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利福尼亚南部边缘地带在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期间的生物成因沉积作用和表层生产力变化P.GrahamMortyn等海洋表层的生产力在调整海洋和大气之间CO2通量方面起重要作用(Berger和Keir,1984)。冰期—间冰期年代表上大气CO2水平变化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城市污水纳污海区沉积物样品释放有机物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沉积物释放耗氧有机物(COD)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宁波海域沉积物释放COD的范围在0.15×10-3~0.80×10-3之间,释放速率平均为103.9mg/(m2.d);舟山沈家门附近海域沉积物释放COD速率平均为253.1mg(m2·d)。沉积物释放COD的量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成正比,而其释放速率与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水伙 《台湾海峡》1994,13(3):219-229
据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的调查资料,计算了该水体中二氧化碳体系各要素的统计值,着重研究了它们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水文,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水体中PCO2,CO2(T),CO^2^-3,HCO3,∑CO2,CO^2^-3/∑CO2,HCO3/∑CO2,HCO2,CO2(T),CO^2^-3,∑CO2/Cl,Ωc,Ωa和C:N:P平均值依次分别为251dPa,8.43μmol/dm×3  相似文献   

4.
厦门海域二氧化碳及其生物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5年4月在厦门海域对CO2系统作定点连续观测的资料,讨论了海-气CO2交换以及生物活动对海水总CO2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CO垢变化主要受生物活动所控制,生物过程引起的CO2变化远大于海-气CO2交换的影响。得胜平衡法估算出厦门海域的生物生产力为62.4mmol/)m^2.d)。  相似文献   

5.
化石燃料CO2信号的海洋化学特征:高盐信号PeterG.Brawer大气CO2的含量上升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令人费解的而明显的岸线移动及海陆间CO2气体摄取的平衡有联系(Keeling等,1996)。难道存在未知的作用来降低海洋的摄取速率,提高陆...  相似文献   

6.
郭水伙 《台湾海峡》1995,14(4):320-327
据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调查资料,计算了该水体中二氧化碳体系各分量的含量,研究了它们与pH,HCO^-3/CO^2-3,Alk,DIN,PO^3-4-9,Chl-aDO,S,t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CO3,CO2(T),HCO^-3,CO^2-3与pH,HCO^-3/CO^2-3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HCO^-3,CO^2-3ΣCO2与Alk也呈非常显著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部分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消失在大气层。然而,近期的研究显示,与地球或大洋相比,大气层储集CO2的可能性最小,温室气体在这个储集地正迅速饱和。关于温室气体的一个热门话题是碳的多价合,即俘获矿物燃料燃烧释放的CO2,并储存之,使其不能进入大气层的过程。近期关于碳的多价合的讨论已转向将深海作为储集地。在去年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温室气体控制技术会议上,美国矿物能源首席代表助理R.Kripowicz提出,在大洋中熔解的CO2约为40000Gt。目前世界范围每年净释放量为3.5Gt,只是“沧海一粟”。围绕大洋储存碳…  相似文献   

8.
陈荣  柴敏娟 《台湾海峡》2000,19(3):364-366
将4种不同浓度的Ca^2+溶液灌注罗非鱼嗅上皮,观测其对罗非鱼嗅电图(electrooltactogram,简称EOG)电位幅值的影响,结果表明:Ca^2+对罗非鱼EOG具双重效应,在一定浓度范围(1~4mmol/dm^3)内,随着Ca^2+对EOG的效应由抑制逐渐转向促进,表现为反应的增大与Ca^2+浓度的提高呈正相关。但当Ca^2+浓度进一步提高到8mmol/dm^3时,EOG反映减小,呈现抑制效应,本文探讨了Ca^2+影响EOG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
过去2.4万年以来南加利福尼亚环境变化的千年脉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记录L.E.Heusser三塔巴巴拉盆地(位于加利福尼亚西南20km)层状与非层状沉积物的快速沉积(120cm/100014CaB.P.),是过去16万年以来加利福尼亚海岸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10.
青岛西北地区矿泉水的水化学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青岛西北部橄榄安粗岩系分布区饮用天然矿泉水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化学特征。指出:作为水岩反应的结果体现,其主要化学成份Ca2+、Mg2+与Sr2+间构成明显的成份正相关;而K+、Ca2+、Mg2+、HCO-3与H2SiO3间构成负相关,Sr2+与H2SiO3间亦呈负相关。并对矿泉水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探讨Ba2+离子搀杂对(Ca0.5Sr0.5)5(PO4)3Cl:Eu2+和(Ca0.4Sr0.6)5(PO4)3Cl:Eu2+量子发光效率的影响。当用Ba2+离子代替Ca2+或Sr2+离子进入晶体时,Eu2+离子的发光特性发生改变:发射峰的峰值降低,热猝灭的温度升高。并采用位型坐标理论给予解释。根据晶体的结构特征,对占据两个不等当晶体学位置的Eu2+离子发光中心之间的能量传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东海冬、夏两季表层海水的二氧化碳分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1997 年冬、1998 年夏在东海进行了两个航次的调查,采用气相色谱一喷洒式平衡器系统,现场测定了表层海水和大气的CO2 分压。东海表层海水CO2 分压受东海环流、生物活动、季节等因素影响而变化。冬季受垂直混合作用的影响,陆架区是CO2 的源;黑潮水是CO2 的汇,夏季受生物活动的影响,陆架区水系是CO2 的汇;黑潮及影响区域是CO2 的源。  相似文献   

