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喀斯特地貌不同演替阶段模被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邦琨  张萍 《贵州气象》2000,24(3):17-21
通过对喀斯特地貌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的太阳辐射、深度、温度、风、光照强度等者观测,研究表明:喀斯特地貌植被由于乔木、灌木林、草坡、石面的演替阶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故小气候差异明显。以乔林、灌木林的生态环境的小气候条件为好,气温、湿度、辐射等变化缓和,有利于植被生长使群落稳定地向顶极演替。而草坡、石面环境较恶劣,有等于经历较长的时间演替改善,才能到达顶级群落。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地貌森林不同小生境的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森林中不同小生境的太阳辐射、温度、湿度等进行了多次的观测和研究,得出喀斯特地貌森林中的土面、石面、石沟、石缝等因所处的环境不同,它们的生态小气候差异明显;土面、石沟的生态气候条件好,好、热、湿变化缓好,有利于林木生长,石面、石缝的辐射、温度变化剧烈,不利于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退化草原植被对禁牧的动态响应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草原退化是内蒙古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表现。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带,选定有代表性的羊草+大针茅草原放牧退化演替变型———冷蒿群落实行封育禁牧,在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1983~1994年)进行动态监测。根据连续11年监测的数据,阐述了植被恢复演替的动态响应,划分了群落恢复进程的四个阶段:冷蒿优势阶段、冷蒿+冰草阶段、冰草优势阶段、羊草优势阶段。群落生产力由1983年的74g/m2跃升到1993年的217g/m2,其中羊草是增产最高的种群。退化群落中的土壤水分与养分资源对生产力的恢复没有限制影响。植物种群拓植能力与退化群落资源过剩成为恢复演替的趋动和保证因素。经过10余年的恢复,虽然群落生产力已接近于原生群落,但是从群落结构和稳定性来看,还未完全达到顶极群落状态。退化群落经过5年封育即可以恢复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太阳辐射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翠玲  穆彪 《贵州气象》1998,22(5):22-25
研究了荔波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辐射能特征,揭示了辐射与群落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反射辐射有随群落的进展演替减小之趋势,各辐射分量的日变程呈单峰曲线,日变幅随进展演替减小;同一群落内辐射随高度升高而增大;演替早期群落的光照强度大于演替中及后期群落的光照强度。  相似文献   

5.
萌衍模块是植被生态动力学模式中群体动力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描述种子的生产、萌芽以及最终发展成新个体等一系列过程,对植被群落结构和演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其参数化方案较不成熟,不同模式的方案差异较大,且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提出更加合理的萌衍方案,作者首先从观测角度总结了影响种子生产和传播、种子库以及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各种因素;然后围绕森林林窗模型和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的萌衍方案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述,重点关注对幼苗个体数增量的计算方案;最后讨论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植被群落调查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黔西南州、六盘水市部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季节的植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植被群落的季节变化随地区气候、地质、土壤、石漠化程度以及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黔西南州石漠化区植被盖度较六盘水市相应石漠化程度的样地盖度低(特别以草木、灌木为最)。  相似文献   

7.
以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人工引水恢复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植被调查、土壤采样结合室内实验方法,对植被的种类、密度、盖度、频度和重要值以及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以及全磷等指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人工引水恢复工程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善,恢复区植被呈现出正向演替;恢复区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未恢复区,pH值则明显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未恢复区,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可见,引水恢复工程已经使退化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淡水资源仍是制约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干旱是影响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的最主要气象灾害,选择合理的遥感植被参数能更客观地反映干旱对植被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FVC)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分析喀斯特地区不同地形条件下和不同林种FVC和NPP对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rtranspiration index, SPEI)的响应差异,为喀斯特地区植被干旱影响定量化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喀斯特地区FVC和NPP对SPEI响应具有明显季节性差异,FVC和NPP对SPEI的响应一致性在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差异最大。(2)不同林种FVC和NPP在年尺度上对SPEI响应差异小,但季节尺度响应差异大。年尺度上,FVC和NPP对SPEI响应敏感性大小分别为经济林>桉树类>松树类>阔叶林>杉木类>灌木林>竹林、经济林>松树类>桉树类>阔叶林>杉木类>灌木林>竹林,FVC和NPP对SPE...  相似文献   

