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郭兴章 《四川气象》1998,18(1):36-38
通过黔江地区的气候分析,得了该区夏旱少,尤其是适宜水稻移载是本区降水量最多的时期因此可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两冬”,大放干冬水田,大办小春,使黔江小麦面积扩大近1倍,小麦粮食由的来仅占1/5提高到1/3,成为小麦、玉米、水稻三分天下的粮食生产局。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南地区主要的水稻产区,成都平原近年来面临日益严重的干旱问题。为确定该地区水稻最适宜的播种时期,提高抗旱能力,本文以广汉地区为例,采用气候倾向率法分析1991—2020年不同播期水稻生育期的气候资源特征,并通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Deficit Index,CWDI)评估水稻生育期的干旱程度。结果表明,近30 a来研究区各播期水稻的气候特征均表现为日照减少、日均温上升、降水量增加的趋势。随播期推迟,水稻全生育期日照时数整体减少,日均温、降水量均呈上升和增加趋势。CWDI随水稻发育逐渐减小,各播期水稻在生育前、中期缺水率较高。不同播期水稻生长期内均以轻旱、中旱为主,其次是重旱,特旱最少。研究区3月下旬至4月初的气候资源配置最优,是最适宜水稻播种的时期;3月上旬及中旬播种应选择抗旱品种,而4月中下旬播种则需防范重旱对作物需水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黑龙江省1961~2007年的气候资料和1983~2007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从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成为以玉米和水稻为主;水稻的种植区域明显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区域向北收缩,玉米则在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基础上,逐渐向北和东部扩展.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是和近20 a来全球变暖、黑龙江省地区气温显著增加分不开的.事实证明温度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而人类则通过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对1961-2010年黑龙江省北部稻区和1981-2010年黑河地区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进行分析,旨在为黑龙江水稻北扩提供理论基础,为黑河地区气候区划,确定水稻最适宜推广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北部稻区及黑河地区气候变暖明显且速率较快,雨量较为充沛,日照充足,较适合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5.
波兰郁金香在中国的气候适生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波兰郁金香的水、热条件与中国大陆所有站点进行气候滑移相似分析表明,波兰郁金香在中国最适宜引种的范围很大,气候相似的大部分地方集中在3 个地区:一是34 ~39°N、102~114°E的倒梯形区域;二是35 ~42°N、115 ~125°E的倒三角形区;三是西藏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6.
博山区引种西洋参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良 《山东气象》2002,22(2):14-15
为了成功引种西洋参 ,根据西洋参生长的基本条件 ,分析对比了博山区与原产地和国内其它引种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差异 ,提出了本区适宜种植地带 ,为西洋参的引种试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麦和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河南省小麦和水稻的历史观测资料,结合DSSAT-CERES 小麦和ORYZA2000水稻模拟模型,分析和模拟河南省稻麦类作物在历史气候变化条件下发育期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全育期长度呈缩短趋势,但播种-越冬天数平均每10年增加1.7天,开花到乳熟天数平均每10年增加2-4天,返青后各发育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水稻各发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尤其是拔节期以前,分蘖前的发育期间隔天数以缩短为主,拔节后以延长为主。雨养小麦模拟产量和水氮增产潜力均呈减少趋势;随着播种期的提前,水稻减产趋势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稻麦类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小麦和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河南省小麦和水稻的历史观测资料,结合DSSAT-CERES小麦和ORYZA2000水稻模拟模型,分析和模拟河南省稻麦类作物在历史气候变化条件下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长度呈缩短趋势,但播种-越冬天数平均每10 a增加1.7 d,开花到乳熟天数平均每10 a增加2-4 d,返青后各生育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水稻各生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尤其是拔节期以前,分蘖前的生育期间隔天数以缩短为主,拔节后以延长为主。雨养小麦模拟产量和水氮增产潜力均呈减少趋势;随着播种期的提前,水稻减产趋势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
河北旱原地区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本区小麦产量在全省小麦产量和粮食产量增减产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如丰收的1975年全省粮食增产8.6亿斤,本地区即占65%;1976年全省粮食减产6.8亿斤,本地区又占74%。建国三十年来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五十一点七斤,比全省平均亩产还低二十二点四斤。本区小麦低而  相似文献   

10.
滨湖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开发,是省市科委1987年交给我区的“七五”重点攻关研究项目。自开发试验以来,产量由低到高,栽培技术不断完善,指导理论不断提高。为了探索气象条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充分利用本区的农业气候资源,采取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为今后水稻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987年—1989年我们选用不同的水稻品种,用传统的栽培方式与新的栽培技术进行对比实验。现结合本区气象条件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安顺市引种苏州白沙枇杷试验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白沙枇杷生长发育习性、物候期、开花结果特性等对安顺的气候适应性;分析了安顺市推广种植白沙枇杷的气候风险,应用GIS技术对安顺市白沙枇杷种植适宜性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安顺各地均适宜苏州白沙枇杷经济栽培,其中,海拔高度≤900m的地区为最适宜白区;海拔高度900—1200m的地区为适宜区;海拔高度≥1200m的地区为较适宜区。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四川水稻定向引种诊断系统(DSIRV)的设计思路,以及建立水稻气候生态、栽培模型的依据和方法。该系统在四川已投入生产应用,其引种诊断成功率达70%以上,比常规品比法进行引种缩短周期2—4年。  相似文献   