13.
海水pH对疏浚物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文原  陈松 《台湾海峡》1994,13(4):388-393
对厦门员当湖污染疏浚物中的Cd,Cu和Pb在不同pH的天然海水中溶出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5.0,6.5,8.3条件下,疏浚物中的Cd,Cu,Pb的释放率分别为80%-94%,4%-9%和1.0%-2.2%;在相同条件下,Cd,Cu,Pb的释放量(释放量)均随pH值增大而减少,释放量的顺序为Cd>Cu>Pb。讨论了pH对释放作用的影响及释放过程所遵循的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4.
自从20世纪50年代在夏威夷对大气CO2进行监测以来 ,CO2 浓度持续上升 ,只有两个时期例外。在1963~1965年 ,CO2 最大年浓度连续3年保持不变 ,在1991~1993年也保持不变 ,与20世纪发生在菲律宾Agung、Bali和Pinatubo两次最大的火山气体微粒冲击相吻合。因为这些事件中火山CO2 排放量很大 ,势必会影响全球碳循环 ,使大气CO2 短期稳定性增强。Sarmiento(1993)提出 ,1991年Pinatubo喷发之后大洋表层水的富化引起了大量浮游生物繁衍 ,这可能是大气CO2 短期…  相似文献   

15.
作者根据Keeling等人提出的1970~1988年大气CO2含量随时间变比进行统计,指出大气CO2含量按指数变化递增。据此.对近年大气CO2含量进行预测,到2050年时将增至454×10-6,较目前增加约30%。由于大气CO2分压上升,导致CO2向海洋转移、作者采用Li提出的指数变化模式,以Holland给出的海水中无机碳逗留时间8.0×104年代入计算。到2050年时,海水碳酸盐系统仅可容纳来自大气的CO21.1×1010t。因此必须引起人们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鉴于计算过程中未考虑海水有机生物体的影响及颗粒CaCO3对缓冲CO2所作贡献,因此,实际情况会好于本文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胶体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对胶体有机碳(COC)进行了有效分离,利用紫外/过硫酸钾法分别测定南黄海溶解有机碳(DOC)和COC的浓度。测定结果:南黄海表层水DOC的平均含量为340.0μmol/L;COC的浓度变化为30.2~125.0μmol/L,在DOC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30.9%,最高可达56.6%,结果表明,COC在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真溶解态有机碳(UOC)和COC之间的非相关性揭示了COC来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海水中总溶解CO2的测试方法和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滨  马黎明 《海洋预报》1996,13(1):76-79
本文介绍的是海水中总溶解CO2(Tco2)的测试方法-库仑分析法和计算。这种方法的精密度较高,并可为深入研究、掌握、CO2的含量及分布、了解CO2与海气相互作用、碳循环的关系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体外O·-2损伤CAT的过程中,对CAT辅基Fe(Ⅲ)的ESR波谱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辅基Fe(Ⅲ)的ESR谱线特征有显著改变,如:g因子、ΔHpp及线型等均有显著变化。说明:辅基Fe(Ⅲ)的微观环境发生了变化,提示:这些变化可能是O·-2造成CAT活性改变的主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真光层有机碳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8月和1995年2月在台湾地DOC作定点连续观测,发现DOC日变化很大(2-4mg/dm^3),且变化的幅度有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DOC昼夜变化的 规律是白天比晚上高,夜晚始终和于低值;依据DOC的昼夜变化可将DOC分为DOCnew和DOCold两部分;DOCnew在真光层中快速地产生、消耗、再循环;DOCold则相对稳定,可从真光层底部输出;DOC的快速变化表明DOC的产生和被细菌消耗  相似文献   

20.
994年9月采集了珠江口表层海水水样,并对其溶解态的K+、Na+、Ca2+、Mg2+、SO2-4、Cl等化学要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珠江口调查海域表层水中溶解态的K+、Na+、Ca2+、Mg2+、SO2-4主要受陆源淡水与外海水物理混合稀释的影响,与Cl具有良好的直线正相关;Ca2+/Cl、SO2-4/Cl明显高于大洋水相应比值,Na+/Cl、Mg2+/Cl略高,而K+/Cl比大洋比值低;在与中国其它各主要河口表层水对应Cl比较中,珠江口的SO2-4/Cl较高,而Ca2+/Cl,Mg2+/Cl比值居低;上述各主要常量离子和Cl的等值线均沿自北向南走向递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