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菲律宾比萨扬群岛中新世礁的沉积模式和储层性质A.V.CarozziA.V.Carozzl在由区域板块构造控制的晚白至世至早渐新叵造山运动作用下,菲律宾群岛发育为一活动火山岛弧系.早中新世浅海碎屑六的沉积层序和初期礁体发育在海侵作用卜以个整合接触覆盖在...  相似文献   

3.
4.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粒度分析结果,认为在南京灵岩山剖面玄武岩下伏的松散沉积层上部有厚度超过4 m的风尘沉积,时代在12 Ma以前;粒度资料显示灵岩山玄武岩下伏的黄土状沉积物粒度多为粉砂、黏土,粗颗粒含量很少,63 μm以下组分占85%~96%,剖面黄土直立性强,没有层理,质地均匀,为迄今中国东部发现的新生代最老的风尘沉积物。  相似文献   

5.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该盆地新近纪11条主要等时界面、7个三级层序和基本层序组.2)描述了生物礁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地震反射结构特征.3)提出南海首个中中新世生物礁高精度层序演化模式,代表中中新世(16.3-10.4Ma BP)海宁期(T13-T2)生物礁的剖面形态,含由1个低位体系域层序单元+5个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一个典型海进体系域和由1个早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1个晚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1个典型高位体系域;可见中中新世完整海进-海退旋回生物礁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通过与曾母盆地中新世生物礁解释剖面对比,指出该模式具有区域性古海洋学代表意义.4)通过对L礁、西琛一井和南海-地中海中新世古海洋演化研究,确定研究区中中新世分别发育5-8个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晚中新世"南中国海事件",具有冰川型海退性质,可与全球和南海北部特别是与"Missinian"事件对比;确定北康盆地乃至南海新近系生物礁形成至逐渐消亡,也是新构造运动与新近纪古海洋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5)指出L礁气田发现有9.8Ma BP、13.8Ma BP、14.5Ma BP和15.5Ma BP等多个层序界面,分别系高孔渗层段;同期南海礁型油气圈闭层序界面当为优良储层;若其为油气充满,则油气"高产"或构成"高压气包".以上成果,将有助于对全球变化及南海古海洋区域响应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并对南海的油气勘探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浅水碳酸盐系统提供的沉积物和垂向加积的最大速率很重要,因为这一速率决定了礁或碳酸盐台地的生与死。海洋中大部分碳酸盐沉淀发生在水体的光照部分,因此大量的生产限于透光带,约在海洋100m水深以上。当台地顶部没于不透光深度时,碳酸盐的生产停止,台地将被淹没。礁或台地的生或死取决于一种平衡,就是相对海平面变化速率和碳酸盐系统加积并保持台地顶部位于透光区的最大速率间的平衡。在这个报告中,作者首次提出和评价了这个假说:礁和台地的生长潜力与碳酸盐平均生长速率遵循相同的尺度变化趋势。1 比率相关和沉积速率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9.
西沙海区碳酸盐台地地震反射特征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南海海盆的持续扩张,西沙海区整体沉降,从早中新世起西沙碳酸盐台地开始发育,而且在台地之上生长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礁。通过地震识别认为,西沙海区生物礁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顶底强振幅的丘形连续反射、内部弱振幅杂乱反射;碳酸盐台地表现为顶部强振幅连续平行反射、底部界面局部模糊、内部强弱相间亚平行连续反射。通过对西沙海区地层层序的分析以及大量地震资料的解释认为,在西沙碳酸盐台地的发育早期它受基底构造的控制,而在后期主要受多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其发育演化经历了初始生长—加积—出露—二次生长—淹没等一系列阶段,复杂的演化过程也使西沙碳酸盐岩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和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0.
11.