9.
对广州地区典型乔木的降温增湿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以广州某校园住宅小区为模型进行了参数化研究:首先,基于实测数据对仿真平台进行了校准,以提升其仿真精度(如室外空气温度及湿度的最大均方根误差分别低至1.49°C和5.63%)。其次,为了全面揭示乔木树种的实体形态及其群落特征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机制,建立了芒果、蒲桃、小叶榄仁、细叶榕、腊肠树、白千层6种乔木仿真模型,采用ENVI-met对单株植物和植物群落的热环境调控作用进行了仿真。研究表明,叶面积指数、冠幅、树高对植被下方的地面温度和显热通量影响较大;植被在10 m高度以上时植被群落的降温效果较好,单株细叶榕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好;相比低矮植物,白千层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更好,在中午时分其降温程度和增湿强度分别比低矮植物高约1°C和约5%。选择合适绿化乔木可有效降低居住小区的热岛现象,增加空气湿度,提供更舒适的室外环境。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属于高寒干旱内陆盆地,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蒸散发是生态系统水分耗散的主要方式,研究其变化特征对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柴达木盆地灌木林地和高寒草甸为观测点,采用涡动相关仪观测的2020年通量资料计算实际蒸散发量,分析不同下垫面实际蒸散发量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并探究了气象因子与实际蒸散发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灌木林地和高寒草甸蒸散发过程主要集中在生长季,呈正态分布,但变化范围有一定差异,高寒草甸实际日蒸散发量和实际月蒸散发量大于灌木林地。其中,灌木林地日平均蒸散发量为0.48 mm,高寒草甸日平均蒸散发量为1.28 mm;灌木林地蒸散发量8月达到峰值,为40.47 mm,高寒草甸蒸散发量7月达到峰值,为88.92 mm。(2)对于不同下垫面,气温和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饱和水汽压差和风速有一定差异,实际日蒸散发量与气温、土壤温度、饱和水汽压差显著相关,但是与风速相关性不大,各季节蒸散发量对各气象因子敏感程度不同,此外高寒草甸蒸散发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相关。(3)不同下垫面水分消耗变化特征表明灌木林地各月水汽交换以下垫面水分...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地区典型森林类型空气细菌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太行山森林景区空气细菌含量及其分布变化特点,选择该地区的4种典型森林群落,通过自然沉降法对空气细菌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及不同海拔高度下各个森林类型中空气细菌含量及与影响其含量的因素之间(空气负离子、PM_(2.5)及PM_(10)等指标)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太行山4种森林空气细菌含量属清洁级,不同森林之间空气细菌含量差异显著:栓皮栎林空气细菌含量混交林的侧柏林的刺槐林的,乔木林的灌木林的草本群落的,植被地的裸露地的。2)空气细菌含量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细菌含量总体分布表现为山顶的山腰的山脚的。3)同一采样点上,空气细菌含量近地面处含量最大,与采样垂直高度呈负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150 cm的60 cm的20 cm的,采样位置离地面越高,细菌含量越少。4)空气细菌含量与空气负离子数负相关,与PM_(2.5)、PM_(10)含量正相关。空气细菌含量随着PM_(2.5)、PM_(10)含量增大而升高,随负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2.
黑河下游分水对额济纳绿洲植被恢复效果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6、2000、2002和2006年4个时期的TM数据,计算了额济纳旗绿洲的NDVI,根据NDVI大小划分裸露地、稀疏植被区、中等植被区和茂密植被区4个等级,对比分析黑河分水前后额济纳旗绿洲NDVI的面积变化,了解黑河分水对下游植被恢复的效果。结果表明:1996~2002年,额济纳旗绿洲植被一直处于退化阶段;2006年,经过黑河连续7a的分水,下游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黑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得到了缓解和恢复。  相似文献   

