起整个现代三角洲物质粗化,现代沉积区沉降中心面积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地质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已有的晚第四纪沉积地质学研究成果阐明了区域内晚第四纪沉积分区和沉积序列,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内部构型,对千年级和百年级事件沉积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出了长江三角洲发育模式和控制因素。但同时仍有一些涉及长江三角洲沉积和演化的重要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阐述。目前,对末次冰盛期的长江三角洲存在与否尚存在较大分歧,长江古河口湾向三角洲的转换机制与模式尚不清楚,三角洲系统"源到汇"的研究尚未开展,长江三角洲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也刚受到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需要以沉积地质学的手段对海区三角洲进行精细解剖。目前,长江三角洲沉积地质学研究中存在着陆区三角洲研究程度高、海区三角洲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因此,进一步的研究需在海区三角洲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5.
长江水下三角洲浅表沉积层中的生物扰动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查明长江水下三角洲生物扰动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生物扰动构造的可能影响因素,使用箱式采样器获取包括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过渡带以及正常浅海的无扰动沉积岩心,利用高分辨X-ray成像技术对浅表沉积层中的生物扰动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水下三角洲发育虫孔构造和挖掘构造,虫孔构造直径0.5-2mm,长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多数虫孔垂直于层理发育,挖掘构造形态呈漏斗状,其内沉积物混合强烈;生物扰动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三角洲前缘生物扰动指数〈1,前三角洲及过渡带扰动指数为2-3级,最高达4级,而紧靠前三角洲的正常浅海生物扰动指数为2级。生物扰动构造的发育主要受上覆水体盐度、悬浮体含量制约,在盐度接近正常浅海水体盐度、悬浮体含量中等的前三角洲、过渡带是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有利环境。研究未发现底质沉积物类型、底质环境因子对生物扰动构造的明显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底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应新的沉积动力环境,正逐渐形成新的冲淤平衡剖面。对整个研究区的水深资料进行叠加,总结其海底冲淤演变规律。采用20660、20656、20652和20648剖面上的散点(整数水深点)水深变化,结果表明废弃三角洲海底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冲淤组合呈带状分布,且越向深水区周期性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砂土液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实际勘探资料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按极限平衡理论和线性波动理论等,分析了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砂土在地震和波浪动力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液化的可能性,并根据其液化过程实质是孔隙水压力产生、发展和消散的过程,总结出砂土液化模式应包括四个阶段;(1)压密阶段:孔隙水压力升高至砂土本身强度,使颗粒产生相对位移;(2)初始液化阶段:孔隙水压力升至土层所受侧向压力,产生较大应变;(3)完全液化阶段:孔隙水压力升至土层上覆有效应力,产生喷水冒沙现象;(4)塌陷形成阶段:孔隙水压力消散。  相似文献   

18.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软土稳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由于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质地貌及水动力特征,而在本区形成一种工程地交差的软土沉积,总观其自然环境,影响其稳定性的动力因素主要是地震和波浪。根据极限平衡理论,线性波动理论等,计算了地震设计烈度7度和8度地震作用时及50年一遇的波浪作用时分别在软土土层中不同深度处产生的地震剪应力和波浪剪应力,与其相应软土层的不排水强度相比较可判断,本区软土在50年一遇波浪和7度、8度地震作用时能滑动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