综合岩心与薄片的岩相分析、岩石物理测试和测井证实:Malampaya地层(上始新统一下中新统,巴拉望西北海域)声阻抗的多样性与孔隙度和孔隙类型在垂向上的变化有关,而孔隙度及孔隙类型主要受成岩过程控制。根据具体成岩模式与岩石物性,Nido石灰岩可细分成10—50m(30—150英尺)厚的单元。致密与多孔岩石单元的交替出现主要取决于大气成岩作用(淋滤和成壤作用)和晚期埋藏的胶结淋滤。由连井剖面可以看出地层内的主要地震反射反映的是成岩单元之间的边界。大多数负极性反射与不整合有关,而正极性反射在年代地层上有很多不确定,并可以代表横穿时间界限的胶结透镜体的底部。同其它东南亚第三纪地层对比表明,不同的地震反射成因与不同的成岩演化模式有关。这种地震成岩单元及其控制因素的识别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结构和岩石物性来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13.
河北昌黎典型海岸沙丘的沉积构造及其发育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探地雷达探测了昌黎海岸沙丘区典型横向沙脊和新月形沙丘的沉积构造,据此初步揭示了研究区海岸沙丘的沉积序列特征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昌黎海岸带在2 000 a BP波浪作用下发育滨岸沙坝,沙坝主要以向海向陆缓倾斜的沉积构造为主,现今的风成沉积发育于滨海相沙坝之上。海岸带向海一侧经历了潮上带前丘到横向沙脊的过程,横向沙脊在东北风的作用下主要发育向陆倾斜的高角度交错层理,同时由于向岸合成风力的阶段性变化,这些层理的倾角略有差异,记录了海岸带风沙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内侧新月形沙丘由4组倾角不同的层理组成,被较大规模的二级界面分隔,复合新月形沙丘(链)经历了由盾状沙堆到典型新月形沙丘的加积发育并遭受风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三大河口三角洲包括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球海陆相互作用研究中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全面揭示河口三角洲演化进程,总结河口三角洲演化模式,对指导河口三角洲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前人研究进展及近年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系统总结了全新世以来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三个阶段,三个尺度,各具特色"的演化模式,揭示了全新世初期、两千年前和工业革命后三个阶段千年-百年-年代际时间尺度下河口三角洲演变模式转化的主控因素,认为河口三角洲的演化模式正在由自然演变向人为控制转型,人类活动正剧烈地影响着河口三角洲的自然演化进程。三大河口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各具特色,黄河三角洲具有超级叶瓣与叶瓣发育演替特色,长江三角洲具有北岸沙岛并岸、南岸不断推展特色,珠江三角洲则表现为河网发育充填、逐级分汊延伸特色。随着河口三角洲演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正确认识河口三角洲演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不仅有助于提升三角洲地区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水平,而且将为三角洲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具有最长活动边缘带的海盆分布于太平洋周边。属于这种类型的海盆有:与印度洋东北部巽他岛弧、大西洋西部和西南部安的列斯和桑威奇岛弧以及西北部的马尔卡边缘有联系的海盆;地中海带西端(第勒尼尔,阿尔伏郎)和与古老岛弧共轭的黑海—里海地域的海盆。总的来说此类海盆占据不大的面积(将近300万km2),其中陆架上为200万km2和胡安德富卡海洋板块与阿拉斯加湾的数拾万平方千米。沉积盖层的总体积为600万km3,即将近3%的整个层状岩石圈。这些数值证明了这一组海盆在地球潜在的含油气性平衡表上只占有不大的份额。按深部构造和地质动力学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16.
沙纹微地形普遍存在于海底,沙纹的消长能改变底部应力进而影响泥沙的运移。以往研究较多侧重于波致沙纹,并已应用于波浪模式的底摩擦计算,而较少考虑波流联合效应产生的沙纹,也未将其应用于综合的水动力模式和沉积物输运模式。本文在POM水动力模式中嵌入新南威尔士大学泥沙模式,通过耦合波流共同作用的微地形模型与波流相互作用底边界层模型,发展了波浪-海流-微地形(沙纹)耦合的沉积动力模式。本文将该模式应用于澳大利亚Jervis湾,针对波主导和波流联合主导沙纹两种类型,分别进行了沙纹发展状态、几何形态的分布及悬浮泥沙的模拟。结果表明:波致沙纹比波流联合作用的沙波具有更大的波高和波长,因此当波主导时沙纹对悬浮泥沙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考虑随沙纹变化的粗糙度,相比于以往模式设置均一的粗糙度,该模型能对悬浮物浓度的骤升过程进行更精细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