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太平洋铁锰结壳的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中太平洋的翰斯顿岛卡林海山铁锰结壳RD4-2和东太平洋海盆铁锰结壳5405的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并利用铁锰结壳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大洋海水锶同位素演化标准曲线对比,推断出结壳生长起始年龄、接三元混合模式,计算玄武质组分和硅铝质组分对锶同位素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南海尖峰海山多金属结壳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南海尖峰海山多金属结壳富含30多种元素,其锰铁矿物主要由钡镁锰矿,δ-MnO_2和FeOOH·xH_2O组成。与其它海区的结壳相比,尖峰海山结壳富含Cu、Ni、Ba、Zn、Pb等元素,而Co、Ti、稀土元素(REE)、Sr等元素相对较贫。研究表明,HREE亏损,具明显的Ce正异常,较明显的Tb正异常和Yb负异常。这是氧化弱碱性海洋环境所致。结壳是水成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受南海独特的古海洋环境所控制,海底火山热液作用,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海水的放射成因同位素组成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提供大陆风化作用、洋底热液活动、大洋环流的变化以及其与构造和气候事件有关系的信息的潜力。所有主要洋盆中铁锰结壳的Sr、Nd和Pb同位素记录已用来研究海水的长期变化。由于分析困难 ,直到现在Hf同位素也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 ,我们提供了挖掘自中太平洋海山的两个铁锰结壳的第一个高分辨率和精确的Hf同位素剖面 ,试图限定Hf同位素在中太平洋深水中的演化。目前海水中的Hf同位素组成还不得不直接测定 ,但是可以预料 ,由于以下原因Hf比Nd同位素组成更加易变。第一 ,由地幔… 相似文献
5.
浅谈大洋富钴铁锰结壳拖网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钴铁锰结壳富舍重要金属元素铜、钴、镍等,是海洋最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之一,已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日益关注。结壳拖网是目前调查富钴结壳最主要的手段,但调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本文对结壳拖网作业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作业的典型例子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CC区东区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结核中的环境参数、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了成矿元素在界面间(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沉积物、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结核)的迁移变化规律,为了解和揭示大洋多金属结核成因及成矿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多金属结核化学成分组成的差异能够反映其赋存环境的差异与变化,也能够指示结核的成因.利用ICP-MS方法分析了分布于南海西北陆缘、太平洋、印度洋等不同区域的多金属结核样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数据显示,南海西北陆缘多金属结核富Fe、Si、REE,而Mn、Co、Cu、Ni含量低于大洋结核,轻稀土元素(LREE)更为富集.依据结核TMn/TFe的比值特征以及w(Mn)-w(Fe)-w(Cu Ni)三组特征显示,南海结核和太平洋海山结核符合水成成因,太平洋海盆结核属成岩成因,印度洋结核具有成岩和水成双重成因.与太平洋、印度洋等大洋型结核不同,南海结核元素组成中,标识陆源物质来源的Fe、Si、REE、Al等元素含量丰富,具有典型的边缘海特征,反映了南海结核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边缘海独特的沉积条件和多变的古海洋环境因素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富Co铁锰结壳铂族元素与铼-锇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ICP-MS测定了太平洋富Co铁锰结壳铂族元素和铼-锇同位素组成。富Co铁锰结壳不仅异常富集铂族元素,而且铂族元素及其它亲铁元素的配发与陨石特征非常相似。铁锰结壳的铼-锇同位素组成明显有别于大陆地壳岩石,和K-T界线沉积物相似,接近陨石值。世界大洋范围内的富Co铁锰结壳均产于远离海底构造热液活动区,几乎不可能受到地幔源热液作用的直接影响。因此,富Co铁锰结壳中的铂族元素可能部分来源于地外物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蒸馏水0~10℃条件下,如在含Ni,Co,Cu和有机质的溶液以及不同底质的合成海水中常温常压条件下合成黑锰矿,钠水锰矿,钡镁锰矿,羟锰矿,菱锰矿以及黑锰矿微结核(直径5.8~43.5μm)结壳(厚度20~33μm)的合成实验方法和结果,并得出,控制锰矿物形成的条件是,除必要的物质来源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形成环境的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相似文献
10.