13.
在颜宏模式中加入植被参数化方案,并将全国植被划分成10类,模拟了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7月高原有、无植被的气候场,发现两者差异较大。在土壤湿度正常时,有植被比无植被情况下四川南部、高原及江淮、东北地区日雨量增加1mm左右,云贵高原为减雨区达-1~-2mm·d-1。通过不同土壤湿度控制试验,发现在特定的湿度条件下,植被对降水有增强作用。600hPa等压面的流线场差值分布大致与降水场差值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利用钱永甫有地形5层原始方程模式,与颜宏等复杂地形条件下有限区域细网格模式进行单向嵌套,即初始场采用前者计算5d后,得到各特征等压面上的高度场和湿度场,向后者每24h输送一次边界值。地-气模式采用经Deardorf植被参数化修正的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进行耦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夏季(7月)有植被和无植被两种情况的数值试验。有植被情况模拟的高度场、温度场与实测场的相关系数高于无植被的情况。试验发现,有植被比无植被情况的海平面气压场、低层高度场、潜热输送、整层大气湿度和降水量有所增加,而温度场和大陆热低压强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研究祁连山区植被和积雪变化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利用1989年和1998年NOAA气象卫星资料,提取植被、积雪等信息,分析了十年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研究了祁连山积雪年变化和1989与1998年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保护区主体部分十年来植被退化严重,且退化植被以灌木林和草为主;祁连山区积雪年变化基本特点是呈双峰形,但不同流域积雪的年变化存在一定差异。1998年各流域旬平均积雪面积均较1989年减小,自西向东减小幅度逐渐增大,党河流域减小2.17%,西营河流域减小10.05%。1998年和1989年春季积雪面积相差不大,但冬季积雪明显少于1989年。由于1998年气温明显偏高,使得山区积雪融化速度加快,1998年积雪面积随时间变化振幅加大。  相似文献   

16.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从该区森林植被的外貌特征、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上看,均具有我国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7.
针对难以将红树林同陆地植被,尤其是同水体与陆地植被混合像元有效识别的现象,结合TM影像提取了能有效反映红树林湿地特征的绿度指数和湿度指数,同其他常用的NDVI、TM3/TM5、TM5/TM4等指数相比:绿度指数和湿度指数更能有效地提高红树林同陆地植被,尤其是同水体与植被混合像元的可分性.采用知识与规则方法提取红树林遥感信息,与其他学者常采用的分类特征及分类方法相比,识别精度有明显提高,Kappa系数提高0.10,错分率降低16.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MODIS数据,选取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陆地表面温度(LST)4个对干旱地区地表覆被具有显著指示作用的指标,结合IGBP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图,以新疆伊犁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为例,对研究区2003—2007年土地覆被动态进行监测,并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覆被动态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指标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不同的适宜性和指示度;在新疆伊犁地区和博州,土地覆被动态地域差异性明显,土地覆被退化程度较大的土地类型为水体、草地、永久湿地、城镇,而森林、灌木林、荒漠草原和农田等土地类型有所改善,呈现出"局部改善、总体退化"的局面;引用熵权法将多个遥感指标综合起来进行土地覆被动态的监测与评价的途径是可行且有效的,可为干旱区土地覆被、荒漠化、土地退化、植被变化等工作的监测与评价提供可靠的技术方法与有价值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环境与绿化植被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何云玲  张一平 《高原气象》2004,23(3):297-304
多年来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绿化植被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城市的气候、水文、土壤等环境特征发展变化以及城市绿化植被的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今岳应该加强之处.以期为推动和促进我国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动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82~1993年NOAA/NASA PathfinderAVHRR陆地数据集中的NDVI数据集,在中国东部植被生长的不同阶段(全年、植被生长季、植被生长季的增长阶段和衰退阶段),对植被季节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1)无论在多年平均意义上还是逐年来看,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季节性生长状况对温度的响应在各个生长阶段都是近于同步的,温度对于植被生长季节变化的驱动关系非常稳定;(2)逐年来看,植被季节性生长对降水的响应也是存在的,但相关关系和相关的滞后关系具有年际差异。通过定量化地分析中国东部植被季节生长对季风气候响应的年际变化,有助于对陆面过程模式中的有关部分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对中国东部区域年际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