13.
寿县地区小麦和水稻田地表反照率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寿县气候观象台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地表反射率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对比了小麦和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平均反照率,讨论了天气状况和天气过程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和水稻的生长期内,地表反照率变化相似,均先增大后减小.在作物生长初期,水稻田平均反照率低于小麦田反照率约0.02;中期时,两者相近;成熟后,水稻反照率高于小麦反照率约0.04.降水过后,晴空地表反照率减小.  相似文献   

14.
一、秦岭山区垂直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 1.种植业秦岭南坡农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8%,且90%为旱田,多集中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种植业占当地经济收入的80-90%,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洋芋,水稻和豆类为主,其中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40-50%。1987年留坝县玉米产量占秋粮的53.2%,占全年总产的39.0%。据调查玉米生产以中、低山地区经济效益最高。每亩纯收入46.43元,是平坝水稻的1.2倍,小麦、油菜则以900-1000米左右效益最高。考察留坝县1949-1982年主要农作物平均种植高度,玉米、水稻,油菜实际种植高  相似文献   

15.
1引言方正县是水稻寒地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发源地。但多年来一直强调4月15日左右开始育秧,5月15日左右开始插秧。由于每年气温高低回暖的早晚变化很大,用统一的时间来要求是不科学的。近几年来结合方正县的水稻生产和气象资料分析,从温度上初步确定了水稻适时育秧与插秧期的温度指标,并进行了科学的预报,对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指导水稻高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初步分析根据资料分析和实例,确定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为育苗最适宜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为插秧最适宜期。用这两个指标对方正县35a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日平均气温稳…  相似文献   

16.
全球粮食气象产量及其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1951~1985年(部分国家为1951~1991年)小麦和水稻的原始产量及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小麦和水稻气象产量的特征、全球粮食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象产量的贡献约占作物产量的3%~14%,且小麦和水稻气象产量占作物产量比重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气象产量大都服从正态分布,其长期变化在地域性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时间分布上存在准12年、准8年和准2年周期。气象产量同降水量关系密切,欧洲、非洲中南部和南美洲大部的小麦气象产量与年降水量呈反相关,而非洲北部和中东则呈正相关,除非洲西部、孟加拉国和黑海附近等少数地区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水稻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ENSO对全球及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和粮食产量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全球性年际气候变率的主导模式,ENSO通过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对全球许多地区的气温、降水和由气温、降水异常导致的农业气象灾害(如低温冷害、旱涝灾害等)及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产生影响。综述前人对ENSO影响研究进展,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从全球范围来看,厄尔尼诺年,全球气温偏高,陆地平均年降水量减少;拉尼娜年,全球气温偏低,陆地平均年降水量增加;不同季节和不同类型EN-S0对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有差异。在中国,厄尔尼诺年,大部分地区冬春季气温偏高,夏秋季气温偏低,拉尼娜年,大部分地区冬春季气温偏低,夏秋季气温偏高,不同年代下ENSO对我国气温的影响有所变化;厄尔尼诺年,全国降水以偏少为主,且ENSO对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影响与ENSO类型、发展阶段和发生年代有关。2)厄尔尼诺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初霜冻偏早,吉林延迟型冷害增加,黑龙江低温冷害多发,华北和西北地区易发生干旱;拉尼娜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初霜冻偏晚,西北地区易发生洪涝。气候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与东北低温的关系更为复杂。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会影响我国旱涝的地区分布。3)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全球水稻、小麦和玉米均以减产为主,不同国家和地区影响各异。其中,厄尔尼诺年,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玉米产量增加,中国和津巴布韦玉米产量降低,印度小麦和水稻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雨季水稻均减产;拉尼娜年,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玉米减产,印度小麦和水稻增产。在中国,厄尔尼诺对水稻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与当地灌溉条件有关。以上结论可为我国防御低温冷害、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保障粮食安全,制定科学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引起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人们采取不同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为了清楚地认识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适应措施,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80-2007年资料和1961-2007年全国逐日平均温度观测数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变化明显。小麦种植比例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波动大;水稻种植比例变化南北方反向,且变化幅度趋缓;玉米种植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加大。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均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现不同增减趋势。而作物熟制、复种指数也发生明显变化,种植北界持续北推。黑龙江地区大面积扩种水稻,原来的玉米优势种植区为水稻所替代。  相似文献   

19.
CERES-Wheat模型在我国小麦区的应用效果及误差来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模型与作物模型耦合是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影响的常用方法之一, 但当两者结合时, 存在着空间和时间尺度差异问题, 将作物模型升尺度到区域是解决该差异的一种方法。将CERES-Wheat模型升尺度进行区域模拟, 利用区域校准后的CERES-Wheat模型, 模拟了1981—2000年全国各网格小麦产量, 与同期农调队调查产量相比较, 以探讨CERES-Wheat模型在我国小麦区的模拟效果及误差来源。结果表明:全国小麦产量的区域模拟值与农调队调查产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为27.9%, 符合度为0.75, 全国59.2%的模拟网格相对均方根误差在30%以内, 其中相对均方根误差小于15%的占26.3%;各区的效果不同, 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种植生态2区, 模拟效果最好。总体来说, CERES-Wheat的区域模拟, 可以反映产量变化规律, 能为宏观决策提供相应信息, 尤其是在主产区; 但区域模拟中还存在一系列误差, 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北方冬麦区包括京、津、晋、冀、鲁、豫等10个省市,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其产量约为全国小麦产量百分之七十左右,居全国之首。该区小麦产量的丰欠不仅影响到本区的全年粮食生产,还涉及到全国的粮食生产。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北方冬麦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