多金属结核化学成分组成的差异能够反映其赋存环境的差异与变化,也能够指示结核的成因。利用ICP-MS方法分析了分布于南海西北陆缘、太平洋、印度洋等不同区域的多金属结核样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数据显示,南海西北陆缘多金属结核富Fe、Si、REE,而Mn、Co、Cu、Ni含量低于大洋结核,轻稀土元素(LREE)更为富集。依据结核TMn/TFe的比值特征以及w (Mn)-w (Fe)-w (Cu+Ni)三组特征显示,南海结核和太平洋海山结核符合水成成因,太平洋海盆结核属成岩成因,印度洋结核具有成岩和水成双重成因。与太平洋、印度洋等大洋型结核不同,南海结核元素组成中,标识陆源物质来源的Fe、Si、REE、Al等元素含量丰富,具有典型的边缘海特征,反映了南海结核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边缘海独特的沉积条件和多变的古海洋环境因素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多金属结核锶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核锶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结核中锶同位素与铅同位素不相关锶同位纱可用于划分和对比结核生长时代,而铅同位素能指示物源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采自东太平洋CC区的2块不同类型的铁锰结核及中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的1块富Co结壳,采用XRD和ICP-MS(AES)等分析研究方法,进行了矿物地球化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铁锰结核主要由水羟锰矿及钡镁锰矿组成,富Co结壳主要以水羟锰矿为主。与2块铁锰结核相比,富Co结壳总体上Cu、Al、Na含量较低而Co含量较高;两块不同类型的结核相比较,水成型铁锰结核的P、Ti含量较高,而成岩型铁锰结核的Cu、Ni含量较高。3块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均较高,为(521.8~1 424.15)×10-6。REE分布型式总体呈平缓型,(La/Yb)N为0.72~1.01,并具程度不同的Ce、Eu正异常。经估算,富Co结壳的生长速率为1.92~4.24mm/Ma,水成型铁锰结核的生长速率为1.31~14.29 mm/Ma,成岩型铁锰结核的生长速率为11.24~76.32mm/Ma。并根据铁锰结核的化学成分变化推测了其生长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梁德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13(4):1-14
通过研究大量多金属结核内部造特征,分析多金属结核与其伴生沉积物形成的时空关系,引出结核内部“构造层组”新概念。多金属结核的生长期和生长间断断期分别与伴生沉积物的沉积期和沉积间断期引对应,多金属结核是在“动”-“静”交替的特写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核的保存条件包括生物活动,底层流活动,结核的大小,沉积物的静压作用,构造的控制,沉积速率的影响及地球化学界面的制药等。当前赋存洋底的结核是“幸存”者,一旦结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位于孟加拉海扇,其沉积体南北延伸2800~3000km,东西延伸830~1430km。每年形成的悬浮沉积物通过河流输入该地区,海湾北部沉积物厚度大约为16km。该研究区内沉积速率变化很明显,海湾东部岩心11(水深2712m)附近的全新世沉积速率(4... 相似文献
17.
海洋铁锰氧化物作为潜在的海洋资源在过去20年中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因为它们富集Co、Cu、Ni、Mn和Pt.在海洋环境中,Fe~Mn.氧化物可分成3种沉积类型:成岩成因型、水成成因型和热液成因型(Halbach,1986).这些类型当中,水成成因的结完在中太平洋海山中为最重要的沉积物.最近的研究表明Fe-Mn氧化物不仅是重要的矿物资源,而且还是潜在的古海洋记录(McMurtfy等,1994)。最近水成成因结壳测年方法的提高使Fe-Mn结壳中的古海洋记录与大范围的地质事件联系起来成为可能(McMurtry,1994).进而,Fe-Mn结亮一般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8.
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0Be测年技术,测定多金属结核内部各生长世代的起止年龄,并联系当时发生的主要古海洋事件,探讨古海洋环境变化对多金属结核生长的影响。经研究表明:(1)结核三个生长世代的年代分别为:始新世末-早中新世中期,中中新世早期-晚中新世末期,上新世-第四纪;(2)第Ⅱ生长世代是多金属结核的重要成矿期;(3)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间断与全球性温度升高、南极底层流活动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深海多金属结核与富钴结壳富含Mn、Co、Ni、Cu及稀土等元素,极具资源潜力,因而广受关注。选择采集自九州-帕劳海脊南段水深约3 000 m的6个多金属结核和2个富钴结壳样品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本区样品Mn/Fe比值为0.88~1.07,Co及稀土元素含量高,与库克群岛多金属结核元素特征相似,表现出典型的水成成因特征。与其他地区水成结核、结壳相比,样品具有较高的Ca含量,可能和其所在位置海脊部位水深较浅、位于碳酸盐补偿深度(CCD)以上有关。样品表现出Y负异常、Nd含量高等水成结核的特点,但微弱的Ce正异常特征与其他地区水成多金属结核/壳的强烈Ce正异常特征不同,这表明其生长于弱氧化环境。本区结核分布在CCD以上,最小溶氧层(OMZ)以下,是一种水成成因、贫氧生长的新型多金属结核,其物质来源、成矿模式将为揭示多金属结核的形成分布规律提供一条全新的认识途径。同时研究区结核、结壳Co及稀土元素含量较高,且分布位置较浅,易于开采,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